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万道红;赵强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 丝裂霉素, 干扰素,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摘要: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01/2013-01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抽样,选取患者57例57眼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试验组予以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干扰素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6%)明显优于对照组(76%),且视力、滤过泡及术后1 wk;1 a眼压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0%)稍高于对照组(7%),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优化恶性青光眼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恶性青光眼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回顾分析2012-05/2013-05在我院眼科中心接受治疗的21例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21眼恶性青光眼患者,发生于小梁切除术后16眼(76%),青光眼引流钉术后3眼(14%),青光眼引流阀术后2眼(10%)。主要指标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结果:患者13眼经药物治疗后眼压下降前房恢复,4眼行玻璃体水囊抽吸+前房成形术,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眼(白内障术后)行前部玻璃体切除+后囊膜切开,术后均眼压下降恢复前房。眼压由治疗前29.81±4.98 mmHg 降至治疗后12.71±3.77 mmHg ( P=0.00),前房轴深由治疗前0.41±0.34 mm 升至治疗后2.13±0.54mm(P=0.00),术前矫正视力0.19±0.17,术后矫正视力0.20±0.16(P=0.36)。除1眼行玻璃体水囊抽吸后少量玻璃体出血,给予药物治疗后玻璃体出血吸收,余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见明显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及早发现恶性青光眼,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治疗恶性青光眼效果明显,能够降低眼压,恢复前房。

    作者:黄志坚;张文强;周和政;韩光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中可调节缝线对早期泪膜功能影响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可调节线对患者早期泪膜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12-01/2014-04期间在我院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68例76眼,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暴露结膜缝线(小梁切除)组(34例36眼)和包埋结膜(可调节)缝线组(34例40眼),分别给予可调节缝线暴露结膜缝合和包埋结膜缝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14,30d 测眼压情况,同时进行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1,30 d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眼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1d两组患者平均眼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14,30d包埋结膜缝线组平均眼压显著高于暴露结膜缝线组(P<0.05)。治疗后1d两组患者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7,14,30 d包埋结膜缝线组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显著优于暴露结膜缝线组(P<0.05)。治疗后30 d包埋结膜缝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暴露结膜缝线组(P<0.05)。结论:小梁切除手术可调节线包埋结膜缝合对患者早期泪膜功能影响较小,术后并发症较低,手术效果优于暴露结膜缝合。

    作者:戈振华;苗培建;王婷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视力和屈光状态的影响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患者视力和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2-03/2014-05期间我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120例178眼纳入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90眼和对照组60例88眼,观察组患者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散光程度,分析年龄因素、工作环境以及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距离对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散光程度无差异(P>0.05);术后1,2,3,4wk时,观察组患眼视力高于对照组(0.49±0.09 vs 0.34±0.07,0.76±0.11 vs 0.42±0.04,0.95±0.14 vs 0.59±0.08,1.09±0.18 vs 0.74±0.10),散光程度低于对照组(0.96±0.12 vs 1.85±0.28,0.68±0.08 vs 1.51±0.23,0.54±0.08 vs 1.23±0.19,0.42±0.07 vs 0.91±0.14);年龄≧45岁、室内工作、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距离3~5 mm患者的视力水平更高、散光程度更低。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有助于改善视力水平和散光程度,且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受到年龄因素、工作环境以及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距离的影响。

    作者:包武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荷载Zebularine的聚合物胶束复合体纳米颗粒对体外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黏附的影响

    目的::研究荷载 Zebularine ( Zeb )的聚合物胶束复合体( MePEG-PCL)纳米颗粒( NPs)对体外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 LECs)活性、黏附性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胎儿晶状体组织HLE B-3永生细胞,分为6个组,分别给予游离Zeb 50μmol/L ( ZebF1组)、100μmol/L ( ZebF2组)、荷载 Zeb 的 MePEG-PCL NPs 50μmol/L (ZebNP1组)、100μmol/L(ZebNP2组)、MePEG-PCL空载颗粒( NPs组)、空白培养基( C 组),分别采用 MTT 比色法、改良MTT 比色法观察细胞活性、黏附性,采用 DNA ladder法研究细胞凋亡。结果:MTT比色法显示:游离Zeb和荷载Zeb的MePEG-PCL NPs对细胞活性有抑制作用,均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增强( P<0.05),与游离组相比,相同剂量荷载Zeb的MePEG-PCL NPs组在给药12 h时细胞活性无差异,而给药24,48,96 h后载体组细胞活性降低( P<0.05)。改良MTT比色法显示:所有Zeb给药组细胞黏附率均降低,与游离组相比相同剂量荷载Zeb的MePEG-PCL NPs组黏附率降低( P<0.05)。 DNA ladder显示:给药后96h C组、NPs组,ZebF1组未出现DNA碎片表达, ZebF2, ZebNP1, ZebNP2组出现DNA碎片表达,其表达强度依次为 ZebNP2> ZebNP1>ZebF2( P<0.05)。结论:荷载Zeb的MePEG-PCL NPs可有效地抑制体外培养的LECs活性、黏附性,造成细胞的凋亡,其效果优于同剂量的游离药物。

