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凌;姜德咏
视频终端(video display terminal,VDT)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产品,但视频终端通过引起泪膜、睑板腺等组织器官的一系列损害,产生了如眼干涩、疲劳、酸胀等眼睛不适症状.本文主要对近年来VDT对眼表损害的机制及其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李新秀;何书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调查40岁及以上居民因屈光不正导致视力损害的患病率,以及影响视力矫正的因素.方法:我们于2011/2012年对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40岁及以上居民进行糖尿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按照WHO标准,根据日常生活视力0.05≤好眼视力<0.3,筛查出视力损害者共707例.分析因屈光不正导致视力损害的患病率,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及不同文化程度间可矫正的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损害率,分析影响视力矫正的因素.结果:视力损害者的患病率为7.90%(707/8952).因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损害者患病率为5.57%(499/8952),占视力损害者的70.58%(499/707).其中,可矫正的视力损害者患病率为5.36%(480/8952),占视力损害者的67.89%(480/707).不可矫正的视力损害者的患病率为0.21%(19/8952),占视力损害者的2.69%(19/707).经x2检验,随着年龄的增加,因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损害率显著下降(P<0.01).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损害在文化程度方面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但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视力损害者中可矫正的视力损害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由92.1%降至49.1%,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可矫正的视力损害率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可矫正的视力损害率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开展积极的屈光不正矫治,可使约2/3的日常生活视力损害的患者有效改善视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淑惠;孟倩丽;张敏;崔颖;郭海科;刘清洋;张立新;罗中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白内障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32眼白内障术后出现角膜水肿的患者采用眼科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查.明确诊断后,采取相应处理方法,并对角膜后弹力层脱离(descemet's membrane detachment,DMD)较重的1眼进行手术复位.结果:所有角膜水肿情况都得到及时的判断和处理,严重DMD患者的角膜恢复透明.结论:使用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是判断DMD的有效手段.
作者:马远东;夏露露;蒋梅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人眼蠕形螨感染与其血清免疫反应的关系.方法:观察68例住院患者眼部蠕形螨感染情况,收集每例患者双眼上下睑共8条睫毛,进行蠕形螨计数,分别记录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数量.用Western blot分析从蔬菜芽胞杆菌分离出来的两种蛋白62-kDa和83-kDa与患者血清的免疫反应情况.结果:所有68例患者无面部红斑痤疮,无眼睑炎,按血清反应分阳性和阴性两组,年龄匹配(P=0.888),性别匹配(P=0.595);按睫毛蠕形螨感染分阳性和阴性两组,年龄匹配(P=0.590),性别匹配(P=0.329).血清免疫反应与眼部蠕形螨感染无统计学相关关系(P=0.925),在蠕形螨感染阳性组38例中27例(71%)血清反应阳性,在蠕形螨感染阴性组30例中,血清反应阳性21例(70%).与蠕形螨计数也无统计学相关关系(P=0.758).结论:当眼部感染蠕形螨但不发病时,血清检查不必要,但当眼部出现眼睑炎时,建议查睫毛螨虫和血清免疫反应,一旦两者均阳性,全力除虫实属必要.
作者:黎健菁;林振德;林勇平;罗娅莎;林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例63眼)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33眼和对照组25例30眼,两组患者手术方法相同,试验组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对照组植入球面人工晶状体;比较术后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并检查两组患者对比敏感度和像差.结果:术后1wk;1,3mo两组患者裸眼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佳矫正视力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眩光和眩光条件下,两组患者在3.0,6.0,12.0,18.Ocd频段下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5cd频段下,试验组对比敏感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mo试验组球差、彗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在低频段对比敏感度显著优于球面人工晶状体,并能够降低白内障患者术后的总像差,从而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功能.
作者:张键;孙立新;余德成;高建萍;李玲;胡昌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对单纯行下斜肌后徙手术后水平斜视度的变化分析,探讨下斜肌后徙手术对原在位水平斜视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01/09在我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合并小角度水平斜视及小度数Ⅴ型斜视患者共30例,仅行下斜肌后徙手术,水平方向小度数斜视未行手术矫正.其中,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25例,行单眼下斜肌后徙术;Ⅴ型斜视5例,行双眼下斜肌后徙术.随访3~6mo,术前、术后行33cm和6m三棱镜交替遮盖斜视度检查,同视机检查,Titmus立体图检查,Worth四点灯检查,眼球运动检查,眼底照相检查等,进而比较手术前后远、近水平斜视度变化(双侧者以1/2斜视度计算).结果:(1)外斜组23例(包括5例外斜Ⅴ征)手术前后看远、看近水平斜视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术后分别使原在位外斜减小平均值3.35±2.87△,4.37±2.65△.(2)内斜组7例看远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2),术后使内斜减小平均值2.43±1.99△;看近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89).结论:下斜肌后徙手术后原在位外斜、内斜度数都有减小,这种变化通过手术后逐步完善、建立的融合功能代偿产生.
