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梅;刘东屏
目的:探讨发现早期胃癌(EGC)、评价预后及指导治疗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胃癌病例资料,统计EGC检出率,并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结果:2004年、2005年、2006年EGC分别占该院同期手术胃癌的5.26%,6.09%,11.11%.胃镜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92.73%.发病年龄高峰为50岁-59岁,男:女=1.9:1.0,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EGC主要病灶分布在胃窦,肉眼分型多为Ⅱc和Ⅲ型,直径多<2cm.病理分型以低分化腺癌为主,多数浸润黏膜层.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34%和36.36%.结论:EGC的检出率逐年增高,内镜多点活检可明显提高EGC的诊断率.
作者:王跃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分子干扰RNA对卵巢上皮癌细胞中高迁移率蛋白家族A1 (Hish mobility group A1, HMGA1)基因表达的影响,了解HMGA1基因在卵巢上皮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HMGA1 siRNA,分为两组,实验组以不同浓度[(1.0,2.5,5.0)μg/L,下同]的HMGA1 siRNA转染HMGA1基因高表达的卵巢上皮癌细胞系OVCAR细胞,对照组以等量阴性对照siRNA转染OVCAR细胞,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转染后OVCAR细胞中HMGA1 mRNA的表达, HMGA1 mRNA的表达以PCR循环数阈值(Ct值)表示;蛋白印迹法测定OVCAR细胞中HMGA1蛋白的表达;显微镜观察并计数转染后存活的OVCAR细胞数.结果: HMGA1 siRNA转染OVCAR细胞后,明显下调OVCAR细胞中HMGA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组不同浓度HMGA1 siRNA转染后, OVCAR细胞的Ct值分别为(19.62±0.02),(20.46±0.02),(20.57±0.03)个循环数,与对照组[分别为(19.30±0.02),(19.45±0.01),(19.58±0.03)个循环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浓度转染后,实验组OVCAR细胞的HMGA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75±0.02,0.56±0.02,0.19±0.03)分别与对照组(分别为1.92±0.25,1.80±0.29,1.15±0.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OCAR细胞生长较对照组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 HMGA1 siRNA可以下调HMGA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细胞生长,提示HMGA1基因在卵巢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柳英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诱导培养及冻存方法和意义.方法:通过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抗原标本前处理、抗原的装载、实验分组、细胞冻存等,摸索出树突状细胞诱导扩增以及促进成熟的优化实验方案.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作为DC的来源,GM-CSF和IL-4可诱导其前体细胞向DC分化,添加促成熟细胞因子可以让细胞维持细胞生物活性.结论:人外周血DC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冻存具有重要意义.冷冻DC细胞保持了它的特性,但会因冻融过程生物特性有所减低,为此在应用冻存DC细胞时应考虑增加输入细胞量.
作者:方慧云;程伟民;季明芳;何洁冰;李晓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化疗药物与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首先MTT法测出不同浓度干扰素α(IFN)和5-氟尿嘧啶(5-FU)对胃癌细胞的抑制率,根据公式求出5-FU的半抑制浓度,然后用此浓度的5-FU与不同浓度的干扰素α配伍作用于胃癌细胞,用MTT法检测抑制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干扰素α、5-FU和干扰素α+5-Fu作用组的p53、p27、PCNA、Fas-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TT检测结果未发现干扰素α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5-Fu有抑制肿瘤增殖作用,且有浓度相关性;与5-FU作用组相比干扰素α+5-FU作用组的抑制率大于单纯5-FU组,且与配伍的干扰素浓度呈正相关性.之后的免疫组化试验发现IFNα+5FU组p53、p27、Fas-L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高于单纯的5-Fu组的阳性率,更明显高于IFN组的阳性率,而PCNA蛋白则相反.结论:5-FU对SGC7901胃癌细胞有明显的抗增殖作用,IFNα未见明显的抗增殖作用,但这两药物联合应用时,IFNα明显增强5-Fu的抗增殖作用;联合用药组的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阳性率与5-FU组明显不同,IFNα增强5-FU的抗肿瘤增殖作用可能是由凋亡途径参与作用的.
