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巨大血管球瘤1例并文献复习

张全武;肖艳景;赵驰;赵红梅;娄欣;张同全;乔思杰

关键词:胃, 血管球瘤, 免疫组化
摘要: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发生在胃部的血管球瘤,对其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胃血管球瘤临床上多发于中年女性,好发于胃窦部,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其形态学特点表现为肿瘤组织呈结节状,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圆形,瘤细胞排列成实性或围绕血管周围排列;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SMA、actin、calponin均为(+),CK、CD117、Syn、S-100、EMA、desmin、CD99、CD34均(-).结论:胃血管球瘤罕见,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需要和其他肿瘤如上皮样胃间质瘤、类癌等进行鉴别.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慢性癌痛4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方法:采用开放试验方法,对4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进行治疗.奥施康定初始剂量10mg/12h,根据疼痛缓解程度调整剂量.结果:4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使用奥施康定小剂量10mg/12h,大剂量60mg/12h;治疗效果:完全缓解24例(60.0%),部分缓解15例(37.5%),轻度缓解2例(5.0%).其中中度疼痛患者的显效率为100.0%(7/7),重度疼痛患者的显效率为96.9%(32/33),全部患者总的显效率为97.5%(39/40).不良反应:便秘15例,恶心呕吐4例,腹胀1例,尿潴留1例,嗜睡3例,头晕2例.结论:奥施康定治疗慢性癌性中重度疼痛疗效确切,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轻,服用安全.

    作者:庞东生;宋志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激光在喉癌治疗中的应用

    本文就常用激光在喉癌治疗中的特点,手术适应证,术式选择,手术切除的大安全范围,疗效等作一综述.

    作者:陈婕;王家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肿瘤干细胞真的存在吗?

    肿瘤干细胞是个令人激动的概念,其假说似乎回答了肿瘤起源的问题.然而从肿瘤中分离出的细胞是否为真正的肿瘤干细胞还存在理论、技术和数学方面的疑问.本文分析肿瘤干细胞不存在的可能性.

    作者:张百红;王湘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蛋珍油对急性放射损伤所致的家兔食管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蛋珍油对急性放射损伤所致的家兔食管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12只家兔随机分为放射组与蛋珍油组,在照射后第5天取材,观察各组食管细胞组织的超微结构的差异.结果:在脂滴水平、间隙变化、肿胀情况、脱落程度、尤其是染色质的改善方面,蛋珍油组家兔食管放射后细胞损伤情况,较单纯放射组明显改善.结论:蛋珍油可以防治放射损伤所引起的家兔食管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作者:白双峰;史恒军;梁军;姚家久;侯颖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Claudin在胃肠道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Claudin是维持紧密连接结构和功能重要的蛋白分子,在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诊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收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Claudin的分子结构及在胃肠道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新文献并作综述.

    作者:邱江锋;张志奇;吴志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65例老年乳腺癌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病人中,根治性切除51例,姑息性切除14例.结论:高龄乳腺癌不是手术禁忌症,通过对有合并症的高龄乳腺癌病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和积极行手术治疗,可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获得较满意的长期疗效.

    作者:邱献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药物预处理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药物预处理改善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病人的不良反应.方法:将113例乳腺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预处理组在化疗前给予口服及静脉止吐药物预防胃肠道反应;并口服升白药物和注射集落刺激因子预防骨髓抑制发生.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化疗每周期间隔为21天,2组均化疗三周期以上.结果:两组化疗后消化道不良反应有明显的差异,预处理组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P<0.05).两组化疗后,白细胞计数预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预处理组患者对化疗耐受性也明显增加.结论:化疗前药物预处理可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涛;李怡;何显力;包国强;乔庆;李金茂;鲁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睾丸原发性不典型类癌1例

    睾丸原发不典型类癌非常罕见,2009年4月13日我科收治1例,现结合相关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邹传涛;刘光贤;王志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肱骨转移性甲状腺滤泡癌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6岁,主因右肩关节疼痛10月余,活动时自感右肩关节疼痛加重20天入院.患者继往体健,无外伤及手术史.查体:头颈胸腹部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肘关节及肱骨近端无明显肿胀及畸形.主动活动时右肩关节大外展25°、前屈30°,不能上举;被动活动时右肩关节大外展80°、前屈80°.右肱骨大关节及三角肌止点处压痛,纵向叩击右肘关节时肱骨近端有疼痛.

    作者:杨艳丽;邢传平;刘斌;苏勤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中国西部地区乳腺癌诊断年龄的抽样分析及中美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乳腺癌诊断年龄并比较与美国乳腺癌诊断年龄的差异.方法:收集从1975年-2005年间西京医院收治的乳腺癌病例,对诊断年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与美国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数据比较.结果:获得乳腺癌患者3074例,诊断年龄范围17-91岁,平均48.65岁;高峰集中在45-54岁年龄段,共1006例,占总患病人数的 32.73%;<35岁的年轻型乳腺癌297例,占9.67%.而美国SEER数据显示,2002年-2005年间美国乳腺癌平均诊断年龄为61岁;高峰集中在55-64岁年龄段,占总患病人数的23.7%;<35岁的年轻型乳腺癌占总患病人数1.9%.同期中美乳腺癌平均诊断年龄及总体年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我国乳腺癌患者的诊断年龄较美国年轻,与美国SEER公布数据相比,乳腺癌诊断平均年龄和高峰年龄段明显提前,年轻型乳腺癌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增高.

