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王睿;毕春潮;李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硅油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环形切除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并发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11/2011-11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白内障患者102例102眼,距离玻璃体手术时间3~9(平均6.1)mo,采用玻璃体腔灌注,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房注入黏弹剂,行硅油置换,然后人工晶状体植入,环形后囊切开,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等.结果:术后 4wk,102例102眼中,97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5眼术后视力无改善;后囊破裂2例,无晶状体核坠入玻璃体,无脉络膜脱离.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硅油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环形切除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并发性白内障,可有效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同时避免二次手术所带来的风险.
作者:甫拉提·阿布都热衣木;陈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以不同方法制备脱细胞硬脑膜和巩膜,比较不同方法、浓度、作用时间对硬脑膜和巩膜脱细胞效果的差异,找到适合硬脑膜和巩膜的脱细胞方法.方法:将取自8只新西兰大白兔的硬脑膜和巩膜组织剪成小块,每种组织块均分为8组,每组含有硬脑膜和巩膜两种组织,4组用以5,10,20,50mL/L Triton X-100为主,辅以DNase、RNase的方法处理,另外4组用2.5g/L胰蛋白酶和1g/L SDS分别处理12h+12h,12h+24h,24h+12h,24h+24h.完成后分别从大体观察8组的外观,HE染色比较脱细胞后的细胞残留数,透射电镜观察胶原纤维的超微结构.结果:以Triton X-100处理后的组织外观与处理前相似,2.5g/L胰蛋白酶处理后的组织肿胀增厚.20,50mL/L Triton X-100两组和2.5g/L胰蛋白酶+1g/L SDS处理时间≥36h的三组组织内的细胞残留平均数都小于2个/高倍镜视野.电镜结果证实,硬脑膜和巩膜经过脱细胞处理后,胶原纤维结构同处理前相同,未受到破坏.结论:以Triton X-100处理的硬脑膜和巩膜结构紧凑,胶原纤维保存完好,其中20mL/L Triton X-100浓度处理过的组织残留细胞少,处理前后外观改变少,是适合硬脑膜和巩膜进行脱细胞处理的方法.
作者:聂丹瑶;陈家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对44例65眼DME患者首先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进行治疗,术后1mo采用美国Coherent公司的Novus Omni多波长氪离子激光仪,对局限性黄斑水肿进行局部直接光凝,对弥漫性水肿及囊样水肿进行格栅样光凝.结果:所有患者中显效27眼,有效33眼,无效5眼,显效率41.5%,总有效率92.3%.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眼内出血、感染性眼内炎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激光光凝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视力、减轻黄斑水肿等特点,是DME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姜红;邱红;于洋;李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白内障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患者复明的主要有效手段,细菌性眼内炎是其严重的并发症.目前,预防眼内炎主要依赖于抗生素的使用,而结膜囊的术前准备也受到越来越多术者的重视.本文就白内障术前结膜囊的准备现况进行总结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1)术前结膜囊抗生素眼液的应用;(2)术前结膜囊的消毒、冲洗;在此,结膜囊冲洗液中提出使用温热生理盐水的观点.另外,已有术者提出术前睑板腺处理的必要性.
作者:许金凤;周希瑗;马华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除联合倍频Nd:YAG 532nm激光治疗视网膜血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36眼玻璃体切除联合倍频Nd:YAG 532nm激光治疗视网膜血管炎的临床资料.结果:视网膜血管炎36例中以视网膜动脉炎为主者2例,炎症侵犯视网膜静脉为主者4例,炎症同时波及动静脉者30例;术中并发症:1例发生晶状体损伤混浊,医源性视网膜裂孔6例;锯齿缘截离3例.术后并发症:视网膜再脱离2例,发生前房积血2例,发生高眼压9例; 36例术后佳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其中0.02~0.1者2例(6%),0.12~0.4者22例(61%),0.5~1.0者12例(33%).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倍频Nd:YAG 532nm激光是治疗视网膜血管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恒;米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眼底出血的病因及预后.方法:对40例55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于术后1d~1wk在直接检眼镜下进行观察.并对发生眼底出血的患者进行跟踪观察.结果:发生眼底出血患者50眼视力恢复良好,发生黄斑出血者5眼视力不能恢复.结论:造成眼底出血的主要原因与眼压突然降低有关,大多预后较好.
作者:何维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讨论泪小管断裂Ⅰ期吻合并硬膜外麻醉导管植入的时机,手术方法及成功的关键及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4/2011-06在我院行泪小管断裂Ⅰ期吻合并硬膜外麻醉导管植入的30例患者的手术方法及注意要点并观察术后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18mo,24例冲洗通畅,3例患者轻微泪溢症状,泪道冲洗有阻力,3例阻塞,治愈率80%.结论:下泪小管断裂进行吻合并植入硬膜外麻醉导管支撑术后,泪小管能够有良好的导泪功能.
