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王睿;毕春潮;李伟
目的:探讨色素家兔视网膜光凝术后Müller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激光斑的表达.方法:采用倍频532nm绿激光光凝色素家兔视网膜后极部30点(光斑效应为Tso分级Ⅲ级),建立色素兔视网膜光凝Ⅲ级光斑效应动物模型.24只有色家兔右眼为视网膜光凝眼、左眼为正常对照眼.按术后观察时间1,3,7,14,21,28d分为6个亚组,各组动物于光凝术后相应的时间点处死,取出眼球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GFAP和CTGF的表达,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两者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GFAP蛋白在色素家兔正常对照眼神经节细胞层弱表达,光凝后3d,激光斑Müller细胞表达GFAP,表达持续增强到光凝术后28d.光凝后3d,CTGF在光斑处弱表达,持续增强至术后28d,CTGF阳性表达在视网膜光凝斑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成纤维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细胞和无定形的胶原基质.CTGF蛋白在正常对照眼无表达.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视网膜光凝斑GFAP与CTGF表达强度在时序上呈密切正相关(r=0.786,P<0.01).结论:CTGF与GFAP参与了视网膜光凝术后激光斑损伤修复的调控过程.可能是视网膜神经胶质瘢痕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学基础.
作者:覃冬菊;游庆华;唐罗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方法:随访323例368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观察其术后1mo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对于其中矫正视力低于0.3者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分析其发生术后低视力的原因.结果:本组患者术后1,7,30d低视力发生率分别为51.90%,27.99%和12.23%;术后1d和7d低视力发生率较高,术后1mo低视力发生率与文献报道(13.21%)接近.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有效的方法之一.白内障术后低视力的原因主要为患者自身眼底病变.
作者:郑建奇;彭清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泪道引流管在治疗单纯早期慢性泪囊炎中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鼻泪管阻塞的早期慢性泪囊炎患者46例50眼实施了泪道引流管植入术,术后随访6mo.结果:治疗早期慢性泪囊炎患者46例50眼,其中治愈39例42眼(84%),有效4例5眼(10%),无效3例3眼(6%).结论:泪道引流管在治疗早期慢性泪囊炎中的疗效显著,具有操作时间短、安全、痛苦小等优点,适合广大基层医院的开展.
作者:黄海涛;赵永旺;易笃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增视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的透明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04-01/2005-12于青岛眼科医院行增视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optical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的患者97例105眼,包括圆锥角膜,角膜基质营养不良,外伤、感染等因素导致的角膜白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稳定期,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等.统计分析术前视力及术后佳矫正视力、角膜植片透明情况、内皮细胞计数、是否排斥、植片混浊原因,采用R×C表及四格表的χ2检验.结果:增视性PKP术后角膜植片透明率:术后1a 89.8%,术后2a 83.7%,术后3a 78.3%,术后4a 67.1%,术后5a 63.6%.术后5a时圆锥角膜角膜植片透明率高,达94.1%,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低,为14.3%.术后佳矫正视力0.05~1.0,0.8以上者圆锥角膜所占比例多,达72.5%,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少,占6.3%.导致角膜植片混浊的主要原因为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及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结论:增视性PKP术后角膜植片透明率逐年稳定下降,相邻两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原发病不同,角膜植片透明率有差异,圆锥角膜手术效果佳;角膜植片混浊的主要原因为免疫排斥及角膜植片内皮功能失代偿.
作者:郭滨;程钧;孙亚杰;谢立信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南京市江宁百家湖社区学龄前儿童的双眼屈光状态及同时视,分析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的分布、屈光不正的患病情况及同时视情况.方法:采用带状光检影镜,TSJ-IV型同视机在半暗室光线非散瞳下对南京市江宁百家湖社区7所幼儿园3~5岁儿童1 352例的双眼屈光状态及同时视进行检查,其中男孩728例,女孩624例,对检查结果按屈光状态检查及同时视检查分类,并分别统计不同年龄组的结果.结果:屈光状态检查中,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率为13.35%,5岁~组屈光不正率高,但各年龄组无统计学差异(P=0.408).屈光不正眼中,3岁~、4岁~、5岁~年龄组远视、散光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3),4岁~年龄组散光占比高于其他组.同时视检查发现视轴异常162例,占总人数12.01%.其中视轴向内偏斜角>+5°占96.30%,向外偏斜角>-5°占3.70%.3岁~、4岁~、5岁~年龄组视轴偏斜异常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岁~组异常率高,视轴向内偏斜为主(P=0.001).视轴偏斜异常162例,屈光状态以正视为主,占81.48%(132/162),视轴偏斜异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患病率与视轴正常的儿童屈光不正的患病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25).结论:南京市江宁百家湖社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主要类型为散光和远视,双眼同时视检查异常以视轴向内偏斜为主.在半暗室光线下行非散瞳检影并同时行双眼同时视检查可作为幼儿园屈光状态及初级视功能检查的有效筛查手段.
