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前节形态和角膜波前像差观察

王青;刘筱楠;马玉娜;吴义丽;刘桂波;马风华;赵善瑶;李慧

关键词:屈光参差, 生物学测量, 波前像差, 近视
摘要:目的:研究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眼前节结构形态和角膜波前像差,揭示其在近视发展中的作用和变化趋势.方法:收集单纯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共79例,双眼等效球镜差≥1.00D.根据等效球镜度(SE)的大小,将所有患眼分为高、中、低三组:A组:SE≥-3.00D;B组:-6.00D< SE≤-3.00D; C组:SE≤-6.00D.根据双眼等效球镜差(DSE)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低度屈光参差组(1.00D≤DSE<2.00D);B′组:中度屈光参差组(2.00D≤DSE<3.00D);C′组:高度屈光参差组(DSE≥3.00D).应用CALILEI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总角膜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球面像差、角膜高阶像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所得数据,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在同一个体双眼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屈光度眼别间以及不同屈光参差个体间差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所有屈光参差双眼间各项检查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角膜球面像差与屈光度之间均无相关性(r右=-0.013,P右=0.909;r左=0.053,P左=0.641);A,B,C三组及A′,B′,C′三组之间各项检查结果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两眼的总角膜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球面像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无明显差异,双眼的前节结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两眼屈光状态的不同不是由于眼前节形态以及角膜的像差引起的.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白内障超声乳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目的:了解我院白内障超声乳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方法:采用病例回顾的方法,对我院眼科2009-11/2012-11期间1156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就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种类、用药时间、给药时机、切口愈合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合理性评价.根据感染高危因素的数量分别统计抗菌药物全身使用率.结果:围手术期局部使用抗菌药物1156例,占100%.静脉使用抗菌药物者166例(14.36%).对于具有2个全身性感染高危因素者,全身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为72.09%.对于具有3个全身性感染高危因素者,全身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为100%.所有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术后感染病例.结论:自2009-11以来我院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基本符合规范,在术后局部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长上尚需进一步规范.另外,建议卫生部组织专家尽快制定我国眼科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指南.

    作者:陈炜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三维CT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中的应用

    目的:用三维CT观察单眼上斜肌麻痹患者的双眼上斜肌影像差异.方法:临床横断面研究.给30例临床诊断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进行三维CT检查.在冠状位测量患者双眼上斜肌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结果:麻痹眼和非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大横截面面积分别为4.52±1.49,8.80±1.42mm2;CT值分别为11.57±22.88,35.13±9.74.麻痹眼上斜肌肌腹的大横截面面积和CT值都明显小于非麻痹眼,差异非常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CT扫描显示单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明显比非麻痹眼的上斜肌肌腹的横截面面积和CT值小.

    作者:张阳;苏志彩;宋籽浔;肖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带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

    目的:观察带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53例57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全部病灶组织后移植带角膜缘干细胞的自体结膜瓣,移植结膜瓣取自术眼上方结膜.结果:术眼57眼术后随访1~12mo,3例出现复发,复发率5%.1例发生角巩膜自溶,并手术治疗.余53眼经1~12mo的随访角膜创面愈合良好,植片全部存活,无明显手术痕迹,治愈率93%.结论: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取材方便、创面修复快,术后复发率低,满足部分患者美观需求,改善了术后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术式,值得基层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充填术后高眼压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目的:分析后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充填物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发生规律及治疗方案.方法:对2009-01/2011-01在我院行后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充填物的198例198眼患者进行术后眼压的测量,对出现高眼压的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在198例患者中,术后早期高眼压53例,发生率为26.8%,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黄斑裂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病种之间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硅油充填和惰性气体充填术后早期高眼压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联合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高眼压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充填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与原发病和填充物种类关系不大,与手术方式有关.部分气体释放和前房放液为有效的降眼压办法.

    作者:李胜;夏建平;祁媛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目的:探讨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患者26例33眼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0眼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视网膜脱离发生后给予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及时玻璃体切割手术组13眼给予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术后患者随访6~48mo.结果:在常规治疗组,发生视网膜脱离11眼(55%),眼球萎缩4眼(20%),视力提高者3眼(15%),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组,发生视网膜脱离1眼(8%),视力提高者5眼(38%).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结论:预防性玻璃体切割手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改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的预后.

    作者:李盛国;邝国平;陈书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影响LASEK乙醇浸润法制备角膜上皮瓣时间的相关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LASEK角膜上皮瓣制作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09-08/2012-08在我院行LASEK治疗的近视患者320例640眼,将患者按年龄分组,18~23岁、24~29岁、30~35岁、大于35岁4组(A,B,C,D),每组按是否配戴隐形眼镜超过3mo,分为2个亚组(I,II),统计每组的平均制瓣时间.结果:大部分患者于术后2~4h后有异物感、疼痛等眼部刺激症状.术后7d左右角膜上皮基本愈合,20d左右视力基本恢复到佳.术后6mo平均裸眼视力1.23±0.15.制瓣时间11~30(平均18±3.5)s,随着年龄的增加,制瓣时间明显延长,配戴隐形眼镜的时间大于3mo的患者,制瓣时间也明显延长,同年龄段2个亚组(Ⅰ,Ⅱ)作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年龄段男、女患者制瓣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制瓣时间明显延长.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是影响上皮瓣制作成功的重要因素,配戴隐形眼镜的时间大于3mo的患者,制瓣时间也明显延长.

