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DR中的临床应用

向湘;唐仕波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毛细血管
摘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近年新兴发展的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无需使用造影剂便能快速、安全获得高分辨率眼底血管成像,已被广泛应用于眼科疾病的诊治和随访,尤其是血管性病变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视网膜中央/分支静脉阻塞(CRVO/BRVO),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等.本文就OCTA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补肾养血明目方含药肠吸收液对ARPE-19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补肾养血明目方含药肠吸收液对氢醌(hydroquinone,HQ) 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 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浓度HQ诱导体外培养ARPE-19 细胞氧化损伤,确定佳造模浓度;制备补肾养血明目方含药肠吸收液.采用CCK-8法检测补肾养血明目方含药肠吸收液对ARPE-19细胞活力的影响,TUNEL技术观察其对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以及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性.结果:当HQ浓度达到90滋mol/L以上时,ARPE-19 细胞活性明显降低.相较于模型组,预防给药时,浓度1%和2%补肾养血明目方含药肠吸收液对HQ损伤具有有显著保护作用(均P<0.01),0.5%和5%含药肠吸收液对HQ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均 P<0.05);治疗给药时,1%和2%含药肠吸收液对 HQ 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均 P<0郾05).与模型组相比,预防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的细胞凋亡率有一定下降(P<0.05).抗氧化酶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预防组和治疗组均能明显提高SOD和GSH-Px含量(均P<0.05),其中预防组的作用更为显著(P<0.01,P<0.05).结论:补肾养血明目方对HQ诱导的ARPE-19 细胞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细胞内抗氧化酶的含量有关.

    作者:陈强;安娜;庄曾渊;梁丽娜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黄斑前膜的研究现状

    黄斑前膜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眼内某些细胞沿着视网膜内表面生长形成的纤维增生膜,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治疗黄斑前膜的主要方法是双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尚无定论.影响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的因素很多,如年龄、黄斑中心凹厚度、椭圆体区结构的完整性等.

    作者:房国凤;高荣玉;徐鑫彦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计算机用户中干眼的发生情况

    目的:明确计算机用户中干眼的发生情况,并将其与非使用者进行比较.方法:这是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于2015年在Birjand进行.研究的样本量确定为304例(计算机用户组和对照组每组152例).两组都使用非随机抽样方法.泪液分泌试验用于评价研究对象的干眼情况.研究对象填写问卷,所用问卷通过回顾文献基于客观情况发展来.使用SPSS进行卡方检验和Fisher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5.结果:干眼发生率:对照组为3.3%(5例),计算机用户组为61.8%(94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部不适症状发生率:对照组为7.9%(12例),计算机用户组为34.2%(52例),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计算机用户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之间干眼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8).干眼患者平均每天使用计算机时间为6.65±3.52h,对照组为1.62±2.54 h(T=13.25,P<0.001).结论:这一研究显示了使用计算机和干眼、眼部症状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对员工使用计算机工作的时间予以特别的关注.

    作者:Mohammad Hossein Davari;Ghasem Karimi;Seyed Hamid Sajjadi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小切口手法碎核技术在硬核白内障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小切口手法碎核技术在硬核白内障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4眼硬核白内障患者进行小切口手法劈核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观察手术前后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前节、眼底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裸眼视力(LogMAR)1.095±0.171,矫正视力(LogMAR)0.994±0.158.术后1wk裸眼视力(LogMAR) 0.321±0.214,矫正视力(LogMAR)0.276±0.179.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7.052、29.211,P<0.01);术前角膜散光平均值为0.93±0.34D,术后3mo为 0.95±0.29D,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8,P>0.05);全组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手法碎核技术在硬核白内障处理中具有优势,安全有效.

