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伟;安燕;郑坤;赵岱新;濮伟;张劲松
目的:观察脂质体是否能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人小梁细胞及脂质体潜在的毒副作用.方法:通过体外细胞转染实验优化阳离子脂质体与质粒DNA 的比例,荧光显微镜观察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小梁细胞内可见脂质体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高浓度脂质体导致细胞死亡和脱落.结论:阳离子脂质体可有效介导目的基因转移至小梁细胞内.但高浓度对正常的细胞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作者:毛晓春;黄刚;张少维;王根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观察青光安颗粒含药血清对加压后人小梁细胞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的影响,探讨青光安颗粒含药血清抑制加压后人小梁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制备青光安颗粒2.5,5,10,20倍含药血清、益脉康5倍含药血清和不含药血清,建立人小梁细胞体外加压模型,用不同药物与浓度的含药血清分别作用体外加压培养人小梁细胞,用TUNEL技术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的凋亡细胞.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分析加压后人小梁细胞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的变化.结果:青光安颗粒5,10,20倍组和益脉康组都可以显著抑制加压后人小梁细胞的凋亡和Caspase-3,Caspase-8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青光安5倍组与益脉康5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光安10倍组比较,青光安5倍组、益脉康5倍组的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率都较高,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青光安10倍组与青光安20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安颗粒通过阻断Caspase-3与Caspase-8凋亡信号传导系统而抑制加压后人小梁细胞的凋亡.
作者:曾志成;彭清华;李波;卓业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和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轻度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8例48眼临床前期、先兆期或缓解期,以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 组( 24 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B 组( 24 眼):虹膜周边切除术.观察手术前后眼压、前房深度、周边前房深度、前房角及视力情况,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5mo.结果:A 组术后1d眼压明显高于B组(P<0.05) ,但3d以后恢复正常,两组间无明显差异;A 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3.21±0.11mm,较术前明显加深(P<0.05) ,而B 组为1.89±0.05mm,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两组术前周边前房深度相似,但术后A组术后周边前房明显加深(P<0.05);A 组术后视力比术前视力明显提高(P<0.05) ,而B 组术后视力相比变化不大.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先兆期和缓解期,以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伴有白内障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不仅能提高视力,亦能避免青光眼的发作.
作者:蔡世佳;王丽波;黄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把89例106眼随机分成3组,分别实施单纯翼状胬肉切除(A组20例23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 (B组29例33眼)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C组40例50眼).手术均在眼科手术显微镜下操作,术后随访观察3~12mo,观察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结果:A组复发率为41%,B组复发率为16%,C组复发率为4%.复发率经统计学处理:3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A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A组和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能有效降低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
作者:邓仁政;程娟;姜登旗;刘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我国正常人黄斑中央小凹厚度,黄斑中心凹体积.方法:用OCT对50例100眼正常人(18~40岁)进行经黄斑中央小凹快速黄斑厚度扫描,扫描深度2mm,采用OCT3000视网膜厚度容量列表分析软件计算黄斑中央小凹厚度、黄斑中心凹体积的均数和标准差.对正常人双眼黄斑中央小凹厚度的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比较;对正常人双眼黄斑中央小凹体积的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比较;随机取右眼数值做正常对照组,根据公式x-±1.96s计算出正常人黄斑中央小凹厚度,黄斑中心凹体积的正常参考值.结果:正常人中心小凹厚度为114.54 ~166.74μm,双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1); 正常人黄斑中心凹体积为0.114~0.162 mm3,双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结论:OCT能精确测量正常人黄斑视网膜厚度,可为临床黄斑疾病的诊治提供客观、定量的指标.
作者:仲路;周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回顾152例16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通过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治疗过程和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用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IOL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152例16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对视力、眼压、滤过泡、并发症等进行6~24(平均16)mo的随访.结果:术后视力0.3~0.5者89眼(54.3%).眼压<15mmHg 的有87眼(53.0%).滤过泡呈扁平状的功能性滤过泡者138眼(84.1%).并发症中角膜水肿较多见,占15.2%.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是治疗两病并存时的一种较好而且经济的方法.
