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圈套器冲洗皮质法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谢立科;尹连荣;孟宁;李亚静;王劲松;解晓斌;胡英

关键词:圈套器, 小切口, 白内障手术
摘要:目的:探讨圈套器冲洗皮质法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0例380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娩核后应用圈套器向前房及囊袋注水冲洗皮质,少量残余硬皮质应用圈套器托出切口外.结果:皮质冲洗干净,无1例使用圈套器冲洗皮质时致后囊破裂,对角膜内皮无明显损伤,术后第1d所有患者全部复明,脱盲率100%,脱残率达到90.0%,术后第3d脱残率达到93.2%.结论:应用圈套器冲洗皮质法安全、高效,特别是基层医院手术显微镜欠清晰及成熟期、过熟期白内障者尤为适宜.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广东茂名白内障患者1097例构成特点及眼球参数分析

    目的:测量白内障患者眼球生物学参数及构成比.方法:广东茂名1097例患者术前均检测眼压、眼轴、角膜曲率、角膜曲率半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和记录晶状体混浊情况,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白内障患者主要由60岁以上老人组成(90.88%),随着年龄增长,前房深度逐渐减小,垂直方向的角膜曲率变小,垂直方向的角膜曲率半径则变大,而眼轴则无明显改变;女性垂直和水平角膜曲率均大于男性,相应的角膜曲率半径则均小于男性;女性眼轴较男性短;女性晶状体厚度较男性小;女性玻璃体腔深度也较男性小;左眼的前房深度较右眼大.结论:广东茂名白内障患者主要由60岁以上患者组成,眼球参数随性别、年龄及眼别不同发生变化.

    作者:李立梅;刘晓剑;张莉莉;黄惠春;林培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间正常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

    目的:探讨10岁以上正常人群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方法: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对700名1329眼CCT进行测量.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7组或根据性别分为2组以研究CCT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结果:平均CCT为537±39μm,在11~50岁的调查对象, CCT随年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02,r=-0.192),平均每年降低约0.63μm;在>50岁的调查对象,CCT有渐增厚的趋势(P=0.332,r=0.056),平均每年增厚约0.27μm.男性CCT(540±39μm)显著大于女性CCT(535± 38μm)(T-test,P=0.01).结论:CCT在正常人群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的特点表明年龄因素对CCT的影响较小, CCT在个体之间差异较大,男性CCT大于女性CCT.

    作者:邵运良;张铭志;宋跃;黄育强;SK Rao;Dennis Lam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评价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疗效.方法:用美国产532 nm激光光凝115例(170眼)DR患者.术前行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视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术后随访3mo~1a,随访时查视力、散瞳查眼底、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视力提高112眼(65.8%);视力无变化53眼(31.1%); 视力下降5眼(2.9%).结论: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显著,是为有效的方法,显著降低了致盲率,使部分患者视力提高.

    作者:佟艳秋;孙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观察住院患者46例46眼,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13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1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2例,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10例.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隧道内剪除小梁组织,剪除相应根部虹膜.随访时间3mo~2a.结果: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压控制良好.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效果可靠,值得在无超声乳化条件的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郭丹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飞行员眼部病变分析

    目的:探讨飞行员患眼科疾病的特殊心理、生理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飞行安全及延长飞行时间.方法:随访6a来我院住院患眼病的飞行员20例.结果:20例中4例停飞,10例患眼底病变.结论:飞行员的部分眼疾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王桂琴;马贵喜;彭秀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治疗激光术后视疲劳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施图伦)治疗激光术后患眼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 60例91眼激光治疗后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的患者, 分别在激光后即刻、用药后1d;1wk;1mo进行视疲劳症状问卷调查,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在激光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视疲劳症状,各项观察指标积分在应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后1d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所有病例未发现全身和眼部不良反应.结论: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能安全、快速、有效缓解激光术后视疲劳的症状和体征.

    作者:李立梅;郑建龙;施晓敏;李彤;肖建华;邓安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测量正常人黄斑厚度的研究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我国正常人黄斑中央小凹厚度,黄斑中心凹体积.方法:用OCT对50例100眼正常人(18~40岁)进行经黄斑中央小凹快速黄斑厚度扫描,扫描深度2mm,采用OCT3000视网膜厚度容量列表分析软件计算黄斑中央小凹厚度、黄斑中心凹体积的均数和标准差.对正常人双眼黄斑中央小凹厚度的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比较;对正常人双眼黄斑中央小凹体积的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比较;随机取右眼数值做正常对照组,根据公式x-±1.96s计算出正常人黄斑中央小凹厚度,黄斑中心凹体积的正常参考值.结果:正常人中心小凹厚度为114.54 ~166.74μm,双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1); 正常人黄斑中心凹体积为0.114~0.162 mm3,双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结论:OCT能精确测量正常人黄斑视网膜厚度,可为临床黄斑疾病的诊治提供客观、定量的指标.

