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通用血小板的研究

张印则;李伟;单小燕;兰炯采;章扬培;张志欣

关键词:血小板, MPEG, 修饰, HLA, 黏附
摘要:目的研究有效修饰血小板表面HLA的方法.方法采用浓度梯度法用mPEG修饰血小板表面HLA.通过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检测修饰效果,并对血小板功能进行检测.修饰后血小板输注到中国白兔体内检测血小板计数.结果mPEG可有效修饰血小板表面HLA,黏附与聚集能力分别由修饰前的(30.2±5.59)%和(1.43±0.74)%升至修饰后的(45.5±2.72)%,(3.86±1.21)%,Ca2+释放无显著差异.中国白兔输注修饰血小板24h时血小板升高指数及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69.93±11,20和(52.06±10.92)%.结论mPEG修饰可有效阻断血小板表面HLA与其相应抗体的结合,修饰后血小板黏附及聚集功能有所增强,Ca2+释放功能不受影响,中国白兔输注修饰后血小板计数增高.
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MHC半相合骨髓移植后慢性GVHD小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MHC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慢性GVHD小鼠模型.方法以(Balb/c×C57BL/6)F1H-2d/b(CB6F1)雌性小鼠为受者,预处理条件为不同剂量的全身照射(TBI,60Co照射),输注MHC半相合Balb/cH-2d雄性小鼠骨髓细胞与不同数量脾细胞,观察移植后小鼠体质量变化,靶器官病理变化,血清抗ssDNA抗体、抗dsDNA抗体.结果在照射剂量为8Gy,输注骨髓细胞数量为8×106、脾细胞数量为4.5×107的小鼠至实验结束(移植后100 d)全部存活,体质量减轻与对照组和其它实验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清抗ssDNA抗体、抗dsDNA抗体较对照组和其它实验组显著升高(P<0.05).该组皮肤、肝脏等病理改变明显.结论在照射剂量为8Gy,输注骨髓细胞数量为8×106、脾细胞数量为4.5×107的小鼠成功诱导出半相合allo-BMT慢性GVHD,为进一步研究慢性GVHD的发病机理、生物学特性、干预因素等打下了重要基础.

    作者:邓兰;郭坤元;尹晓林;李玉华;吴岚晓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TLR9配体结合域的多参数综合分析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多参数评估,综合分析人Toll样受体第9型(TLR9)的配体结合域.方法使用HNN二级结构分析、ClustalW序列比对以及Goldkey软件的亲水性、可及性和表面电荷极性分析等多种手段对TLR9配体结合域进行综合评估.结果第34~41、51~60、113~119、429~448和453~471位等5个区域满足各项指标,可能是TLR9的配体结合域.结论本文的分析结果对人TLR9配体结合域的后继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元朝;吕凤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初始CD4+T和记忆性Th1细胞在淋巴器官的分布和IFN-γ的表达

    目的比较观察抗原特异性初始CD4+T细胞和效应性/记忆性Th1细胞在体内外IFN-γ的产生和在淋巴组织的分布.方法将标记相同数量的OVA-抗原受体转基因小鼠(OVA-TCR-Tg)的初始CD4+T细胞和Th1细胞被动输给正常小鼠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观察初始CD4+T细胞和Th1细胞在体内淋巴组织器官的分布和IFN-γ的产生.结果体外经抗原刺激后,大于98%的Th1细胞和4.1%的初始CD4+T细胞表达IFN-γ.当被动输入机体后,初始CD4+T细胞主要分布于淋巴结,而Th1细胞主要分布于脾脏.当再次受到抗原的刺激后,记忆性Th1细胞能迅速产生IFN-γ.初始CD4+T细胞与效应/记忆Th1细胞在淋巴结和脾脏不同的分布,可能与CD62L的表达有关.结论本研究在我们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进-步探讨了CD4+T细胞和记忆性Th1细胞的差异.此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初始CD4+T细胞与Th1细胞的差异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作者:杨滨燕;吴长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目的制备和纯化O157:H7抗原,免疫家兔和豚鼠,获得高效价的抗O157:H7免疫血清并进行纯化及酶标记.建立对O157:H7感染患者快速诊断方法,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方法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O157:H7抗原.步骤:包被特异性抗体,加处理后的粪便等标本,然后加入抗O157:H7酶结合物,后加入底物显色.结果本课题所研制的抗O157:H7酶结合物只对O157:H7呈阳性反应,而与其他相关细菌无交叉反应.结论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即双抗体夹心法)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抗原的检测较常规法实验程序简捷、快速、敏感.临床和现场验证结果表明,其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等特点,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鉴定及快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手段.