作者:司明宇;李甦雁;邵新香;宋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SIRT1基因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方法:选取2012-01/2014-10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各20例,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基因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蛋白含量,TUNEL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组SIRT1 mRNA相对含量高为1.000±0.078,其次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组为0.427±0.067,糖尿病性白内障组为0.389±0.112,与外伤性白内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蛋白的表达量高,其次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糖尿病性白内障组SIRT1蛋白的表达量低;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外伤性白内障组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患者LECs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5±2.3)%和(8.7±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糖尿病性白内障组LECs凋亡率为(24.3±6.1)%,与外伤性白内障组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体上皮细胞中SIRT1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提示该基因参与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这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探索调节SIRT1基因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的有效途径,将为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金尚丽;郭海科;陈智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缺乏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眼眶成纤维细胞作为靶细胞和效应细胞参与了自身免疫、炎症反应和组织重塑等多个病理过程.我们就眼眶成纤维细胞在甲状腺相关眼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讨论该领域治疗研究方向.
作者:代佳灵;何为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典通路SERPING1基因rs2511989基因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相关性.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PubMed、Cochrane、Embase以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使用随机效应模型,使用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评价SERPING1 rs2511989基因多态性与AMD易感性的关联程度,同时对入选文献异质性,敏感性以及发表偏倚等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15项病例对照研究,收集8657例AMD患者,对照组5393例.各个遗传模型中均未发现SERPING1基因多态性与AMD发病具有相关性.(显性模型:OR=0.960,95% CI:0.918 ~1.003,P=0.009;隐性模型:OR=0.898,95% CI:0.791 ~1.019,P=0.035;共显性纯合模型:OR=0.881,95% CI:0.770 ~1.008,P=0.003;共显性杂合模型:OR=0.962,95% CI:0.917 ~1.010,P=0.050).但进一步研究发现SERPING1基因多态性与新生血管型AMD显著相关.(显性模型:OR=0.691,95% CI:0.547~0.872;共显性纯合模型:OR=0.661,95% CI:0.450 ~0.971;共显性杂合模型:OR=0.754,95% CI:0.589~0.964).亚组分析未发现种族与国家对rs2511989基因多态性与AMD有影响.结论:通常情况下SERPING1 rs2511989基因多态性与AMD无相关性,但在新生血管类型AMD可能与其存在相关性.期待更多研究来证实该假说.
作者:秦宇;赵江月;潘春树;何雪菲;闵晓洁;王明武;阎启昌;吴迪;李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IOLMaster与接触式A超对眼前节参数的生物学测量结果,以评价两者在眼内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患者121例137眼,分别用IOLMaster与接触式A超于术前测量眼前节相关参数,术后测量佳矫正视力(BCVA)和实际屈光度.结果:IOLMaster与接触式A超测量前房深度(ACD)值分别为2.94±0.49,2.69±0.51mm,配对t检验,两者的差值为0.25±0.22mm(P<0.01),差异有显著性,相关系数r=0.823(P<0.01).测量眼轴长度(AL)值分别为24.17±1.64,23.81±1.83mm,配对t检验,两者差值为0.36±0.24mm(P<0.01),差异有显著性,相关系数r=0.996(P<0.01).同一测量者应用IOLMaster进行AL、ACD、角膜曲率的连续测量获得的标准差分别为±25.6,±33.4,±12.9μm,变异系数分别为0.11%,0.52%,0.17%;两位不同测量者间测量标准差分别为±21.5,±29.8,±15.9μm,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62%,0.21%.两者测量ACD和AL的95%一致率(LoA)分别为-0.08 ~ +0.48mm,-0.09 ~ +0.69mm.IOLMaster生物测量平均预期屈光误差(MPFE)为-0.15±0.38D,平均绝对屈光误差(MAFE)为0.29±0.27D,而优化后的接触式A超测量与IOLMaster相比,MAFE明显增大为0.41 ±0.38D.结论:IOLMaster与接触式A超均可用于眼前节参数的生物测量,两者的相关性好.但基于光学原理的IOLMaster与接触式A超相比,具有良好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并可同时测量出其他相关参数,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柏全豪;苗雨晴;王翠丽;张戈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对视力、视野损害的相关性.方法:此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的、对临床中发现的中间、后部或全葡萄膜炎治疗的特征性对照研究.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患者132例248眼,接受视力、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微视野检测.结果: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与视力、视野的损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不同类型的黄斑水肿对应不同的视力损害:不伴有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的囊腔型可产生中等程度的视力损害,平均10个字母;不伴有囊腔而仅有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型可产生更大程度的视力损害,平均19个字母;而同时伴有囊腔、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的黄斑囊样水肿型可产生大程度的视力损害,平均26个字母.入选的所有黄斑水肿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视野损害:与黄斑中心凹的的厚度密切相关,即厚度越大,视野损害的范围越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是否具有囊腔关系不大.结论:黄斑水肿对应的视功能损害提示我们在以后的葡萄膜炎治疗过程中,对黄斑水肿的治疗也应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去关注;对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视功能损害评估,应该从视力和微视野两方面关注.