作者:李建;李宁;费哲为;欧敬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糜性胸腹水尤其是假性乳糜性胸腹水临床上较少见,在诊断和治疗上均有一定困难,现将我院诊治1例并病因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艳梅;刘东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 AIs)在绝经后激素反应性乳腺癌妇女的辅助内分泌治疗和解救治疗效果优于三苯氧胺(tamoxifen, TAM).然而,随着药物治疗的深入,AIs的耐药也逐渐显现.近年研究发现: AIs的原发耐药可能与芳香化酶基因多态性有关,但具体的原理还不甚清楚.AIs的继发耐药可能与雌激素受体(ER)和多个生长因子通路的交叉通话相关.针对AIs的耐药,许多学者进行了逆转耐药的研究,本文就AIs的原发与继发耐药机制及逆转耐药的策略进行综述.
作者:陈蕊华;张凤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恶性胸水是癌症晚期的常见症状.大量的胸腔积液造成病人严重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本文对目前已有的治疗方法及近年的治疗新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沈倩雯;金冶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直肠癌根治术后,约15%-20%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0.5%-2%发生致命性肺栓塞(PE),因此选择有效的方法预防术后DVT的形成十分重要[1].本科2000年至2006年共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406例,术后发生DVT24例,其中血栓脱落并发肺栓塞(PE)死亡1例,经确诊后积极治疗,于1周后症状消失22例,并发DVT后综合征1例.
作者:许浩;李玉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CA15-3水平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002年-2006年应用CEF(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方案对96例Ⅱb-Ⅲ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28天为1个周期,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于治疗前1天及治疗2周期后采外周静脉血5ml,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CA15-3水平.结果: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为47.9%(46/96),其中38例(39.6%)降低了临床分期,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39例,无疾病进展者.96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CA15-3阳性率为64.6%(62/96).CA15-3阳性组和阴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5.2%(28/62)、52.9%(18/34),无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前血清CA15-3水平为45.8±6.3;化疗后为32.5±6.8,较化疗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临床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血清CA15-3水平化疗后较化疗前均有一定程度下降(P<0.05);而病情稳定患者血清CA15-3水平较化疗前无显著下降(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CA15-3水平变化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动态监测血清CA15-3可预测疗效.
作者:代志军;王西京;李步荣;陈磊;董济民;康华峰;刘小旭;薛锋杰;薛兴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1(STK1),探讨其早期诊断、复发转移和治疗疗效的预测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增强发光(ECL)点印迹法定量检测20例术前及术后化疗期结直肠癌患者STK1;同期定量检测外周血CEA;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结直肠癌患者20例,STK1浓度为1.935±2.068pM;健康人群15例,浓度为0.59±0.29 pM;P=0.009,结直肠癌患者中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结直肠癌全组中STK1阳性率40%(8/20),健康人群中0%(0/10),P=0.005,有统计学意义;STK1灵敏性40%,特异性100%,阳性预测价值100%.结直肠癌术前患者中STK1阳性率66.67%(6/9),与健康人群比较,P=0.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与结直肠癌Ⅳ期正在化疗期患者18.18%(2/11)比较,P=0.028,有统计学差异;与术前患者CEA 0%(0/9)比较,P=0.031,有统计学差异.20例结直肠癌全组中,CEA阳性率20%(4/20),低于STK1阳性率(40%).结论:STK1浓度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其阳性率在术前患者中高,化疗期患者中较低;提示STK1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复发转移以及治疗疗效的预测方面可能较CEA更有优势.