    作者:吴兵;杨建;杨学龙;孙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SD-OCT自动化分割算法分析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的可重复性研究

    目的:应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仪(SD-OCT)对正常受试者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进行测量,评估其可重复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正常受试者43例86眼,用Cirrus HD-OCT扫描受试者双眼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6mm×6mm扫描区的视网膜各层厚度图像,采用神经节细胞复合体自动分割算法(ganglion cell analysis,GCA)分析软件对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进行分析.测量指标 GCA算法GCIPL厚度识别范围是GCL的内层到IPL的外层.测量指标包括:平均厚度、小厚度、椭圆分区2:00、4:00、6:00、8:00、10:00和12:00区域.每个受检眼先由A操作者连续拍摄2次,然后由B操作者拍摄2次,后两次扫描均采用随访模式,计算出受试者内部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和同类相关系数(ICC)以评价该仪器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右眼黄斑区GCIPL平均厚度为85.12±3.95μm,小平均厚度为83.21±4.41μm,SD范围3.79~4.84μm,CV:95%CI 0.26~0.93,ICC为0.939~0.989.左眼黄斑区GCIPL平均厚度为84.65±8.73μm,小平均厚度为81±13.08μm,SD范围8.24~10.56μm,CV:95%CI 0.92~4.94,ICC为0.264~0.968.结论:Cirrus HD-OCT GCA是一种非常可靠的工具,可提供重复性的GCIPL厚度计算,在视网膜疾病的监测和随访上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作者:杨圣;陈长征;刘璟恒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生理性玻璃体混浊YAG激光消融术后视网膜结构变化

    目的:观察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经过YAG激光消融术治疗后的玻璃体及视网膜结构变化.方法:筛选符合条件的40例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术前检查佳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眼前节彩照,OCT测量黄斑中心小凹厚度(foveola thickness,FT)和视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由同一位操作熟练的医师进行1~2次YAG激光消融术治疗,术后予以测量非接触眼压和普拉洛芬眼液点眼qid,3d,术后2d,1wk,1、3mo复查佳矫正视力和非接触眼压,术后3mo进行眼前节彩照,术后1wk,1、3mo复查FT和RNFL.结果:术前与术后2d,1wk,1、3mo的佳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前节彩照能够发现明显的单个或片状玻璃体混浊物,术后3mo玻璃体混浊物明显变小或者消失,玻璃体腔内未见其他异常变化;术前黄斑和视盘OCT测量数据显示,术前FT为214.60±9.35μm,术后1wk,1、3mo的FT结果分别为213.75±9.07、213.40±8.83、213.85±9.22μm;术前RNFL上方为130.26±14.23μm,下方133.15±14.46μm,鼻侧82.48±13.50μm,颞侧75.40±11.89μm;术后1wk的RNFL分别为上方130.02±14.02μm,下方132.99±14.05μm,鼻侧82.35±13.07μm,颞侧75.42±11.66μm;术后1mo的RNFL分别为上方130.28±14.43μm,下方133.08±13.99μm,鼻侧82.31±13.72μm,颞侧75.45±12.03μm;术后3mo的RNFL分别为上方130.43±14.30μm,下方133.22±14.20μm,鼻侧82.27±13.11μm,颞侧75.46±11.91μm,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分别比较,FT和RNFL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YAG激光消融术对生理性玻璃体混浊患者的玻璃体和视网膜结构未造成不良影响,疗效确切安全.

    作者:罗霁菡;匡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眼睑加热装置联合眼睑按摩对办公室干眼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眼睑加热联合眼睑按摩与人工泪液对办公室干眼的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办公室工作人员干眼患者60例60眼,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人工泪液治疗,试验组给予蒸汽润眼仪联合眼睑按摩治疗.所有受检者均在治疗前、治疗后2、4wk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检查:眼表疾病指数问卷表、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Schirmer I试验与睑板腺分泌功能评估.结果:入选60例60眼干眼患者中,48例48眼患者(对照组23例23眼,试验组25例25眼)患有睑板腺功能障碍.4wk的治疗过程中,眼表疾病指数评分(F分组=41.63,P<0.01)、泪膜破裂时间(F分组=60.47,P<0.01)与睑板腺分泌物性质评分(F分组=12.12,P<0.01),实验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角膜荧光素染色(F分组=1.79,P>0.05)、泪液分泌量(F分组=0.17,P>0.05)与睑板腺管通畅率评分(F分组=0.68,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睑板腺功能障碍是我国办公室干眼的重要病因,眼睑加热联合眼睑按摩对办公室工作人员干眼疗效优于人工泪液.

