邓仁政;程娟;姜登旗;刘雁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联合虹膜拉钩在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5例15眼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术中连续环形撕囊后,使用虹膜拉钩固定囊袋,植入CTR,然后行超声乳化及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结果:15眼的人工晶状体均处于正位囊袋内.5眼术后12mo佳矫正视力>0.8;6眼术后12mo佳矫正视力>0.6, 4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提高,无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进一步脱出,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超声乳化治疗晶状体脱位的白内障手术中运用CTR联合虹膜拉钩,能提高手术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术后人工晶状体可以安全稳定地位于囊袋内,且居中性良好.
作者:曾晓黎;熊海波;易泰松;郑延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眼睑松弛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5例26眼眼睑松弛症患者均在停止发作并静止6mo以上手术.对于上睑皮肤松弛、上睑下垂、泪腺脱垂和睑裂横径缩短均采用重睑切口,上睑下垂视提上睑肌腱膜有无断裂采取提上睑肌腱膜修复或折叠术.泪腺脱垂全层缝合泪腺组织固定于眶泪腺窝处的骨膜上.睑裂横径缩短将外眦韧带缝合固定于外侧眶缘骨膜,下睑内翻做平行于睑缘的皮肤切口,去除多余皮肤及部分眼轮匝肌.结果:15例患者皮肤松弛得到明显改善,其中上睑下垂、睑裂横径缩短和下睑内翻,也均得到满意矫正,泪腺脱垂1例明显改善,余复位良好.随访6mo~2a,无复发.结论:手术治疗安全,效果确切.
作者:李月芝;杨云东;张歆;赵华;徐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和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轻度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8例48眼临床前期、先兆期或缓解期,以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 组( 24 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B 组( 24 眼):虹膜周边切除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周边前房深度、前房角及视力情况,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5mo.结果:A 组术后1d眼压明显高于B组(P<0.05) ,但3d以后恢复正常,两组间无明显差异;A 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21±0.11mm,较术前明显加深(P<0.05) ,而B 组为1.89±0.05mm,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两组术前周边前房深度相似,但术后A组术后周边前房明显加深(P<0.05);A 组术后视力比术前视力明显提高(P<0.05) ,而B 组术后视力相比变化不大.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先兆期和缓解期,以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伴有白内障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不仅能提高视力,亦能避免青光眼的发作.
作者:蔡世佳;王丽波;黄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病情发展阶段盘沿缺失的形态特征.方法:对青光眼92眼和正常人124眼进行立体彩色视盘照像,侧重分析盘沿的形态.结果:与视力正常眼比较,青光眼不同病情阶段盘沿缺失有其好发区域.早期青光眼盘沿缺失在视盘颞下极明显,中期青光眼盘沿缺失在颞上极较为明显,极晚期青光眼盘沿仅保留视盘鼻侧区域,并且鼻上区大于鼻下区.结论:青光眼盘沿缺失的形态特征与青光眼性视野缺损的发展及筛板的形态密切相关.
作者:代静;王洪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的种类和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方法:分离鉴定54株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采用NCCLS M38-A文件的实验条件进行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54株真菌经培养证实均为丝状真菌,其中镰刀菌属37株(37/54)、曲霉菌属14株(14/54),未定型3株(3/54). 镰刀菌属中对二性霉素B敏感31株(31/37),对特比奈芬敏感27株(27/37),对酮康唑敏感23株(23/37),对伊曲康唑敏感24株(24/37),对咪康唑敏感23株(23/37),对5-氟胞嘧啶敏感18株(18/37).曲霉菌属对二性霉素B敏感12株(12/14),对特比奈芬敏感11株(11/14),对酮康唑敏感10株(10/14),对伊曲康唑敏感10株(10/14),对咪康唑敏感9株(9/14),对5-氟胞嘧啶敏感7株(7/14). 全部54株真菌对二性霉素B敏感46株(46/54),对特比奈芬敏感40株(40/54),对酮康唑敏感35株(35/54),对伊曲康唑敏感36株(36/54),对咪康唑敏感34株(34/54), 对5-氟胞嘧啶敏感28株(28/54).结论:真菌性角膜炎以镰刀菌感染为主;二性霉素B敏感性较高,可作为真菌性角膜炎一线用药.