    作者:魏芬;艾明;许鸣;肖秀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联合手术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分析

    目的:探讨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在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住院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患者11例11眼,采取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临床效果.结果:患者11例11眼术后,眼压得到控制,视力不同程度提高,随诊3mo以上(平均5mo)眼压持续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冯桂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曲尼司特对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曲尼司特对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曲尼司特0(对照组),12.5,25,50,100mg/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3~5代人RPE细胞(RPE-19细胞株),在倒置显微镜下、结合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细胞角蛋白CK18对细胞进行鉴定.分别在作用12,24,48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抑制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浓度的曲尼司特作用24h后细胞表达转化生成因子-β1(TGF-β1)、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蛋白的情况.结果:相同时间点不同浓度曲尼司特对细胞抑制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蛋白表达定位于细胞浆,PDGFR-A蛋白定位于胞膜和胞浆,它们的表达量都随曲尼司特浓度的增加而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尼司特可以抑制人RPE细胞的增殖,并有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1和PDGFR-A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余静;庞东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翼状胬肉是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侵犯角膜的一种疾病,是人类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该病不仅直接影响面部美观,还可能由于牵拉引起眼部不适和散光,严重者影响视力且引起眼球运动障碍.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许多科学家对其发病机制提出了多种解释,创立了多种学说,但尚未有一种得到公认.明确认识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对于阻止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现就国内外在细胞凋亡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氧化应激、免疫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彭立;谢青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三种立体视检查方法检测儿童近立体视锐度的临床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Titmus立体视检查图、颜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和金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三种立体视检查法进行儿童立体视检查的差异.方法:在相同检测条件下,对81例5~7岁正常视觉发育的儿童分别运用金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颜氏立体图、Titmus立体视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锐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颜氏随机点立体视检查图与Titmus立体视检查图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正常立体视与异常立体视结果差异无显著性(χ2=0.2282,P=0.6329);金氏立体图检查法与其余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差异较大,差异有显著性(χ2=58.1692,P<0.01).结论:颜氏随机点立体图与Titmus立体视检查结果相近,金氏立体图检查结果差异较大.在临床应用中应尽量使用多种方法评价立体视,使检测结果更准确.

    作者:亓昊慧;洪德健;朱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microRNAs与晶状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microRNAs是一类长度约22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分子,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在细胞增殖、凋亡、分化、肿瘤发生以及机体代谢等一系列生命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近年来基因调控研究的热点.许多microRNAs广泛表达于眼部多种组织,并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时序特异性,可能与眼部组织的生长、发育、功能调节、疾病发生等方面密切相关.研究microRNAs在晶状体发育和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晶状体疾病的发生机制、探索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作者:陈阳;丁芝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眼外伤后视力的视觉诱发电位评估

    目的:研究眼外伤后189眼的视觉诱发电位资料,探讨将诱发电位技术应用于视力评估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全部受检对象为志愿合作者,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对其视力随机筛查、盲测并分组,以刺激模式空间频率、P100波幅和潜伏期作为检测指标,探索小空间频率,研究其与视力的对应关系,分析小空间频率条件下P100波幅和潜伏期与视力的关系,确定应用视觉诱发电位技术评估视力的方法,比较受检眼的视力表筛查与视觉诱发电位评估结果.结果:小空间频率22′,11′,5′及3′所对应的视力分别为0.1~0.2,0.3~0.5,0.6~1.0及1.2~1.5,不同视力P100波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P100潜伏期却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结合小空间频率及P100波幅对全部受检眼视力的视觉诱发电位随机评估,其结果与国际标准视力表筛查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视觉诱发电位技术可对志愿合作者的视力水平进行客观评估.