作者:农巧红;何艳玲;彭安;申东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癌分化程度、肿瘤大小以及转移的关系.加入不同浓度丁酸钠后,观察SW620细胞中HMGB1的表达情况,以及不同药物浓度对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从而探讨HMGB1与大肠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0例大肠癌组织、70例癌旁组织、70例正常大肠组织HMGB1蛋白表达;培养SW620细胞,MTT法检测SW620细胞增殖情况,计算抑制率,绘制抑制率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MGB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MGB1在大肠癌中呈强阳性表达(80.0%),在癌旁组织中仅有微弱表达,正常大肠组织无表达;HMGB1的阳性率与癌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浸润、淋巴及血道转移呈正相关(P<0.01);加入不同浓度丁酸钠后,对SW620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丁酸钠的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同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HMGB1的表达也有所下降.结论:HMGB1在大肠癌中呈强阳性表达,HMGB1与大肠癌的转移与增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作为大肠癌生长、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判定指标.
作者:宋舟;刘屹;包国强;何显力;马庆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非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赖氨匹林对体外培养的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ERK信号转导通路活性以及Bcl-2、Bax家族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比色法分析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赖氨匹林对乳腺癌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p-ERK)、Bcl-2、Bax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10)mmol/L赖氨匹林作用24h、48h、72h明显抑制MDA-MB-231细胞生长,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1、5和10)mmol/L赖氨匹林作用24h,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5.81%、10.52%、15.63%,对照组为0.27%.赖氨匹林可下调MDA-MB-231细胞p-ERK的表达水平,但不影响总ERK表达,同时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Bax的表达.结论:赖氨匹林对MDA-MB-231细胞有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乳腺癌ERK信号通路、影响Bcl-2、Bax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张月林;叶云;李筱俊;祝晓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CD44v6、COX-2、MMP-2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CD44v6、COX-2、MMP-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60例胃癌组织中,CD44v6、COX-2和MMP-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7%(37/60),55.0%(33/60)和73.3%(44/60).胃癌组织中CD44v6、COX-2、MMP-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胃癌组织中CDC4v6、COX-2、MMP-2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CD44v6、COX-2、MMP-2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于颖剑;高鹏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随着乳腺癌发病的日趋年轻化,患者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上升到第一位.[1]然而由于乳房重建术尚未广泛开展[2],因此,义乳就成为许多患者术后弥补躯体缺陷、改善外在形象的较为理想选择[3].
作者:王雁;岳会英;谭敏;杨敏;丁艳妮;刘海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和环氧合酶-2 (cyclooxygen-ase-2, COX-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8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MMP-2,COX-2的表达.结果: MMP-2及COX-2的阳性率分别为31.25%、41.25%.MMP-2及COX-2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相关性.MMP-2和COX-2的阳性表达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MMP-2及COX-2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但可能不能作为重要的预后指标.
作者:王萍;张庆;王祖义;于东红;武士伍;承泽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留置静脉导管并心包腔内化疗治疗癌性心包积液的近期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其毒性反应.方法:25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心包腔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引净心包积液后,经导管向心包腔内注入顺铂40m-60mg,足叶乙甙100mg,氟美松(DMX)10mg,嘱患者变换体位,以使药物均匀的弥散到整个心包腔,局部化疗同时全身水化和止吐处理.每周注射药物1次,当24h内心包引流量<50ml可考虑拔管.1-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可评价疗效病例25例,CR19例,PR4例,NC2例,RR92%.自开始治疗心包积液计,全组中位生存4.6个月,1年生存率23.6%,长1例生存时间27个月.毒性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经对症处理均缓解.