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汪晨;顾伟;凌昌全
目的:探讨COX-2和MMP-9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乳腺癌组织COX-2和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76.9%(40/52),MMP-9阳性表达率为82.7%(43/52),COX-2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雌孕激素受体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MMP-9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雌孕激素受体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MMP-9蛋白的表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48,P<0.01).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MMP-9蛋白高表达,且两者具相关性.COX-2蛋白可通过诱导MMP-9蛋白的表达上调,增加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力,促进乳腺癌浸润、转移.
作者:孙春雷;王祥军;周士福;时伟锋;孟东;吕庆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 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大类生物学行为迥异的一族疾患,瘤变后的局部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也极易循环至全身,通过相应的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仍有少部分原发化疗抗拒(难治性)或短暂缓解即复发的病例,预后不佳,需要寻找新的解救方案或治疗手段以控制肿瘤的生长.本文就近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作者:李禹兵;刘延香;路喻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本文就常用激光在喉癌治疗中的特点,手术适应证,术式选择,手术切除的大安全范围,疗效等作一综述.
作者:陈婕;王家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20例卵巢良性肿瘤、20例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以及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B和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CB和MMP-2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CB和MMP-2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组织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无关.二者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B和MMP-2表达升高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分化、进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CB和MMP-2基因有可能成为治疗卵巢癌的新靶点
作者:戴宇;王永来;焦伊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建立H460细胞三维立体培养模型,探讨VEGF对H460细胞、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非小细胞肺癌(NCLC)H460 细胞系建立肺癌细胞三维立体培养模型,随机分成3组,给与不同浓度的VEGF,明胶酶谱法测定3组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各组H460细胞生长良好;各实验组的H460细胞在不同浓度的VEGF和不同时间的作用下,细胞内的MMP-2的表达有差异.结论:VEGF能上调H460细胞MMP-2表达,且促进作用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三维立体培养模型有利于观察和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肿瘤侵袭和转移的作用.
作者:郭晓斌;朱运奎;刘卫;闫江涛;闫圣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对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特点.方法:报告2例CNL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脾大,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无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骨髓粒系增生,无病态造血和明显纤维化依据,排除了如类白血病反应、其他克隆性血液病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其中1例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2.5年后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结论:CNL是一种少见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预后差,治疗无标准方案,年轻患者应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达到治愈目的.
作者:王建宁;宋敏;张柳波;孟庆奇;候艳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药物预处理改善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病人的不良反应.方法:将113例乳腺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预处理组在化疗前给予口服及静脉止吐药物预防胃肠道反应;并口服升白药物和注射集落刺激因子预防骨髓抑制发生.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化疗每周期间隔为21天,2组均化疗三周期以上.结果:两组化疗后消化道不良反应有明显的差异,预处理组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P<0.05).两组化疗后,白细胞计数预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预处理组患者对化疗耐受性也明显增加.结论:化疗前药物预处理可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涛;李怡;何显力;包国强;乔庆;李金茂;鲁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蛋珍油对急性放射损伤所致的家兔食管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12只家兔随机分为放射组与蛋珍油组,在照射后第5天取材,观察各组食管细胞组织的超微结构的差异.结果:在脂滴水平、间隙变化、肿胀情况、脱落程度、尤其是染色质的改善方面,蛋珍油组家兔食管放射后细胞损伤情况,较单纯放射组明显改善.结论:蛋珍油可以防治放射损伤所引起的家兔食管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作者:白双峰;史恒军;梁军;姚家久;侯颖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发生在胃部的血管球瘤,对其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胃血管球瘤临床上多发于中年女性,好发于胃窦部,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其形态学特点表现为肿瘤组织呈结节状,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圆形,瘤细胞排列成实性或围绕血管周围排列;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SMA、actin、calponin均为(+),CK、CD117、Syn、S-100、EMA、desmin、CD99、CD34均(-).结论:胃血管球瘤罕见,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需要和其他肿瘤如上皮样胃间质瘤、类癌等进行鉴别.