作者:马文江;赵少贞;侯光华;孙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LASIK术前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等进行预防性光凝治疗的疗效.方法:LASIK术前散瞳三面镜检查,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等86例116眼进行视网膜光凝治疗.结果:视网膜光凝后,视网膜变性及裂孔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LASIK术后经6~12mo随访,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LASIK术前对有明确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等进行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治疗,可以预防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作者:金大龙;戴成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克隆与分析大鼠不同剪切的 Lims基因. 方法:应用巢式RT-PCR,以SD大鼠 cDNA为模板,扩增 Lims基因不同剪切子,构入 PinPoint TM Xa-1T质粒,测序鉴定.结果:测序表明克隆了新的 Lims基因变异剪切体 Lims A, 该变异剪切体编码区为1014bp,编码338个氨基酸.结论: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成功地克隆了一新的大鼠 Lims基因剪切子Lims A,为进一步探索Lims基因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陈曦;赵沐子;李建民;刘庆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眼内窥镜治疗长期低眼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05-06/2007-12用眼内窥镜诊治的17例眼外伤导致的长期低眼压病例眼压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1,2,3mo时分别测得的平均眼压与手术前眼压相比提高明显(P<0.01),进一步比较发现手术前与手术后1,2,3mo平均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17例眼外伤性长期低眼压病例,眼压恢复正常的成功率为47%,其中合并睫状体萎缩性病变的成功率为33%,而无睫状体萎缩性病变的成功率为5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0);手术前眼压 <6.00mmHg的病例,眼压恢复正常的成功率为44%,而手术前眼压>6.00mmHg病例的眼压恢复正常成功率为6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7);手术前1,2,3mo的病程与眼压恢复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 -0.335, P=0.188; r=-0.310,P=0.226;r=-0.325,P=0.203).结论:眼内窥镜辅助的玻璃体切除术能够恢复部分眼外伤性长期低眼压患者的眼压,手术前眼压、睫状体病变情况和尽快行眼内窥镜下睫状体探察手术可能是恢复部分长期低眼压的关键.
作者:张红兵;孙乃学;梁厚成;赵燕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晶状体玻璃体联合手术治疗儿童眼球穿通伤的治疗原则、疗效和预后.方法:总结2000-01/2008-07收治的20例20眼儿童眼球穿通伤的外伤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摘除混浊的晶状体,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1例,85%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合并视网膜脱离者,术后视网膜复位,合并眼内炎者,炎症控制.结论:晶状体玻璃体联合手术可缩短病程,疗效良好,但较局限,需持谨慎的乐观态度.佳的治疗是预防:儿童眼外伤、外伤后眼内炎、术后屈光不正导致的弱视.
作者:付清;沈炜;陈娜;吴京杰;柳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的形成机制、鉴别诊断、鉴定方法等相关问题.方法:对15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法医学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5例视网膜脱离案例中,10例为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其他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眼球组织结构病变,为非外伤性视网膜脱离;鉴定时间在3~14mo,其中轻微伤2例,轻伤5例,重伤8例.结论:外伤性视网膜脱离要有明确的眼部外伤史,且损伤程度重,玻璃体、视网膜未见明显变性改变;而非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特点为外伤程度轻,多以外眼损伤为主,存在玻璃体、视网膜变性;损伤程度应在诊断明确及进行相关治疗后,主要依据中心视力或视野损害情况确定.
