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宇;王永来;焦伊胜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伽玛刀放射治疗中晚期贲门癌的近期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收治的43例中晚期贲门癌患者,进行立体定向伽玛刀放射治疗.患者均以仰卧位用负压袋固定、经CT扫描定位,将定位图像输入γ-TPS系统,由医师确定精确的靶区,由物理师设计靶点,调整剂量分布,尽量避开肝脏和胰腺、肾脏等正常组织,以50%-85%的剂量曲线包绕靶区,肿瘤边缘剂量DT 2.5-3.2Gy/f,3f/W,总量DT 20-32Gy/8-10f.CT定位及每次治疗前,患者均定量充盈胃腔.比较患者放疗前、后的钡餐及CT片中病灶的大小、临床症状,统计生存率并观察放疗反应.结果:伽玛刀放射治疗后,4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上腹疼痛不适减轻23例,呕血黑便停止2例,进食改善17例,体重增加20例);3月时复查钡餐或CT,总有效率为72.09%,其中病灶完全缓解4.65%(2/43),部分缓解67.44%(29/43),无变化27.91%(12/43),恶化0.治疗后1年、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1.16%(22/43),25.58%(11/43),中位生存期为18.2月.放疗反应:腹痛腹胀55.8%(15例出现,9例加重,24/43),骨髓抑制18.6%(8/43),放射性胃炎4.7%(2/43).全部患者配合对症支持治疗后,放疗反应逐渐恢复,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并均按计划完成放疗.结论:伽玛刀治疗中晚期贲门癌有显著的近期疗效,放疗反应较轻,是中晚期贲门癌姑息治疗的可行方案之一.
作者:邵秋菊;赵品婷;梁军;齐宇红;袁慧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睾丸原发不典型类癌非常罕见,2009年4月13日我科收治1例,现结合相关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邹传涛;刘光贤;王志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经病理确诊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声像图资料,结合病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0例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边界模糊不清(39例)、形态不规则(37例)、边缘毛刺(20例)或成角(14例)、内部回声为低回声(35例)、后方回声衰减(33例).结论:超声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弥补钼靶X线不足.
作者:何英;季秀珍;吴云松;沈智勇;蒋晓娟;孙春娟;张福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发生在胃部的血管球瘤,对其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胃血管球瘤临床上多发于中年女性,好发于胃窦部,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其形态学特点表现为肿瘤组织呈结节状,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圆形,瘤细胞排列成实性或围绕血管周围排列;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SMA、actin、calponin均为(+),CK、CD117、Syn、S-100、EMA、desmin、CD99、CD34均(-).结论:胃血管球瘤罕见,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需要和其他肿瘤如上皮样胃间质瘤、类癌等进行鉴别.
作者:张全武;肖艳景;赵驰;赵红梅;娄欣;张同全;乔思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p16蛋白的异常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变的关系和早期诊断及评判预后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30例内膜腺癌组织中PTEN、p16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单纯型增生、复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PTEN 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子宫内膜腺癌与除不典型增生外的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与不典型增生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宫内膜腺癌与正常子宫内膜及单纯型增生子宫内膜p16 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子宫内膜与增生症子宫内膜差异无显著性(P>0.05) 增生症子宫内膜各组间p16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PTEN P16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有关(P<0.05).PTEN、p16蛋白表达存在正相关性(r=0.978,P<0.05).结论:PTEN、p16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的癌变过程相关.
