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1例报告

季素珍;赵邑

关键词:斑痣性, 错构瘤, 色素血管性
摘要:患者女,13岁.出生时发现面部黑斑,右下肢大片红斑,臀部大片蓝斑,胸部白斑.临床诊断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类浆细胞树突状细胞和IRF-7,IFN-α mRNA表达研究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类浆细胞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和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干扰素α(IFN-α)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22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PDCs和IRF-7,IFN-αmRNA的表达.15例整形外科患者的皮肤作为正常人对照.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银屑病组皮损中CD123阳性的PDCs表达明显增多,而在正常对照组没有表达;RT-PCR检测显示,与正常人皮肤相比,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IFN-αmRNA的表达无实质性上调,差异无显著性,但是IRF-7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银屑病患者皮损中PDCs浸润,IRF-7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可能是银屑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作者:陈静;谭志建;刘厚君;刘志香;吴艳;李家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新生儿胎传梅毒的护理体会

    针对6例梅毒新生儿的临床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加强皮肤脓疱疮的护理.此外通过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未发生院內交叉感染.

    作者:杨焕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川芎嗪对HaCaT细胞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川芎嗪对HaCaT细胞中FGF10 mRNA转录和FGF10蛋白翻译的影响.方法 HaCaT细胞以不同浓度的川芎嗪处理48 h后,用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法检测FGF10 mRNA转录和FGF10蛋白翻译的改变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处理48 h后,FGF10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减少,随着川芎嗪剂量的增加,FGF10 mRNA转录和FGF10蛋白翻译均减少,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川芎嗪可抑制HaCaT细胞中FGF10 mRNA的转录及其蛋白的翻译,随着川芎嗪剂量的增加,HaCaT细胞中FGF10的转录和翻译均减少.

    作者:于春水;谭升顺;眭维耻;袁景奕;汪淼芹;郗彦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黄白液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研究及其对患者IL-12的影响

    目的 探讨黄白液防治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CH)作用机理及IL-12水平与GH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RGH患者随机分为泛昔洛韦组、黄白液组、黄白液加泛昔洛韦组各4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临床有效率、3,6,9,12个月内复发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12的水平,并与2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 三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改善,三组近期临床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3,6,9,12个月内复发情况比较,黄白液加泛昔洛韦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黄白液组和黄白液加泛昔洛韦组均能提高患者外周血IL-12水平,但泛昔洛韦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黄白液适用于RGH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IL-12水平,与泛昔洛韦合用防止GH复发有协同作用.

    作者:刘翔;杨志波;匡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结节性痒疹湿热证患者94例,分为西医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9例,两组患者均以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外用复方地塞米松霜,治疗组加用中药止痒汤并外用中成药冰黄肤乐软膏封包治疗,均10天为1个疗程,共用4个疗程.分别于第2、4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随访半年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92,P>0.05),但其治愈率、近期疗效、远期复发率和副作用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止痒汤及冰黄肤乐软膏封包治疗对结节性痒疹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熊芬;林茂;徐国林;眭维耻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以红皮病为主要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1例

    报告1例以红皮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男,78岁.全身红斑、丘疹反复30年,泛发红皮8个月.全身皮肤弥漫潮红,粗糙,部分呈苔藓样改变,可见散在圆顶丘疹,色素沉着,细白脱屑,头皮为甚.外周血EOS明显升高超过半年,并随皮疹反复而增多,未发现其他器官损害,结合皮肤组织病理及骨髓象检查,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

    作者:孙永新;崔炳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皮肤颗粒细胞瘤1例

    报告1例皮肤颗粒细胞瘤.患者男,45岁,右锁骨下结节半年.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部界限清楚的肿瘤细胞团块,细胞体积大,呈多边形,胞质丰富,呈嗜伊红细颗粒状,免疫组化标记S-100,NSE,CD68(+).

    作者:陈柳青;陈红英;刘雯;姜一化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单侧性黑棘皮病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17岁.右侧后颈部灰黑色斑块4年.4年前患者后颈部右侧出现灰色斑片,渐高起皮肤,色深,表面呈天鹅绒状,无瘙痒,发展较缓慢.既往体健.

    作者:刘洪春;朱铁山;方凯;渠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MAPK信号转导通路与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及异常分化、炎症细胞浸润、真皮血管增生性慢性复发性疾病,其皮损中MAPK及其活化因子表达异常,针对MAPK信号途径异常已开发出多种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现就MAPK信号转导与银屑病相关性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赵海生;顾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先天性梅毒1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2个月,躯干、四肢皮疹8天.患儿于8天前小腿胫前出现鲜红色丘疹及斑丘疹.

    作者:王乾;胡华;曹荣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 报道1例皮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以引起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此病的关注.方法 通过临床病理分析结合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原位杂交及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PCR检测分析确诊.结果 左膝內后方皮损初次活检诊断为结节性脂膜炎,1个月內再次活检示真皮和皮下脂肪內肿瘤大片坏死,瘤细胞异型性明显,血管中心性浸润和血管坏死.瘤细胞表达CD2,CD8,CD45RO,CD56,TIA-1,GranzymeB和LMP-1,EB病毒(+);未检测到TCR-γ的克隆性基因重排.诊断为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结论 皮肤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恶性度高、易误诊、预后差:诊断有赖于常规组织病理结合分子病理技术.

