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

郭斌;范钦华;杨新光;陈倩;刘钊;杨建东;曹丽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溃疡, 抗真菌药物, 结膜瓣覆盖
摘要:目的:观察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19例19眼进行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治疗,其中使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氟康唑、大蒜素、那他霉素眼液、斯皮仁诺等,观察治疗前后角膜刺激症状、视力、角膜溃疡愈合等变化. 结果:术后角膜刺激症状明显减轻,治疗1mo后17眼结膜伤口愈合,视力:光感~0.3.另2眼复发加重,其中1例放弃治疗,因穿孔发生眼内炎,选择眼球摘除1例.术后1a,6例患者打开结膜瓣,角膜上皮平复,角膜白斑4例和斑翳2例.结论:抗真菌药物联合结膜瓣覆盖是一种有效的重度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方案.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年龄组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恢复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早期变化规律,对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和双眼视功能预后做出合理的判断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9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双眼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均≥0.9,无明显屈光参差者.按接受手术年龄分为三组:A(3~5岁),B(6~8岁),C(≥9岁)3组,每组30例.三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3.20±1.20,3.80±1.50和4.08±1.78岁;病程分别为2.15±1.45,3.42±2.42和6.80±5.10a; 斜视度分别为30.50±5.50,47.50±12.56和63.25±13.80. 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6m及33cm的远近斜视度,以三棱镜度记录;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术后2,4,6wk随访.结果:三组术前平均发病年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病程、斜视度数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观察6wk,双眼视觉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手术年龄、病程与术后双眼视觉的恢复、重建及功能治愈有密切关系,发病年龄越早,病程越长,对双眼视觉损害就越大,术后恢复越差,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及功能治愈所需时间长.视觉发育成熟后(≥9岁)行斜视手术,术后双眼视觉恢复慢,所需时间长.

    作者:康烨;郝友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评价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疗效.方法:用美国产532 nm激光光凝115例(170眼)DR患者.术前行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视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术后随访3mo~1a,随访时查视力、散瞳查眼底、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视力提高112眼(65.8%);视力无变化53眼(31.1%); 视力下降5眼(2.9%).结论: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显著,是为有效的方法,显著降低了致盲率,使部分患者视力提高.

    作者:佟艳秋;孙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49例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8例104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50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对照组49例54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结果:观察组手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效果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2wk时眼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前房深度与房角方面,观察组术后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炳荣;黄圣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硬核白内障改良囊外摘除术85例

    目的:评价对硬核白内障采用囊外摘除法(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01 85例85眼硬核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临床资料.巩膜隧道切口长7~8mm,前囊连续环形撕囊(continuous circular capsularhexis,CCC)直径为6~7mm,晶状体圈套器套核,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85眼中80眼(94%)撕囊口娩核后仍平滑连续完整,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5眼(6%)发生前囊膜放射状撕裂并延至后囊,在睫状沟内植入晶状体.术后第1d 77眼(91%)角膜清亮,裸眼视力>0.3者72眼(85%).术后1wk裸眼视力>0.5者78眼(92%).结论:改良的ECCE对于硬核白内障意义重大.改良的ECCE投资少,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杨文举;李才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高度近视眼透明晶状体置换手术后眼前节结构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高度近视眼透明晶状体置换手术后眼前节结构的变化.方法:对20例36眼以矫正高度近视为目的高度近视患者,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前和术后1mo分别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测量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前房角开放距离(angle opening distance,AOD)和前房角开放度数(anterior angle,AA).结果:患者术后1 mo的ACD,AOD,AA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0),术后房角宽度、前房深度明显大于术前;眼轴与术后、术前前房深度的差值呈负相关(r=-0.711, P=0.000).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前房加深,房角增宽,眼轴与术后、术前前房深度的差值呈负相关.

    作者:肖伟;安燕;郑坤;赵岱新;濮伟;张劲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及裂孔预防性光凝治疗

    目的:观察LASIK术前对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等进行预防性光凝治疗的疗效.方法:LASIK术前散瞳三面镜检查,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等86例116眼进行视网膜光凝治疗.结果:视网膜光凝后,视网膜变性及裂孔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LASIK术后经6~12mo随访,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LASIK术前对有明确视网膜变性或伴裂孔等进行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治疗,可以预防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作者:金大龙;戴成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激光术后视疲劳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施图伦)治疗激光术后患眼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 60例91眼激光治疗后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的患者, 分别在激光后即刻、用药后1d;1wk;1mo进行视疲劳症状问卷调查,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在激光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视疲劳症状,各项观察指标积分在应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后1d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所有病例未发现全身和眼部不良反应.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能安全、快速、有效缓解激光术后视疲劳的症状和体征.