作者:汪志明;周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测量白内障患者眼球生物学参数及构成比.方法:广东茂名1097例患者术前均检测眼压、眼轴、角膜曲率、角膜曲率半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和记录晶状体混浊情况,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白内障患者主要由60岁以上老人组成(90.88%),随着年龄增长,前房深度逐渐减小,垂直方向的角膜曲率变小,垂直方向的角膜曲率半径则变大,而眼轴则无明显改变;女性垂直和水平角膜曲率均大于男性,相应的角膜曲率半径则均小于男性;女性眼轴较男性短;女性晶状体厚度较男性小;女性玻璃体腔深度也较男性小;左眼的前房深度较右眼大.结论:广东茂名白内障患者主要由60岁以上患者组成,眼球参数随性别、年龄及眼别不同发生变化.
作者:李立梅;刘晓剑;张莉莉;黄惠春;林培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多波长氪激光配合中药治疗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108眼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过多波长氪激光及中药治疗,并随访0.5a.结果:本组108眼中,治愈101眼(93.5%),无效7眼(6.5%). 治愈眼均为光凝1次后,视网膜脱离范围局限,视网膜下积液逐渐吸收后再予补充1~2次光凝,病情稳定后常规0.5a复查,均未复发.无效眼均采用冷凝联合巩膜外垫压手术治愈,术后在视网膜变性区周围补充光凝,108患眼均配合中药治疗.结论:波长氪激光配合中药治疗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可靠.
作者:王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0引言慢性泪囊炎是眼科常见眼病之一,其长期溢泪和溢脓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生活和社交质量大受影响.当前治疗方法虽多,但效果多不理想,而泪囊鼻腔吻合术仍是目前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的方法.虽有各种改良[1],但根本仍是重建泪囊与鼻腔的吻合通道.我科采用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了一些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闫静君;邢丽丽;蔡斌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irus, AA)属微小病毒科,目前有11种血清型.AA作为基因转移载体具有安全性好、宿主范围广、免疫原性低和携带的治疗基因长期表达等优势而成为眼病基因治疗研究的热点.影响AA载体在眼部基因转移的因素包括AA载体的血清型、基因转移途径、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等.以AA为载体的基因转移在视网膜疾病、青光眼、角膜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
作者:丁芝祥;谭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广东省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筛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和ROP的特点.方法:在广东省珠三角、粤东、粤北、粤西片区中各随机抽取新生儿科床位数≥50张,且迟2005年始有眼科专业医师进行常规ROP筛查的2所三甲综合医院和2所二/三甲妇幼保健院,采用封闭式表格信函调查2002-01/2007-12在所选医院/保健院住院、出生胎龄≤36wk且出生体质量≤2000g且存活达2mo或以上的早产儿的临床及ROP筛查随访资料,然后电话核实;调查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 u 检验、χ2检验.结果:2004年以前未筛查早产儿占82.8%;2005年以后未筛查早产儿占24.9%,其中35~36wk未筛查早产儿占72.7%, 29~32wk早产儿的筛查率93.6%,≤28wk的早产儿无漏筛病例.2002/2004年ROP筛查率较低,2005/2007年ROP筛查率显著提高,两时间段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1).2004年以前多数医院 (85.7%)使用直接眼底镜进行ROP筛查,2005年以后多数医院(71.4%)改用间接眼底镜进行ROP筛查.2004年以前ROP发生的真实情况无法了解.2005/2007年早产儿ROP发生率为6.2%,2005年以后出生体质量<1000g的早产儿ROP发生率为33.1%(105例),出生体质量1000~1499g 10.8%(250例),出生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无ROP病例,≤28wk的早产儿ROP发生率为41.5%(56例),>28~32wk为9.8%(284例),>32~34wk为0.7% (15例),>34~36wk的早产儿无ROP发生. 结论:规范氧疗后ROP筛查率明显提高,ROP发生率降低;<指南>[1]促进了ROP筛查工作的开展,筛查工具仍有待规范化.