    作者:仲路;周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对93例93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气液交换,眼内填充C3F8.术后观察术眼视力及OCT了解黄斑裂孔变化.结果: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93例中裂孔完全愈合89例 (96%),4例裂孔未闭,患者拒绝再次手术.绝大多数患者术后视力提高.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有效方法,能使绝大多数患者的裂孔得到解剖愈合,视力提高.

    作者:刘玉君;郭小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矫正近视的效果,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我院完成的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屈光手术(Zyoptix)104例207眼.设Zyoptix组,并同样设常规LASIK组100例200眼为对照组.术前屈光度均为-1.50~ 10.00D,按≤-6.00D和>-6.00D各分为两组.两组中低度数组为Ⅰ组,高度数组为Ⅱ组.手术前和手术后均使用Zywae像差仪和ObscanⅡ对进行检查,像差计测量,分析波前像差.应用1.0mm和2.0mm结合的高斯光斑、频率100Hz的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进行屈光手术.采取术后3mo和6mo的随访数据进行研究,比较其差异.结果:术后裸眼视力Zyoptix组优于常规LASIK组,且视觉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有显著差异.术后两组均显示低阶像差明显降低,高阶像差有所提高.术后的高阶像差和切削面直径的大小及切削量的多少有关.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是一种很可靠的技术,可有效地矫正屈光不正,改善视觉敏感度,提高视觉质量,尤其是提高夜间视力的视觉质量,然而尚存在很多的问题.

    作者:王跃静;徐新荣;施炜;刘彦;金青青;张玉娟;吴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同期穿透性角膜移植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的远期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的效果和优点.方法:对9例中央性角膜白斑合并白内障患者,从角膜移植孔行开放式白内障囊外摘除,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经5~9a随访观察,角膜植片透明7例,半透明2例;术后矫正视力0.06~0.08者2例,0.1~0.2者2例,0.3~0.4者4例,0.5者 1例.所有病例眼压正常,有轻度后发性白内障1例,未作处理,1次角膜植片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2例,2次免疫排斥反应1例.结论:同期穿透性角膜移植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是治疗角膜白斑合并白内障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耿美香;徐春光;翟军印;王桂芳;尹沂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把89例106眼随机分成3组,分别实施单纯翼状胬肉切除(A组20例23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 (B组29例33眼)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C组40例50眼).手术均在眼科手术显微镜下操作,术后随访观察3~12mo,观察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结果:A组复发率为41%,B组复发率为16%,C组复发率为4%.复发率经统计学处理:3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A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A组和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能有效降低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

    作者:邓仁政;程娟;姜登旗;刘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钳夹法制备急性眼外肌损伤模型

    目的:探讨用钳夹法制备急性眼外肌损伤模型,为研究急性眼外肌麻痹的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可应用的实验模型. 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8只.左眼常规消毒后,打开结膜囊,暴露上直肌,以20cm反向钳(钳夹力约1200g)分别在左眼上直肌近附着点处钳夹5min(A),10min(B),20min(C)作为实验组,右眼上直肌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D).术后于第7d处死兔子,每组各取8条肌肉HE染色组织病理学观察. 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实验A,B,C各组上直肌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肌纤维断裂、坏死和肌浆融解,在40×10光镜下横切面肌纤维计数结果(个/400倍光镜视野)分别为:A:45.25±3.54,B:34.00±3.53, C:17.83±3.19,D:61.25±4.89,实验各组肌纤维数量较对照组分别减少26.12%(A, P<0.05),44.49%(B, P<0.01),71.76%(C, P<0.01),钳夹时间越长损伤程度越严重,5,10,20min组损伤程度分别符合肌肉损伤Ⅱ轻度、中度、重度标准.结论:钳夹法可以导致眼外肌急性损伤,可作为急性眼外肌损伤模型的制作方法.

    作者:孙礼华;严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珠子草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珠子草在体外及体内抑制半乳糖性白内障的作用.方法:研究珠子草提取液在体内及体外抑制半乳糖性白内障的作用.300g/L半乳糖饮食诱导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75, 150 及 300mg/kg 3剂量水平口服珠子草.在体外小鼠晶体培养基中掺入半乳糖(30mmol/L)建立渗透性应激,研究珠子草(720 及 880μg/mL)对谷胱甘肽(GSH)及山梨糖醇水平的影响.结果:在体内,珠子草显著延缓的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延缓各期白内障的发展,直至试验周期结束,低剂量组未发展至 IV期.在体外,880μg/mL珠子草培养晶状体显示较高浓度的GSH和山梨糖醇浓度的降低.在体内,与对照组比较,75mg/kg珠子草显著延缓了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结论:在试验模型中珠子草延缓了白内障的发展.然而,将其延伸运用在人类预防白内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Epi-LASIK术后角膜中央知觉及泪膜稳定性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Epi-LASIK)术后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方法:选择92例184眼近视患者行Epi-LASIK手术,其中低中度近视组48例96眼,高度近视组44例88眼.观察术眼术前及术后1,3,6mo的角膜中央知觉、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量(SchirmerⅠ实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角膜中央知觉及泪膜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低中度近视组术后1mo角膜中央知觉及BUT与术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mo时角膜中央知觉及BUT已恢复.高度近视组术后1,3mo角膜中央知觉及BUT与术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mo时角膜中央知觉及BUT已基本恢复.高度近视组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稳定性减退更明显,恢复时间更长.两组术后泪液分泌量(SchirmerⅠ实验)分别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Epi-LASIK术影响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的稳定性.高度近视对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比中低度近视大而且持续时间长,但终可随着角膜的愈合而恢复.

