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烨;郝友娟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白内障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患者11例11眼,观察其发生时间及房水、玻璃体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经玻璃体切除后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观察其眼部情况、佳矫正视力.随访8mo~7a,平均28.6mo.结果:G+球菌4例,G-杆菌1例,病原菌检出率为45%.至随访结束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的有9眼,占82%,视力无明显改变2眼,占18%;末次随访11眼玻璃体腔均清亮,无1例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等眼底并发症.结论:白内障术后眼内炎选择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是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刘莉莉;张翼飞;赖铭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测量白内障患者眼球生物学参数及构成比.方法:广东茂名1097例患者术前均检测眼压、眼轴、角膜曲率、角膜曲率半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和记录晶状体混浊情况,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白内障患者主要由60岁以上老人组成(90.88%),随着年龄增长,前房深度逐渐减小,垂直方向的角膜曲率变小,垂直方向的角膜曲率半径则变大,而眼轴则无明显改变;女性垂直和水平角膜曲率均大于男性,相应的角膜曲率半径则均小于男性;女性眼轴较男性短;女性晶状体厚度较男性小;女性玻璃体腔深度也较男性小;左眼的前房深度较右眼大.结论:广东茂名白内障患者主要由60岁以上患者组成,眼球参数随性别、年龄及眼别不同发生变化.
作者:李立梅;刘晓剑;张莉莉;黄惠春;林培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圈套器冲洗皮质法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0例380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娩核后应用圈套器向前房及囊袋注水冲洗皮质,少量残余硬皮质应用圈套器托出切口外.结果:皮质冲洗干净,无1例使用圈套器冲洗皮质时致后囊破裂,对角膜内皮无明显损伤,术后第1d所有患者全部复明,脱盲率100%,脱残率达到90.0%,术后第3d脱残率达到93.2%.结论:应用圈套器冲洗皮质法安全、高效,特别是基层医院手术显微镜欠清晰及成熟期、过熟期白内障者尤为适宜.
作者:谢立科;尹连荣;孟宁;李亚静;王劲松;解晓斌;胡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损害的进展和进展频率.方法:33例(66眼) POAG患者,男14例,女19例,年龄14~ 79岁,在随访的6a间(2000/2006),3次或更多次进行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II(HRT II)检查.对整体和节段的视盘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判断视盘损害的进展.患者每年进行Octopus G1计算机视野分析检查一次.激光扫描视盘图像参数包括:盘沿面积(ra),杯盘比(C/D),盘沿体积(rv),平均视神经纤维层厚度(mRNFL).扫描视神经的节段包括总体(G), 颞侧(T), 颞上(TS), 颞下(TI), 鼻侧(N), 鼻上方(NS) 和鼻下(NI).结果:根据杯盘比C/D,总体上有34眼(51%)视盘损害进展,32 眼(48%)没有进展.12眼(18%)颞侧(T),7眼(10.6%)颞上,14 眼(21%)颞下,8 眼(12%)鼻侧,7 眼(10,6%)鼻上,13眼(20%)鼻下,视盘损害进展.5 眼(8%)没有进展. 结论:在鼻侧(N)及颞下方(TI)视盘损害进展多,进展频率高在颞下方(TI)和鼻下方(NI),频率低在鼻上方(NI).杯盘比C/D敏感.节段扫描对POAG进展分析有重要意义.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0引言原发性翼状胬肉是一种原因仍不很清楚的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传统的单纯胬肉切除,手术快捷,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一般为30%~50%,甚至高达69%[1].近年来,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理论的提出和人们对羊膜功能认识的深入,手术方法得以不断改进,方法较多.我们对照观察分别采用单纯胬肉切除,羊膜移植,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3种不同术式治疗翼状胬肉的术后疗效,并报告如下.
作者:靳雷;崔建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基因修饰瘤苗联合含非甲基化的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CpG)基序的寡脱氧核苷酸(oligodeoxynucletide, ODN)即CpG-ODN 治疗小鼠眼内黑色素瘤的疗效.方法:将荷瘤模型鼠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治疗组,IL-12基因修饰肿瘤细胞疫苗(gene modified tumor cell vaccine, GTV)治疗组及GTV 联合CpG-ODN(GTVC)治疗组;鼠荷瘤模型建立后的第3d及第10d分别在各组鼠结膜下注射30μL PBS,30μL(3.0×106个细胞)灭活的GTV及含20μg CpG-ODN灭活的GTV,进行角膜溃破时间、淋巴结和肺部转移瘤发生率、生存时间及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比例的观测.结果:GTV组及GTVC组角膜溃破晚于PBS组时间,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鼠荷瘤模型建立后的第18d,GTV组及GTVC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瘤发生率低于PBS组,前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鼠荷瘤模型建立后的第28d, GTVC组鼠肺转移瘤发生率低于PBS组及GTV组,后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S组及GTV组的外周血中CD4+与CD8+T细胞比值下降,GTVC组与阴性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TVC组小鼠生存时间长于另两组.结论:新型免疫佐剂CpG-ODN可增强IL-12基因修饰瘤苗的抗眼内黑色素瘤效应.