作者:刘虹;王菁;李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反义CD44基因转染对人眼小梁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探讨黏附分子CD44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发病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硫代修饰的CD44反义寡核苷酸,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人眼小梁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44反义寡核苷酸对小梁细胞合成胶原蛋白Ⅰ型、层黏附蛋白的影响,放射免疫法观察CD44反义寡核苷酸对小梁细胞合成透明质酸的影响.结果:CD44反义寡核苷酸对人眼小梁细胞合成胶原蛋白Ⅰ型、层黏附蛋白起促进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浓度越高促分泌作用越强,但对小梁细胞合成透明质酸起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结论:CD44反义寡核苷酸封闭CD44基因表达后人眼小梁细胞合成胶原蛋白Ⅰ型、层黏附蛋白增加而合成透明质酸减少.黏附分子CD44可能通过影响小梁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功能参与了POAG发病过程.
作者:李中国;王青;梅红英;罗一青;陈永娟;张宇宏;余萍;云亚歌;史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比较儿童验光中角膜地形图所测得的角膜散光与检影验光测得的散光的相互关系,探讨角膜地形图检查在儿童散瞳检影验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和散瞳检影验光两种测量方法,对88例171眼非混合性散光眼进行检查并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在检查散光度数及散光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8,P>0.05;t=1.009,P>0.05),实际好矫正视力与角膜地形图PVA高值及低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3.566,P<0.01;t=3.445,P<0.01).结论:角膜地形图检查所得的散光度数及轴向可为散瞳检影验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角膜地形图检查在提高低龄儿童散瞳检影验光速度和准确度有一定作用.
作者:谭艺兰;陶利娟;杨俊芳;漆争艳;何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多年来一直是困扰角膜移植患者复明的首要问题,目前许多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有望成为治疗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有效药物.本文主要对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类型,发生的机制以及治疗移植排斥反应药物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梦;刘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儿童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患儿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试验组联合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与0.5g/L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前后观察眨眼、眼痒症状、结膜水肿、结膜充血及上、下睑结膜乳头和滤泡、角膜缘腺样增生等体征,评价治疗有效率.结果:对照组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4.60±0.87,4.72±1.53与2.53±1.45,2.40±1.20;试验组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4.72±0.77,5.29±1.46与1.47±1.48,1.59±1.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33%和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儿童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药物.
作者:贾惠莉;刘春民;邓宏伟;韩冰;朱小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视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方法,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视神经胶质瘤和视神经鞘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视神经胶质瘤的15例患者中以发现眼球突出为主诉的病例为6例,以发现视力下降为主诉的5例,眼球突出合并视力下降的2例;视神经鞘脑膜瘤组21例患者中以眼球突出为主诉的病例为13例,视力下降5例,眼球突出合并视力下降的3例.超声检查、CT、MRI检查均有典型表现;3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6例经伽玛刀治疗.结论:视神经源性肿瘤在眼部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上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治疗方案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制定,目前以手术及放射治疗为主.
作者:刘洋;张虹;刘琳;宋国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两种巩膜外手术方式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220例220眼,其中复杂性视网膜脱离70例70眼,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150例150眼.分别实施巩膜环扎+外加压+冷凝+放液(或不放液)术及巩膜外加压+冷凝+放液(或不放液)术.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对复杂性RRD和非复杂性RRD的效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一次性成功率为89.3%,而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一次性成功率仅为72.9%.结论:巩膜外手术对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而巩膜环扎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并非完全必要.
作者:易银武;胡昌波;朱学春;胡丕清;姜德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眼底出血的病因及预后.方法:对40例55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于术后1d~1wk在直接检眼镜下进行观察.并对发生眼底出血的患者进行跟踪观察.结果:发生眼底出血患者50眼视力恢复良好,发生黄斑出血者5眼视力不能恢复.结论:造成眼底出血的主要原因与眼压突然降低有关,大多预后较好.