作者:张全武;肖艳景;赵驰;赵红梅;娄欣;张同全;乔思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伽玛刀放射治疗中晚期贲门癌的近期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收治的43例中晚期贲门癌患者,进行立体定向伽玛刀放射治疗.患者均以仰卧位用负压袋固定、经CT扫描定位,将定位图像输入γ-TPS系统,由医师确定精确的靶区,由物理师设计靶点,调整剂量分布,尽量避开肝脏和胰腺、肾脏等正常组织,以50%-85%的剂量曲线包绕靶区,肿瘤边缘剂量DT 2.5-3.2Gy/f,3f/W,总量DT 20-32Gy/8-10f.CT定位及每次治疗前,患者均定量充盈胃腔.比较患者放疗前、后的钡餐及CT片中病灶的大小、临床症状,统计生存率并观察放疗反应.结果:伽玛刀放射治疗后,4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上腹疼痛不适减轻23例,呕血黑便停止2例,进食改善17例,体重增加20例);3月时复查钡餐或CT,总有效率为72.09%,其中病灶完全缓解4.65%(2/43),部分缓解67.44%(29/43),无变化27.91%(12/43),恶化0.治疗后1年、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1.16%(22/43),25.58%(11/43),中位生存期为18.2月.放疗反应:腹痛腹胀55.8%(15例出现,9例加重,24/43),骨髓抑制18.6%(8/43),放射性胃炎4.7%(2/43).全部患者配合对症支持治疗后,放疗反应逐渐恢复,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并均按计划完成放疗.结论:伽玛刀治疗中晚期贲门癌有显著的近期疗效,放疗反应较轻,是中晚期贲门癌姑息治疗的可行方案之一.
作者:邵秋菊;赵品婷;梁军;齐宇红;袁慧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RhoC蛋白在喉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其与喉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间关系.方法:2004年2月-2006年6月期间在解放军463医院耳鼻喉科首次进行手术的原发喉癌,共51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hoC蛋白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喉癌内组织RhoC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淋巴结转移组RhoC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结论:RhoC蛋白表达在喉癌的发生、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中起促进作用,发挥了癌基因的作用,可作为喉癌发生、浸润及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对预测喉癌的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侯艳鹏;王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DNA损伤剂对ATM基因缺陷和正常的胃癌细胞系的作用机制.方法:Western-blot方法检测6株胃癌细胞系ATM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DNA损伤剂顺铂作用于ATM基因缺陷的MKN28细胞系和ATM基因正常的BGC823细胞系,采用Western-blot、DNAladder、Hoechest 33258 /PI双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凋亡相关激酶的表达和细胞的应答反应.结果:Western-blot显示,ATM蛋白在胃癌细胞系MGC803、MKN28、MKN45、SGC790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GC823和AGS细胞系,BGC823细胞在CDDP作用后,ATM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磷酸化chk1和chk2活性24小时后增强,而Cdc25C表达减少;MKN28细胞中G2期检测点蛋白ATM、p-chk1、p-chk2表达较低,Cdc25C表达较高,但在CDDP作用前后无明显变化.MKN28细胞在DNA损伤剂作用后出现显著凋亡,而BGC823细胞在DNA损伤剂作用48小时后未见显著凋亡.结论:ATM在细胞周期的多个环节均有调控作用,特别是在细胞周期检测点和DNA损伤的修复中有重要的监视和启动作用.