作者:赵军;黄丽娜;成洪波;张翼飞;李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克隆与分析大鼠不同剪切的 Lims基因. 方法:应用巢式RT-PCR,以SD大鼠 cDNA为模板,扩增 Lims基因不同剪切子,构入 PinPoint TM Xa-1T质粒,测序鉴定.结果:测序表明克隆了新的 Lims基因变异剪切体 Lims A, 该变异剪切体编码区为1014bp,编码338个氨基酸.结论: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成功地克隆了一新的大鼠 Lims基因剪切子Lims A,为进一步探索Lims基因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陈曦;赵沐子;李建民;刘庆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疗效.方法:用美国产532 nm激光光凝115例(170眼)DR患者.术前行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视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术后随访3mo~1a,随访时查视力、散瞳查眼底、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视力提高112眼(65.8%);视力无变化53眼(31.1%); 视力下降5眼(2.9%).结论: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显著,是为有效的方法,显著降低了致盲率,使部分患者视力提高.
作者:佟艳秋;孙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筛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和ROP的特点.方法:在广东省珠三角、粤东、粤北、粤西片区中各随机抽取新生儿科床位数≥50张,且迟2005年始有眼科专业医师进行常规ROP筛查的2所三甲综合医院和2所二/三甲妇幼保健院,采用封闭式表格信函调查2002-01/2007-12在所选医院/保健院住院、出生胎龄≤36wk且出生体质量≤2000g且存活达2mo或以上的早产儿的临床及ROP筛查随访资料,然后电话核实;调查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 u 检验、χ2检验.结果:2004年以前未筛查早产儿占82.8%;2005年以后未筛查早产儿占24.9%,其中35~36wk未筛查早产儿占72.7%, 29~32wk早产儿的筛查率93.6%,≤28wk的早产儿无漏筛病例.2002/2004年ROP筛查率较低,2005/2007年ROP筛查率显著提高,两时间段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1).2004年以前多数医院 (85.7%)使用直接眼底镜进行ROP筛查,2005年以后多数医院(71.4%)改用间接眼底镜进行ROP筛查.2004年以前ROP发生的真实情况无法了解.2005/2007年早产儿ROP发生率为6.2%,2005年以后出生体质量<1000g的早产儿ROP发生率为33.1%(105例),出生体质量1000~1499g 10.8%(250例),出生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无ROP病例,≤28wk的早产儿ROP发生率为41.5%(56例),>28~32wk为9.8%(284例),>32~34wk为0.7% (15例),>34~36wk的早产儿无ROP发生. 结论:规范氧疗后ROP筛查率明显提高,ROP发生率降低;<指南>[1]促进了ROP筛查工作的开展,筛查工具仍有待规范化.
作者:黄学林;张永;杨杰;罗先琼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飞行员患眼科疾病的特殊心理、生理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飞行安全及延长飞行时间.方法:随访6a来我院住院患眼病的飞行员20例.结果:20例中4例停飞,10例患眼底病变.结论:飞行员的部分眼疾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王桂琴;马贵喜;彭秀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矫正近视的效果,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我院完成的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屈光手术(Zyoptix)104例207眼.设Zyoptix组,并同样设常规LASIK组100例200眼为对照组.术前屈光度均为-1.50~ 10.00D,按≤-6.00D和>-6.00D各分为两组.两组中低度数组为Ⅰ组,高度数组为Ⅱ组.手术前和手术后均使用Zywae像差仪和ObscanⅡ对进行检查,像差计测量,分析波前像差.应用1.0mm和2.0mm结合的高斯光斑、频率100Hz的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进行屈光手术.采取术后3mo和6mo的随访数据进行研究,比较其差异.结果:术后裸眼视力Zyoptix组优于常规LASIK组,且视觉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有显著差异.术后两组均显示低阶像差明显降低,高阶像差有所提高.术后的高阶像差和切削面直径的大小及切削量的多少有关.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是一种很可靠的技术,可有效地矫正屈光不正,改善视觉敏感度,提高视觉质量,尤其是提高夜间视力的视觉质量,然而尚存在很多的问题.
作者:王跃静;徐新荣;施炜;刘彦;金青青;张玉娟;吴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和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轻度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8例48眼临床前期、先兆期或缓解期,以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 组( 24 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B 组( 24 眼):虹膜周边切除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周边前房深度、前房角及视力情况,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5mo.结果:A 组术后1d眼压明显高于B组(P<0.05) ,但3d以后恢复正常,两组间无明显差异;A 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21±0.11mm,较术前明显加深(P<0.05) ,而B 组为1.89±0.05mm,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两组术前周边前房深度相似,但术后A组术后周边前房明显加深(P<0.05);A 组术后视力比术前视力明显提高(P<0.05) ,而B 组术后视力相比变化不大.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先兆期和缓解期,以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伴有白内障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不仅能提高视力,亦能避免青光眼的发作.