作者:林素兵;毕建静;陈东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Epi-LASIK)术后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方法:选择92例184眼近视患者行Epi-LASIK手术,其中低中度近视组48例96眼,高度近视组44例88眼.观察术眼术前及术后1,3,6mo的角膜中央知觉、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量(SchirmerⅠ实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角膜中央知觉及泪膜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低中度近视组术后1mo角膜中央知觉及BUT与术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mo时角膜中央知觉及BUT已恢复.高度近视组术后1,3mo角膜中央知觉及BUT与术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mo时角膜中央知觉及BUT已基本恢复.高度近视组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稳定性减退更明显,恢复时间更长.两组术后泪液分泌量(SchirmerⅠ实验)分别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Epi-LASIK术影响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的稳定性.高度近视对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比中低度近视大而且持续时间长,但终可随着角膜的愈合而恢复.
作者:陈静;韩苏宁;龚小雪;吴军丽;李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联合沃丽汀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观察系列.研究对象 57例初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57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沃丽汀片剂3次/ d,1.5mg/次,联合治疗组在口服沃丽汀片剂的基础上加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mL患眼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 1次/d,均治疗30d,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10wk观察眼部自觉症状、矫正视力、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t topography,OCT)以及平均光敏感度.结果:治疗2wk后,联合用药组自觉症状、矫正视力、眼底OCT以及平均光敏感度的恢复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10wk,联合用药组自觉症状、矫正视力、眼底OCT的恢复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均无显著意义(P>0.05),但是平均光敏感度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方樟柳碱联合沃丽汀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效果较好,与单纯口服沃丽汀相比,能缩短病程,能保护黄斑的视功能安全、有效.
作者:王婷婷;徐国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体外不同浓度的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对牛角膜内皮细胞(bovine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bCECs)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培养新生小牛的角膜内皮细胞,将第3代内皮细胞转移至96孔培养板,实验分6组,每组设定4个复孔.1,2组分别为只含有培养液不含细胞和TGF-β2的空白对照组,和只含细胞和培养液不含TGF-β2的阴性对照组, 3~6组分别加入含 0.1,1,10,100ng/L TGF-β2的培养液.作用24,48,72h后用MTT检测法测定各孔吸光度A值.作用48h后,用流式细胞检测仪对各组细胞周期进行检测.RT-PCR法测定不同浓度的TGF-β2组p27Kip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2浓度为0.1~1ng/L,作用24~72h,能明显的使bCECs的吸光度发生改变,作用48h抑制效果明显.0.1和1ng/L浓度组吸光度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作用48h可使bCECs的G0/G1周期细胞所占比例与阴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其p27Kip1表达较其他组明显增强.结论:0.1~1ng/L TGF-β2作用48h对bCECs具有显著增殖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细胞周期蛋白p27来实现的.
作者:陆秀兰;张明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脂质体是否能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人小梁细胞及脂质体潜在的毒副作用.方法:通过体外细胞转染实验优化阳离子脂质体与质粒DNA 的比例,荧光显微镜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小梁细胞内可见脂质体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高浓度脂质体导致细胞死亡和脱落.结论:阳离子脂质体可有效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小梁细胞内.但高浓度对正常的细胞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作者:毛晓春;黄刚;张少维;王根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 联合Zyoptix Tissue Saing(简称T.S,节约角膜个体化切削)治疗近视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4例8眼高度近视合并薄角膜患者采用LASEK联合T.S治疗,记录切削深度等数据,随访并记录检查结果. 结果:术后1mo 8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haze均<Ⅰ级;术中经计算角膜基床厚度均>280μm.结论:LASEK联合T.S治疗高度近视合并薄角膜能保留更多角膜组织,提高了安全性,且效果良好.
作者:赵瑞博;郭永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0岁以上正常人群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方法: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对700名1329眼CCT进行测量.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7组或根据性别分为2组以研究CCT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结果:平均CCT为537±39μm,在11~50岁的调查对象, CCT随年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02,r=-0.192),平均每年降低约0.63μm;在>50岁的调查对象,CCT有渐增厚的趋势(P=0.332,r=0.056),平均每年增厚约0.27μm.男性CCT(540±39μm)显著大于女性CCT(535± 38μm)(T-test,P=0.01).结论:CCT在正常人群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的特点表明年龄因素对CCT的影响较小, CCT在个体之间差异较大,男性CCT大于女性CCT.