    作者:赵兵;张晓博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标准化患者教学在神经眼科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积极探索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P)教学法在神经眼科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着力提升神经眼科医师临床诊疗思维层次和能力素质.方法:以2014/2016年参加神经眼科临床专业学习培训的研究生或进修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抽样选取40名人员,按性别比例设置分配两组,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SP教学法组织施教.课程结束后,采取科目考试、问卷调查、综合评定等方式,对评测教学内容、质量和效果的量化数据进行采集与汇总,并应用SPSS 20.0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形成研究报告.结果:问卷调查显示,两个组分别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知识理解掌握的透彻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性、临床诊断治疗的指导性,以及教师施教能力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病例分析试题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使用标准化患者教学法有助于培养神经眼科医师临床诊疗思维能力.

    作者:方伯言;王大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人工晶状体的偏移及眼轴的改变

    目的:研究后发障患者在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人工晶体有无发生偏移,以及眼轴是否发生变化.方法:收集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不同时间段内发生后发性白内障患者14例18眼.所有患者在行YAG激光术前均先参照标准对数视力表验光并获得佳矫正视力,以眼前节OCT获得眼前段图像,并以CMOS测得眼轴.本研究中定义瞳孔所在的水平面与人工晶体的前表面所成的夹角为人工晶体偏移度(简称偏移度,单位:度).完成相关检查后,对患者逐一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术后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滴术眼一次,术后1h,1wk后对患眼行验光,眼前节OCT及CMOS检查.分别记录患眼人工晶状体的偏移度、眼轴长度及佳矫正视力,并以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YAG激光术前各例眼的平均偏移度为2.896±2.286度,平均眼轴为23.56±0.55 mm;术后1h平均偏移度为4.702±2.991度,平均眼轴为23.40±0.59 mm;YAG术后1h较术前相比佳矫正视力提高了平均3.72±1.74行.YAG术后1wk回访患者有9例12眼,此12眼的YAG术后1h的平均偏移度为3.175±1.791度,术后1wk的平均偏移度为3.434±1.835度.YAG术后1h与术前相比人工晶体偏移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h与术前相比眼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YAG术后1wk与术后1h人工晶体偏移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YAG术后1h较术前提高的佳矫正视力行数与术后1h较术前人工晶体偏移度的差值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23.结论:后发障患者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人工晶体发生偏移,而眼轴长度几乎不变;且YAG术后人工晶体发生的偏移量越小,佳矫正视力提高越多.

    作者:高潮;吕帆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不同硅胶管置管方式治疗儿童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不同硅胶管置管方式治疗儿童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1/2015-12收治的儿童泪小管断裂患者42例42眼.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单路泪道留置硅胶管组20例20眼,环形留置硅胶支撑管组22例22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wk~1mo,单路泪道留置硅胶管组有4眼患者由于护理不当,不慎将硅胶管脱落,再次手术处理.环形留置硅胶管组患者无硅胶管脱落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路泪道留置硅胶管组中,治愈16眼,好转1眼,无效3眼,均为术后2wk~1mo硅胶管脱落患者(1眼为犬咬伤患者,2 眼为放炮炸伤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5%.环形留置硅胶管组中,治愈20眼,好转2眼,治疗有效率为100%.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泪小管断裂需及时手术治疗,合理的手术治疗多能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采用环形留置硅胶管较单路泪道留置硅胶管稳定性好,并发症少,临床治疗效果好.

    作者:廖福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老年低视力和盲的病因及光学助视器在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老年低视力和盲的病因及光学助视器在康复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老年视力残疾患者87例,其中低视力74例,盲13例.其中男53例,女34例.先进行常规内外眼检查,必要时采用特殊检查,再进行病因分析.均屈光矫正,然后试配远用和近用光学助视器,检查配戴助视器后远、近视力,远视力≥0.05为脱盲,远视力≥0.3为脱残,近视力≥0.5为有效,<0.5为无效.结果:老年低视力患者致盲原因占首位的是高度近视,其次为黄斑变性、各类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屈光矫正后视力提高≥2行者62例(71%),视力不矫正或矫正≤1行者25例(29%).联合远用助视器后视力≥0.3脱残者70例(80%),远视力≥0.05脱盲者10例(11%),<0.05者7例(8%),脱残率92%.配阅读眼镜及近用助视器后近视力>0.5者 60例(69%),<0.5者27例(31%).助视器经常使用者58例,不经常使用18例,基本不用或放弃者11例.结论:老年低视力及盲的病因占首位的是高度近视,其次是黄斑病变.光学助视器在其康复中的应用仍是目前可靠、经济、有效的矫治方法,应鼓励患者使用助视器,提高助视器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马建霞;张丽;徐宁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圆锥角膜患者使用Rose K2软性角膜接触镜的临床表现