    作者:贾绍春;冯丽;郭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感染对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含量的影响

    研究显示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AgNORs)含量检测不仅可准确反应肿瘤患者的免疫状态,而且与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发展呈良好相关性[1].为研究感染对恶性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含量的影响,我们动态观察了恶性肿瘤并发感染的患者感染控制前、后其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含量差异,并与一般感染者、患恶性肿瘤但不并发感染者作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侠;刘端祺;李慧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重组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A的纯化研究

    目的对重组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A大肠杆菌工程菌表达的rHspA蛋白进行纯化研究.方法酵后的重组大肠杆菌进行高压破菌后,采用镍离子亲和柱层析和凝胶过滤柱层析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rHspA,使用SDS-PAGE和HPLC鉴定蛋白纯度,注射免疫家兔检测纯化后的rHspA的免疫学活性.结果所纯化获得的rHspA蛋白纯度>98%,总回收率为60%,并且保持了良好的免疫学活性.结论建立了从重组大肠杆菌中纯化高纯度rHspA的工艺,为Hp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材料.

    作者:郭鹰;邹全明;朱永红;吴超;张卫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Caspases在视黄酸诱导pRARE4-IFNα转染肿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视黄酸(RA)及其诱导的外源性α-干扰素(IFNα)抗肿瘤作用与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的关系.方法含视黄酸反应元件(RARE)的IFNα表达载体(pRARF4-IFNα),转染肿瘤细胞并证实外源性IFNα基因的表达受RA的诱导后,分析了细胞增殖功能、细胞DNA梯形带,caspase-1、3基因表达,caspase-3活性以及caspase-3特异性抑制剂(DEVD-CHO)对RA和/或IFNα诱导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结果对RA敏感的HL-60细胞和caspase-3基因缺失的MCF-7细胞经RA处理后,增殖能力减弱,出现明显的DNA梯形带,caspase-1基因表达上调节,HL-60细胞caspase-3基因表达上调节,活性升高,DEVD-CHO可拮抗RA引起的HL-60细胞caspase-3活性升高,并部分削弱RA引起的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结论Caspase-3在RA诱导的细胞凋亡中有重要作用,同时,RA可能通过其它途径诱导caspase-3基因缺失细胞的凋亡.

    作者:张乾勇;糜漫天;程天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三种IL-15基因转染NCI-H446细胞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目的构建并鉴定三种IL-15基因转染的人小细胞肺癌(NCI-H446)细胞模型.方法PCR法扩增得原型IL-15基因片段(FhIL-15)、IL-15成熟肽基因片段(FhIL-15mp)和IL-2信号肽基因片段(FhIL-2sp);利用重叠延伸基因拼接法将FhIL-15mp和FhIL-2sp拼接成改型IL-15基因片段(FhIL-2sp-hIL-15mp).将三种IL-15基因片段(FhIL-15、FhIL-15mp和FhIL-2sp-hIL-15mp)分别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构建成相应的重组质粒(PhIL-15、PhIL-15mp和PhIL-2sp-hIL-15mp),用脂质体法分别转染NCI-H446、G418筛选得三种IL-15基因转染的NCI-H446细胞(C-hIL-15、C-hIL-15mp、C-hIL-2sp-bIL-15mp).对所得的各基因片段和重组质粒,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测序鉴定;对所得的各转染细胞,用RT-PCR法检测hIL-15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hIL-15蛋白的分泌.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测序证明,FhIL-15、FhIL-15mp、FhIL-2sp-hIL-15mp电泳条带位置和基因序列正确.三种转染细胞均有IL-15mRNA表达,但仅C-hIL-2sp-hIL-15mp可测到22pg/mL的IL-15蛋白分泌.初步应用表明,三种转染细胞确有不同的免疫生物学特性.结论正确构建了三种IL-15基因转染的NCI-H446细胞模型,可在进一步研究IL-15基因与肿瘤细胞免疫生物学特性的关系及至机制中应用.

    作者:张征峥;王润田;王丽;刘维华;杨丽娟;王平;丁军颖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盐酸青藤碱抑制小鼠胶原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SN在改善小鼠胶原性关节炎(CIA)关节症状、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方面与甲氨喋呤(MTX)的异同以及与MTX是否有叠加效应.方法以CIA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剂量SN和SN+MTX治疗后,小鼠关节炎症的变化;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脾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和小鼠血清中抗Ⅱ胶原抗体的水平.结果无论大剂量还是小剂量应用SN治疗CIA,其改善炎症症状、抑制IFN-γ和抗Ⅱ型胶原抗体的能力均不及经典抗风湿药物--MTX.但SN与MTX联合治疗CIA,疗效优于其他治疗方案.结论与临床长期应用SN治疗RA的经验相似,将SN作为一种辅助治疗药物,与MTX等二线药物联合应用,可以达到更确切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景怡;吴玉章;陈永文;张静波;王勇;方勇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突变人CD59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活性

