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轻度帕金森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的特点分析

赵颖;戴惟葭

关键词:帕金森病,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特点, 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轻度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变化的特点。方法: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我院门诊诊断为早期PD的15例15眼患者和18例18眼正常对照者进行以视盘中心为圆心、直径为3.46 mm的环形扫描。扫描分为颞侧、上方、鼻侧、下方、颞下、颞上、鼻下、鼻上8个象限进行。对比分析两组受检者8个象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及平均RNFL厚度。结果:正常对照组颞侧、上方、鼻侧、下方、颞下、颞上、鼻下、鼻上RNFL厚度和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83.2±17.5,132.7±17.4,83.7±22.3,141.5±15.3,117.9±24.5,120.8±21.2,110.2±27.7,109.6±20.6,109.9±8.5μm,早期PD患者颞侧、上方、鼻侧、下方、颞下、颞上、鼻下、鼻上RNFL厚度和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68.7±13.5,128.1±25.3,76.5±17.8,128.6±13.2,103.3±14.1,102.6±23.7,96.6±15.0,101.2±20.9,102.3±11.9μm。两组比较,下方、颞侧、颞下、颞上RNFL厚度和平均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5,2.700,2.153,2.330,2.131;P=0.014,0.011,0.040,0.026,0.041)。结论:早期PD患者下方、颞侧、颞下、颞上及平均RNFL厚度较正常者明显变薄。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脑瘫患儿的视觉功能综合评估

    目的:采用多项客观指标综合评估脑瘫患儿视觉功能,探讨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3例86眼眼部有视觉障碍脑瘫患儿进行眼追随实验、视动性眼震、屈光、眼底、斜视、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及头颅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客观指标检查;对脑瘫患儿的视觉功能进行综合评估,分析不同性质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发生特点和可能机制。结果:(1)43例86眼合并视觉障碍患儿中,25例50眼(58.1%)脑瘫患儿发现屈光不正;24例48眼(55.8%)患儿存在斜视;12例24眼(27.9%)患儿伴有眼球震颤;19例38眼(44.2%)眼底视神经萎缩或者发育异常;35例70眼(81.4%)患儿VEP表现为异常;其中痉挛型脑瘫患儿中视觉障碍发生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脑瘫患儿中内斜视发生者为16例32眼(37.2%),外斜视发生者为6例12眼(14.0%),垂直斜视发生者为2例4眼(4.7%)。痉挛性脑瘫中斜视多见,发生者为13例26眼(30.2%),并都表现为内斜视,而肌张力低下型及其他型脑瘫容易并发外斜视;(3)在患屈光不正的脑瘫患儿中,远视为23例46眼(53.5%),近视为8例16眼(18.6%),散光为16例32眼(37.2%),屈光参差为14例28眼(32.6%);(4)脑瘫患儿VEP多表现为增幅下降,潜伏期延长,波形分化较差;其中痉挛性脑瘫VEP异常发生率高;(5)枕叶皮层受损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伴发视觉障碍的发生率高,PVL与枕叶皮层组发生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损害脑瘫患儿无眼球震颤发生。结论: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在临床常见,各类型脑瘫患儿视觉障碍发生率有差别并有着不同临床特点;客观综合指标评估方法对脑瘫患儿视觉功能评估准确可靠。

    作者:王平;张惠佳;覃容;唐景;罗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中可调节缝线对早期泪膜功能影响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可调节线对患者早期泪膜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12-01/2014-04期间在我院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68例76眼,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暴露结膜缝线(小梁切除)组(34例36眼)和包埋结膜(可调节)缝线组(34例40眼),分别给予可调节缝线暴露结膜缝合和包埋结膜缝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4,30d 测眼压情况,同时进行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1,30 d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眼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1d两组患者平均眼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14,30d包埋结膜缝线组平均眼压显著高于暴露结膜缝线组(P<0.05)。治疗后1d两组患者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7,14,30 d包埋结膜缝线组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显著优于暴露结膜缝线组(P<0.05)。治疗后30 d包埋结膜缝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暴露结膜缝线组(P<0.05)。结论:小梁切除手术可调节线包埋结膜缝合对患者早期泪膜功能影响较小,术后并发症较低,手术效果优于暴露结膜缝合。