    目的:评价圆锥角膜患者使用Rose K2软性角膜接触镜的舒适度及视觉表现.方法:横断面研究.50例患者(50眼)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屈光度、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地形图和对比敏感度.戴镜后,测量佳戴镜矫正视力(BCLCVA)、对比敏感度及舒适度通过平均视觉模拟量(VAS)呈现.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26.2依6.0 (16 ~39) y.使用Rose K2软性角膜接触镜 UCVA,BCVA,和 BCLCVA 的平均logMAR值依次为0.61依0.37 (0.15 ~1.3),0.42依0.32 (0~1.3) 和0.18依0.20 (0 ~1.3).使用接触镜后视敏度显著提高(P<0.05),在明视和暗视条件下,对比敏感度数值明显增加(P<0.05).Rose K2软性角膜接触镜的视觉模拟量(VAS)值为8.02依1.64(5~10).结论:圆锥角膜患者使用Rose K2软性角膜接触镜能够改善视力,对比敏感度以及舒适度.

    作者:Ihsan Yilmaz;Ferah Ozcelik;Gokhan Demir;Gonul Durusoy;Basak Saracoglu;Muhittin Taskapili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眼内异物伤眼内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眼内异物伤眼内炎的感染因素、诊治情况.方法:收集256例眼内异物伤中42例发生眼内炎病例,从致病因素、微生物学检测及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内异物伤眼内炎发生率为16.4%.眼后节异物及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眼内异物伤是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眼内异物伤Ⅰ期给予玻璃体腔注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及头孢他啶可以减少眼内炎的发生率(P<0.05).异物性质及大小、取出时间及伤口情况对眼内炎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眼内异物伤眼内炎手术分级Ⅲ级多.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眼内炎的主要手术方式.结论:眼后节异物伤及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眼内异物伤是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Ⅰ期手术需处理白内障时尽量保留完整的晶状体后囊膜.建议眼后节异物伤Ⅰ期行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及头孢他啶.一旦确诊眼内炎,尽早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作者:刘芳;贾金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Ex-press引流钉联合羊膜植入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外伤性青光眼

    目的:观察外伤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Ex-press引流钉联合羊膜植入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后眼压及视力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收集行Ex-press引流钉联合羊膜植入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外伤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8例18眼,分别记录眼压(IOP)、佳矫正视力(BCVA)、抗青光眼药物数量及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24mo.结果:术后24mo,15眼取得了绝对成功(未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时IOP<21 mmHg),成功率为88.2%(15/17).术前IOP为36.9±4.8 mmHg,术后12mo为15.4±3.5 mmHg,术后24mo为15.5±3.5 mmHg.术后早期有2例患者(11.1%)由于滤过泡纤维化出现了高眼压.大多数患者后一次复查时BCVA较术前有提高.2例患者(11.1%)术后出现一过性低眼压.术后无前房出血、脉络膜脱离、浅前房、引流器触碰虹膜或引流器脱位等并发症.结论:Ex-press引流钉联合羊膜植入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外伤性开角型青光眼是安全的、有效的,可以作为这类患者的选择.

    作者:童女侠;尹金福;晋秀明;谢欣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水中促炎症因子升高机制的研究进展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是世界上第二位致盲性眼病.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我国原发性青光眼中常见的类型,关于其发病机制目前有很多学说,如机械学说和血管学说.而近几年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可能也参与了青光眼的发病过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中多种促炎症因子显著升高.本文总结了两种常用的房水因子的检测方法,并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中促炎症因子升高的机制.