    作者:臧丹丹;崔颖;师建国;王文勇;王瑞安;闫庆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分子分期:肝癌分期的未来

    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指标的变化预示不同的预后.将这些变量分为4类并用于肝癌分子分期:发生期、早期、进展期和转移复发期.寻找各期敏感、特异、客观、实用的变量,构建肝癌分子分期系统将是肝癌分期的未来.

    作者:张百红;王湘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对侧小脑半球血管母细胞瘤再发1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3岁,间断性头痛3个月,加重半天,于2008年10月13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每日1-2次,持续约1分钟,自感行走不稳,无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黑蒙及耳鸣等症状伴随.在当地医院就诊,经头颅CT及MRI检查诊断为左小脑半球血管母细胞瘤,未做其他治疗.为求进一步治疗收住我科.足月顺产,其哥哥曾患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手术治愈.

    作者:张少华;李会文;牛海涛;李军鹏;谢文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伴有复杂核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伴有复杂核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TSH),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结果: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发现2例具有复杂核型,间期FISH证实2例均含有PML/RARA融合基因,多重FISH明确复杂核型性质.2例预后均较差.结论:联合常规细胞遗传学,间期FISH,多重FISH可以准确明确复杂核型的性质.具有复杂核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马力;李建勇;潘金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CD117和CD34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D117和 CD34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17和CD34在46例GISTs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和24例真性平滑肌瘤(对照组)中的表达,并观察GISTs的病理学特征.结果:GISTs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在光镜下主要由数量不等的梭形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梭形细胞排列成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上皮样细胞多呈弥漫片状、束状或巢状排列,两种细胞可按不同比例混合性或单一性组成肿瘤的实体.GISTs组织中CD117、 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84.8%,对照组真性平滑肌瘤组织中CD117和CD34均无表达.GISTs主要发生在胃(52.2%,24/46)和小肠(26.1%,12/46).结论:CD117和CD34是诊断GISTs比较特异性的抗体,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温建成;王延红;黄小萍;苏少雪;刘俊斌;郑淑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38例恶性肿瘤患者SCL-90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 238例恶性肿瘤患者,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作出独立的测试,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其严重程度分级多为轻度.人际关系、偏执、精神病性三因子得分较全国常模低,而强迫、敌对、恐怖等因子与全国常模无显著差异.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情绪问题,有必要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

    作者:耿熠;赵亚宁;邬德东;刘晓凤;汪华;闫晓红;周海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颅内非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1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颅内非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和治疗的特点.方法:对我院1993-2007年收治的10例颅内非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7例,女性3例;发病部位:鞍区8例,基底节区2例.经手术或脑组织活检病理诊断确诊5例,经诊断性放疗拟诊5例.5例行肿瘤部分或全部切除术;5例行放疗,其中3例联合化疗,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颅内生殖细胞瘤多发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放射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压迫症状明显患者可行手术治疗.

    作者:李子强;陈世伟;张峰;刘永军;赵宪林;刁焕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胸腺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

    目的:观察胸腺瘤组织及瘤旁组织端粒酶的活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改良的TRAP法检测18例侵袭性胸腺瘤、39例非侵袭性胸腺瘤和瘤旁组织以及20例正常胸腺组织端粒酶活性,用Tecan酶免分析仪连续测定其450-630nm的OD值.结果:18例侵袭性胸腺瘤及其瘤旁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及活性强度OD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胸腺瘤.结论:端粒酶的检测有可能作为判别胸腺瘤良、恶性的新指标.

    作者:杨胜生;曾志勇;程先进;庄聪文;张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道1例极少见的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等进行分析.结果:大体见4.5cm×3.5cm×2cm大小的灰白色结节,与周围界限较清.镜下见肿瘤主要为梭形细胞成分与腺样成分互相融合的双相分化表现.免疫表型Keratin、EMA和Vim阳性.结论: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肿瘤,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无功能改变,确诊需结合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鉴别诊断包括甲状腺未分化癌、滑膜肉瘤、间质高度增生呈结节状筋膜炎样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等.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作者:张宁兰;徐玉乔;王映梅;杨守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胃肠道间质瘤21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诊断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诊断方法、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2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男性13例,女性8例,男女之比为1.63:1,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50.6岁,40岁以上者17例,占81.0%.发生于胃和小肠分别为11例和8例,占85.7%,结肠2例,肠系膜1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腹部不适、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手术或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指标.

    作者:张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经不同途径应用rAdp53对大肠癌裸鼠模型生长抑制差异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经不同途径使用rAdp53对小鼠大肠癌肿瘤模型生长抑制作用的差异性.方法:应用人大肠癌-174细胞株经体外培养传代后,接种到SPF级BALB/c-nu裸鼠皮下,建立大肠癌动物模型;分别经由腹腔、静脉以及瘤内注射rAdp53,动态测量不同使用途径下肿瘤体积及肿瘤重量的变化.结果:经三种不同途径应用rAdp53后,大肠癌动物模型的生长明显较对照组减缓,但腹腔注射组与静脉注射组、瘤内注射组的抑瘤作用有统计学的差异性;同样经三种不同途径给药后,肿瘤模型瘤重抑制率均达50%以上,其中静脉注射组及瘤内注射组高达70%以上,与腹腔注射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经不同途径应用rAdp53均可以抑制大肠癌肿瘤模型的生长,但静脉注射组及瘤内注射组的抑瘤效果较腹腔注射组明显增强.

    作者:王建华;张涛;贡桑明久;毛智军;李文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