作者:蔡世佳;王丽波;黄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回顾152例16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通过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治疗过程和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用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152例16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对视力、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等进行6~24(平均16)mo的随访.结果:术后视力0.3~0.5者89眼(54.3%).眼压<15mmHg 的有87眼(53.0%).滤过泡呈扁平状的功能性滤过泡者138眼(84.1%).并发症中角膜水肿较多见,占15.2%.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是治疗两病并存时的一种较好而且经济的方法.
作者:汪志明;周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的效果和优点.方法:对9例中央性角膜白斑合并白内障患者,从角膜移植孔行开放式白内障囊外摘除,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经5~9a随访观察,角膜植片透明7例,半透明2例;术后矫正视力0.06~0.08者2例,0.1~0.2者2例,0.3~0.4者4例,0.5者 1例.所有病例眼压正常,有轻度后发性白内障1例,未作处理,1次角膜植片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2例,2次免疫排斥反应1例.结论:同期穿透性角膜移植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是治疗角膜白斑合并白内障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耿美香;徐春光;翟军印;王桂芳;尹沂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施图伦)治疗激光术后患眼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 60例91眼激光治疗后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的患者, 分别在激光后即刻、用药后1d;1wk;1mo进行视疲劳症状问卷调查,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在激光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视疲劳症状,各项观察指标积分在应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后1d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所有病例未发现全身和眼部不良反应.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能安全、快速、有效缓解激光术后视疲劳的症状和体征.
作者:李立梅;郑建龙;施晓敏;李彤;肖建华;邓安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在表面麻醉下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在爱尔凯因表面麻醉下对117例(121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观察其麻醉效果及视力.结果:在表面麻醉下全部患者均能很好地配合手术完成,无1例更换麻醉方法.平均手术时间13.26min,术后1d视力>0.5者占65.3%,术后1wk>0.5者占87.6%.结论:在表面麻醉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优越的.
作者:吕建平;岳文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囊泡膜和质膜谷氨酸转运体在小鼠视网膜急性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其可能性作用. 方法:C57BL/6小鼠7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6只,实验对照组36只(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36只(玻璃体内注射谷氨酸).分别于注射后0.5,3,6,12,24,72h各处死6只,其中3只鼠的眼球用于冰冻切片,以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时间点视网膜内Ⅰ型和Ⅱ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和VGluT2)及3种质膜谷氨酸转运体: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转运体(glutamate/aspartate transporter,GLAST)、谷氨酸转运体-1(glutamate transporter-1, GLT-1)及兴奋性谷氨酸转运体-1(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1,EAAC-1)的表达情况.另外3只鼠的眼球用于RNA抽提, 以半定量RT-PCR检测各谷氨酸转运体mRNA 的水平变化.结果: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视网膜兴奋性损伤12h内,VGluT1和VGluT2的表达水平和分布情况均未看到明显变化;24~72h,虽然VGluT1的表达仍未发生改变,但VGluT2却明显地减少.GLAST,GLT-1及EAAC-1的表达在谷氨酸损伤3~12h均有明显增高,但在24~72h它们的表达水平开始逐渐降低.半定量RT-PCR结果与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一致.结论:视网膜急性损伤12h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表达没有发生变化,而质膜谷氨酸转运体表达明显升高.
作者:李悦;魏锐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46岁,因右眼视物变暗,视力下降15余天入院.入院诊断为:右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在我院住院行扩管及营养视网膜、维护视功能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建议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否认药物过敏史及过敏体质.使用200g/L荧光素钠(广西梧州制药厂)的10g/L稀释液5mL,缓慢注入肘静脉,未见不良反应.待10min后快速(2~4s)推注原液3mL.患者于5min开始感恶心并呕吐,7min开始出现腹痛,并出现腹泻情况.
作者:胡淑琼;朱炎华;张祖海;左国进;潘茸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对比25-Gauge与20-Gauge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干眼症状的严重程度.方法:在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中,20-Gauge手术26例26眼,25-Gauge手术21例21眼,于手术前及术后3,7及30d,做干眼症状评分、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比较.结果:与25G手术后患者相比,术后3,7d,20G手术患者干眼症状明显(P<0.05)、泪液分泌量增多(P<0.05)、泪膜破裂时间缩短(P<0.05)、角膜荧光素钠着色明显(P<0.05),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d,两组泪液分泌量无统计学差异,其他指标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5G手术与20G手术相比,对眼表创伤较小,患者术后干眼的情况相对较轻.
作者:郭嘉术;王海林;赵秀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6例82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观察术后前房形成,视力改变,眼压,滤过泡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浅前房,低眼压,视力下降等并发症减少.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是青光眼手术治疗的理想术式.
作者:胡淑琼;黄祥平;朱炎华;张祖海;朱燕妮;王磊;左国进;王琦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