    作者:戈振华;苗培建;王婷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青光安对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中弹性纤维、MMP-7、TlMP-1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4种青光安有效组份和青光安颗粒剂对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瘢痕组织中弹性纤维、MMP-7、TIMP-1的影响,来探讨青光安的有效组份和青光安颗粒剂对抗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机制,并对比青光安有效组份与青光安颗粒剂对抗瘢痕化作用的优劣。方法:将青光安4种有效组份与青光安颗粒剂中药混悬液作用于滤过手术后D、E、F、G、H组,通过与A组空白对照组、B组模型组和C组丝裂霉素C组进行比较,观察青光安4种有效组份与青光安中药混悬液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中弹性纤维、MMP-7、TIMP-1的影响。结果:C组、E组和H组术前基础眼压与术后第2d;1,2,4 wk的眼压比较,现眼压较其他组回升缓慢,第28 d时仍然是小值,与其余A、B、D、F、G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弹性纤维面积密度比较:手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H组、C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H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是导致滤过性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青光安有效组份2、青光安混悬液和丝裂霉素C可通过增加MMP-7的表达和抑制弹性纤维、TIMP-1的表达而减少瘢痕组织增生,具有明显的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可初步说明青光安有效组份2与青光安混悬液都具有明显的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且二者效果持平,青光安中药组略优于青光安有效组份2组。

    作者:李苑碧;彭清华;黄学思;陈晓柳;谭涵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无明显视力下降的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无明显视力下降的糖尿病患者黄斑部平均视网膜厚度和黄斑容积变化。方法:临床收集无明显视力下降的糖尿病患者共87眼,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国际分期,分别获得DR0期54眼和DR1期33眼。进行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扫描模式为512×128,记录黄斑部平均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容积,并与正常人的黄斑平均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容积比较。结果:在DR1期的患者中黄斑平均视网膜厚度及黄斑容积均高于DR0期组和正常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DR0期组和健康对照组此两项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加重,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有增厚趋势,尽管视力无明显损害,但已经有轻度形态学改变,利用OCT可更早发现糖尿病患者的黄斑区变化,为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一定临床依据。

    作者:彭晓丹;沈洁;沈炜;祝丽娜;柳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01/2013-01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抽样,选取患者57例57眼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试验组予以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干扰素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6%)明显优于对照组(76%),且视力、滤过泡及术后1 wk;1 a眼压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0%)稍高于对照组(7%),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万道红;赵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对青光眼患者泪液黏蛋白5 AC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对青光眼患者泪液黏蛋白5AC水平(MUC5AC)及眼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12/2014-06入住我院的28例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28例未行手术治疗的青光眼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30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受试者术前1 d;术后3,6 mo时的泪液MUC5 AC水平及眼表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泪液NUC5 AC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眼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mo泪液MUC5 AC水平显著低于术前( P<0.05),术后3 mo MUC5 AC含量逐渐升高至术前水平,术后6 mo时泪液MUC5 AC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 P<0.05);术后1mo眼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3 mo时,眼表功能评分逐渐降低,术后6 mo时眼表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对照组在术后6mo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泪液MUC5 AC含量逐步降低,眼表功能评分逐步升高。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术后可使青光眼患者MUC5 AC水平暂时性降低,眼表功能评分暂时性升高,但术后3 mo后,可逐步改善。

    作者:王雪飞;李明哲;覃冬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超高度近视白内障不同撕囊口直径下术后人工晶状体稳定性观察

