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国
目的:比较食管癌切除人工吻合与机械吻合的疗效.方法:将行手术治疗的268例食管癌病例分为人工吻合组138例和机械吻合组13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机械吻合组术后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人工吻合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住院费用高于人工吻合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无差异.结论:食管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在预防术后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方面优于人工吻合术,手术时间短于人工吻合组,但住院费用明显增加.
作者:李志强;李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联合使用Nd:YAG激光脉冲输出多点布阵切割法与连续输出炭化破坏法治疗复发性嵌甲性甲沟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病例189例,联合应用Nd:YAG激光脉冲输出多点布阵切割法和连续输出炭化破坏法进行治疗.结果:术后2年随访,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联合使用Nd:YAG激光脉冲输出多点布阵切割法和Nd:YAG激光连续输出炭化破坏法治疗复发性嵌甲性甲沟炎,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过程时间短、容易操作、术后反应小、恢复快和鲜有复发等优点.
作者:龚麟;张爱武;叶飞轮;田晓娟;王亚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自身免疫性肝炎( autoimmune hepatitis, AIH) 是一类原因不明的慢性进展性肝病,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世界范围内AIH约占慢性肝炎的10%~20%.及时适当的治疗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尽可能避免肝移植.本文对AIH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陈竹;曾义岚;王丽;胡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临床路径在ICU昏迷待诊患者中运用的效果.方法:新收入ICU 98例昏迷待诊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各49例,分别实施传统诊治、护理方法和临床路径诊治、护理法,比较2组患者相同时段的意识状态、确诊时间、入住ICU时间及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各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各指标临床路径更科学、更符合急救特点.
作者:杨宁梅;王丽;王丹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研究心脏性猝死(SCD)的抢救和预防的理论日新月异,随着新概念的出现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地得到改进.每一个医务人员都应该熟练而深知SCD的抢救和预防.对于心脏猝死的患者只有采取正确有效的心肺复苏,才能更多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作者:石卫晨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2例资料完整的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的X线片进行分析.结果:正常36例,宫腔异常4例,单侧输卵管梗阻46例,双侧输卵管梗阻55例,输卵管不完全性梗阻5例,造影剂逆流2例,宫外孕输卵管切除术后10例,其中健侧梗阻者7例.结论: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是行之有效且简便实用的诊断方法.
作者:刘建军;吴凯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人们预防疾病意识逐渐增强,但预防类疫苗的小儿临床应用有待普及和提高.现将有关儿童预防疫苗的常用品种、接种对象、作用与用途、免疫程序和剂量、不良反应、禁忌证、注意事项和贮存条件及小儿接种乙肝疫苗简介等综述如下.
作者:刘亚红;戴德银;罗静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糖尿病是复杂的代谢障碍性疾病,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多,糖尿病足感染的发病率也不断增高.25%的糖尿病患者在其病程中会发生足部溃疡,足部溃疡以及由其引发的感染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住院和截肢的重要原因[1-3],也是增加患者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内科外科有多种方法用于糖尿病足感染的治疗,但是如何选择更好的治疗方式成功地治疗糖尿病足感染仍然是临床的一大难题.糖尿病足感染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它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截肢的重要途径.本文就糖尿病足感染的几种治疗方法做一概述.
作者:王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异丙酚用于预防七氟烷全麻下行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后躁动的作用.方法:纳入1~4岁拟行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儿40例,麻醉诱导前不给予镇静药物.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和生理盐水组(S组),麻醉诱导、维持均使用七氟烷,术毕P组给予异丙酚1 mg·kg-1,S组给予生理盐水.用小儿麻醉后躁动量表评价患儿术后20 min躁动情况.当患儿躁动评分大于16分就认定为躁动.结果:P组有1例(5%)患儿发生躁动,而S组有6例发生(30%),2组相比P<0.05.2组患儿术后睁眼时间和返回病房时间无差异.结论:异丙酚可以有效减少七氟烷全麻下行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儿术后躁动的发生.
作者:徐莉;郭浪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3例临床确诊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22%的SCD患者有贫血,56.52%的患者血清VitB12水平偏低,脊髓MRI检查发现42.11%的患者可见脊髓后索存在特异性异常信号,91.3%的患者肌电图有异常改变,经VitB12治疗后,86.96%的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SCD多由VitB12缺乏引起,试验性应用VitB12治疗有效,对患者的VitB12水平检测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肌电图、MRI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作者:黄顺贵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病例1:郭某某,男,63岁.咳嗽、咳痰1月余,咯血1周入院,于当日死亡.入院1个多月前患者因咳嗽、咳痰、乏力、纳差在当地县医院就诊,诊断为肺结核,服用H3R3E3Z3板式药抗痨治疗.经治疗咳嗽、咳痰有所减轻,但乏力、纳差加重,1周前出现咯血,具体量不详,咯血渐加重,并出现全身瘀斑、淤点,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T35 ℃,P104 min-1,R 18 min-1,SpO2 95%,BP18/8.8 kPa.推入病房,慢性消瘦病容,神清、神差,全身皮肤黄染,可见瘀斑、瘀点,心律不齐,双肺较多湿鸣.骶尾部、双上肢、下肢水肿明显.入院查血常规:WBC28.69×109 L-1,N0.844,RBC1.31×1012 L-1,Hb41 g·L-1,PLT3×109 L-1.X线胸片显示:双肺斑片、斑点影,双上肺透光区.