    作者:周鑫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应用MIMICS制作个体化预成型钛网修复眶下壁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应用Mimics软件快速制作个体化预成型钛网修复眶下壁骨折的临床效果和临床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包括10例单侧单纯性眶下壁骨折患者.均采用经下睑结膜切口修复眶下壁骨折.首先应用MIMICS软件重建患者眼眶的三维模型,然后将该3D模型在眶下壁上方平行切割,形成内含眶下壁缺损形态的2D模型,将该模型1 ∶1打印输出到纸张上,于术中消毒后作为模板.根据该模板塑型和修剪钛网,使个体化成型的钛网与眼眶缺损形态完全吻合,然后植入眶内.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d内复查眼眶三维CT,观察植入钛网的位置和形态,以此来评估该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果:CT复查表明,全部患者的预成型钛网均达到精确重建眶下壁骨折缺损的目的.9例患者复视和眼球内陷得以治愈,1例患者内陷治愈残留下转复视.结论:应用Mimics软件快速制作个体化预成型钛网可以精确修复眶下壁骨折,该技术可以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明;王梦;柴广睿;刘璐;李鹤明;张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1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唾液酸浓度的增加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几个阶段之间潜在的关联.方法:1型糖尿病视网膜不同程度病变组40例.对照组30例,对其血清唾液酸水平进行研究.结果: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有较高的血清唾液酸浓度(95.95±9.5 vs 45.05±19.91mmoL/L,P=0.0001).我们也观察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水平逐步上升,其浓度升高(P<0.05),但相关性较弱.血清唾液酸浓度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r=0.67,P=0.0001).结论:血清唾液酸浓度的增加与视网膜病变阶段有关.这对确定1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有帮助.但是,仍然需要更详细的研究,以得到更精确的结论.

    作者:Muhsin Eraslan;Ozlem Yenice;Haluk Kazokoglu;Dilek Goga(s) Yavuz;Eren Cerman;Hande Celiker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玻璃酸钠和重组牛bFGF滴眼液在角膜铁锈异物取出术后的疗效

    目的:观察比较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对角膜铁锈异物取出术后角膜创面上皮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角膜铁锈异物患者98例98眼,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49例49眼和对照组49例49眼.联合治疗组于角膜异物取出术后滴玻璃酸钠滴眼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对照组滴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周3次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角膜创面上皮修复及患眼局部症状等指标,观察2wk.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88%(P<0.05).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应用能明显促进角膜损伤后上皮修复速度,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李金霞;王彬;包银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抗PDGFR-ɑ抗体对铁锈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过程的作用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ɑ(PDGFR-ɑ)抗体对铁锈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RPE)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用铁锈建立hRPE细胞增殖分化模型.设置空白组、铁锈组、抗PDGFR-ɑ抗体(1,10,50,100μg/mL)处理组,分别作用0,12,24,48h后采用MTT比色法测定hRPE细胞的抑制率.结果:加入抗PDGFR-ɑ抗体后hRPE细胞增殖活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抗体浓度增加而下降,而50μg/mL抗PDGFR-ɑ抗体为抑制hRPE细胞增殖的佳浓度,其抑制率为42.44%.结论:抗PDGFR-ɑ抗体可以抑制hRPE细胞的增殖活性.

    作者:李林林;庞东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基于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了解本地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社区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地区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并对相关因素如病程、血压、血糖水平、血脂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176例中,DR者53例,患病率为30.1%,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是DR发生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肌酐、尿素氮未成为DR发生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郝胜利;崔洪臣;郭海龙;高志国;刘志恒;吴南莺;徐国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前房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目的:总结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前房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方法:对照组:临床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并行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患者;试验组: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并于术中,术后第3,10d前房注入氟康唑0.1mL(0.05mL 2g/L氟康唑+0.05mL生理盐水)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结果:随访观察3~6mo,对照组复发率11%,试验组均未见复发.结论: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前房注药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并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张婧;王万鹏;张文芳;鲁建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经结膜入路行眼眶爆裂性骨折整复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行眼眶爆裂性骨折整复手术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眼眶内壁、下壁骨折患者经结膜入路行眶壁骨折整复的手术方法和效果.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视力无明显下降;在31例复视患者中,术后12mo,3例存在向上方及颞侧极度转动时复视;23例眼球内陷患者中,术后3~12mo,15例患者双眼眼突度相差≤2.0mm,8例患者术眼低于健眼2.0mm以上;所有患者外观均无可见的手术瘢痕及外眦畸形.结论:经结膜入路行眼眶爆裂性骨折整复手术,方法安全可靠,入路简单,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患者面部没有瘢痕.

    作者:李婷;王丽杰;曹业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高负压劈核联合间断能量释放在硬核白内障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负压下劈核联合间断性能量释放技术治疗硬核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Ⅳ级以上硬核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8例82眼,采用高负压下劈核联合间断性能量释放技术进行白内障摘除并植入人工晶状体,观察术中超声时间、术后角膜透明度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中超声能量25%~60%;超声时间58~105(平均85±20)s.术后第1d角膜Ⅰ级水肿者28眼,角膜Ⅱ级水肿者45眼,Ⅲ级水肿者9眼,无Ⅳ级水肿者.术后第1d视力0.1~0.25者16眼,0.3~0.5者34眼,术后视力﹥0.5者32眼.术后1wk,矫正视力0.3~0.6者11眼,矫正视力≥0.8者71眼.结论:高负压下劈核联合间断性能量释放技术,是无爆破模式的超声乳化仪对硬核型白内障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有利于碎核,操作方便,安全有效,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郭月利;张振义;杨春华;王磊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