    目的::比较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不同撕囊口直径下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人工晶状体囊袋内稳定性差异。方法:选择双眼超高度近视拟行白内障患者14例,双眼先后均行Phaco+IOL植入术,随机选择一眼作为5 mm撕囊口直径观察组,对侧眼作为6 mm撕囊口直径观察组,娴熟手术医师完成白内障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同型亲水丙烯酸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MCX11),手术经过均顺利,所有入组患者术后次日经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确认主要子午线囊口直径与目标撕囊直径不超过±0.2mm。术后1wk;1,3,6mo行散瞳后囊口形态、人工晶状体位置形态观察,屈光状态检查,前房深度测量,观察囊袋内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结果:与术后1 wk相比,两组术后1 mo前囊口直径轻度缩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5 mm组在1~3 mo随访期内有轻度远视漂移,6mm组在术后1mo内有轻度远视漂移,1mo后则趋于稳定。屈光变化与前房深度变化同步。5 mm组3 mo随访期有3眼发生襻缘轻度变形。结论:超高度近视患者采用较小的撕囊口可能引起囊袋-IOL复合体的不均匀收缩或前后移位。术后1 mo屈光状态的进行性变化可早期提示人工晶状体稳定性的变化,及时进行干预可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于蓝;王敏;高峰;陶津华;盛耀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热烈祝贺《国际眼科杂志》英文刊lJO入选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本刊讯:2014年12月16日,“2014中国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引证报告发布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有关领导和专家,以及来自全国期刊出版界、学术界的2000多位代表出席发布大会。此次发布的各种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研究报告,是由清华大学所属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设立的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研制的,也是他们连续发布的第三个年度报告,受到了国内外期刊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作者:IJO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前房角形态观察研究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技术对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的前房角形态开展临床研究,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提供一种更为准确、便捷的青光眼预防措施。方法:我院诊治DR患者613例,按不同分期分为增殖期DR组353例和背景期DR组260例,另选100例糖耐量异常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OCT收集前房角相关参数,包括房角开放距离( AOD )、小梁网虹膜空间面积( TISA )、房角隐窝面积( ARA )、房角角度( ACA )和前房深度( ACD)。结果:对照组、增殖期 DR 组和背景期 DR 组患者的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ARA500和 ARA75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以增殖期 DR 组小, 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ARA500和 ARA750分别为0.60±0.22mm,0.78±0.39mm,0.22±0.12mm2,0.45±0.19mm2,0.29±0.18mm 和0.46±0.15mm。对照组、增殖期 DR 组和背景期 DR 组患者的 ACA500, ACA750,ACD500和 ACD75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以增殖期 DR 组小, ACA500, ACA750, ACD500和ACD750分别为30.29o±8.19o,21.20o±7.40o,2.32±0.23μm和2.52±0.16μm。 ROC分析显示这些指标对判断青光眼发作风险有意义。结论:OCT检测前房角形态指标参数,可很好的反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参数变化,是一种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更为准确、便捷的青光眼预防措施。

    作者:吕全;蔡奕琪;刘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泪囊瘘管切除联合泪道双硅胶管植入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囊瘘管的疗效

    目的::探讨泪囊瘘管切除联合泪道双硅胶管植入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囊瘘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5眼慢性泪囊炎合并泪囊瘘管患者,分为两组:双硅胶管组13例13眼行泪囊瘘管切除联合泪道双硅胶管植入术,传统组12例12眼行传统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分析两组疗效。结果:双硅胶管组:治愈12例12眼,好转1例1眼,治愈率92.3%,有效率100%。传统吻合组:治愈11例11眼,有效1例1眼,治愈率91.7%,有效率1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泪囊瘘管切除联合泪道双硅胶管植入治疗慢性泪囊炎并泪囊瘘管效果与传统外路鼻腔泪囊吻合术相当,但更微创、无面部瘢痕,可减少患者痛苦,满足患者美容的需求。

    作者:范惠雅;许忠;陈晓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双丹明目胶囊对 DR大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学及 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视网膜血管的病理变化及VEGF表达变化,初步评价双丹明目胶囊抑制视网膜血管新生效应。方法:将双丹明目胶囊作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通过与正常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的比较,电镜下观察双丹明目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组织的影响,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视网膜结构,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视网膜中VEGF的表达。结果:经双丹明目胶囊治疗2 mo后,双丹明目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轻度水肿,毛细血管周细胞水肿,线粒体轻度肿胀,结构稍欠清晰,部分内皮细胞轻度增生。除正常组外各组视网膜VEGF表达增加,以模型对照组为明显,且双丹明目组和阳性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VEGF的表达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双丹明目胶囊能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改变,减轻视网膜各层结构水肿、坏死情况,改善超微结构改变,可以抑制DR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

    作者:秦裕辉;李文娟;张熙;戴宗顺;陈晓柳;周亚莎;凌艳君;郑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改良两切口23 G经结膜免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硅油取出术的观察

    目的::评价一次性输血器和自制抽吸头用于23 G经结膜免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硅油取出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3 G灌注管在距离末端5 mm处剪断,制成抽吸头,用于连接一次性输血器和23 G穿刺套管。将输血器的莫菲氏管及以上部分剪除,连接玻璃体切割器的积液盒,利用玻璃体切割器的吸引系统通过睫状体平坦部的两切口主动抽吸清除眼内硅油。结果:患者132例手术中仅有13例(9.8%)需要缝合穿刺口,手术时间为7~28(平均15.1±6.2)min。术后早期107例(81.1%)患者眼压低于11mmHg,并有2例出现周边脉络膜隆起,术后1 wk 眼压基本恢复正常,但有2例(1.5%)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出现视网膜再脱离。大部分患者硅油清除干净,仅有4例(3.0%)有少许硅油残留。结论:利用一次性输血器和自制抽吸头连接玻璃体切割器的吸引系统行两切口23 G经结膜免缝合硅油取出术具有安全、有效、快捷、经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海军;汪枫桦;易敬林;罗洁;孙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哈萨克族与汉族大学生正视眼生物学测量的对比分析