    作者:刘思伟;王群;康前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Goldmann眼压计与非接触眼压计测量青光眼患者眼压的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 Goldmann 压平式眼压计( 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er, GAT)和非接触眼压计( non-contact tonometer,NCT)测量青光眼患者眼压的结果,寻找其规律性。方法:分别使用GAT和NCT测量108例206眼青光眼患者的眼压。结果:青光眼患者108例206眼的平均眼压:GAT测量为29.77±10.27mmHg,NCT测量为24.59±8.58mmHg,两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眼压越高,差异性越显著。结论:NCT 测量值较 GAT 测量值低,眼压越高,差值越大。建议使用GAT检查青光眼患者的眼压,以免漏诊和贻误治疗。

    作者:李红锋;欧阳君;屈晓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配合蚓激酶治疗早期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配合蚓激酶治疗早期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预后,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本院2011-01/2014-04收治的早期RVO患者82例117眼,对照组41例59眼,应用蚓激酶治疗;观察组41例58眼,应用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配合蚓激酶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效果、观察患者视力恢复情况及视网膜循环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4%(35/41),高于对照组68.3%(2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效率为14.6%(6/41),低于对照组31.7%(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力恢复4.8~5.0为53.7%(22/41),高于对照组41.5%(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力恢复4.3~4.7为31.7%(13/41),低于对照组41.5%(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视网膜静脉循环时间,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视网膜静脉循环时间为8.15±1.30s,低于对照组9.70±1.2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配合蚓激酶治疗早期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疗效较好,提高患者的视力恢复,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张锡钢;吴萍;童颖;栗印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小切口术式在扶贫免费治疗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小切口术式在扶贫免费治疗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0-01/2013-12我院眼科进行扶贫免费治疗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60例70眼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和胸部X线片等相应检查后,实施小切口术式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访3mo,观察并对比患者术后视力和屈光度变化,并对相关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后视力为手动/眼前~0.6;术后3mo视力优于术前者65眼(93%),其中眼轴<30 mm 组(25.87~29.41mm)55眼,眼轴≧30mm 组(30.02~31.47mm)10眼;另有5眼视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小切口术式治疗白内障,简便易行,疗效较佳,且安全性高,更适合在白内障扶贫免费治疗工程中应用。

    作者:殷勤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双丹明目胶囊对 DR大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学及 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视网膜血管的病理变化及VEGF表达变化,初步评价双丹明目胶囊抑制视网膜血管新生效应。方法:将双丹明目胶囊作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通过与正常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的比较,电镜下观察双丹明目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组织的影响,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视网膜结构,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视网膜中VEGF的表达。结果:经双丹明目胶囊治疗2 mo后,双丹明目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轻度水肿,毛细血管周细胞水肿,线粒体轻度肿胀,结构稍欠清晰,部分内皮细胞轻度增生。除正常组外各组视网膜VEGF表达增加,以模型对照组为明显,且双丹明目组和阳性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VEGF的表达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双丹明目胶囊能有效地改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改变,减轻视网膜各层结构水肿、坏死情况,改善超微结构改变,可以抑制DR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

    作者:秦裕辉;李文娟;张熙;戴宗顺;陈晓柳;周亚莎;凌艳君;郑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研究进展

    病理性近视常并发一系列眼底病变,黄斑劈裂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黄斑劈裂病程中合并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视网膜前膜、玻璃体视网膜牵拉时可导致视功能严重受损。目前多认为其发病机制为多种牵引因素和视网膜自身因素影响导致的黄斑结构和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视功能。关于黄斑劈裂的治疗在手术方面仍有争议。本综述着重就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特点、辅助诊断、治疗策略及预后做一总结和讨论。

    作者:何玉萍;夏慧娟;樊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青光安对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中弹性纤维、MMP-7、TlMP-1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4种青光安有效组份和青光安颗粒剂对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瘢痕组织中弹性纤维、MMP-7、TIMP-1的影响,来探讨青光安的有效组份和青光安颗粒剂对抗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机制,并对比青光安有效组份与青光安颗粒剂对抗瘢痕化作用的优劣。方法:将青光安4种有效组份与青光安颗粒剂中药混悬液作用于滤过手术后D、E、F、G、H组,通过与A组空白对照组、B组模型组和C组丝裂霉素C组进行比较,观察青光安4种有效组份与青光安中药混悬液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中弹性纤维、MMP-7、TIMP-1的影响。结果:C组、E组和H组术前基础眼压与术后第2d;1,2,4 wk的眼压比较,现眼压较其他组回升缓慢,第28 d时仍然是小值,与其余A、B、D、F、G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弹性纤维面积密度比较:手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H组、C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H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是导致滤过性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青光安有效组份2、青光安混悬液和丝裂霉素C可通过增加MMP-7的表达和抑制弹性纤维、TIMP-1的表达而减少瘢痕组织增生,具有明显的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可初步说明青光安有效组份2与青光安混悬液都具有明显的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且二者效果持平,青光安中药组略优于青光安有效组份2组。

