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献华
为探讨手术结合125I粒子源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我们于2004年03月至2009年04月采用手术切除加术中永久植入125I粒子相结合方法治疗28例食管癌患者,取得很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安红银;曹秀峰;顾立洪;朱素冈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前超低位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的疗效,临床经验和手术注意事项,并与传统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将我院术前确诊的单发大直径小于4cm的26例行颈前超低位小切口切除的甲状腺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具有可比性的30例传统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肿块均被完整切除,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无声音嘶哑、呛咳、继发血肿等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超低位小切口组患者的疤痕长度、术中出血量、患者满意度、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超低位小切口甲状腺腺瘤手术创伤小、切口美观、费用低、能有效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常东民;张勇;陈德强;朱琨;李康;党诚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蟾毒灵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MTT方法检测蟾毒灵单体对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抑制作用;FCM法检测蟾毒灵单体诱导HepG2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蟾毒灵单体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作用.结果:蟾毒灵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该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蟾毒灵能够诱导HepG2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蟾毒灵对HepG2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可能与cyclinB1、CDK1的表达下调有关.结论:蟾毒灵能够通过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诱导HepG2细胞阻滞于G2/M期.
作者:张宁;汪晨;顾伟;凌昌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病人中,根治性切除51例,姑息性切除14例.结论:高龄乳腺癌不是手术禁忌症,通过对有合并症的高龄乳腺癌病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和积极行手术治疗,可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获得较满意的长期疗效.
作者:邱献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现已证实,环氧化酶2(COX-2)不仅参与炎症反应,在多种恶性肿瘤亦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目前许多临床前期实验皆证实COX-2通过多种致癌机制在肾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此,COX-2成为当前研究治疗肾癌的新靶点之一.国外学者已针对COX-2抑制剂在肾癌治疗的应用进行了临床试验.本文就COX-2与肾癌的关系和COX-2抑制剂在肾癌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孙航;张晓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透射比浊法测定6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TSGF水平.结果: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血清TSGF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完全缓解期TSGF水平恢复正常,未缓解和复发患者TSGF水平与初诊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检测TSGF水平变化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病情判断,可作为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作者:章正华;张霞;杨华强;姜铧;夏云金;万楚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OX-2和MMP-9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乳腺癌组织COX-2和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76.9%(40/52),MMP-9阳性表达率为82.7%(43/52),COX-2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雌孕激素受体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MMP-9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雌孕激素受体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MMP-9蛋白的表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48,P<0.01).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MMP-9蛋白高表达,且两者具相关性.COX-2蛋白可通过诱导MMP-9蛋白的表达上调,增加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力,促进乳腺癌浸润、转移.
作者:孙春雷;王祥军;周士福;时伟锋;孟东;吕庆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D117和 CD34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17和CD34在46例GISTs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和24例真性平滑肌瘤(对照组)中的表达,并观察GISTs的病理学特征.结果:GISTs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在光镜下主要由数量不等的梭形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梭形细胞排列成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上皮样细胞多呈弥漫片状、束状或巢状排列,两种细胞可按不同比例混合性或单一性组成肿瘤的实体.GISTs组织中CD117、 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84.8%,对照组真性平滑肌瘤组织中CD117和CD34均无表达.GISTs主要发生在胃(52.2%,24/46)和小肠(26.1%,12/46).结论:CD117和CD34是诊断GISTs比较特异性的抗体,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温建成;王延红;黄小萍;苏少雪;刘俊斌;郑淑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RhoC蛋白在喉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其与喉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间关系.方法:2004年2月-2006年6月期间在解放军463医院耳鼻喉科首次进行手术的原发喉癌,共51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hoC蛋白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喉癌内组织RhoC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淋巴结转移组RhoC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结论:RhoC蛋白表达在喉癌的发生、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中起促进作用,发挥了癌基因的作用,可作为喉癌发生、浸润及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对预测喉癌的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侯艳鹏;王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对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特点.方法:报告2例CNL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脾大,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无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骨髓粒系增生,无病态造血和明显纤维化依据,排除了如类白血病反应、其他克隆性血液病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其中1例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2.5年后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结论:CNL是一种少见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预后差,治疗无标准方案,年轻患者应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达到治愈目的.