作者:陈冰;张小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引言Sturge-Weber综合征亦称Sturge-Kaliseher-Weber氏综合征、脑颜面血管瘤、脑三叉神经综合征,是颜面与脑混合性血管畸形和癫痫发作的遗传性疾病.青光眼是此病眼部一个典型表现,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青光眼的发生是由于虹膜角膜角异常,如巩膜突发育不良、葡萄膜小梁网变厚、周边虹膜向前止于小梁网上等引起.
作者:包煜芝;杨方列;芦晓磊;范凌志;施继光;杨亚培;张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反义CD44基因转染对人眼小梁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探讨黏附分子CD44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发病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硫代修饰的CD44反义寡核苷酸,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人眼小梁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44反义寡核苷酸对小梁细胞合成胶原蛋白Ⅰ型、层黏附蛋白的影响,放射免疫法观察CD44反义寡核苷酸对小梁细胞合成透明质酸的影响.结果:CD44反义寡核苷酸对人眼小梁细胞合成胶原蛋白Ⅰ型、层黏附蛋白起促进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浓度越高促分泌作用越强,但对小梁细胞合成透明质酸起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结论:CD44反义寡核苷酸封闭CD44基因表达后人眼小梁细胞合成胶原蛋白Ⅰ型、层黏附蛋白增加而合成透明质酸减少.黏附分子CD44可能通过影响小梁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功能参与了POAG发病过程.
作者:李中国;王青;梅红英;罗一青;陈永娟;张宇宏;余萍;云亚歌;史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泪道引流管在治疗单纯早期慢性泪囊炎中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鼻泪管阻塞的早期慢性泪囊炎患者46例50眼实施了泪道引流管植入术,术后随访6mo.结果:治疗早期慢性泪囊炎患者46例50眼,其中治愈39例42眼(84%),有效4例5眼(10%),无效3例3眼(6%).结论:泪道引流管在治疗早期慢性泪囊炎中的疗效显著,具有操作时间短、安全、痛苦小等优点,适合广大基层医院的开展.
作者:黄海涛;赵永旺;易笃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Ahmed阀植入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疗效.方法:对NVG患者20例20眼先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 0.1mL(2.5mg),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随访6~36(平均24)mo.结果: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后1wk内20眼虹膜新生血管均不同程度消退.Ahmed引流阀植入术后后一次随访20眼中仅有3眼联合1~3种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mmHg,1眼因眼压无法控制而行睫状体冷凝术(术后眼压控制),其余16眼无需加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后一次随访,平均眼压13.62±3.81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44.17±16.17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28,P=0.000).视力提高者8眼(40%),保持不变者12眼.全部病例在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及Ahmed引流阀植入术中术后均未观察到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Ahmed引流阀植入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NVG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有利于保护残留的视功能,但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同时要注意原发病的处理.
作者:赖铭莹;邓丽红;黄丽娜;成洪波;樊宁;梁安然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比较眼科患者窗口咨询和电话咨询两种咨询方式的服务质量,提高眼科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0-07/2011-06门诊药房窗口咨询和电话咨询记录数据各500份,按照咨询内容和人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窗口咨询与电话咨询均以用药内容为主,分别占61.4%和89.8%;窗口咨询与电话咨询在解答用药疑问人群方面分别占58.2%和80.4%.结论:眼科患者电话咨询比窗口咨询服务质量更好,值得医院药学部门推广.
作者:刁红星;何梅凤;唐细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生后3mo内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并在眼轴发育至21mm时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6~8岁人工晶状体(IOL)眼患儿眼轴长度的变化.方法:对15例26眼出生后3mo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并在眼轴发育至21mm(年龄在2周岁左右)时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患儿进行连续观察.分别在6,7,8岁时测量术眼眼轴长度,另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各年龄段术后患儿平均眼轴长度分别为23.75±1.40,23.88±1.73,23.91±1.55mm,与对应年龄对照组比较,6岁阶段眼轴发育比正常对照组儿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8岁阶段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出生后早期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并在2周岁左右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人工晶状体眼患儿,在6~8岁阶段,6岁时眼轴发育较同龄正常儿童快,但7~8岁时眼轴发育较同龄正常儿童基本相同.
作者:孙家郡;肖伟;赵岱新;濮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改良翼状胬肉手术的新术式,以避免或降低翼状胬肉手术后的复发率.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治疗翼状胬肉的新术式,即自体带蒂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28例31眼,术后随访8~24mo,分析患者的症状、创伤愈合情况、胬肉复发情况.结果:患者31眼中2眼复发,复发率6.5%.结论:自体带蒂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术式.
作者:李金涛;王彬;王继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眼外肌在20MHz高频超声中的声像图特点,明确20MHz超声在眼外肌疾病中的适用范围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1-01/12分别利用10MHz及20MHz高频超声对眼外肌进行对比观察,归纳总结正常人群眼外肌20MHz B型超声的声像图特点及其厚度,以及在不同眼外肌疾病中的表现.结果:20MHz高频超声在正常人群及斜视患者中可以清晰地显示眼外肌的形态特点,正常人群双眼对称眼外肌厚度无明显差别.与10MHz超声相比,其测量值明显增大,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其他眼外肌疾病中表现各不相同.结论:20MHz高频B型超声适合正常人群及斜视患者的眼外肌观察,其显示效果明显优于10MHz超声,而在眼外肌厚度增加类型的眼外肌疾病中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限制.