    作者:陈静;韩苏宁;龚小雪;吴军丽;李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人小梁细胞基因转染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脂质体是否能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人小梁细胞及脂质体潜在的毒副作用.方法:通过体外细胞转染实验优化阳离子脂质体与质粒DNA 的比例,荧光显微镜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小梁细胞内可见脂质体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高浓度脂质体导致细胞死亡和脱落.结论:阳离子脂质体可有效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小梁细胞内.但高浓度对正常的细胞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作者:毛晓春;黄刚;张少维;王根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乳化在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41眼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采用颞侧透明角膜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并发症、眼压和滤过泡的改变.结果:白内障术后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随访1~2a,眼压、滤过泡无明显改变.结论:颞侧透明角膜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杜允宏;唐风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药青光安含药血清对体外加压后人小梁细胞凋亡的影响机制

    目的:通过观察青光安颗粒含药血清对加压后人小梁细胞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的影响,探讨青光安颗粒含药血清抑制加压后人小梁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制备青光安颗粒2.5,5,10,20倍含药血清、益脉康5倍含药血清和不含药血清,建立人小梁细胞体外加压模型,用不同药物与浓度的含药血清分别作用体外加压培养人小梁细胞,用TUNEL技术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的凋亡细胞.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分析加压后人小梁细胞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的变化.结果:青光安颗粒5,10,20倍组和益脉康组都可以显著抑制加压后人小梁细胞的凋亡和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青光安5倍组与益脉康5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光安10倍组比较,青光安5倍组、益脉康5倍组的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率都较高,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青光安10倍组与青光安20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安颗粒通过阻断Caspase-3与Caspase-8凋亡信号传导系统而抑制加压后人小梁细胞的凋亡.

    作者:曾志成;彭清华;李波;卓业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硬核白内障改良囊外摘除术85例

    目的:评价对硬核白内障采用囊外摘除法(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ECCE)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01 85例85眼硬核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临床资料.巩膜隧道切口长7~8mm,前囊连续环形撕囊(continuous circular capsularhexis,CCC)直径为6~7mm,晶状体圈套器套核,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85眼中80眼(94%)撕囊口娩核后仍平滑连续完整,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5眼(6%)发生前囊膜放射状撕裂并延至后囊,在睫状沟内植入晶状体.术后第1d 77眼(91%)角膜清亮,裸眼视力>0.3者72眼(85%).术后1wk裸眼视力>0.5者78眼(92%).结论:改良的ECCE对于硬核白内障意义重大.改良的ECCE投资少,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杨文举;李才锐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视野阈值缺损的研究

    目的:应用自动视野计通过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中心30°和周边60°视野范围阻塞静脉支引流视网膜象限阈值缺损程度的分析,探讨分支静脉阻塞患者进行光凝时间的佳时机.方法:选择经眼底荧光素造影确诊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并伴有无灌注区患者48例48眼分为2组,分别检测中央30°视野范围内80个位点的光敏感度和周边60°视野范围75个位点光敏感度,将两组患者检测到的中心30°和周边60°静脉阻塞所在象限的视野缺损阈值计算出平均值,作统计检验.结果:中心30°视野范围内,Ⅰ组和Ⅱ组患者的缺损阈值皆与无灌注区呈正相关性,周边60°视野范围内,Ⅰ组患者的缺损阈值与无灌注区范围不存在相关性,Ⅱ组患者的缺损阈值与无灌注区范围呈正相关性. 结论:在中心30°视野范围内,视野阈值缺损达11.4及在周边60°视野范围内视野阈值缺损达4.9时即有产生新生血管的可能.

    作者:韩玉英;魏世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显微镜下切除联合生物羊膜覆盖治疗角膜皮样瘤

    目的:应用显微镜下切除联合生物干燥羊膜覆盖手术对角膜皮样瘤进行治疗的临床研究,观察其临床疗效,探索生物干燥羊膜植入在角膜皮样瘤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使用价值.探讨角膜皮样瘤的临床治疗方法,提高其远期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6-12/2007-12眼科就治的角膜皮样瘤患者8例,进行皮样瘤切除联合生物干燥羊膜覆盖手术,术后密切观察角膜修复情况、并发症情况及疗效.结果:联合生物干燥羊膜覆盖手术治疗的患者视力及角膜恢复满意,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显微镜下切除联合生物干燥羊膜覆盖手术治疗角膜皮样瘤安全、可靠,易于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晓琴;刘剑平;呙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