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体带蒂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

李金涛;王彬;王继岩

关键词:翼状胬肉,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带蒂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翼状胬肉手术的新术式,以避免或降低翼状胬肉手术后的复发率.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治疗翼状胬肉的新术式,即自体带蒂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28例31眼,术后随访8~24mo,分析患者的症状、创伤愈合情况、胬肉复发情况.结果:患者31眼中2眼复发,复发率6.5%.结论:自体带蒂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术式.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Sturge-Weber综合征继发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浆液性视网膜脱离1例

    引言Sturge-Weber综合征亦称Sturge-Kaliseher-Weber氏综合征、脑颜面血管瘤、脑三叉神经综合征,是颜面与脑混合性血管畸形和癫痫发作的遗传性疾病.青光眼是此病眼部一个典型表现,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青光眼的发生是由于虹膜角膜角异常,如巩膜突发育不良、葡萄膜小梁网变厚、周边虹膜向前止于小梁网上等引起.

    作者:包煜芝;杨方列;芦晓磊;范凌志;施继光;杨亚培;张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巩膜外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两种巩膜外手术方式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220例220眼,其中复杂性视网膜脱离70例70眼,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150例150眼.分别实施巩膜环扎+外加压+冷凝+放液(或不放液)术及巩膜外加压+冷凝+放液(或不放液)术.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对复杂性RRD和非复杂性RRD的效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一次性成功率为89.3%,而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一次性成功率仅为72.9%.结论:巩膜外手术对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而巩膜环扎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并非完全必要.

    作者:易银武;胡昌波;朱学春;胡丕清;姜德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复合性眶颧颌骨折的急诊整复治疗

    目的:探讨复合性眶颧颌骨折患者急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总结2008-05/2010-09急诊收治的31例复合性眶颧颌骨折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患者31例31眼术后随访1~12mo.术后视力提高26例,眼球内陷5例,但均<2mm,复视2例,眶下神经麻痹5例,义眼1例,眼球萎缩1例.CT复查,与健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未见植入物感染、移位及脱出.结论:复合性眶颧颌骨折急诊整复术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急诊整复术是治疗复合性眶壁骨折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冬兰;张剑;杨笑天;刘远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

    目的:观察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儿童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收集2007-06/2011-06我院行额肌瓣悬吊术治疗的17例32眼儿童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术后随访6~48(平均26)mo,所有患儿外观改善,矫正满意12例 23 眼,一般4例 7 眼,矫正不足1例 2 眼,无失败病例,所有患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效果明显,并发症少.

    作者:许福荣;陈运信;姚卫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Akreos人工晶状体四襻两点悬吊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采用Akreos人工晶状体四襻两点悬吊术进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效果.方法:对于43例43眼需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进行巩膜睫状沟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10.4±1.7mo.结果:术后3mo佳矫正视力<0.05者4例4眼(9.30%),0.05~者3例3眼(6.98%),0.1~者10例10眼(23.26%),0.3~者13例13眼(30.23%),≥0.5者13例13眼(30.23%),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结论:采用Akreos人工晶状体四襻两点悬吊术进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伟;程扬;曾水清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人工鼻泪管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分析研究

    目的:探讨人工鼻泪管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寻找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05/2010-10行人工鼻泪管植入3mo以上的泪囊炎及鼻泪管阻塞患者146例160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手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观察并发症处理的方法和效果.结果:患者146例160眼中共37眼发生并发症,3眼(8.1%)因眉弓过高、泪囊-鼻泪管夹角太大;3眼(8.1%)因外伤性泪囊炎鼻泪管狭窄,扩张器不能进入鼻泪管而改行手术治疗;5眼(13.5%)在1mo后出现人工鼻泪管下滑移位行再次植入;20眼(54.1%)术后6mo发生肉芽组织增生和阻塞;6眼(16.2%)术后12mo发生肉芽组织增生和阻塞.经扩张后注入丝裂霉素C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5眼恢复通畅,失败病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或经鼻泪囊开窗引流术.结论:人工鼻泪管蘑菇头部位肉芽组织增生造成阻塞是人工鼻泪管植入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与植入时间成正比,人工鼻泪管植入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慢性泪囊炎的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法.

    作者:杨俭伟;李妍;武群英;肖丽;白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及药物治疗进展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多年来一直是困扰角膜移植患者复明的首要问题,目前许多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有望成为治疗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有效药物.本文主要对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类型,发生的机制以及治疗移植排斥反应药物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梦;刘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自体带蒂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

    目的:探讨改良翼状胬肉手术的新术式,以避免或降低翼状胬肉手术后的复发率.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治疗翼状胬肉的新术式,即自体带蒂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28例31眼,术后随访8~24mo,分析患者的症状、创伤愈合情况、胬肉复发情况.结果:患者31眼中2眼复发,复发率6.5%.结论:自体带蒂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术式.

