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视盘内注射组织凝血酶原激活剂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初步研究

姜彩辉;张卯年;瓶井 资弘

关键词: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组织凝血酶原激活剂, 视神经内注射, 血栓形成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视盘内注射组织凝血酶原激活剂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利用光敏剂及氩激光制备兔眼视网膜静脉组塞模型,经FA确认后随机分组.治疗组(10眼,20支静脉)视盘内注射12.5μg tPA/0.05mL.对照组(12眼,24支静脉)视盘内注射0.05mL BSS.分别在注入后的第3,7d行FAG检查确认视网膜静脉的再通情况,同时行裂隙灯及间接眼底镜检查,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利用光敏剂及氩激光成功地复制出了兔眼视网膜静脉组塞模型并经视网膜静脉荧光造影确认.治疗组阻塞静脉的再通率是70.0%(14/20),对照组阻塞静脉的再通率是16.7%(4/24)(P=0.001).结论:视盘内注射12.5μg tPA/0.05mL提高了阻塞静脉的再通率,经睫状体扁平部向视神经内注射tPA有望成为局部用药治疗CRVO的新方法.视神经内注射tPA的安全性量及佳量-效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飞行员眼部病变分析

    目的:探讨飞行员患眼科疾病的特殊心理、生理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飞行安全及延长飞行时间.方法:随访6a来我院住院患眼病的飞行员20例.结果:20例中4例停飞,10例患眼底病变.结论:飞行员的部分眼疾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王桂琴;马贵喜;彭秀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硬核白内障改良囊外摘除术85例

    目的:评价对硬核白内障采用囊外摘除法(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01 85例85眼硬核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临床资料.巩膜隧道切口长7~8mm,前囊连续环形撕囊(continuous circular capsularhexis,CCC)直径为6~7mm,晶状体圈套器套核,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85眼中80眼(94%)撕囊口娩核后仍平滑连续完整,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5眼(6%)发生前囊膜放射状撕裂并延至后囊,在睫状沟内植入晶状体.术后第1d 77眼(91%)角膜清亮,裸眼视力>0.3者72眼(85%).术后1wk裸眼视力>0.5者78眼(92%).结论:改良的ECCE对于硬核白内障意义重大.改良的ECCE投资少,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杨文举;李才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泪小管吻合术58例临床总结

    0引言泪小管断裂是眼外伤常见的急诊之一,如不及时吻合修复保持通畅,将造成永久性溢泪,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早期直接在手术显微镜下行吻合术,已被认为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标准方法[1,2].我们2004-02/2007-06对外伤性泪小管断裂58例(58眼)进行吻合并植入硬膜外导管支撑,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眼球穿通伤玻璃体切除术后低眼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眼球穿通伤玻璃体切除术后,低眼压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对64例70眼因眼球穿通伤而行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低眼压的诊断标准为眼压<5mmHg, 并随访时间>6mo.结果:64例70眼因眼球穿通伤而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低眼压14眼(20%);其中术前有眼内炎和无眼内炎眼术后低眼压发生率分别为40%和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9.73,P<0.05);行视网膜切开术和未行视网膜切开术后低眼压者发生率分别为58%和1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0.57,P<0.05);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者和无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者术后低眼压者发生率分别为50%和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04,P<0.05).结论:低眼压是眼球穿通伤玻璃体切除术后的一个并发症,术前有眼内炎,术中行视网膜切开以及严重的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发生低眼压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湘黔;丁纯;李盛国;谭湘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激光术后视疲劳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施图伦)治疗激光术后患眼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 60例91眼激光治疗后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的患者, 分别在激光后即刻、用药后1d;1wk;1mo进行视疲劳症状问卷调查,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在激光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视疲劳症状,各项观察指标积分在应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后1d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所有病例未发现全身和眼部不良反应.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能安全、快速、有效缓解激光术后视疲劳的症状和体征.

