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端粒酶活性调控研究进展

彭旭阳;齐振华;陈方平

关键词:端粒, 端粒酶, 调控, 癌基因, 抑癌基因
摘要:端粒(telomere,TLM)和端粒酶(telomerase,TLMA)系统通过对细胞寿命的调节,在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其研究的深入,可望成为肿瘤诊断、预后判断及肿瘤治疗的新靶子.但目前其活性调控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拟从端粒-端粒酶的亚单位的反馈调节及其他基因的调控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K562细胞株的红系分化研究

    K562细胞株是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患者建立的红白血病细胞株,是基础和临床研究常用的工具之一.该细胞株的红系分化涉及基因、转录因子、细胞周期和基因治疗等方面.本文就K562细胞株红系分化的机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吴俣;羊裔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脐带血作为自身红细胞的来源用于早产儿输血

    本文是首次采自早产和成熟新生儿脐带血(CB)的自体红细胞成份的前瞻性研究.目的是为取得加工制备CB血液成份在技术上可行性的经验.材料和方法病人从1997年2月到1998年8月,47例出生在德国曼海姆大学医院的妇产科,在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大部分经剖腹产手术分娩,仅有2例婴儿正常分娩.

    作者:Hermann Eichler;Thomas Schaible;Ekkehard Richter;段现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动脉血栓性疾病

    自从1987年Humphries等首次报道了纤维蛋白原(Fg)基因多态性与血浆Fg水平具有相关性以来,Fg基因多态性与血浆Fg水平及动脉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多数研究认为,Fg基因多态性与血浆Fg水平具有相关性,而对于Fg基因多态性与动脉血栓性疾病是否具有相关性则结论不一.本文介绍了目前已发现的Fg基因多态性,并就Fg基因多态性与血浆Fg水平及动脉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曹春;马西;柏春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红细胞生成素生物功能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

    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肾脏产生的一种糖蛋白类激素,主要调控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Epo基因3′端增强子调控缺氧诱导的Epo基因表达,缺氧诱导因子与该增强子结合后可启动Epo基因的表达.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p66为一Ⅰ型跨膜糖蛋白,主要表达于红系祖细胞的CFU-E阶段.蛋白质p85和p100与p66相偶联,参与受体结构的组成.Epo与EpoR结合后可导致后者的同源二聚化,激活与之组成型相结合的Jak2酪氨酸激酶,继而激活Ras/MAPK、3-PI激酶以及STAT等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

    作者:张克强;唐佩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端粒酶活性调控研究进展

    端粒(telomere,TLM)和端粒酶(telomerase,TLMA)系统通过对细胞寿命的调节,在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其研究的深入,可望成为肿瘤诊断、预后判断及肿瘤治疗的新靶子.但目前其活性调控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拟从端粒-端粒酶的亚单位的反馈调节及其他基因的调控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作者:彭旭阳;齐振华;陈方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血细胞成分的病毒灭活和去除

    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是提高血液制品安全性的重要手段,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本文主要介绍血细胞成分的病毒灭活方法及其效果.

    作者:兰蓉;陆萍;钱开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造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性分化潜能,尤其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能产生各种血细胞类型以及CD34-Lin-细胞群体,经HESS-5基质细胞滋养并补充生长因子,转换得到CD34+,SRC检测人-鼠造血干细胞异体移植重建造血,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干细胞创建新开端.

    作者:杨少光;黄志刚;张君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用PCR技术进行HCV检测抗-HCV阴性的献血者

    作者回顾性研究1995年至1998年间牵连传播丙肝的献血者的输血后丙肝感染情况.1材料和方法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医院接受65,324人接受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输血,12,318人接受单供者血小板输血,他们共输用19,319份随机血小板浓缩物和11,406袋血浆,这些血液采自21,418名自愿献血者,其中有11,311名在这四年中重复献血,至少4次献血液及成份血,直到1999年8月,有53例患者因输血后感染HCV而要求作者所在医疗中心赔偿.

    作者:M.R.Ruzzenenti;M.C.De Luigi;R.Bruni;杨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易位研究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特征的恶性浆细胞增殖性疾病,其发生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国外学者发现,大多数的骨髓瘤细胞中有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的易位.通过IgH易位,原癌基因部分或全部拼接到IgH位点上而表达失控,终促使肿瘤的发生.与IgH交互易位的伙伴染色体并不固定,易位所累及的基因近半数已被克隆,还有更多的基因及其功能有待阐明.本文将MM IgH易位及相关的分子遗传学作简要综述.