    作者:李金涛;王彬;王继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探讨

    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病因多达40余种,主要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眼部缺血综合征.在治疗上主要是阻止其继续进展,如果NVG继续发展将会导致视力丧失乃至失明.NVG的治疗主要包括对原发疾病的治疗、高眼压的控制和减少新生血管的生成.尽管多年来药物治疗和手术方式取得一定的进步,但仍然没有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范松涛;鞠波;李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小梁切除联合玻璃体抽液术治疗术中恶性青光眼倾向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玻璃体抽液术治疗术中有恶性青光眼倾向患者的疗效.方法:青光眼患者19例 20眼术中从角膜穿刺口注水恢复前房检查巩膜瓣渗漏情况时,表现为前房浅眼压高的患者,予以玻璃体穿刺抽液、前房注黏弹剂的方法治疗.结果:患者19例术后无1例浅前房,出院眼压为5~22.5(平均10.4)mmHg,视力较术前提高者5例6眼,下降者9例9眼,3例3眼有玻璃体出血.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出现恶性青光眼倾向患者常为伴有睫状体前位晶状体前移的闭角型青光眼,术中联合玻璃体抽液术,可有效预防术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

    作者:吴岚;胡耀;彭华琮;唐亮;吴立平;王军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和血明目片联合激光光凝治疗Eales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和血明目片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42眼早期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视网膜病变区光凝治疗,治疗组行视网膜病变区光凝治疗外,给予和血明目片口服3mo.对照组和治疗组中查出病因者,给予相关对症治疗,随访1mo~3a.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0%,治疗组有效率为95.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行病变区光凝并给予和血明目片口服,效果显著.

    作者:岳章显;刘汉珍;刘钊臣;袁慧敏;李勇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角膜地形图在儿童散光检影验光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比较儿童验光中角膜地形图所测得的角膜散光与检影验光测得的散光的相互关系,探讨角膜地形图检查在儿童散瞳检影验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和散瞳检影验光两种测量方法,对88例171眼非混合性散光眼进行检查并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在检查散光度数及散光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8,P>0.05;t=1.009,P>0.05),实际好矫正视力与角膜地形图PVA高值及低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3.566,P<0.01;t=3.445,P<0.01).结论:角膜地形图检查所得的散光度数及轴向可为散瞳检影验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角膜地形图检查在提高低龄儿童散瞳检影验光速度和准确度有一定作用.

    作者:谭艺兰;陶利娟;杨俊芳;漆争艳;何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睫状体扁平部进针刺开法治疗后发性白内障

    目的:观察睫状体扁平部进针刺开法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1例161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采用睫状体扁平部进针刺开法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分阶段随访观察6mo视力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161眼术后早期即可获得稳定的视力恢复,无1眼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睫状体扁平部进针后囊膜切开术有着对设备要求不高、操作简便、易掌握、手术时间短、疗效确切、安全性可靠的优点,同时也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一种可行的后发性白内障治疗方法.

    作者:潘春晖;杨育义;刘宇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增视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透明率及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增视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的透明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04-01/2005-12于青岛眼科医院行增视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optical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的患者97例105眼,包括圆锥角膜,角膜基质营养不良,外伤、感染等因素导致的角膜白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稳定期,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等.统计分析术前视力及术后佳矫正视力、角膜植片透明情况、内皮细胞计数、是否排斥、植片混浊原因,采用R×C表及四格表的χ2检验.结果:增视性PKP术后角膜植片透明率:术后1a 89.8%,术后2a 83.7%,术后3a 78.3%,术后4a 67.1%,术后5a 63.6%.术后5a时圆锥角膜角膜植片透明率高,达94.1%,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低,为14.3%.术后佳矫正视力0.05~1.0,0.8以上者圆锥角膜所占比例多,达72.5%,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少,占6.3%.导致角膜植片混浊的主要原因为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及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结论:增视性PKP术后角膜植片透明率逐年稳定下降,相邻两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原发病不同,角膜植片透明率有差异,圆锥角膜手术效果佳;角膜植片混浊的主要原因为免疫排斥及角膜植片内皮功能失代偿.