    作者:李立梅;郑建龙;施晓敏;李彤;肖建华;邓安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形态变化分析33例

    目的: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损害的进展和进展频率.方法:33例(66眼) POAG患者,男14例,女19例,年龄14~ 79岁,在随访的6a间(2000/2006),3次或更多次进行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II(HRT II)检查.对整体和节段的视盘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判断视盘损害的进展.患者每年进行Octopus G1计算机视野分析检查一次.激光扫描视盘图像参数包括:盘沿面积(ra),杯盘比(C/D),盘沿体积(rv),平均视神经纤维层厚度(mRNFL).扫描视神经的节段包括总体(G), 颞侧(T), 颞上(TS), 颞下(TI), 鼻侧(N), 鼻上方(NS) 和鼻下(NI).结果:根据杯盘比C/D,总体上有34眼(51%)视盘损害进展,32 眼(48%)没有进展.12眼(18%)颞侧(T),7眼(10.6%)颞上,14 眼(21%)颞下,8 眼(12%)鼻侧,7 眼(10,6%)鼻上,13眼(20%)鼻下,视盘损害进展.5 眼(8%)没有进展. 结论:在鼻侧(N)及颞下方(TI)视盘损害进展多,进展频率高在颞下方(TI)和鼻下方(NI),频率低在鼻上方(NI).杯盘比C/D敏感.节段扫描对POAG进展分析有重要意义.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碘酊烧灼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2.5g/L碘酊烧灼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真菌性角膜炎32例32眼,常规予以2.5g/L碘酊烧灼溃疡面,氟康唑注射液100mL 1次/d静脉滴注,氟康唑滴眼液点眼每30min 1次,中、重度者将溃疡表面干燥、易碎的坏死组织尽可能地搜刮清除,其余基本同轻度.结果:在32例患者中治愈19例(59%),有效(治愈+好转)29例(91%),无效 3例(9%).结论:2.5g/L碘酊烧灼联合氟康唑全身及局部应用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茂菊;李拓;李红艳;李家璋;吴青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晶状体玻璃体联合手术治疗儿童眼球穿通伤

    目的:探讨晶状体玻璃体联合手术治疗儿童眼球穿通伤的治疗原则、疗效和预后.方法:总结2000-01/2008-07收治的20例20眼儿童眼球穿通伤的外伤原因、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摘除混浊的晶状体,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1例,85%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合并视网膜脱离者,术后视网膜复位,合并眼内炎者,炎症控制.结论:晶状体玻璃体联合手术可缩短病程,疗效良好,但较局限,需持谨慎的乐观态度.佳的治疗是预防:儿童眼外伤、外伤后眼内炎、术后屈光不正导致的弱视.

    作者:付清;沈炜;陈娜;吴京杰;柳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36眼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引起的继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前房角检查结果选择手术方式:房角开放1/2以上实施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联术),反之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加小梁切除术(三联术).其中16例行两联手术,20例行三联手术.结果:两联手术患者16例,视力0.05~0.2者5例(31%); 0.3~0.4者9例(56%);≥0.5者2例(13%).16眼术后眼压12.23~20.55(平均16.46)mmHg.20例三联手术患者视力0.05~0.2者9例(45%); 0.3~0.4者8例 (40%);≥ 0.5者3例(15%).其中18眼术后眼压13.35~20.55(平均16.48)mmHg.2眼术后眼压高于正常达32.9~25.81mmHg, 5g/L噻吗心安眼液点眼1次/d,眼压控制正常,平均眼压14.57mmHg.结论: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房角开放1/2以上实施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联术);反之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加小梁切除术(三联术)远期疗效良好.