作者:王莉;尹芳;杜昱蕾;杜文琪;陈蓓;张永国;陈铮;乔泰东;樊代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影响患者总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AFP水平、有无包膜、TNM分期、肿瘤分布、血管侵犯和围手术期输血;影响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性别、AFP水平、有无包膜、TNM分期、肿瘤数目、肿瘤分布和围手术期输血.结论:肝癌手术切除患者预后与肿瘤进展程度以及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有关.术前积极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术中有效控制出血,减少输血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可能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王建民;吕铁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D117和 CD34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17和CD34在46例GISTs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和24例真性平滑肌瘤(对照组)中的表达,并观察GISTs的病理学特征.结果:GISTs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在光镜下主要由数量不等的梭形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梭形细胞排列成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上皮样细胞多呈弥漫片状、束状或巢状排列,两种细胞可按不同比例混合性或单一性组成肿瘤的实体.GISTs组织中CD117、 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84.8%,对照组真性平滑肌瘤组织中CD117和CD34均无表达.GISTs主要发生在胃(52.2%,24/46)和小肠(26.1%,12/46).结论:CD117和CD34是诊断GISTs比较特异性的抗体,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温建成;王延红;黄小萍;苏少雪;刘俊斌;郑淑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指标的变化预示不同的预后.将这些变量分为4类并用于肝癌分子分期:发生期、早期、进展期和转移复发期.寻找各期敏感、特异、客观、实用的变量,构建肝癌分子分期系统将是肝癌分期的未来.
作者:张百红;王湘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及自行设计的多项目调查表对8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化疗前后评定.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轻重不等的抑郁症状,化疗前占45.5%,化疗后占33.3%.虽然化疗后评分有降低趋势,但化疗前后SDS 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提示情绪低落、纳差、易怒、疲乏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结论:抑郁是急性白血病患者普遍存在的症状,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过程中,选用高效低毒的化疗药物,同时辅助有效心理干预措施,对缓解抑郁情绪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惠云;周芙玲;张瑞丽;张娟丽;吴明霞;臧昕昭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颅内非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和治疗的特点.方法:对我院1993-2007年收治的10例颅内非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7例,女性3例;发病部位:鞍区8例,基底节区2例.经手术或脑组织活检病理诊断确诊5例,经诊断性放疗拟诊5例.5例行肿瘤部分或全部切除术;5例行放疗,其中3例联合化疗,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颅内生殖细胞瘤多发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放射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压迫症状明显患者可行手术治疗.
作者:李子强;陈世伟;张峰;刘永军;赵宪林;刁焕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PXA)的病理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1例PXA患者进行临床病理观察与预后分析.结果:Ki-67增殖指数(PI)为3.87%,偶见病理核分裂像,本例于手术确诊后半年死于复发.结论:PXA的Ki-67增殖指数的增高(一般<1%)及病理核分裂像对评估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高平;宗阳如;车东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放射线致肺损伤放射线肺损伤的结果:急性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纤维化,这两种并发症如治疗不彻底就会导致肺的损伤.
作者:蔡英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肿瘤型丙酮酸激酶(tumor M2 pyruvate kinase,TU M2-PK)在结直肠癌血浆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作为肿瘤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Elisa方法测定16例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浆TU M2-PK浓度,以及40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血浆TU M2-PK浓度(其中22例追踪测定术后血样浓度,7例追踪肿瘤复发转移后进行XELOX方案化疗1次后血样浓度).同时期测定血清癌胚抗原(CEA)浓度.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TU M2-PK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血浆TU M2-PK值与Dukes分期较晚(P<0.01)以及复发远处转移(P<0.01)明显相关.在接受手术的患者中血浆TU M2-PK在原发肿瘤的病理分级不良(P=0.047)、淋巴转移阳性(P=0.030)、有远处转移(P=0.022)、Dukes D期(P=0.048)情况下明显升高.在特异性相同的情况下,血浆TU M2-PK敏感性比血清CEA高(80% vs 52.5%),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明显上升.追踪术后及化疗后患者血浆TU M2-PK浓度变化,发现其浓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血浆TU M2-PK水平在罹患结直肠癌,尤其是发生浸润转移的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且在术后及化疗后下降明显,有望成为筛选和提示进展的诊断指标,并在检测疾病动态变化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叶维洁;金冶宁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