    作者:李立梅;郑建龙;施晓敏;李彤;肖建华;邓安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电切破囊在白内障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电切破囊在白内障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各种类型的白内障621例,在手术中分别以连续环型撕囊或电凝撕囊仪予以切囊,观察术中前囊膜有无放射状撕裂.结果:使用电切破囊发生前囊膜放射状撕裂的仅1例.结论:电切破囊可有效防止初学者前囊膜放射状撕裂,可被初学者很快掌握.

    作者:陈广鹏;李建国;杨立良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碘酊烧灼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2.5g/L碘酊烧灼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真菌性角膜炎32例32眼,常规予以2.5g/L碘酊烧灼溃疡面,氟康唑注射液100mL 1次/d静脉滴注,氟康唑滴眼液点眼每30min 1次,中、重度者将溃疡表面干燥、易碎的坏死组织尽可能地搜刮清除,其余基本同轻度.结果:在32例患者中治愈19例(59%),有效(治愈+好转)29例(91%),无效 3例(9%).结论:2.5g/L碘酊烧灼联合氟康唑全身及局部应用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茂菊;李拓;李红艳;李家璋;吴青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鱼钩所致严重眼球穿通伤1例

    患者,男,34岁,鱼钩戳入眼睛被送到急诊科,鱼钩插入整个眼球,部分从后巩膜穿出.全麻下,经原路后退取出鱼钩.对于已经穿至眼球后巩膜的鱼钩,原路后退法取出是佳选择.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单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152例疗效观察

    目的:回顾152例16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通过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治疗过程和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用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152例16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对视力、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等进行6~24(平均16)mo的随访.结果:术后视力0.3~0.5者89眼(54.3%).眼压<15mmHg 的有87眼(53.0%).滤过泡呈扁平状的功能性滤过泡者138眼(84.1%).并发症中角膜水肿较多见,占15.2%.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是治疗两病并存时的一种较好而且经济的方法.

    作者:汪志明;周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过程中蛋白激酶C的改变

    目的:研究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模型,钙通道阻滞剂的保护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Wister大鼠90只,分为正常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组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Ver阻断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组及Ver阻断组分为1,3,5,7d组.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PKC表达.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 结果:视网膜对照组神经节细胞可见少量PKC表达,细胞凋亡后,PKC蛋白表达增强,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加Ver后PKC蛋白表达减弱,但仍比对照组增强,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过程中,有PKC参与,并与细胞内钙的浓度相关.

    作者:郭瑶;陈蕾;柳力敏;王敏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地域等因素对眼底病病种构成比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我院801例与南方医院1000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地域及其他各因素对眼底病病种构成比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接受FFA患者资料801例与南方医院接受FFA患者资料1000例结果进行统计对比,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P)患者数量我院明显大于南方医院,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数量南方医院明显大于我院. 结论:由于我院就诊患者与南方医院就诊患者在生存环境、经济实力、饮食习惯、文化程度及就医依从性等存在差别,导致在眼底病种类及严重程度方面存在差异.

    作者:王敏;唐娜;燕振国;曹虹;曹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眼球穿通伤玻璃体切除术后低眼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眼球穿通伤玻璃体切除术后,低眼压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对64例70眼因眼球穿通伤而行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低眼压的诊断标准为眼压<5mmHg, 并随访时间>6mo.结果:64例70眼因眼球穿通伤而行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低眼压14眼(20%);其中术前有眼内炎和无眼内炎眼术后低眼压发生率分别为40%和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9.73,P<0.05);行视网膜切开术和未行视网膜切开术后低眼压者发生率分别为58%和1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0.57,P<0.05);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者和无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者术后低眼压者发生率分别为50%和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04,P<0.05).结论:低眼压是眼球穿通伤玻璃体切除术后的一个并发症,术前有眼内炎,术中行视网膜切开以及严重的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发生低眼压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湘黔;丁纯;李盛国;谭湘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复明片对兔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后玻璃体腔液IL-6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复明片对兔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后玻璃体腔内IL-6的表达的影响.方法:用有色家兔72只,设正常对照组(A组),及制作视网膜脱离模型后分模型对照组(B组)、西药对照组(C组)、复明片治疗组(D组),并于造模后7,14,21d分别取玻璃体腔液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IL-6的表达.结果:复明片通过促进视网膜脱离复位,下调IL-6的表达,并在各时间点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复明片通过抑制兔视网膜脱离后细胞增殖及炎症反应,保护视网膜组织结构、促进视网膜脱离后视功能恢复.