作者:何维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引言眼球钝挫伤是常见的眼外伤,我科对伤后矫正视力<0.3的患者46例46眼做了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观察到一些造影改变对临床诊断、治疗、阐明视力损害原因均可提供客观依据,报道如下.
作者:任可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引言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基层医院和复明手术中广泛开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白内障手术.如何成功将晶状体核娩出又是该手术的关键所在,双手出核是作者在近年来新学习到的一种方法.自2010-01/2011-09,我院眼科在本院及武定、景东、勐腊、弥勒等县行国家百万贫困白内障复明工程患者共325例350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全部采用双手出核法,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周喜;杨金润;彭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曾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计算一直是个难题,如按常规方法计算,结果会产生较大误差,主要是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远视.本文就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角膜屈光力的测算、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选择、前房深度测量、眼轴测量等影响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多种因素及其解决方法做一综述.
作者:薛林平;沈政伟;王柏川;杨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引言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原则是药物控制眼压至正常后择期实施手术.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遇到12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应用足量的局部和全身降眼压药物后,眼压仍在40mmHg以上,为挽救和保护视功能,对这类顽固的、持续性高眼压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传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利用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单眼视LASIK手术方式矫正近视散光联合老视的单眼及双眼视觉效果.方法:选择2006-08-01/2009-03-31之间在我院利用Carl Zeiss Meditec CRS-Master软件及MEL80准分子激光进行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单眼视LASIK手术的近视或者近视散光联合老视的40名连续随访患者(80眼),术后1d;1wk;1,3,6mo及1a进行验光、单眼及双眼视近及视远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像差检查,术后1wk;1,3,6mo及1a进行对比敏感度及立体视觉检查进行视觉质量评估,并在术后6mo进行患者近距离工作视觉疲劳问卷调查.结果: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单眼视LASIK术后视觉质量研究结果如下:术后6mo等效球镜屈光度与目标屈光度相比92%在±0.50D以内,99%在±1.00D,术后3mo~1a的屈光值的变化为-0.06±0.37D.术后1mo主视眼的裸眼远视力95%达到20/20;双眼裸眼近视力87.5%达到J2,100%达到J5.术后1wk,双眼对比敏感度与术前矫正后相比有下降趋势,术后1~3mo逐渐恢复.术后1wk时,近立体视锐度有所降低(P<0.05),其他立体视锐度均无明显改变(均为P>0.05).术后患者近距离工作视疲劳症状明显改善.结论: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单眼视LASIK手术方式,对于中度近视至高度近视及散光联合老视患者,是一种耐受性好,稳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曹哲瑶;夏丽坤;陆岩;杨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和血明目片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42眼早期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视网膜病变区光凝治疗,治疗组行视网膜病变区光凝治疗外,给予和血明目片口服3mo.对照组和治疗组中查出病因者,给予相关对症治疗,随访1mo~3a.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0%,治疗组有效率为95.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行病变区光凝并给予和血明目片口服,效果显著.
作者:岳章显;刘汉珍;刘钊臣;袁慧敏;李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军医大学学员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4a干眼症高危人群的发病情况,为军校学员预防和治疗干眼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2007级学员队165例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视力基本情况(标准对数视力表)和眼表疾病指数(参考美国OSDI评价表,包括光的敏感程度、异物感、酸痛感、近距离阅读、使用电脑情况以及所处的环境等).将OSDI评分≥30分者定义为干眼症高危人群.结果:被调查学员中干眼症高危率为24.2%,其中LASIK术后4a者干眼症高危率为51.7%,明显高于配戴框架式眼镜者22.4%(P<0.01)和正常视力者11.8%(P<0.01).结论:LASIK手术是引起干眼症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军队院校学员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手术率较高的现象以及干眼症高危率的问题应特别关注.
作者:韩笑;卞家龙;严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探讨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式、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慢性泪囊炎患者38例40眼,经鼻内镜行改良泪囊鼻腔造口术,术后在鼻内镜下进行常规泪道冲洗及鼻腔清理换药.结果:随访5~14mo,35例37眼鼻腔造口通畅,溢泪和溢脓症状消失;2眼术后3mo出现溢泪及溢脓,鼻腔造口阻塞,再次行鼻内镜下扩大造口,1例治愈,1例无效;1眼冲洗通而不畅,需加压,有冲洗液溢出.总有效率95%(38/40).结论:经鼻内镜改良鼻腔泪囊造口术具有创伤小、避免面部瘢痕、操作简便等特点.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加强随访,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条件.该术式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超;安惠民;袁军;郭建华;张娇;李正权;汪晓玲;侯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