    目的::观察哈萨克族与汉族大学生正视眼的角膜中央厚度、前房深度、角膜前后表面曲率的差异性,并分析角膜厚度与角膜前、后曲率的相关性。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一年级500多名学生进行近视眼筛查,选取正视眼的汉族学生55名和哈萨克族学生51名,应用Sirius角膜地形图对其进行测量。结果:哈萨克族与汉族大学生角膜中央厚度(哈:0.52±0.03mm,汉:0.54±0.03mm )、前房深度(哈:2.97±0.31mm,汉:3.14±0.25mm)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膜前、后表面曲率(K1,K2)无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的角膜厚度与角膜前曲率相关分析r<0,与角膜后曲率相关分析r<0.1。哈萨克族的角膜厚度与角膜前曲率相关分析r<0,与角膜后曲率相关分析r<0.1。结论:哈萨克族与汉族大学生正视眼的生物学测量指标中,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是有差异的。两个民族的角膜厚度与角膜前、后曲率(K1,K2)无相关性。

    作者:浏梦;王雁;高云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颈内动脉狭窄与缺血性眼部疾病的相关关系探究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与缺血性眼部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11/2014-05入住我院的30例37眼缺血性眼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眼部血管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 CDFI)、颈部CT血管造影( CTA)及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等检查,然后对缺血性眼部疾病患者眼部症状、眼部表现、FFA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眼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和阻力指数( resistance index,RI)、视网膜中央动脉PSV及RI;患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PSV及RI的相关性;患侧颈内动脉斑块性质与眼动脉PSV及RI的相关性;患侧颈内动脉斑块性质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及RI相关性。结果:眼部症状:一过性黑矇、视力降低、眼前闪光、眼部及周围疼痛发生率分别为75.7%,83.8%,51.4%及32.4%;眼部体征:以视网膜静脉扩张、视网膜点片状出血、动脉狭窄及棉絮斑等为主要体征;患侧与健侧眼动脉PSV及RI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与健侧视网膜中央动脉PSV及RI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侧IMT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PSV及RI值无相关性( P>0.05);患侧颈内动脉斑块性质与眼动脉PSV及RI值无相关性(P>0.05);患侧颈内动脉斑块性质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及RI值无相关性( P>0.05)。结论:缺血性眼部疾病的发病与颈内动脉狭窄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性,临床上可将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作为眼部疾病诊疗的重要依据。

    作者:陈前;赵洪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视力和屈光状态的影响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患者视力和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2-03/2014-05期间我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120例178眼纳入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90眼和对照组60例88眼,观察组患者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散光程度,分析年龄因素、工作环境以及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距离对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散光程度无差异(P>0.05);术后1,2,3,4wk时,观察组患眼视力高于对照组(0.49±0.09 vs 0.34±0.07,0.76±0.11 vs 0.42±0.04,0.95±0.14 vs 0.59±0.08,1.09±0.18 vs 0.74±0.10),散光程度低于对照组(0.96±0.12 vs 1.85±0.28,0.68±0.08 vs 1.51±0.23,0.54±0.08 vs 1.23±0.19,0.42±0.07 vs 0.91±0.14);年龄≧45岁、室内工作、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距离3~5 mm患者的视力水平更高、散光程度更低。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有助于改善视力水平和散光程度,且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受到年龄因素、工作环境以及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距离的影响。

    作者:包武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Bevacizumab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迁移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bevacizumab对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对策。方法:采用从陕西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细胞库中取出冻存的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采用细胞复苏法,遵循无菌原则,进行常规培养。创伤划痕试验:待细胞融合度达到80%时在单层细胞表面划出一条无细胞的刮除带,空白对照组加入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bevacizumab处理组加入 bevacizumab 浓度为1 mg/mL 不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分时段(0,24,48,72h)观察并测量划痕宽度。结果:人Tenon囊成纤维传代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呈长梭形,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部,核较大,胞浆丰富,生长时呈漩涡状排列走形,增殖能力强,符合成纤维细胞的一般形态。冻存和复苏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点维持不变。细胞划痕试验显示:0h时,两组细胞划痕初始宽度相等;24 h 时两组细胞迁移距离基本一致;48 h 时bevacizumab处理组细胞迁移距离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72 h时空白对照组划痕基本愈合, bevacizumab处理组细胞迁移距离较48 h无明显变化,且细胞死亡数目较多。结论:利用细胞复苏法可成功培养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稳定的传代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为实验研究奠定细胞学基础。成纤维细胞本身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外源性bevacizumab作用可以明显抑制细胞的迁移,作用时间过长时,会造成细胞的过多死亡。抗新生血管药物对成纤维细胞的迁徙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眼科临床抗击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静;谢安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治疗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出现后囊破裂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 PCCC)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03/10的38例38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出现后囊破裂的患者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同期随机选择50例5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及其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3 mo。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d视力、角膜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视力及角膜水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眼压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瞳孔及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超声乳化术中发生后囊破裂的患者术中及时使用后囊连续环形撕除,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有效提高白内障术后效果。