    作者:张勇;谢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LASIK术后矫正视力和立体视觉的变化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弱视中矫正视力和立体视觉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4例84眼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屈光参差性弱视类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6mo,1a矫正视力和立体视觉的变化,分析矫正视力与立体视觉的相关性.结果:患者84 例84眼经LASIK术治疗3、6mo,1a后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提高,立体视锐度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治疗后3、6mo,1a矫正LogMAR视力和立体视锐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0岁组治疗后3、6mo,1a矫正视力明显高于年龄≥30岁组(P<0.05).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治疗后3、6mo,1a立体视锐度值较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显著下降(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矫正LogMAR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在LASIK术治疗过程中矫正视力的提高与立体视力下降值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LASIK术能有效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矫正视力及立体视觉,但患者治疗过程中矫正视力和立体视觉受年龄与弱视类型影响.

    作者:刘长辉;魏栋栋;梁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CTGF siRNA转染对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B3转分化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CTGF siRNA 转染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株B3 CTGF和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5`-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CTGF siRNA与脂质体混合,并转染HLECs,通过荧光转染评估转染率.我们用CCK-8来评价转染组和对照组的细胞活力并使用实时定量RT-PCR,细胞免疫化学和Western blot来分析CTGF和α-SMA在转染后的表达改变.结果:脂质体介导的CTGF siRNA转染呈现出高效的转染率.转染率在24h高达95%.CTGF siRNA 72h转染能有效抑制HLECs的增殖.CTGF siRNA转染24h后CTGF和α-SMA的表达量都显著下降,而对照组则无类似效应.结论:CTGF siRNA 能够有效降低CTGF和α-SMA的表达.

    作者:庄华;郑凝旋;巫婧;徐巍;胡建章;谢茂松;郭建;徐国兴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干眼的临床特征与糖尿病病情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干眼的临床特征以及与其糖尿病病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2016-03/12于煤炭总医院眼科门诊临床诊断为干眼症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病史调查及干眼相关检查.干眼相关检查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Ⅰt)检查.以患者的年龄分为<60岁和≥60岁组;依据糖尿病病程分为<5a组、5~9a组、≥10a组;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分为血糖控制组和血糖未控制组.将检测结果与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临床诊断为干眼的糖尿病患者共178例356眼,患者年龄32~85(平均58.41±13.06)岁.男110例220眼(61.8%),女68例136眼(38.2%).患者的BUT平均值为4.52±2.31s,SⅠt平均值为4.25±1.99mm/5min.两种检测方法中,女性均比男性的检测结果平均值稍高,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平均值都低于<60岁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3、4.021,P<0.01);病程<5a组、5~9a组及≥10a平均值均低于正常,≥10a组低,5~9a组次之,<5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884、60.204,P<0.01);血糖控制组的BUT及SⅠt平均值明显高于血糖未控制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15、-5.918,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干眼表现为泪膜不稳定性和泪液分泌减少两种类型,与糖尿病患者年龄、病程和血糖控制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周玉梅;王应利;靳杨扬;李猷娜;王振;刘玉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的影响

    目的:比较分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法将72例7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给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治疗,对照组则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干预,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水肿程度、自觉症状评分、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厚度变化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与术后1d比较,两组术后7d角膜水肿程度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7d角膜水肿程度、视力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郾05);与术后1d比较,两组术后7d自觉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7d自觉症状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郾05 );与术前相比,观察组术后7 d角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郾05),对照组较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郾001 ),且观察组角膜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1mo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均能明显改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症状及患者视力,但后者相比前者在修复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方面有明显优势.

    作者:王佳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星状玻璃体变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星状玻璃体变性(asteroid hyalosis,AH)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由于极少影响视力,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疾病,患者多因其他眼疾就诊时发现本病,具体机制不清楚.B超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对于合并其他眼底疾病的患者,OCT和FFA可以降低星状小体的干扰,提高眼底的可视性.临床上一般很少对单纯AH进行临床干预,近有研究表明,本病可合并其他多种眼科疾病,合并白内障时,AH的存在可使植入的硅胶人工晶状体发生钙化,而钙化的IOL大多需要进行置换,关于AH合并白内障是否应Ⅰ期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仍存在争议.本文对有关AH的发病影响因素、相关辅助检查以及治疗做一综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水平.

    作者:刘小雪;高磊;陈宁;刘广森 刊期: 2017年第08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