作者:黄学林;张永;杨杰;罗先琼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眼内窥镜治疗长期低眼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05-06/2007-12用眼内窥镜诊治的17例眼外伤导致的长期低眼压病例眼压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1,2,3mo时分别测得的平均眼压与手术前眼压相比提高明显(P<0.01),进一步比较发现手术前与手术后1,2,3mo平均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17例眼外伤性长期低眼压病例,眼压恢复正常的成功率为47%,其中合并睫状体萎缩性病变的成功率为33%,而无睫状体萎缩性病变的成功率为5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0);手术前眼压 <6.00mmHg的病例,眼压恢复正常的成功率为44%,而手术前眼压>6.00mmHg病例的眼压恢复正常成功率为6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7);手术前1,2,3mo的病程与眼压恢复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 -0.335, P=0.188; r=-0.310,P=0.226;r=-0.325,P=0.203).结论:眼内窥镜辅助的玻璃体切除术能够恢复部分眼外伤性长期低眼压患者的眼压,手术前眼压、睫状体病变情况和尽快行眼内窥镜下睫状体探察手术可能是恢复部分长期低眼压的关键.
作者:张红兵;孙乃学;梁厚成;赵燕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病情发展阶段盘沿缺失的形态特征.方法:对青光眼92眼和正常人124眼进行立体彩色视盘照像,侧重分析盘沿的形态.结果:与视力正常眼比较,青光眼不同病情阶段盘沿缺失有其好发区域.早期青光眼盘沿缺失在视盘颞下极明显,中期青光眼盘沿缺失在颞上极较为明显,极晚期青光眼盘沿仅保留视盘鼻侧区域,并且鼻上区大于鼻下区.结论:青光眼盘沿缺失的形态特征与青光眼性视野缺损的发展及筛板的形态密切相关.
作者:代静;王洪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飞行员患眼科疾病的特殊心理、生理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飞行安全及延长飞行时间.方法:随访6a来我院住院患眼病的飞行员20例.结果:20例中4例停飞,10例患眼底病变.结论:飞行员的部分眼疾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王桂琴;马贵喜;彭秀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的种类和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方法:分离鉴定54株真菌性角膜炎致病菌,采用NCCLS M38-A文件的实验条件进行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54株真菌经培养证实均为丝状真菌,其中镰刀菌属37株(37/54)、曲霉菌属14株(14/54),未定型3株(3/54). 镰刀菌属中对二性霉素B敏感31株(31/37),对特比奈芬敏感27株(27/37),对酮康唑敏感23株(23/37),对伊曲康唑敏感24株(24/37),对咪康唑敏感23株(23/37),对5-氟胞嘧啶敏感18株(18/37).曲霉菌属对二性霉素B敏感12株(12/14),对特比奈芬敏感11株(11/14),对酮康唑敏感10株(10/14),对伊曲康唑敏感10株(10/14),对咪康唑敏感9株(9/14),对5-氟胞嘧啶敏感7株(7/14). 全部54株真菌对二性霉素B敏感46株(46/54),对特比奈芬敏感40株(40/54),对酮康唑敏感35株(35/54),对伊曲康唑敏感36株(36/54),对咪康唑敏感34株(34/54), 对5-氟胞嘧啶敏感28株(28/54).结论:真菌性角膜炎以镰刀菌感染为主;二性霉素B敏感性较高,可作为真菌性角膜炎一线用药.