    作者:王婷婷;衡琨;王琳;万川;徐晨;刘宏杰;刘卫平;李甘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酷似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阴茎癌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4岁.因阴茎肿物16月余,会阴邵肿痛7月余就诊.1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龟头部出现一红色1丘疹,米粒大小,7个月前皮疹增至黄豆大小,并出现双大腿根部肿痛,曾在当地医院行龟头肿块切除术,诊断鳞癌并给予化疗(具体不详),出院后患者逐渐出现阴囊及双下肢肿痛,伴双侧腹股沟皮肤溃烂,遂至本院就诊.

    作者:宋维芳;孔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对人恶性黑素瘤裸鼠皮下移植瘤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恶性黑素瘤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空白组、无关序列(N-ODN)组、10 μmol/L ASODN组、20μmol/L ASODN组和30 μmol/L ASODN组5组,以脂质体包埋分别转染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后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裸鼠移植瘤体积变化,并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中乙酰肝素酶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接种6周后,各ASODN组的裸鼠移植瘤体积均显著小于N-ODN组和对照组(P均<0.05);各ASODN组裸鼠移植瘤中乙酰肝素酶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N-ODN组显著下调(P 均:0.000).结论 乙酰肝素酶ASODN对人恶性黑素瘤裸鼠皮下移植瘤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于建斌;张岚;李琳;陈燕辉;陈建立;张江安;高冬玲;陈奎生;张云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派瑞松霜联合中药舒肤散治疗特应性皮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派瑞松联合中药舒肤散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患者随机分咸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派瑞松霜每日早晚外用各1次,中药舒肤散熏洗患处,1次/d,20 min/次.疗程均为4周.结果 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u=2.57,P<0.05).两组初诊时、治疗后2周SCORAD积分值和VAS积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与初诊时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1),两组间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用派瑞松霜联合中药舒肤散外治特应性皮炎取得了满意效果,复发率低,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外用溃疡散联合氦氖激光治疗小腿静脉曲张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共54例,均2004年1月~2006年2月本科门诊小腿静脉曲张性溃疡患者,为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和站立工作,均伴下肢静脉曲张;溃疡面积为1.5 cm × 1.5 cm~8 cm × 8cm,基底部表面附有少许浆液、腐物或厚痂,周边色素沉着.

    作者:左日宜;朱建秋;杨立群;吴必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误诊为外伤性溃疡的老年梅毒1例

    患者男,75岁.龟头部溃疡半月余,误诊为龟头外伤经常规治疗无效.经病原学血清学检查诊断为梅毒.追问病史系由不洁性行为引起.因患者有青霉素过敏史,予四环素治疗.随访中.

    作者:王玥;周飞红;冯永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儿童过敏性紫癜84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84例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 冬季发病35例(41.67%),春季发病32例(38.10%),合计79.76%.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58例(69.05%),食物引起14例(16.67%),药物引起6例(7.14%),其他6例(7.14%).结论 儿童过敏性紫癜冬春好发,上呼吸道感染是主要诱发因素.

    作者:王宏东;赵瑛国;马小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淋球菌分离株耐药质粒谱型研究

    目的 了解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质粒分布情况,初步探讨其与淋球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碱裂解法对淋球菌的质粒进行抽提,获得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质粒谱.结果 共检测出有42.5 kb,39.5 kb,7.4 kb和4.2 kb 的四种不同分子量的质粒,7.4 kb和4.2 kb质粒检出率分别为75.00%和96.25%.质粒谱型有10种,其中以42.5 kb+ 39.5 kb+7.4 kb+4.2 kb,39.5 kb+7.4 kb+4.2 kb,7.4 kb+4.2 kb及4.2 kb四种类型居多,占86.25%.所有检测出的PPNG菌株(包括PPNG/7RNG)均含有7.4 kb质粒,所有了RNG菌株(包括PPNG/7RNG)均含有42.5 kb质粒和39.5 Lb质粒;而非PPNG或TRNG中所携带的质粒谱型则相对复杂.结论 7.4 kb的质粒可能会介导淋球菌高水平的青霉素耐药性,42.5 kb及39.5 kb质粒可能与介导四环素高水平耐药有关.

    作者:张铁军;周晓明;张涛;姜庆五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液氮冷冻治疗化脓性肉芽肿46例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液氮冷冻治疗化脓性肉芽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06年4月本科门诊采用液氮冷冻治疗并随访观察6个月的46例化脓性肉芽肿患者病例资料.结果 经过1~3次(平均1.41次)液氮冷冻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获痊愈,每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持续时间1~6天(平均2.8天),所有患者均无局部感染情况出现.随访结束时,除1例出现较原发皮疹小的平整瘢痕组织外,佘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液氮冷冻治疗化脓性肉芽肿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周宗立;汪小敏;张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金黄膏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应性皮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金黄膏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36例,外用金黄膏和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对照组36例用莫匹罗星软膏和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用法均为每日早晚各项1次涂搽患处.治疗第1,2,4周后观察疗效及评分.结果 治疗1,2,4周后,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5.00%、47.22%和72.22%;对照组分别为36.11%、58.33%和80.5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金黄膏联合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特应性皮炎有明显疗效.

    作者:姚春海;宋艳丽;刘青云;陈少君;李云峰;郎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