    作者:李苑碧;彭清华;黄学思;陈晓柳;谭涵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前房角形态观察研究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技术对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的前房角形态开展临床研究,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提供一种更为准确、便捷的青光眼预防措施。方法:我院诊治DR患者613例,按不同分期分为增殖期DR组353例和背景期DR组260例,另选100例糖耐量异常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OCT收集前房角相关参数,包括房角开放距离( AOD )、小梁网虹膜空间面积( TISA )、房角隐窝面积( ARA )、房角角度( ACA )和前房深度( ACD)。结果:对照组、增殖期 DR 组和背景期 DR 组患者的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ARA500和 ARA75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以增殖期 DR 组小, AOD500,AOD750,TISA500,TISA750,ARA500和 ARA750分别为0.60±0.22mm,0.78±0.39mm,0.22±0.12mm2,0.45±0.19mm2,0.29±0.18mm 和0.46±0.15mm。对照组、增殖期 DR 组和背景期 DR 组患者的 ACA500, ACA750,ACD500和 ACD75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以增殖期 DR 组小, ACA500, ACA750, ACD500和ACD750分别为30.29o±8.19o,21.20o±7.40o,2.32±0.23μm和2.52±0.16μm。 ROC分析显示这些指标对判断青光眼发作风险有意义。结论:OCT检测前房角形态指标参数,可很好的反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参数变化,是一种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更为准确、便捷的青光眼预防措施。

    作者:吕全;蔡奕琪;刘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对青光眼患者泪液黏蛋白5 AC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对青光眼患者泪液黏蛋白5AC水平(MUC5AC)及眼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12/2014-06入住我院的28例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28例未行手术治疗的青光眼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30名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受试者术前1 d;术后3,6 mo时的泪液MUC5 AC水平及眼表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泪液NUC5 AC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眼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mo泪液MUC5 AC水平显著低于术前( P<0.05),术后3 mo MUC5 AC含量逐渐升高至术前水平,术后6 mo时泪液MUC5 AC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 P<0.05);术后1mo眼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3 mo时,眼表功能评分逐渐降低,术后6 mo时眼表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对照组在术后6mo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泪液MUC5 AC含量逐步降低,眼表功能评分逐步升高。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术后可使青光眼患者MUC5 AC水平暂时性降低,眼表功能评分暂时性升高,但术后3 mo后,可逐步改善。

    作者:王雪飞;李明哲;覃冬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观察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 acut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tis,ARPE)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01/2014-01以来临床确诊为ARPE 的36例40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58.3%),男女比例为1:0.71。发病年龄17~60(平均40.92±7.13)岁。其中32例为单眼发病。 BCVA 0.3~1.0,平均0.50±0.26。所有患者均行BCVA(矫正视力)、眼底彩照、FF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OCT(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 FFA表现为3种类型:I型为多个“中黑外亮”或“葡萄簇样”的荧光斑;Ⅱ型为I型病灶可见荧光渗漏;Ⅲ型病灶伴CNV形成。 OCT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态:I型多个RPE(色素上皮)层反射断续、增殖病灶。Ⅱ型色素上皮脱离伴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Ⅲ型前2型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结果:眼底彩照表现为:所有40只患眼黄斑区或其附近均可见多个不连续的、暗灰色斑点伴周围淡晕环。 FFA表现为I型21眼;Ⅱ型17眼;Ⅲ型2眼,Ⅱ型、Ⅲ型与I型间比较BCVA平均值下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而同型间不同形态的病例及Ⅱ、Ⅲ型间 BCVA 平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OCT 主要表现为I型21眼,Ⅱ型17眼,Ⅲ型2眼。 I与Ⅱ、Ⅲ型病例间BCVA平均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Ⅱ、Ⅲ型病例间BCVA平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ARPE眼底主要表现为后极部多个不连续暗灰色病灶,视力损害程度与有无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受破坏及病灶位置有关。 FFA及OCT可表现为3种类型,典型的FFA表现为“中黑外亮”或“葡萄簇样”的荧光斑,是诊断的依据。 OCT能清晰的显示病变各层的组织形态,对ARPE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作者:姚雪;李志;汪瑞娟;梅军;王林丽;黄先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轻度帕金森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的特点分析