留置导管时间内无继发感染、凝管及导管脱落,无心前区疼痛、心力衰竭、肺水肿出现;随访中未出现缩窄性心包炎病例.结论:超声引导下心包腔内置管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疗效较好,安全可靠,不仅可明显提高生存质量,并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朱朝勇;李富秀;张宇;周文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p53蛋白、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 TSP-1)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法检测食管癌病人根治术切除标本的68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53、TSP-1的表达状况及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并对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p53、TSP-1的总阳性率分别为72.06$和66.18%,p53表达与TSP-1表达呈负相关(P<0.01),TSP-1蛋白阳性表达组与TSP-1蛋白阴性表达组的MVD值分别为(18.37±4.86),(29.80±6.35),两组MVD值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SP-1与MVD呈负相关(P<0.0l);p53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结论:TSP-1的阳性表达有可能通过抑制食管癌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阻止浸润和转移.p53、TSP-1有可能成为判断食管癌恶性潜能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作者:褚廷广;万里新;蔡政;陈沛;吴会芳;周文鹏;李琮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乳腺肿瘤患者,进行二维超声确定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等一般情况.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流分级,用频谱多普勒测量病灶内血流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峰值流速等并记录.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乳腺良性与恶性肿瘤在血流分级及多普勒峰值PI、RI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作者:王瑞霞;王晓慧;薛小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诺维本(NVB)与热疗联合对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快速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确定诺维本的工作浓度,并以该浓度进行化疗或与热疗联合,计算24h细胞生存率,根据Veleriote法判断热化疗联合24h的作用效果;24h流式细胞仪检测A549细胞的凋亡和周期情况.结果:以24h时IC10-IC20的药物浓度作为试验的工作浓度,确定NVB对细胞系的工作浓度为10μg/ml.42℃单独热疗和单独化疗均对该株细胞有抑制和杀伤作用(P<0.05);42℃热疗与药物联合抑制作用强于单独化疗组和单独热疗组(P<0.01);细胞周期分析发现42℃热疗降低了S期细胞比例;单独诺维本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与单独化疗组相比热化疗组的S期细胞比例减少,G2/M期细胞增多;对照组、热疗组、化疗组、热化疗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7.9%、13.9%、29.1%.结论:42℃温热可以明显增强化疗药诺维本的毒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扰细胞周期有关.
作者:康艳霞;张贺龙;冯英明;王宏玫;张荣庆;张东伟;冯燕国;胡玲;杨纪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在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中,与常规化疗模式相比,时辰化疗在疗效、毒副反应和生活质量上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6年2月将NP方案以时辰给药方式治疗2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时辰组,给药方法如下: NVB l2.5mg/m2/d,自15:00至03:00,峰值在21:00,dl-d4;PDD 20mg/m 2 /d,自l0:00至22:00,峰值在16:00, dl-d4;同期常规化疗21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常规外周静脉输液, NVB25mg/m2, dl, d8;PDD 25mg/m2, d3-d5;两组均为21天为1周期,每个病人至少接受2个周期化疗.采用欧洲生命质量协作组癌症核心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core 30, EORTC QLQ-C30)第三版和肺癌补充问卷QLQ-LC13对患者进行自我问卷调查,所有患者于化疗前1天,2周期化疗结束后1周进行2次评估.两个量表各项原始得分经线性公式转换成0-100,功能量表和整体生活质量量表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而症状量表及单项条目得分越高提示症状越明显,生活质量越差.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时辰组病人的中位TTP提高了1.3个月(6.2月:4.9月,P<0.05),一年生存率提高了13.25%(60.87% vs 47.62%,P<0.05),而中位生存期时辰组为13.8月,对照组为11.9月,时辰组有提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毒副反应:静脉炎(0 vs 66.67%,P<0.0001);恶心呕吐(21.74% vs 90.48%,P<0.001);贫血(17.39% vs38.1%.P<0.05);QLQ-C30量表显示:在对照组中,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两个条目上,化疗后得分显著高于化疗前(P<0.01),在角色功能、疲乏、便秘和总体生活质量得分上化疗前后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时辰组中,化疗后病人情感和认知功能得分显著高于化疗前,总体生活质量得分较化疗前高;QLQ-LC13量表显示: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咳嗽和胸痛,经过2个周期的时辰化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与常规给药模式相比,NP方案时辰给药具有更好的疗效、更低的毒副反应和化疗期间更好的生活质量,因此也更易为病人所接受,值得进一步扩大病例数,深入研究.
作者:蒋华;姜维美;刘燕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