作者:王建宁;宋敏;张柳波;孟庆奇;候艳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27例经内镜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且有可测量的、可评价的晚期胃癌,HCPT 10mg静滴3小时,第1-2天,奥沙利铂(L-OHP),85mg/m2(2小时静脉滴入),亚叶酸钙(CF)400mg/m2(2小时静脉滴入,第2天),5-FU 400mg/m2(静脉推注第2天),5-FU 2400mg/m2持续泵入48小时,第2天,14天重复,至少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27例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9例,总有效率40.7%,12例肝转移患者中,肝转移灶有效率50%.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神经毒性,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HCPT联合mFOLFOX6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好且相对安全.
作者:黄卫兵;朱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立体种植在盆腔转移瘤中的疗效.方法:通过三维粒子TPS系统确定粒子数量、针距、层距,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永久性植入125I粒子在盆腔转移瘤内.结果:24例病人治疗后病灶不同程度缩小,疼痛程度明显缓解.结论:CT引导下永久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实体肿瘤具有微创、靶区剂量高、适形度好等优点,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倪蓉晖;张志敏;贾辉;王阁;马俊刚;王正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和地位早被临床肯定,在非恶性肿瘤治疗的应用亦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近年来,随着三维立体定向放疗的应用,前列腺瘤样增生的放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我院收治1例.
作者:高宏;邵秋菊;周惠敏;吴淑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发生在胃部的血管球瘤,对其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胃血管球瘤临床上多发于中年女性,好发于胃窦部,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其形态学特点表现为肿瘤组织呈结节状,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圆形,瘤细胞排列成实性或围绕血管周围排列;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SMA、actin、calponin均为(+),CK、CD117、Syn、S-100、EMA、desmin、CD99、CD34均(-).结论:胃血管球瘤罕见,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需要和其他肿瘤如上皮样胃间质瘤、类癌等进行鉴别.
作者:张全武;肖艳景;赵驰;赵红梅;娄欣;张同全;乔思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中国乳腺癌诊断年龄并比较与美国乳腺癌诊断年龄的差异.方法:收集从1975年-2005年间西京医院收治的乳腺癌病例,对诊断年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与美国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数据比较.结果:获得乳腺癌患者3074例,诊断年龄范围17-91岁,平均48.65岁;高峰集中在45-54岁年龄段,共1006例,占总患病人数的 32.73%;<35岁的年轻型乳腺癌297例,占9.67%.而美国SEER数据显示,2002年-2005年间美国乳腺癌平均诊断年龄为61岁;高峰集中在55-64岁年龄段,占总患病人数的23.7%;<35岁的年轻型乳腺癌占总患病人数1.9%.同期中美乳腺癌平均诊断年龄及总体年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我国乳腺癌患者的诊断年龄较美国年轻,与美国SEER公布数据相比,乳腺癌诊断平均年龄和高峰年龄段明显提前,年轻型乳腺癌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增高.
