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林;张永;杨杰;罗先琼
目的: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住院患者46例46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13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1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2例,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10例.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隧道内剪除小梁组织,剪除相应根部虹膜.随访时间3mo~2a.结果: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压控制良好.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效果可靠,值得在无超声乳化条件的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郭丹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irus, AA)属微小病毒科,目前有11种血清型.AA作为基因转移载体具有安全性好、宿主范围广、免疫原性低和携带的治疗基因长期表达等优势而成为眼病基因治疗研究的热点.影响AA载体在眼部基因转移的因素包括AA载体的血清型、基因转移途径、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等.以AA为载体的基因转移在视网膜疾病、青光眼、角膜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
作者:丁芝祥;谭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0岁以上正常人群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方法: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对700名1329眼CCT进行测量.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7组或根据性别分为2组以研究CCT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结果:平均CCT为537±39μm,在11~50岁的调查对象, CCT随年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02,r=-0.192),平均每年降低约0.63μm;在>50岁的调查对象,CCT有渐增厚的趋势(P=0.332,r=0.056),平均每年增厚约0.27μm.男性CCT(540±39μm)显著大于女性CCT(535± 38μm)(T-test,P=0.01).结论:CCT在正常人群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的特点表明年龄因素对CCT的影响较小, CCT在个体之间差异较大,男性CCT大于女性CCT.
作者:邵运良;张铭志;宋跃;黄育强;SK Rao;Dennis Lam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疗效.方法:用美国产532 nm激光光凝115例(170眼)DR患者.术前行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视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术后随访3mo~1a,随访时查视力、散瞳查眼底、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视力提高112眼(65.8%);视力无变化53眼(31.1%); 视力下降5眼(2.9%).结论: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显著,是为有效的方法,显著降低了致盲率,使部分患者视力提高.
作者:佟艳秋;孙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测量白内障患者眼球生物学参数及构成比.方法:广东茂名1097例患者术前均检测眼压、眼轴、角膜曲率、角膜曲率半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和记录晶状体混浊情况,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白内障患者主要由60岁以上老人组成(90.88%),随着年龄增长,前房深度逐渐减小,垂直方向的角膜曲率变小,垂直方向的角膜曲率半径则变大,而眼轴则无明显改变;女性垂直和水平角膜曲率均大于男性,相应的角膜曲率半径则均小于男性;女性眼轴较男性短;女性晶状体厚度较男性小;女性玻璃体腔深度也较男性小;左眼的前房深度较右眼大.结论:广东茂名白内障患者主要由60岁以上患者组成,眼球参数随性别、年龄及眼别不同发生变化.
作者:李立梅;刘晓剑;张莉莉;黄惠春;林培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LASIK术前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等进行预防性光凝治疗的疗效.方法:LASIK术前散瞳三面镜检查,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等86例116眼进行视网膜光凝治疗.结果:视网膜光凝后,视网膜变性及裂孔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LASIK术后经6~12mo随访,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LASIK术前对有明确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等进行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治疗,可以预防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作者:金大龙;戴成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46岁,因右眼视物变暗,视力下降15余天入院.入院诊断为:右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在我院住院行扩管及营养视网膜、维护视功能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建议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否认药物过敏史及过敏体质.使用200g/L荧光素钠(广西梧州制药厂)的10g/L稀释液5mL,缓慢注入肘静脉,未见不良反应.待10min后快速(2~4s)推注原液3mL.患者于5min开始感恶心并呕吐,7min开始出现腹痛,并出现腹泻情况.
作者:胡淑琼;朱炎华;张祖海;左国进;潘茸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8例104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50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照组49例54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结果:观察组手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效果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2wk时眼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前房深度与房角方面,观察组术后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炳荣;黄圣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囊泡膜和质膜谷氨酸转运体在小鼠视网膜急性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其可能性作用. 方法:C57BL/6小鼠7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6只,实验对照组36只(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36只(玻璃体内注射谷氨酸).分别于注射后0.5,3,6,12,24,72h各处死6只,其中3只鼠的眼球用于冰冻切片,以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时间点视网膜内Ⅰ型和Ⅱ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和VGluT2)及3种质膜谷氨酸转运体: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转运体(glutamate/aspartate transporter,GLAST)、谷氨酸转运体-1(glutamate transporter-1, GLT-1)及兴奋性谷氨酸转运体-1(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1,EAAC-1)的表达情况.另外3只鼠的眼球用于RNA抽提, 以半定量RT-PCR检测各谷氨酸转运体mRNA 的水平变化.结果: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视网膜兴奋性损伤12h内,VGluT1和VGluT2的表达水平和分布情况均未看到明显变化;24~72h,虽然VGluT1的表达仍未发生改变,但VGluT2却明显地减少.GLAST,GLT-1及EAAC-1的表达在谷氨酸损伤3~12h均有明显增高,但在24~72h它们的表达水平开始逐渐降低.半定量RT-PCR结果与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一致.结论:视网膜急性损伤12h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表达没有发生变化,而质膜谷氨酸转运体表达明显升高.
作者:李悦;魏锐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共同性外斜视术中不同手术量设计的远期疗效,探讨斜视手术的量化标准.方法:对15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3组:术终正位组26例,术终过矫5~9△组114例,术终过矫10~15△组16例,分别评价术后2wk;3,6mo眼位情况. 结果:术后2wk;3,6mo,术终正位组正位率分别为80.8%,30.8%,23.1%;术终过矫5~9△组正位率分别为81.6%, 78.9%,75.4%;术终过矫10~15△组正位率占43.8%,62.50%,68.8%.三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术终过矫5~9△者术后正位率高,远期效果稳定.