    作者:龙波;李恒;唐知进;杨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矫正近视的效果,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我院完成的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屈光手术(Zyoptix)104例207眼.设Zyoptix组,并同样设常规LASIK组100例200眼为对照组.术前屈光度均为-1.50~ 10.00D,按≤-6.00D和>-6.00D各分为两组.两组中低度数组为Ⅰ组,高度数组为Ⅱ组.手术前和手术后均使用Zywae像差仪和ObscanⅡ对进行检查,像差计测量,分析波前像差.应用1.0mm和2.0mm结合的高斯光斑、频率100Hz的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进行屈光手术.采取术后3mo和6mo的随访数据进行研究,比较其差异.结果:术后裸眼视力Zyoptix组优于常规LASIK组,且视觉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有显著差异.术后两组均显示低阶像差明显降低,高阶像差有所提高.术后的高阶像差和切削面直径的大小及切削量的多少有关.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是一种很可靠的技术,可有效地矫正屈光不正,改善视觉敏感度,提高视觉质量,尤其是提高夜间视力的视觉质量,然而尚存在很多的问题.

    作者:王跃静;徐新荣;施炜;刘彦;金青青;张玉娟;吴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同期穿透性角膜移植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的远期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的效果和优点.方法:对9例中央性角膜白斑合并白内障患者,从角膜移植孔行开放式白内障囊外摘除,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经5~9a随访观察,角膜植片透明7例,半透明2例;术后矫正视力0.06~0.08者2例,0.1~0.2者2例,0.3~0.4者4例,0.5者 1例.所有病例眼压正常,有轻度后发性白内障1例,未作处理,1次角膜植片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2例,2次免疫排斥反应1例.结论:同期穿透性角膜移植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是治疗角膜白斑合并白内障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耿美香;徐春光;翟军印;王桂芳;尹沂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复方樟柳碱联合沃丽汀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联合沃丽汀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观察系列.研究对象 57例初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57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沃丽汀片剂3次/ d,1.5mg/次,联合治疗组在口服沃丽汀片剂的基础上加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mL患眼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 1次/d,均治疗30d,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10wk观察眼部自觉症状、矫正视力、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t topography,OCT)以及平均光敏感度.结果:治疗2wk后,联合用药组自觉症状、矫正视力、眼底OCT以及平均光敏感度的恢复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10wk,联合用药组自觉症状、矫正视力、眼底OCT的恢复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均无显著意义(P>0.05),但是平均光敏感度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方樟柳碱联合沃丽汀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效果较好,与单纯口服沃丽汀相比,能缩短病程,能保护黄斑的视功能安全、有效.

    作者:王婷婷;徐国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家兔静脉注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后房水玻璃体药浓度检测

    目的:研究家兔静脉注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在眼内的透过性及蓄积作用.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给药后不同疗程时间点各组兔眼房水和玻璃体中的药物浓度.结果:房水中舒巴坦钠的药物浓度分别为23.4±4.8和23.6±3.7mg/L;头孢哌酮钠浓度分别为8.9±1.2和8.9± 1.7mg/L;玻璃体中舒巴坦钠浓度分别为71.2±4.6和69.3±6.8mg/L,头孢哌酮钠未检出.结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脉注射后在正常的眼内透过性不良.

    作者:付竞;陈雪艺;赵菊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器的研究进展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具有组织损伤小、切口不用缝合、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小等优点,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治疗白内障首选的手术方式.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器诞生仅40余年,经历了几代的更新和改革,发展为集光、电、机以及生物、流体力学、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高密度手术操作系统,但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文章主要对白内障超声乳化仪器的原理、构造和发展历程进行阐述,并尝试对超声乳化仪器的发展前景做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丛;朱思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TGF-β2体外抑制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观察体外不同浓度的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对牛角膜内皮细胞(bovine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bCECs)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培养新生小牛的角膜内皮细胞,将第3代内皮细胞转移至96孔培养板,实验分6组,每组设定4个复孔.1,2组分别为只含有培养液不含细胞和TGF-β2的空白对照组,和只含细胞和培养液不含TGF-β2的阴性对照组, 3~6组分别加入含 0.1,1,10,100ng/L TGF-β2的培养液.作用24,48,72h后用MTT检测法测定各孔吸光度A值.作用48h后,用流式细胞检测仪对各组细胞周期进行检测.RT-PCR法测定不同浓度的TGF-β2组p27Kip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2浓度为0.1~1ng/L,作用24~72h,能明显的使bCECs的吸光度发生改变,作用48h抑制效果明显.0.1和1ng/L浓度组吸光度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作用48h可使bCECs的G0/G1周期细胞所占比例与阴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其p27Kip1表达较其他组明显增强.结论:0.1~1ng/L TGF-β2作用48h对bCECs具有显著增殖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细胞周期蛋白p27来实现的.