    作者:郭滨;程钧;孙亚杰;谢立信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泪道探通术治疗婴儿泪囊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泪囊炎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泪道探通术的治疗时机.方法:对52例65眼小儿先天性泪囊炎按月龄分为3组,每组均在表面麻醉下用一次性泪道冲冼针头行泪道冲冼,然后直接进行泪道探通术.结果:月龄1~3mo组27例32眼,一次探通治愈30眼(94%);4~6mo组13例20眼,一次探通治愈16眼(80%);7~11mo组12例13眼,一次探通治愈6眼(46%).结论:使用一次性无菌冲洗针行泪道探通术是治疗婴幼儿泪囊炎的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方法.

    作者:刘梅莹;邱铭晖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视网膜石蜡切片法改进及其分子结构与PMI关系的研究

    目的:寻找一种更好的制作视网膜石蜡切片方法,探讨不同时间点视网膜层细胞凋亡蛋白Bax表达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将Wistar大鼠按死后0,12,24,36h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组的眼球标本应用本研究新型改进方法制作石蜡切片后,分别做HE、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进行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改进的石蜡切片制作方法,HE染色显示死后0h各组视网膜组织结构和层次均基本保持完整,细胞形态清晰;随着时间的延长,视网膜各层逐渐发生紊乱并出现核固缩.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均显示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A、B、C三组Bax表达含量依次增多,D组下降.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的石蜡视网膜组织切片制作方法较好,值得推广.Wistar大鼠死后不同时间视网膜层细胞凋亡蛋白Bax表达与死亡时间具有相关性,为法医进一步推断死亡时间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栗志;王浩;刘索新;刘慧莹;谭瑞义;盖菁菁;鞠学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反义CD44基因转染对人眼小梁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目的:观察反义CD44基因转染对人眼小梁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探讨黏附分子CD44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发病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硫代修饰的CD44反义寡核苷酸,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体外培养的人眼小梁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44反义寡核苷酸对小梁细胞合成胶原蛋白Ⅰ型、层黏附蛋白的影响,放射免疫法观察CD44反义寡核苷酸对小梁细胞合成透明质酸的影响.结果:CD44反义寡核苷酸对人眼小梁细胞合成胶原蛋白Ⅰ型、层黏附蛋白起促进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浓度越高促分泌作用越强,但对小梁细胞合成透明质酸起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结论:CD44反义寡核苷酸封闭CD44基因表达后人眼小梁细胞合成胶原蛋白Ⅰ型、层黏附蛋白增加而合成透明质酸减少.黏附分子CD44可能通过影响小梁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功能参与了POAG发病过程.

    作者:李中国;王青;梅红英;罗一青;陈永娟;张宇宏;余萍;云亚歌;史强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超高龄患者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

    目的:分析超高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15例120眼85~102岁超高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对术后视力、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mo佳矫正视力≥0.3者 97例 99眼(82.5%),<0.05者为2例2眼(1.7%),脱盲率98.3%.无严重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高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

    作者:陈菲;董利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Charles Bonnet综合征研究进展

    Charles Bonnet综合征(CBS)的主要特征为发生于非精神异常患者的复杂性幻视,患病率约为0.4%~40%.其病因学尚不明确,临床特征亦复杂多样,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及时诊断、合理解释将有助于缓解患者情绪.治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将近年来有关CBS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侯言彬;张亚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不同引导方法LASIK术后角膜非球面性改变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引导方式LASIK术后角膜非球面性改变及临床分析.方法:48例95眼行LASIK手术,其中45眼接受Q值引导LASIK,50眼接受非Q值引导的LASIK.术后1,3,6mo分别检查视力(visual acuity,VA)、屈光状态、角膜K值、Q值、球差、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CSF)等,并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术后3,6mo在视力和有效指数方面无差异;术后3mo屈光状态在±0.50D范围Q值组和非Q值组分别为95%和90%,术后6mo,±0.50D两组分别为97%和98%;术后1,3和6mo Q值组CSF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Q值组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组和非Q值组术后1,3和6mo的平均Q值分别为0.50±0.33和0.81±0.51、0.50±0.35和0.80±0.48、0.50±0.34和0.80±0.4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组和非Q值组术后6mo球差较术前平均增加分别为4倍和8.5倍;⊿Q与预矫屈光度高度正相关,与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角膜K值、Q值、球差无相关性;定量关系非Q值组为y= 0.18e0.32x,R2=0.72,Q值组为y=0.04x2-0.19x+0.54,R2=0.75.结论:非球面引导的LASIK可以有效地减少近视屈光手术对角膜非球面性的影响,从而减少术后球差的增加,有利于术后视觉质量的提高.预计的目标Q值与实际的Q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作者:杜显丽;刘后仓;陈敏;马玲;綦伟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