作者:冀垒兵;许正华;肖云;张燕;张小玲;刘李平;闾雯娟;渠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球内注药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液中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inhibitor,VEGI)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评价VEGI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0例68眼,按照治疗选择的自然状态分为两组,试验1组34例41眼:球内注射贝伐单抗1.25mg(0.05mL)/次,试验2组16例27眼球内注射曲安奈德4mg(0.1mL)/次,两组分别于球内注药前及注药后1,3,6mo再次注药或行玻璃体切割前抽取玻璃体液0.3mL,并以黄斑裂孔患者20例20眼为空白对照组,注药后根据一定纳入标准,选取各试验组符合条件的患者采集的标本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VEGI、IL-1β及VEGF的质量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注药前玻璃体腔中VEGI浓度降低,IL-1β及VEGF浓度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注药后随着时间延长及注药次数增加,IL-1β及VEGF浓度降低,VEGI浓度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观察提示:试验组注药后黄斑水肿程度较前减轻,试验2组远期效果好于试验1组(P<0.05).结论:VEGI可能与VEGF及IL-1β协同作用参与了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作者:石蕊;马勇;王峰;王建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从2011-01/2013-12我院斜视弱视治疗中心共治疗儿童弱视234例332眼,诊断标准:年龄4~12岁、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儿童、矫正远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眼部无器质性病变并确诊为弱视的患儿.其中随机选择200例322眼弱视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原因引起的弱视,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其弱视儿童疗效与儿童的年龄、治疗时间、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观察并定期检查视力恢复情况.结果:通过对200例322眼儿童弱视综合治疗,随访2a,其中基本治愈265眼,进步53眼,无效4眼.结论:综合疗法治疗不同类型弱视疗效显著.
作者:董军孝;王德亮;何平;王浩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分4组培养RGC,即(1)对照组,(2)激素组(0.1 μmol/L可的松),(3)激素-siNgR组(0.1μmol/L可的松+NgR反义核苷酸病毒),(4)激素-scRNA对照组(0.1μmol/L可的松+阴性核苷酸病毒).3d后四甲基噻唑蓝(Thiazolyl blue tetrazolium bromide,MTT)检测细胞活力变化,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Nogo受体(Nogo receptor,NgR)表达.结果:对照组、激素组、激素-scRNA组及激素-siNgR组细胞活力分别为(100.0±0.0)%,(76.3±6.8)%,(79.4±9.0)%及(96.7±9.8)%,与对照组相比,激素组及激素-scRNA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密度降低,体积缩小,NgR表达增加(P<0.01),而激素-siNgR组无明显变化(P>0.05).Hoechst 33342染色显示,对照组及激素-siNgR组细胞淡蓝色,激素组及激素-scRNA组可见大量呈亮蓝色的凋亡细胞.结论:糖皮质激素能通过NgR表达增加诱导RGC凋亡.