    目的::观察轻度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变化的特点。方法: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我院门诊诊断为早期PD的15例15眼患者和18例18眼正常对照者进行以视盘中心为圆心、直径为3.46 mm的环形扫描。扫描分为颞侧、上方、鼻侧、下方、颞下、颞上、鼻下、鼻上8个象限进行。对比分析两组受检者8个象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及平均RNFL厚度。结果:正常对照组颞侧、上方、鼻侧、下方、颞下、颞上、鼻下、鼻上RNFL厚度和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83.2±17.5,132.7±17.4,83.7±22.3,141.5±15.3,117.9±24.5,120.8±21.2,110.2±27.7,109.6±20.6,109.9±8.5μm,早期PD患者颞侧、上方、鼻侧、下方、颞下、颞上、鼻下、鼻上RNFL厚度和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68.7±13.5,128.1±25.3,76.5±17.8,128.6±13.2,103.3±14.1,102.6±23.7,96.6±15.0,101.2±20.9,102.3±11.9μm。两组比较,下方、颞侧、颞下、颞上RNFL厚度和平均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5,2.700,2.153,2.330,2.131;P=0.014,0.011,0.040,0.026,0.041)。结论:早期PD患者下方、颞侧、颞下、颞上及平均RNFL厚度较正常者明显变薄。

    作者:赵颖;戴惟葭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VEGF和 PEDF 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是一种以眼内新生血管形成为特征的糖尿病并发症。眼内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当今世界主要致盲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作为眼内新生血管形成主要的细胞因子,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VEGF和PEDF在PDR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小红;王云鹏;陈梅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lL-6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多,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也逐渐成为我国目前及未来防盲、治盲的重点。现在, DR免疫炎症发病机制学说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我们就炎症因子IL-6(interleukin-6,IL-6)在DR中的作用加以综述。

    作者:鹿秋玉;李才锐;孙曙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改良两切口23 G经结膜免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硅油取出术的观察

    目的::评价一次性输血器和自制抽吸头用于23 G经结膜免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硅油取出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3 G灌注管在距离末端5 mm处剪断,制成抽吸头,用于连接一次性输血器和23 G穿刺套管。将输血器的莫菲氏管及以上部分剪除,连接玻璃体切割器的积液盒,利用玻璃体切割器的吸引系统通过睫状体平坦部的两切口主动抽吸清除眼内硅油。结果:患者132例手术中仅有13例(9.8%)需要缝合穿刺口,手术时间为7~28(平均15.1±6.2)min。术后早期107例(81.1%)患者眼压低于11mmHg,并有2例出现周边脉络膜隆起,术后1 wk 眼压基本恢复正常,但有2例(1.5%)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出现视网膜再脱离。大部分患者硅油清除干净,仅有4例(3.0%)有少许硅油残留。结论:利用一次性输血器和自制抽吸头连接玻璃体切割器的吸引系统行两切口23 G经结膜免缝合硅油取出术具有安全、有效、快捷、经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海军;汪枫桦;易敬林;罗洁;孙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羊膜遮盖和羊膜移植在急性期眼表烧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羊膜遮盖和羊膜移植术在急性期不同程度眼表烧伤中的应用价值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7-03/2012-03不同程度化学性或热烧伤患者28例28眼,其中13例角膜Ⅱ或Ⅲ度烧伤伴部分角膜缘Ⅳ度烧伤患者行新鲜羊膜遮盖术,15例全角膜Ⅲ度以上烧伤且全周角膜缘坏死不伴有严重眼睑缺损患者行新鲜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6~24 mo。术后主要观察视力、羊膜植片情况、角膜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视力提高者20眼(71%),不变者5眼(18%),降低者3眼(11%)。羊膜移植片情况:28眼患者术后羊膜成活23眼,成活率达82%。角膜恢复情况:28眼中角膜终恢复透明4眼,角膜云翳8眼,角膜斑翳10眼,角膜白斑4眼,2眼术后角膜表面进行性溶解,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羊膜脱落后暴露的角膜很快上皮化,但部分患者再次出现上皮缺损,经再次重复手术后稳定。结论:新鲜羊膜遮盖和羊膜移植术是治疗急性期眼表热烧伤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林;李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补体因子H基因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的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50岁以上的人视力不可逆性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遗传因素在AM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补体因子H( complement factor H,CFH)基因与AMD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现就补体因子H在老年黄斑变性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夏锦涛;张文芳;杨义;李玉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波士顿▏型人工角膜临床研究进展

    波士顿I型人工角膜是目前被眼科医生接受的一款人工角膜。我们将首先对目前国际上已发表的关于波士顿I型人工角膜的适应证、植入例数、术后随访期内佳矫正视力和解剖保留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作归纳,然后逐一介绍波士顿I型人工角膜影响术后视力的几个主要术后并发症,包括后增殖膜、青光眼、术后感染的新研究进展及处理方法。

    作者:陈家祺;翟嘉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