作者:杨铭;岳冀;李曦;陈洪德;周晓飞;刘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90例≥60岁的缺血性脑梗死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情况.同时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项目.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观察组为85.45%,对照组为65.4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压、血糖、血脂的升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因素.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作者:刘莉;王汐;赵雷;陈晓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促进肠动力恢复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以是否合并肠失动力作为分型标准对急性胰腺炎进行分型,共有168例合并肠失动力分型为重症急性胰腺炎.1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采用早期液体复苏及促进肠动力恢复.结果:1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中治愈166例,死亡2例.结论:将急性胰腺炎是否合并肠失动力作为评估病情轻重的分型方法简便实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强调早期液体复苏和促进肠动力恢复,能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邹志强;吕波;王志敏;袁家天;范俊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容量增加或排脓血便,以大便性状及容量改变为重要.腹泻有轻重缓急之分,轻者自行处理,无须就医(观察3 d),重者危及生命.急性腹泻指病程在3周之内,3周以上有可能发展为慢性;慢性腹泻指病程2月以上者.从病理生理的角度,腹泻可由肠黏膜分泌增加、渗出增加、腔内渗透压增高、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或吸收不良等机理引起,具体的病因极其复杂.
作者:陈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加用乌司他丁治疗胸外伤后心肌挫伤病人的疗效.方法:将60例胸外伤后心肌挫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均行心肌挫伤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治疗.结果:60例心肌挫伤病人cTnI的含量均逐渐减低,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减少心肌挫伤后cTnI的含量,对心肌挫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吴正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阑尾炎手术硬腰联合麻醉不同剂量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的阑尾炎患者200例,随机均分为Ⅰ组、Ⅱ组.选择L2~3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Ⅰ组蛛网膜下腔注射0.75%罗哌卡因2 mL,Ⅱ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75%罗哌卡因2.5 mL.退出腰麻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4 cm,2组均先注入2%利多卡因3 mL用于硬膜外及术后镇痛试验量.针刺皮肤测试麻醉平面,密切观察3~5 min,确定蛛网膜阻滞麻醉效果,于阻滞满意后开始手术.结果:200例待手术患者的腰硬联合阻滞均获成功,Ⅰ组高感觉阻滞平面达T6,Ⅱ组达T4.Ⅰ组感觉阻滞范围平均为7±2个节段,Ⅱ组为9±3个节段;Ⅰ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为143±8 min,Ⅱ组为158±8 min ;Ⅰ组术中各重要操作时的VAS评分均稍高于Ⅱ组.2组均无肌松或镇痛不满意病例.结论:笔者认为阑尾炎腰硬联合麻醉中,在3 mL2%利多卡因试验量的基础上,使用2 mL的0.75%罗哌卡因即能明显减少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并能达到较好的镇痛质量和肌松效果,而不必使用到2.5 mL.
作者:邓金安;匡厚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AAC)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43例AA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B超检查40例,诊断符合率87.50%(35/40);CT检查8例,诊断符合率75.00%.43例均经手术治疗,行胆囊切除术39例,胆囊造瘘、胆囊大部分切除各2例.43例均治愈.结论:AAC起病急,病因复杂,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提高对AAC的认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B超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CT也有助于诊断.早期手术切除胆囊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王南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局部封闭结合中药外用治疗肛周湿疹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采用局部封闭结合中药熏蒸治疗和单纯局部封闭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78%(P<0.05).结论:局部封闭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肛周湿疹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吕灵仪;贺小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采用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人进行心理干预,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将78例采用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人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39例、对照组39例,干预组在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心理调试、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指导.从患者入院即开始观察对照至出院后4周.结果: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干预组一般健康状况、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精力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原发性肝癌病人介入治疗前后给予心理干预能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延长生存时间起到积极地作用.
作者:苏凤菊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1 126例LC的临床资料.结果:中转开腹11例(0.98%),置腹腔引流管134例(11.90%);严重并发症8例(0.71%),其中胆管损伤4例,胆漏3例,术后大出血1例,均经积极处理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基层医院初期开展LC,只要高度重视,严格人员培训,正确掌握手术技巧和手术时机,适时中转开腹,其并发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作者:刘世德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