作者:马文江;赵少贞;侯光华;孙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损害的进展和进展频率.方法:33例(66眼) POAG患者,男14例,女19例,年龄14~ 79岁,在随访的6a间(2000/2006),3次或更多次进行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II(HRT II)检查.对整体和节段的视盘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判断视盘损害的进展.患者每年进行Octopus G1计算机视野分析检查一次.激光扫描视盘图像参数包括:盘沿面积(ra),杯盘比(C/D),盘沿体积(rv),平均视神经纤维层厚度(mRNFL).扫描视神经的节段包括总体(G), 颞侧(T), 颞上(TS), 颞下(TI), 鼻侧(N), 鼻上方(NS) 和鼻下(NI).结果:根据杯盘比C/D,总体上有34眼(51%)视盘损害进展,32 眼(48%)没有进展.12眼(18%)颞侧(T),7眼(10.6%)颞上,14 眼(21%)颞下,8 眼(12%)鼻侧,7 眼(10,6%)鼻上,13眼(20%)鼻下,视盘损害进展.5 眼(8%)没有进展. 结论:在鼻侧(N)及颞下方(TI)视盘损害进展多,进展频率高在颞下方(TI)和鼻下方(NI),频率低在鼻上方(NI).杯盘比C/D敏感.节段扫描对POAG进展分析有重要意义.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0引言泪小管断裂是眼外伤常见的急诊之一,如不及时吻合修复保持通畅,将造成永久性溢泪,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早期直接在手术显微镜下行吻合术,已被认为是治疗泪小管断裂的标准方法[1,2].我们2004-02/2007-06对外伤性泪小管断裂58例(58眼)进行吻合并植入硬膜外导管支撑,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探讨视盘内注射组织凝血酶原激活剂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利用光敏剂及氩激光制备兔眼视网膜静脉组塞模型,经FA确认后随机分组.治疗组(10眼,20支静脉)视盘内注射12.5μg tPA/0.05mL.对照组(12眼,24支静脉)视盘内注射0.05mL BSS.分别在注入后的第3,7d行FAG检查确认视网膜静脉的再通情况,同时行裂隙灯及间接眼底镜检查,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利用光敏剂及氩激光成功地复制出了兔眼视网膜静脉组塞模型并经视网膜静脉荧光造影确认.治疗组阻塞静脉的再通率是70.0%(14/20),对照组阻塞静脉的再通率是16.7%(4/24)(P=0.001).结论:视盘内注射12.5μg tPA/0.05mL提高了阻塞静脉的再通率,经睫状体扁平部向视神经内注射tPA有望成为局部用药治疗CRVO的新方法.视神经内注射tPA的安全性量及佳量-效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姜彩辉;张卯年;瓶井 资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囊泡膜和质膜谷氨酸转运体在小鼠视网膜急性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其可能性作用. 方法:C57BL/6小鼠7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6只,实验对照组36只(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36只(玻璃体内注射谷氨酸).分别于注射后0.5,3,6,12,24,72h各处死6只,其中3只鼠的眼球用于冰冻切片,以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时间点视网膜内Ⅰ型和Ⅱ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和VGluT2)及3种质膜谷氨酸转运体: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转运体(glutamate/aspartate transporter,GLAST)、谷氨酸转运体-1(glutamate transporter-1, GLT-1)及兴奋性谷氨酸转运体-1(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1,EAAC-1)的表达情况.另外3只鼠的眼球用于RNA抽提, 以半定量RT-PCR检测各谷氨酸转运体mRNA 的水平变化.结果: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视网膜兴奋性损伤12h内,VGluT1和VGluT2的表达水平和分布情况均未看到明显变化;24~72h,虽然VGluT1的表达仍未发生改变,但VGluT2却明显地减少.GLAST,GLT-1及EAAC-1的表达在谷氨酸损伤3~12h均有明显增高,但在24~72h它们的表达水平开始逐渐降低.半定量RT-PCR结果与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一致.结论:视网膜急性损伤12h内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表达没有发生变化,而质膜谷氨酸转运体表达明显升高.
作者:李悦;魏锐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电切破囊在白内障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各种类型的白内障621例,在手术中分别以连续环型撕囊或电凝撕囊仪予以切囊,观察术中前囊膜有无放射状撕裂.结果:使用电切破囊发生前囊膜放射状撕裂的仅1例.结论:电切破囊可有效防止初学者前囊膜放射状撕裂,可被初学者很快掌握.
作者:陈广鹏;李建国;杨立良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