作者:郭雷;陈蕾;才娜 刊期: 2009年第06期
0引言原发性翼状胬肉是一种原因仍不很清楚的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传统的单纯胬肉切除,手术快捷,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一般为30%~50%,甚至高达69%[1].近年来,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理论的提出和人们对羊膜功能认识的深入,手术方法得以不断改进,方法较多.我们对照观察分别采用单纯胬肉切除,羊膜移植,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3种不同术式治疗翼状胬肉的术后疗效,并报告如下.
作者:靳雷;崔建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病情发展阶段盘沿缺失的形态特征.方法:对青光眼92眼和正常人124眼进行立体彩色视盘照像,侧重分析盘沿的形态.结果:与视力正常眼比较,青光眼不同病情阶段盘沿缺失有其好发区域.早期青光眼盘沿缺失在视盘颞下极明显,中期青光眼盘沿缺失在颞上极较为明显,极晚期青光眼盘沿仅保留视盘鼻侧区域,并且鼻上区大于鼻下区.结论:青光眼盘沿缺失的形态特征与青光眼性视野缺损的发展及筛板的形态密切相关.
作者:代静;王洪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998-01/2008-01在我科住院的PACG患者35例35眼,其中急性PACG 28例,慢性PACG 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成形术,随访6mo.结果:术后平均眼压14.6±2.3mmHg,比术前用药后眼压23.2±3.6mmHg明显降低,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64± 0.32mm,增加到术后的3.16±0.5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2眼(91%)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房角成形术,可有效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
作者:彭晓琍;赵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在表面麻醉下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在爱尔凯因表面麻醉下对117例(121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观察其麻醉效果及视力.结果:在表面麻醉下全部患者均能很好地配合手术完成,无1例更换麻醉方法.平均手术时间13.26min,术后1d视力>0.5者占65.3%,术后1wk>0.5者占87.6%.结论:在表面麻醉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优越的.
作者:吕建平;岳文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多波长氪激光配合中药治疗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108眼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过多波长氪激光及中药治疗,并随访0.5a.结果:本组108眼中,治愈101眼(93.5%),无效7眼(6.5%). 治愈眼均为光凝1次后,视网膜脱离范围局限,视网膜下积液逐渐吸收后再予补充1~2次光凝,病情稳定后常规0.5a复查,均未复发.无效眼均采用冷凝联合巩膜外垫压手术治愈,术后在视网膜变性区周围补充光凝,108患眼均配合中药治疗.结论:波长氪激光配合中药治疗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可靠.
作者:王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损伤后相邻感光细胞和脉络膜血管的病理变化.方法:机械性刷除青紫蓝兔眼底髓线上方的RPE细胞,观察术后7,14,30d和90d清除区相邻感光细胞和脉络膜血管变化.结果:RPE细胞清除术后相邻的感光细胞发生退行性改变和死亡,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结论:RPE清除术可模拟萎缩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及渗出型AMD剥膜以后的病理变化,为自体RPE移植挽救损伤的感光细胞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作者:张陶然;胡运韬;李颖;吴建国;王艳玲;马志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回顾152例16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通过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治疗过程和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用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152例16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对视力、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等进行6~24(平均16)mo的随访.结果:术后视力0.3~0.5者89眼(54.3%).眼压<15mmHg 的有87眼(53.0%).滤过泡呈扁平状的功能性滤过泡者138眼(84.1%).并发症中角膜水肿较多见,占15.2%.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是治疗两病并存时的一种较好而且经济的方法.
作者:汪志明;周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眼内窥镜治疗长期低眼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05-06/2007-12用眼内窥镜诊治的17例眼外伤导致的长期低眼压病例眼压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1,2,3mo时分别测得的平均眼压与手术前眼压相比提高明显(P<0.01),进一步比较发现手术前与手术后1,2,3mo平均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17例眼外伤性长期低眼压病例,眼压恢复正常的成功率为47%,其中合并睫状体萎缩性病变的成功率为33%,而无睫状体萎缩性病变的成功率为5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0);手术前眼压 <6.00mmHg的病例,眼压恢复正常的成功率为44%,而手术前眼压>6.00mmHg病例的眼压恢复正常成功率为6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7);手术前1,2,3mo的病程与眼压恢复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 -0.335, P=0.188; r=-0.310,P=0.226;r=-0.325,P=0.203).结论:眼内窥镜辅助的玻璃体切除术能够恢复部分眼外伤性长期低眼压患者的眼压,手术前眼压、睫状体病变情况和尽快行眼内窥镜下睫状体探察手术可能是恢复部分长期低眼压的关键.
作者:张红兵;孙乃学;梁厚成;赵燕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模型,钙通道阻滞剂的保护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Wister大鼠90只,分为正常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组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Ver阻断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组及Ver阻断组分为1,3,5,7d组.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PKC表达.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 结果:视网膜对照组神经节细胞可见少量PKC表达,细胞凋亡后,PKC蛋白表达增强,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加Ver后PKC蛋白表达减弱,但仍比对照组增强,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过程中,有PKC参与,并与细胞内钙的浓度相关.
作者:郭瑶;陈蕾;柳力敏;王敏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电切破囊在白内障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各种类型的白内障621例,在手术中分别以连续环型撕囊或电凝撕囊仪予以切囊,观察术中前囊膜有无放射状撕裂.结果:使用电切破囊发生前囊膜放射状撕裂的仅1例.结论:电切破囊可有效防止初学者前囊膜放射状撕裂,可被初学者很快掌握.
作者:陈广鹏;李建国;杨立良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