作者:史铭宇;邱辉;高尚;张劲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引言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基层医院和复明手术中广泛开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白内障手术.如何成功将晶状体核娩出又是该手术的关键所在,双手出核是作者在近年来新学习到的一种方法.自2010-01/2011-09,我院眼科在本院及武定、景东、勐腊、弥勒等县行国家百万贫困白内障复明工程患者共325例350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全部采用双手出核法,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周喜;杨金润;彭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采用Akreos人工晶状体四襻两点悬吊术进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效果.方法:对于43例43眼需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进行巩膜睫状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10.4±1.7mo.结果:术后3mo佳矫正视力<0.05者4例4眼(9.30%),0.05~者3例3眼(6.98%),0.1~者10例10眼(23.26%),0.3~者13例13眼(30.23%),≥0.5者13例13眼(30.23%),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结论:采用Akreos人工晶状体四襻两点悬吊术进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伟;程扬;曾水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南京市江宁百家湖社区学龄前儿童的双眼屈光状态及同时视,分析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的分布、屈光不正的患病情况及同时视情况.方法:采用带状光检影镜,TSJ-IV型同视机在半暗室光线非散瞳下对南京市江宁百家湖社区7所幼儿园3~5岁儿童1 352例的双眼屈光状态及同时视进行检查,其中男孩728例,女孩624例,对检查结果按屈光状态检查及同时视检查分类,并分别统计不同年龄组的结果.结果:屈光状态检查中,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率为13.35%,5岁~组屈光不正率高,但各年龄组无统计学差异(P=0.408).屈光不正眼中,3岁~、4岁~、5岁~年龄组远视、散光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3),4岁~年龄组散光占比高于其他组.同时视检查发现视轴异常162例,占总人数12.01%.其中视轴向内偏斜角>+5°占96.30%,向外偏斜角>-5°占3.70%.3岁~、4岁~、5岁~年龄组视轴偏斜异常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岁~组异常率高,视轴向内偏斜为主(P=0.001).视轴偏斜异常162例,屈光状态以正视为主,占81.48%(132/162),视轴偏斜异常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患病率与视轴正常的儿童屈光不正的患病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25).结论:南京市江宁百家湖社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主要类型为散光和远视,双眼同时视检查异常以视轴向内偏斜为主.在半暗室光线下行非散瞳检影并同时行双眼同时视检查可作为幼儿园屈光状态及初级视功能检查的有效筛查手段.
作者:刘虹;王菁;李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利用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单眼视LASIK手术方式矫正近视散光联合老视的单眼及双眼视觉效果.方法:选择2006-08-01/2009-03-31之间在我院利用Carl Zeiss Meditec CRS-Master软件及MEL80准分子激光进行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单眼视LASIK手术的近视或者近视散光联合老视的40名连续随访患者(80眼),术后1d;1wk;1,3,6mo及1a进行验光、单眼及双眼视近及视远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像差检查,术后1wk;1,3,6mo及1a进行对比敏感度及立体视觉检查进行视觉质量评估,并在术后6mo进行患者近距离工作视觉疲劳问卷调查.结果: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单眼视LASIK术后视觉质量研究结果如下:术后6mo等效球镜屈光度与目标屈光度相比92%在±0.50D以内,99%在±1.00D,术后3mo~1a的屈光值的变化为-0.06±0.37D.术后1mo主视眼的裸眼远视力95%达到20/20;双眼裸眼近视力87.5%达到J2,100%达到J5.术后1wk,双眼对比敏感度与术前矫正后相比有下降趋势,术后1~3mo逐渐恢复.术后1wk时,近立体视锐度有所降低(P<0.05),其他立体视锐度均无明显改变(均为P>0.05).术后患者近距离工作视疲劳症状明显改善.结论: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单眼视LASIK手术方式,对于中度近视至高度近视及散光联合老视患者,是一种耐受性好,稳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曹哲瑶;夏丽坤;陆岩;杨飏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报告1例免疫功能正常患者鼻眶部毛霉菌病非典型病例,并对该病例进行相关文献回顾.患者,男,17岁,免疫功能正常,左眼2mo缓慢进行性疼痛肿胀.行组织活检,病理学诊断为毛霉菌病.采用综合疗法,包括筛窦及上颌窦侵入性内窥镜切除和清创、左眼眶内容物刮除术、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和眶内两性霉素B冲洗,成功根除真菌感染.该病例说明,鼻眶部毛霉菌病可发生在年轻健康的个体身上.早期诊断,积极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对成功地治疗这种罕见的具有潜在致命性的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