作者:吕利征;刘学政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博士伦PureVision纯视角膜接触镜在眼科的应用,观察绷带镜在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评估绷带镜在眼表疾病中的治疗价值及意义.方法:非随机选取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30例38眼,配戴绷带镜3d ~ 3mo,观察配戴前后各时段角膜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视力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所选患者30例38眼中完全缓解23眼(61%),部分缓解11眼(29%),有效率89%.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完全愈合11眼(29%),部分愈合21眼(55%),有效率84.2%;视力提高22眼,有效率58%.结论:绷带镜能有效缓解角膜上皮缺损引起的疼痛,保护角膜,维持局部湿润度,加速持续性角膜上皮病变的愈合,缩短病程,安全、有效,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曹凤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索维吾尔族大学生不同屈光状态与屈光要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在校维吾尔族大学生共计475例950眼,进行眼科视力、裂隙灯及眼底镜等专科检查,排除有影响屈光状态眼部疾病的9眼,余941眼,使用IOL-Master进行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维吾尔族大学生941眼随着眼屈光状态的分布为-13.5 ~ +8.00D,眼轴长度由长变短,前房深度由深变浅,角膜平均曲率由陡变平.根据屈光状态不同共分为7组,各组间比较中眼轴长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房深度与角膜平均曲率存在相近屈光状态间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P>0.05).等效球镜与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平均曲率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4,-0.547,-0.208(P<0.01).等效球镜(D)与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与角膜平均曲率(K)的多元回归方程为D=83.229-2.150AL+2.171ACD-0.939K.结论:维吾尔族大学生屈光要素间的变化配合决定了眼的屈光状态,为研究维吾尔族屈光状态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
作者:王燕;谢婷玉;陈雪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分析采用全自动电脑验光仪对儿童睫状肌麻痹前后散光及轴向变化的检测结果情况.方法:选取经主观验光法发现存在屈光参差儿童患者60例12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不同分为3~6岁组14例28眼、7~9岁组29例58眼、10~12岁组17例34眼,三组患者均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眼散瞳,采用全自动电脑验光仪检测三组儿童睫状肌麻痹前后患者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散光轴向,并进行自身对照分析.结果:睫状肌麻痹前后各年龄段儿童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散光轴位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睫状肌麻痹后全自动电脑综合验光仪验光结果与检影验光结果符合率中,3~6岁组患者球镜、柱镜屈光度符合率低于7~9岁组和10 ~12岁组.结论:全自动电脑验光仪在儿童睫状肌麻痹后可较为准确地获取屈光度,操作简便,与检影验光比较符合率较高,可作为3~12岁儿童配镜处方依据.
作者:黄小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发浅前房患者手术治疗后的屈光状况.方法:选择2012-01/2014-12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106眼.将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在2.20 ~2.90mm之间的患者归为对照组,ACD<2.20mm者为浅前房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眼部资料、术后屈光度数误差和术后ACD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和眼压、晶状体混浊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屈光度数误差、ACD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mo和3mo屈光度数误差、ACD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发浅前房患者的眼压、晶状体混浊值较高,术后屈光度数误差和ACD变化较大.
作者:董丽华;孙红艳;朱江;赵娜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高度近视专用的人工晶状体Bigbag远期的囊袋稳定性.方法:前瞻对照试验.选择2012-05/2014-02入院的眼轴≥28mm的高度近视合并或不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分为两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分别植入Bigbag人工晶状体和Sensar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6mo的并发症、晶状体后囊的状况,比较术前术后晶状体后囊到视网膜距离的差值.结果:共有52例63眼纳入研究,Bigbag组24例30眼,其中男9例11眼,女15例19眼;Sensar组28例33眼,其中男12例14眼,女16例19眼.术后6mo时,Bigbag组术前术后晶状体后囊到视网膜距离的差值为1.49±0.06mm,与Sensar组(1.67±0.09mm)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mo时Bigbag组有2眼出现后囊膜皱缩(6.7%),Sensar组有9眼出现后囊皱缩(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Big bag人工晶状体由于囊袋内的稳定性高,后囊膜皱缩的发生率也较低,更适合高度近视患者使用.
作者:方晓珊;杨鸿昌;余杰克;李楚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病理性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手术中硅油与C3F8填充后视网膜复位率和高眼压发生率,为此类手术的填充物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在不同时间段连续观察病理性高度近视MHRD患者,分别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硅油和气体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观察,从手术后1wk;1,3,6,12mo,视网膜复位率和眼压进行对比研究,观察患者视网膜复位及眼压的情况,得出佳的填充方式.结果:初次手术后,硅油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气体组,但两组视网膜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眼压:硅油组高眼压发生率高于气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理性高度近视MHRD患者玻璃体手术后使用哪种填充物,应采取个体化方案.
作者:李艳;张文芳;陶明;史凯;李春丽;杜润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