    目的构建突变人CD59的真核表达系统,检测突变人CD59蛋白糖化前后抗补体活性,探讨CD59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病理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为人类糖尿病血管增殖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阳离子脂质体法将含有突变人CD59的重组pALTER质粒与pCDNA共转染人CHO细胞;G418筛选出阳性克隆,流式细胞术进一步筛选出高表达克隆;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rn-blot、ELISA验证CD59的表达;BCECF释放试验研究糖化前后突变人CD59抗补体活性.结果成功构建突变人CD59的真核细胞表达系统;糖化后较糖化前突变人CD59转染CHO细胞BCECF释放率明显升高.结论高糖使CD59活性下降,可能导致或加速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丽;高美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ICOSIg的真核表达及其对MLR反应的影响

    目的构建人ICOSIg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鉴定ICOSIg蛋白,初步研究其对MLR中细胞增殖以及对IL-10分泌的影响.方法从活化的人T细胞cDNA文库中以PCR方法扩增ICOS胞外区cDNA编码基因,并和人IgGIFc基因一起装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采用脂质体转染COS-7细胞,G418筛选,用ELISA检测其表达情况,经蛋白A亲和纯化,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进行鉴定.进一步通过3H-TdR掺入法和夹心ELSIA法探讨其对双向MLR反应中细胞增殖以及对IL-10分泌的影响.结果酶切和测序证实构建的ICOS膜外区和人IgG1Fc段基因序列正确、阅读框完整;ELISA、SDS-PAGE、Western blot验证ICOSIg的正确表达;功能实验提示ICOSIg能抑制MLR中的细胞增殖和IL-10的分泌.结论成功构建并表达了ICOSIg,而获得的ICOSIg能抑制MLR.

    作者:许雪青;白云;王丰;黎万玲;杨晓亚;王艳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抗白色念珠菌IgY的稳定性及体内抗感染活性研究

    目的观察抗白色念珠菌IgY的稳定性及体内抗感染活性.方法水稀释法从免疫鸡卵黄提取抗白色念珠菌IgY,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法和微量间接血凝试验测定其抗体效价,并观察其对热、酸碱度、胰蛋白酶及冻存时间的稳定性和对小鼠腹腔感染白色念珠菌的保护效果.结果水稀释法提取的抗白色念珠菌IgY效价为1:5 120;IgY在25~70℃处理15 min,pH3.0~11.0、37℃处理2 h,或普通冰箱冻存6年效价改变不明显;在37℃下与胰蛋白酶作用2 h效价仍保持50%.IgY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腹腔感染白色念珠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P<0.01).结论抗白色念珠菌IgY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较好的体内抗感染活性.

    作者:曾小平;傅颖媛;况南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通用血小板的研究

    目的研究有效修饰血小板表面HLA的方法.方法采用浓度梯度法用mPEG修饰血小板表面HLA.通过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检测修饰效果,并对血小板功能进行检测.修饰后血小板输注到中国白兔体内检测血小板计数.结果mPEG可有效修饰血小板表面HLA,黏附与聚集能力分别由修饰前的(30.2±5.59)%和(1.43±0.74)%升至修饰后的(45.5±2.72)%,(3.86±1.21)%,Ca2+释放无显著差异.中国白兔输注修饰血小板24h时血小板升高指数及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69.93±11,20和(52.06±10.92)%.结论mPEG修饰可有效阻断血小板表面HLA与其相应抗体的结合,修饰后血小板黏附及聚集功能有所增强,Ca2+释放功能不受影响,中国白兔输注修饰后血小板计数增高.

    作者:张印则;李伟;单小燕;兰炯采;章扬培;张志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高迁移率族B1的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目的以原核表达的人高迁移率族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蛋白为免疫原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制备其兔多克隆抗体并进行鉴定.方法将人HMGB1 cDNA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QE-80L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HMGB1表达,Ni2+-NTA层析纯化后,用其免疫兔.以ELISA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 blot鉴定抗体特异性.结果成功表达并纯化了人HMGB1蛋白,纯化后纯度可达96%;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为1:25 6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所制备的抗体可特异性与人HMGB1蛋白结合.结论成功制备了兔抗人HMGB1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HMGB1与相关疾病的关系打下了基础.