    作者:陆秀兰;张明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Vogt-小柳-原田氏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求ogt-小柳-原田氏病(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KH)早期确诊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10例20眼KH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别就早期阶段眼底表现、眼外表现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病早期阶段眼底表现缺乏特异性,眼外表现个体差异较大,FFA具有典型、可靠的变化特征.结论:FFA检查是早期确诊KH的可靠方法.

    作者:田青;王华;陈威;杨庆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

    目的:观察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19例19眼进行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其中使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大蒜素、那他霉素眼液、斯皮仁诺等,观察治疗前后角膜刺激症状、视力、角膜溃疡愈合等变化. 结果:术后角膜刺激症状明显减轻,治疗1mo后17眼结膜伤口愈合,视力:光感~0.3.另2眼复发加重,其中1例放弃治疗,因穿孔发生眼内炎,选择眼球摘除1例.术后1a,6例患者打开结膜瓣,角膜上皮平复,角膜白斑4例和斑翳2例.结论: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是一种有效的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方案.

    作者:郭斌;范钦华;杨新光;陈倩;刘钊;杨建东;曹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囊袋张力环联合虹膜拉钩在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联合虹膜拉钩在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5例15眼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手术,术中连续环形撕囊后,使用虹膜拉钩固定囊袋,植入CTR,然后行超声乳化及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结果:15眼的人工晶状体均处于正位囊袋内.5眼术后12mo佳矫正视力>0.8;6眼术后12mo佳矫正视力>0.6, 4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提高,无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进一步脱出,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超声乳化治疗晶状体脱位的白内障手术中运用CTR联合虹膜拉钩,能提高手术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术后人工晶状体可以安全稳定地位于囊袋内,且居中性良好.

    作者:曾晓黎;熊海波;易泰松;郑延川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间正常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

    目的:探讨10岁以上正常人群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方法: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对700名1329眼CCT进行测量.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7组或根据性别分为2组以研究CCT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结果:平均CCT为537±39μm,在11~50岁的调查对象, CCT随年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02,r=-0.192),平均每年降低约0.63μm;在>50岁的调查对象,CCT有渐增厚的趋势(P=0.332,r=0.056),平均每年增厚约0.27μm.男性CCT(540±39μm)显著大于女性CCT(535± 38μm)(T-test,P=0.01).结论:CCT在正常人群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的特点表明年龄因素对CCT的影响较小, CCT在个体之间差异较大,男性CCT大于女性CCT.

    作者:邵运良;张铭志;宋跃;黄育强;SK Rao;Dennis Lam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早期白内障超声乳化与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和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轻度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8例48眼临床前期、先兆期或缓解期,以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 组( 24 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B 组( 24 眼):虹膜周边切除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周边前房深度、前房角及视力情况,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5mo.结果:A 组术后1d眼压明显高于B组(P<0.05) ,但3d以后恢复正常,两组间无明显差异;A 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21±0.11mm,较术前明显加深(P<0.05) ,而B 组为1.89±0.05mm,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两组术前周边前房深度相似,但术后A组术后周边前房明显加深(P<0.05);A 组术后视力比术前视力明显提高(P<0.05) ,而B 组术后视力相比变化不大.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先兆期和缓解期,以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伴有白内障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不仅能提高视力,亦能避免青光眼的发作.

    作者:蔡世佳;王丽波;黄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