    作者:刘娉;彭清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22例临床体会

    0引言慢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眼病之一,其长期溢泪和溢脓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生活和社交质量大受影响.当前治疗方法虽多,但效果多不理想,而泪囊鼻腔吻合术仍是目前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的方法.虽有各种改良[1],但根本仍是重建泪囊与鼻腔的吻合通道.我科采用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了一些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闫静君;邢丽丽;蔡斌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中血管生成素-2的表达

    目的:观察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玻璃体中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 Ang-2)含量的变化,及其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g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25例26眼PDR患者及5例5眼正常人玻璃体中Ang-2的含量.观察相同培养条件下,含有不同浓度Ang-2玻璃体液对HUVEC生长的影响.结果:PDRⅤ期(541ng/L))和Ⅵ期(472ng/L)患者玻璃体中Ang-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9ng/L,P<0.01),PDRⅤ期患者的玻璃体中Ang-2含量高于Ⅵ期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R患者玻璃体中Ang-2含量与视力下降呈负相关(r=-0.802,P<0.01),而与糖尿病病史无相关性(P>0.01).PDR患者玻璃体液处理的HUVEC呈十字交叉样或不规则分布,可见不规则管腔样结构,细胞呈梭形,Ang-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强阳性表达;而试验对照组细胞均匀分布,可见较规则的管腔样结构,Ang-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弱阳性表达.结论:PDR患者玻璃体中Ang-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Ang-2可能参与了PDR的发病过程,可能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始动因子之一.

    作者:谷峰;张含;孙鹏;刘哲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LASEK联合Zyoptix Tissue Saing治疗屈光不正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 联合Zyoptix Tissue Saing(简称T.S,节约角膜个体化切削)治疗近视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4例8眼高度近视合并薄角膜患者采用LASEK联合T.S治疗,记录切削深度等数据,随访并记录检查结果. 结果:术后1mo 8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haze均<Ⅰ级;术中经计算角膜基床厚度均>280μm.结论:LASEK联合T.S治疗高度近视合并薄角膜能保留更多角膜组织,提高了安全性,且效果良好.

    作者:赵瑞博;郭永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腺相关病毒载体在眼病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irus, AA)属微小病毒科,目前有11种血清型.AA作为基因转移载体具有安全性好、宿主范围广、免疫原性低和携带的治疗基因长期表达等优势而成为眼病基因治疗研究的热点.影响AA载体在眼部基因转移的因素包括AA载体的血清型、基因转移途径、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等.以AA为载体的基因转移在视网膜疾病、青光眼、角膜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

    作者:丁芝祥;谭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羊膜联合角膜缘移植治疗早期中重度眼烧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羊膜联合角膜缘移植在治疗早期中重度眼烧伤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5例35眼中重度早期眼烧伤进行新鲜羊膜联合角膜缘移植术,局部给予典必殊眼液、双氯芬酸钠眼液、贝复舒眼液点眼,10g/L阿托品眼液散瞳,睡前涂典必殊眼膏等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平均12±2)mo.Ⅱ~Ⅲ度眼表烧伤20眼,角膜上皮愈合良好,角膜无明显新生血管形成;Ⅳ度烧伤15眼,15眼角膜上皮愈合可,角膜周边新生血管侵入10眼,但角膜中央无新生血管侵入.所有病例均无排斥反应及睑球粘连,无一例发生角膜溶解坏死及穿孔,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对于Ⅱ~Ⅲ度早期眼表烧伤,单纯应用新鲜羊膜移植,即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Ⅳ度烧伤疗效欠佳,特别是碱性烧伤,必须联合角膜缘移植,方可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