    作者:邢效如;杨朝辉;郑英如;胡大强;黄刚;龚薇;何凤田;李蓉芬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槲皮素对LPS诱导中性粒细胞活性化效应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槲皮素(Quercetin,Que)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PMN)活化效应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对接受1 h LPS刺激的PMN表面黏附分子(CD62L,CD11b/CD18)的表达进行测定,同时应用MTT法对不同状态下的PMN活性进行测定.结果Que对LPS诱导的中性粒细胞活化效应有明显抑制作用,表现为抑制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62L的表达和促进CD11b/CD18的表达,同时Que对LPS增加细胞活性的效应有抑制作用.结论槲皮素通过对抗LPS对PMN黏附分子CD62L,CD11b/CD18的表达的影响,抑制LPS诱导的中性粒细胞活化效应,从而阻止PMN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减少炎症细胞向炎症局灶的浸润,这可能是槲皮素发挥抗炎作用的一个重要机制.

    作者:岳扬;刘佳佳;宋传旺;段承刚;何涛;何延政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目的获得针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单克隆抗体.方法hCG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同系小鼠骨髓瘤细胞NS-1按8:1比例融合,间接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化培养;制备腹水抗体;采用间接ELISA法鉴定抗体亚型和测定抗体效价.结果得到6株能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抗体经鉴定均为IgG1、κ型,效价均达10-5以上.结论所获得的6株杂交瘤细胞株均有较强稳定分泌抗-hCG单克隆抗体的能力.这为有关hCG的检测、hCG本身相关研究以及避孕疫苗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作者:张力;吴玉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贵州籍人群EHF疫苗接种后抗体应答及细胞因子变化

    目的探讨贵州籍人群对EHF疫苗抗体应答能力和免疫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对60名贵州健康自愿者进行EHF双价灭活疫苗全程接种,共3次(第0、7、28天),接种前及末次接种后2周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血清抗EHF抗体水平,效价≥1:640为高应答者;效价≤1:80为低应答者,ELISA法检测高低应答组人群血清TNF-α、IFN-γ.结果60名EHF疫苗接种者均对EHF疫苗产生免疫应答,汉族46人中19人(41%)为高应答者,5人(10%)为低应答者;侗族10人中5人(50%)为高应答者,3人(30%)为低应答者;布依族4人中1人为高应答者,1人为低应答者,疫苗接种后TNF-α、IFN-γ均有升高.结论60名EHF疫苗接种者均对EHF疫苗产生免疫应答,其中汉族、侗族、布依族对EHF疫苗的抗体应答能力有所不同,同时诱导TNF-α、IFN-γ的分泌.

    作者:蔡静;孙万邦;罗军敏;张忆雄;宋明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用噬菌体展示随机12肽库筛选HCV B细胞抗原表位

    目的用患者血清中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从噬菌体展示随机12肽库筛选HCV抗原表位.方法用硫酸铵粗提HCV患者血清中Ig后用DEAE-Sephadex A50层析纯化并作为筛选的配基;对噬菌体展示随机12肽库采用配基亲和富集、阴性血清吸收的方法进行生物淘洗;ELISA鉴定筛选克隆的结合特性;测定阳性克隆所携带DNA序列并进行计算机辅助分析.结果三轮生物淘洗后特异性克隆得到了富集.用第3轮淘洗出的26个克隆进行结合实验,其中有3个克隆与HCV患者血清结合力较高而与正常人血清结合能力较弱;序列分析发现2个序列与HCV蛋白第1 082~1 093和1 954~1 965位(1082YHGAGTRTIASP 1093和1954TQLLRRLHQWIS 1965)氨基酸有较高的同源性;计算机辅助分析提示这两个位点具有形成表位的性质.结论获得了两个HCV抗原表位,在HCV感染的检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汤兆明;郭永建;卓孝福;苏东辉;王长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膜表达的HLA-G1对同种反应性PBMC分泌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表达的HLA-G1对同种异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型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pcDNA3-HLA-G1转入ECV304,以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在蛋白质水平上检测HLA-G1分子在ECV304上的表达;以表达HLA-G1的ECV304作为刺激细胞,灭活后,与健康人PBMC共同培养,用ELISA检测上清液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浓度,观察HLA-G1对同种异体抗原激活的PBMC分泌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与转染pcDNA3空质粒的对照组相比,HLA-G1能使PBMC的IL-10分泌增加(P<0.05),而IL-2,IFN-γ、IL-4分泌无明显影响.结论HLA-G1能引起由同种异体抗原激活的PBMC分泌IL-10增加,提示HLA-G1有可能使Th1/Th2型细胞因子向Th2型偏移.

    作者:杨惠军;吴雄文;张彩娥;梁智辉;韩军艳;黄亚非;龚非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与疾病

    目前对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来源、分布和功能研究不断深入,对于pDC在疾病发病、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pDC与抗病毒免疫特别是HIV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的关系,并总结了目前所发现的可以调控pDC生成和功能的药物,希望能为某些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张永亮;曹雪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免疫学杂志

免疫学杂志

主管:第三军医大学

主办:第三军医大学,中国免疫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