作者:邵运良;张铭志;宋跃;黄育强;SK Rao;Dennis Lam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筛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和ROP的特点.方法:在广东省珠三角、粤东、粤北、粤西片区中各随机抽取新生儿科床位数≥50张,且迟2005年始有眼科专业医师进行常规ROP筛查的2所三甲综合医院和2所二/三甲妇幼保健院,采用封闭式表格信函调查2002-01/2007-12在所选医院/保健院住院、出生胎龄≤36wk且出生体质量≤2000g且存活达2mo或以上的早产儿的临床及ROP筛查随访资料,然后电话核实;调查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 u 检验、χ2检验.结果:2004年以前未筛查早产儿占82.8%;2005年以后未筛查早产儿占24.9%,其中35~36wk未筛查早产儿占72.7%, 29~32wk早产儿的筛查率93.6%,≤28wk的早产儿无漏筛病例.2002/2004年ROP筛查率较低,2005/2007年ROP筛查率显著提高,两时间段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1).2004年以前多数医院 (85.7%)使用直接眼底镜进行ROP筛查,2005年以后多数医院(71.4%)改用间接眼底镜进行ROP筛查.2004年以前ROP发生的真实情况无法了解.2005/2007年早产儿ROP发生率为6.2%,2005年以后出生体质量<1000g的早产儿ROP发生率为33.1%(105例),出生体质量1000~1499g 10.8%(250例),出生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无ROP病例,≤28wk的早产儿ROP发生率为41.5%(56例),>28~32wk为9.8%(284例),>32~34wk为0.7% (15例),>34~36wk的早产儿无ROP发生. 结论:规范氧疗后ROP筛查率明显提高,ROP发生率降低;<指南>[1]促进了ROP筛查工作的开展,筛查工具仍有待规范化.
作者:黄学林;张永;杨杰;罗先琼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后房人工晶状体矫治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例21眼高度近视(-9.50~-20.00D)患者表面麻醉下行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随访6mo.结果: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超过术前平均佳矫正视力 (0.82>0.72);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829± 374)/mm2,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716±312)/mm2,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房人工晶状体矫治高度近视具有安全、有效、可预测性、可逆性;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刘彦;王育良;高卫萍;李凯;徐金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在表面麻醉下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在爱尔凯因表面麻醉下对117例(121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观察其麻醉效果及视力.结果:在表面麻醉下全部患者均能很好地配合手术完成,无1例更换麻醉方法.平均手术时间13.26min,术后1d视力>0.5者占65.3%,术后1wk>0.5者占87.6%.结论:在表面麻醉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优越的.
作者:吕建平;岳文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术前多焦视皮质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VEP)检查对白内障术后视力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白内障患者共52例60眼,其中老年性白内障27例30眼,合并青光眼的白内障25例30眼(青光眼均为慢性闭角型缓解期或慢性进行期),术前对其行mVEP检查,另取正常对照组30眼.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于术后1wk;1,3mo复查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结果:正常对照组mVEP检测平均主波振幅和潜伏期分别是183±11nV、95±8ms,老年性白内障组平均主波振幅和潜伏期分别是177±10nV、96±8ms,2组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青光眼的白内障组平均主波振幅和潜伏期分别是138±7nV、99±6ms,与正常对照组及老年性白内障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BCVA≥0.8者,无明显眼底视功能改变,其mVEP中心位点主波振幅276±11nV和潜伏期93±8ms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BCVA<0.3者,眼底视功能检查有明显改变(术后检查证实),其mVEP中心位点主波振幅221±6nV,潜伏期105±7ms,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白内障术前mVEP振幅和潜伏期的改变可用来客观判断眼底视功能损害及预测术后视力.术前mVEP正常者高度提示术后视力预后良好,而mVEP检查结果变化显著,提示伴有眼底视功能损害,术后BCVA差.因此术前mVEP检查可作为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的一种有效、客观的检查方法.
作者:由彩云;刘平;高维奇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