    作者:王勇;那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观察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 acut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tis,ARPE)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01/2014-01以来临床确诊为ARPE 的36例40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58.3%),男女比例为1:0.71。发病年龄17~60(平均40.92±7.13)岁。其中32例为单眼发病。 BCVA 0.3~1.0,平均0.50±0.26。所有患者均行BCVA(矫正视力)、眼底彩照、FF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OCT(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 FFA表现为3种类型:I型为多个“中黑外亮”或“葡萄簇样”的荧光斑;Ⅱ型为I型病灶可见荧光渗漏;Ⅲ型病灶伴CNV形成。 OCT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态:I型多个RPE(色素上皮)层反射断续、增殖病灶。Ⅱ型色素上皮脱离伴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Ⅲ型前2型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结果:眼底彩照表现为:所有40只患眼黄斑区或其附近均可见多个不连续的、暗灰色斑点伴周围淡晕环。 FFA表现为I型21眼;Ⅱ型17眼;Ⅲ型2眼,Ⅱ型、Ⅲ型与I型间比较BCVA平均值下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而同型间不同形态的病例及Ⅱ、Ⅲ型间 BCVA 平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OCT 主要表现为I型21眼,Ⅱ型17眼,Ⅲ型2眼。 I与Ⅱ、Ⅲ型病例间BCVA平均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Ⅱ、Ⅲ型病例间BCVA平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ARPE眼底主要表现为后极部多个不连续暗灰色病灶,视力损害程度与有无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受破坏及病灶位置有关。 FFA及OCT可表现为3种类型,典型的FFA表现为“中黑外亮”或“葡萄簇样”的荧光斑,是诊断的依据。 OCT能清晰的显示病变各层的组织形态,对ARPE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作者:姚雪;李志;汪瑞娟;梅军;王林丽;黄先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角膜塑形术联合框架眼镜矫正青少年高度近视的疗效

    目的:观察并探讨角膜塑形术联合框架眼镜对青少年高度近视的矫正和控制效果。方法:选取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36例69眼,年龄9~15岁,等效球镜≧-6.00D,球镜度数≧-5.50D,夜间戴四区五弧设计的OK镜,目标降度( TP )=5.00 D。戴OK镜至少1 mo后,残余度数稳定后予框架眼镜矫正。随访观察2a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健康状况。结果:(1)裸眼视力的变化:矫正前的裸眼视力为0.09±0.05,矫正1夜;1wk;1,3mo 后裸眼视力分别为0.27±0.14,0.54±0.18,0.78±0.24,0.81±0.19;矫正1夜;1wk;1mo后裸眼视力逐渐提高(P<0.05),1mo后视力趋于稳定;(2)屈光度的变化:矫正前的屈光度为-6.82±0.71D,联合矫正1a后的屈光度为-6.86±0.7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矫正2a 后的屈光度为-7.11±0.81D,比联合矫正前增加-0.29±0.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眼轴的变化:矫正前的眼轴为26.18±0.57mm,患者联合矫正6mo 为26.19±0.54mm,1a 为26.21±0.47mm,眼轴长度与矫正前的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矫正2a后眼轴长度为26.37±0.59mm,比矫正前增长0.19±0.28mm (P<0.05);(4)轻度角膜点染发生率较高:经停戴、清洁镜片及使用保护角膜眼药水均能改善。未发现严重眼部并发症。结论:青少年高度近视眼行角膜塑形联合框架眼镜矫正后1a,近视未进展;联合矫正2a,近视仅有轻度进展。未发现严重眼部并发症。该方法相对安全,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罗铭;马胜生;李红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VEGF和 PEDF 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是一种以眼内新生血管形成为特征的糖尿病并发症。眼内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当今世界主要致盲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作为眼内新生血管形成主要的细胞因子,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VEGF和PEDF在PDR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小红;王云鹏;陈梅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