作者:臧丹丹;崔颖;师建国;王文勇;王瑞安;闫庆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伽玛刀放射治疗中晚期贲门癌的近期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收治的43例中晚期贲门癌患者,进行立体定向伽玛刀放射治疗.患者均以仰卧位用负压袋固定、经CT扫描定位,将定位图像输入γ-TPS系统,由医师确定精确的靶区,由物理师设计靶点,调整剂量分布,尽量避开肝脏和胰腺、肾脏等正常组织,以50%-85%的剂量曲线包绕靶区,肿瘤边缘剂量DT 2.5-3.2Gy/f,3f/W,总量DT 20-32Gy/8-10f.CT定位及每次治疗前,患者均定量充盈胃腔.比较患者放疗前、后的钡餐及CT片中病灶的大小、临床症状,统计生存率并观察放疗反应.结果:伽玛刀放射治疗后,4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上腹疼痛不适减轻23例,呕血黑便停止2例,进食改善17例,体重增加20例);3月时复查钡餐或CT,总有效率为72.09%,其中病灶完全缓解4.65%(2/43),部分缓解67.44%(29/43),无变化27.91%(12/43),恶化0.治疗后1年、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1.16%(22/43),25.58%(11/43),中位生存期为18.2月.放疗反应:腹痛腹胀55.8%(15例出现,9例加重,24/43),骨髓抑制18.6%(8/43),放射性胃炎4.7%(2/43).全部患者配合对症支持治疗后,放疗反应逐渐恢复,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并均按计划完成放疗.结论:伽玛刀治疗中晚期贲门癌有显著的近期疗效,放疗反应较轻,是中晚期贲门癌姑息治疗的可行方案之一.
作者:邵秋菊;赵品婷;梁军;齐宇红;袁慧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外照射同期配合腔内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6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外照射加腔内放疗组(治疗组)80例、单纯外照射组(对照组)80例.治疗组:外照射开始同期腔内照射,每周先外照射4次,1.8-2Gy/次,后腔内照射1次,5Gy/次,共4-5次,腔内照射当天不做外照射;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割单纯外照射,1.8-2Gy/次,5次/周.结果:两组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8.8%、61.3%、30.0%和57.5%、45.0%、23.8%,1、2年生存率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3.8%(27/80)和18.8%(15/80)(P<0.05),但Ⅲ级及以上的食管炎发生率相当,晚期并发症无增加.结论:外照射同期加腔内照射治疗食管癌疗效优于单纯外照射.此方法对控制原发灶、减少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率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刘克分;张绪春;王忠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绝大多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对EGFR及其信号转导的研究较多,对其相应药物的开发已成为抗癌药的研究热点之一,已有相关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综述了近年来EGFR及相关抗瘤药物的研究,为寻找新的抗瘤药研究提供资料.
作者:罗文娟;郭远文;许雪梅;李小颖;贺浪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经不同途径使用rAdp53对小鼠大肠癌肿瘤模型生长抑制作用的差异性.方法:应用人大肠癌-174细胞株经体外培养传代后,接种到SPF级BALB/c-nu裸鼠皮下,建立大肠癌动物模型;分别经由腹腔、静脉以及瘤内注射rAdp53,动态测量不同使用途径下肿瘤体积及肿瘤重量的变化.结果:经三种不同途径应用rAdp53后,大肠癌动物模型的生长明显较对照组减缓,但腹腔注射组与静脉注射组、瘤内注射组的抑瘤作用有统计学的差异性;同样经三种不同途径给药后,肿瘤模型瘤重抑制率均达50%以上,其中静脉注射组及瘤内注射组高达70%以上,与腹腔注射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经不同途径应用rAdp53均可以抑制大肠癌肿瘤模型的生长,但静脉注射组及瘤内注射组的抑瘤效果较腹腔注射组明显增强.
作者:王建华;张涛;贡桑明久;毛智军;李文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方法:采用开放试验方法,对4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进行治疗.奥施康定初始剂量10mg/12h,根据疼痛缓解程度调整剂量.结果:4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使用奥施康定小剂量10mg/12h,大剂量60mg/12h;治疗效果:完全缓解24例(60.0%),部分缓解15例(37.5%),轻度缓解2例(5.0%).其中中度疼痛患者的显效率为100.0%(7/7),重度疼痛患者的显效率为96.9%(32/33),全部患者总的显效率为97.5%(39/40).不良反应:便秘15例,恶心呕吐4例,腹胀1例,尿潴留1例,嗜睡3例,头晕2例.结论:奥施康定治疗慢性癌性中重度疼痛疗效确切,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轻,服用安全.
作者:庞东生;宋志刚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