    作者:沈红石;袁振刚;侯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病毒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及其发生机制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中部分病例的发病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拟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作者:姚军霞;宋善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检测血细胞制品细菌污染的方法

    血细胞制品的细菌污染是输血面临的难题,尤其是浓缩血小板的染菌率明显高于全血,对输血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医学的进展,国内外尝试了许多检测血制品细菌污染的新方法.但与常规的外观检查和细菌培养方法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医护人员强化无菌观念,输血前仔细检查仍是目前预防血制品细菌污染的主要办法.

    作者:乔家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遗传变异的研究

    用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继检出异常染色体和基因,同时发现这些遗传变异参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周期和细胞凋亡的调控,并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相关.

    作者:范炜;李昕权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骨髓移植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研究进展

    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治疗极为困难,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显示输注供者淋巴细胞(DLI)的过继免疫治疗可使allo-HSCT后复发患者获再次缓解.特别是在非清髓性-HSCT后行DLI可在减轻移植相关并发症和减少移植相关死亡的基础上,有显著增强的GVL效应.本文就其疗效机制、特点、适应征及非清髓性HSCT与DLI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杜冰;潘秀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内皮细胞与造血调控的研究

    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在胚胎发生过程中,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两者起源于共同的祖细胞--胚胎干细胞.内皮细胞产生的诸多细胞因子,支持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造血细胞因子反过来对内皮细胞行为功能的维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年来内皮细胞与造血的双向调控作用和潜在的生物学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吴岩;祝彼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研究

    微小残留病变(MRD)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治疗后复发的根源.自体及异体淋巴细胞具有抗白血病效应,淋巴细胞输注尤其是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对于根除MRD,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GVHD及移植相关病死率,提高CML病人5年生存率有重大意义.本文就CML的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张玉平;李扬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在印度献血者中真正的HIV血清阳性率

    在1992年印度政府筹建了国家AIDS病控制署(NACO),它从属于卫生部,作为国家预防AIDS传播的一个关键机构.NA-CO近期报告表明在一些人群中HIV感染已经到了非常高的警戒水平.如异性性乱者中HIV阳性率38.2%,献血者中8.2%,疑似AIDS病例17.5%,静脉注射毒品者4.9%和其他27.7%.

    作者:Choudhury N;Ayagiri A;Ray VL;李执如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核受体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与白血病

    核受体是一类十分重要可被配体诱导的转录因子,在无配体存在的情况下,它招募共抑制因子复合体,使核小体组蛋白去乙酰化,转录受抑制.当配体存在时,它招募共激活因子复合体,使核小体组蛋白乙酰化,DNA从染色质中松散开来,基因得以转录.白血病中许多染色体易位涉及核受体,引起基因转录异常,导致发病.利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能有效地调节核受体的转录,对白血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朱海青;童建华;王振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血友病病人接受血浆来源制品传染甲肝的危险

    甲型肝炎病毒(HAV)很少通过输注血液成分传播.1992年以前输注Ⅷ因子或Ⅺ因子浓缩物没有考虑传播HAV的问题.1970至1990年间,血浆制品的生产厂家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检测献血者HBV,用替代检测以排除可能的非甲/非乙肝炎献血者.

    作者:Lisa C.Richardson;Bruce L.Evatt;赵凤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治疗进展

    近二十年来,规律的红细胞输注、铁螯合剂治疗和选择性脾切除使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预后大为改观,基因治疗已取得了一些进展,而造血干细胞移植已能使部分病例得以根治.本文就其规范治疗及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徐宏贵;方建培;黄绍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纯化自体外周血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常规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中位生存期约为30个月,大剂量化疗联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MM显示较好的完全缓解率(CR)、无病生存(EFS)及总体生存率(OS),但移植后复发仍倍受关注.移植物中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能有效地清除骨髓瘤细胞,且对造血恢复影响不大.但由于分选过程使得淋巴细胞也被清除,故移植后的免疫功能重建较造血恢复延迟.本文就纯化自体外周血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MM的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刁兰萍;徐建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