作者:薛玲玲;何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3岁,左乳发现无痛性肿块约2年.查体:左乳内上象限可触及一类圆形肿块,直径约4cm,界清、光滑、质硬、活动,无触痛,无乳头溢液,乳头及乳腺皮肤未见异常,体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作者:付春林;李军川;赵会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联合胸腔内化疗治疗伴有恶性胸水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6例伴有中、大量恶性胸水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胸腔置管引流尽量放干胸水后,胸腔内注射化疗药物顺铂(DDP)40mg/m2、香菇多糖2mg、地塞米松10mg,从胸腔内化疗后的第3天口服吉非替尼250mg/d,直到病变进展或其他原因停药.每3个月对病灶进行1次CT检查.结果:第3个月CT复查结果显示:全组胸水控制有效率为69.2%(18/26),肿瘤病灶治疗有效率为34.6%(9/26),疾病控制率73.1%(19/26),临床受益反应为88.5%(23/26).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8.2个月(95%可信区间:1.8-14.2月),中位生存期(MST)为12.4个月(95%可信区间:3.1-37.4月),1年生存率为46.2%(12/26).主要不良反应是Ⅰ、Ⅱ度皮肤毒性.结论:吉非替尼联合胸腔内化疗治疗伴有恶性胸水的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潘德键;周锡建;王东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药可通过改善免疫功能、保护造血功能、协同增效、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起到化疗辅助作用,但其确切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柏茂树;伍治平;王熙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 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大类生物学行为迥异的一族疾患,瘤变后的局部淋巴组织中的淋巴细胞也极易循环至全身,通过相应的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仍有少部分原发化疗抗拒(难治性)或短暂缓解即复发的病例,预后不佳,需要寻找新的解救方案或治疗手段以控制肿瘤的生长.本文就近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作者:李禹兵;刘延香;路喻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方法:采用开放试验方法,对4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进行治疗.奥施康定初始剂量10mg/12h,根据疼痛缓解程度调整剂量.结果:4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使用奥施康定小剂量10mg/12h,大剂量60mg/12h;治疗效果:完全缓解24例(60.0%),部分缓解15例(37.5%),轻度缓解2例(5.0%).其中中度疼痛患者的显效率为100.0%(7/7),重度疼痛患者的显效率为96.9%(32/33),全部患者总的显效率为97.5%(39/40).不良反应:便秘15例,恶心呕吐4例,腹胀1例,尿潴留1例,嗜睡3例,头晕2例.结论:奥施康定治疗慢性癌性中重度疼痛疗效确切,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轻,服用安全.
作者:庞东生;宋志刚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药物预处理改善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病人的不良反应.方法:将113例乳腺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预处理组在化疗前给予口服及静脉止吐药物预防胃肠道反应;并口服升白药物和注射集落刺激因子预防骨髓抑制发生.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化疗每周期间隔为21天,2组均化疗三周期以上.结果:两组化疗后消化道不良反应有明显的差异,预处理组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P<0.05).两组化疗后,白细胞计数预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预处理组患者对化疗耐受性也明显增加.结论:化疗前药物预处理可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涛;李怡;何显力;包国强;乔庆;李金茂;鲁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立体种植在盆腔转移瘤中的疗效.方法:通过三维粒子TPS系统确定粒子数量、针距、层距,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永久性植入125I粒子在盆腔转移瘤内.结果:24例病人治疗后病灶不同程度缩小,疼痛程度明显缓解.结论:CT引导下永久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实体肿瘤具有微创、靶区剂量高、适形度好等优点,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倪蓉晖;张志敏;贾辉;王阁;马俊刚;王正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DNA损伤剂对ATM基因缺陷和正常的胃癌细胞系的作用机制.方法:Western-blot方法检测6株胃癌细胞系ATM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DNA损伤剂顺铂作用于ATM基因缺陷的MKN28细胞系和ATM基因正常的BGC823细胞系,采用Western-blot、DNAladder、Hoechest 33258 /PI双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凋亡相关激酶的表达和细胞的应答反应.结果:Western-blot显示,ATM蛋白在胃癌细胞系MGC803、MKN28、MKN45、SGC790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GC823和AGS细胞系,BGC823细胞在CDDP作用后,ATM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磷酸化chk1和chk2活性24小时后增强,而Cdc25C表达减少;MKN28细胞中G2期检测点蛋白ATM、p-chk1、p-chk2表达较低,Cdc25C表达较高,但在CDDP作用前后无明显变化.MKN28细胞在DNA损伤剂作用后出现显著凋亡,而BGC823细胞在DNA损伤剂作用48小时后未见显著凋亡.结论:ATM在细胞周期的多个环节均有调控作用,特别是在细胞周期检测点和DNA损伤的修复中有重要的监视和启动作用.
作者:王莉;尹芳;杜昱蕾;杜文琪;陈蓓;张永国;陈铮;乔泰东;樊代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外照射同期配合腔内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6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外照射加腔内放疗组(治疗组)80例、单纯外照射组(对照组)80例.治疗组:外照射开始同期腔内照射,每周先外照射4次,1.8-2Gy/次,后腔内照射1次,5Gy/次,共4-5次,腔内照射当天不做外照射;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割单纯外照射,1.8-2Gy/次,5次/周.结果:两组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8.8%、61.3%、30.0%和57.5%、45.0%、23.8%,1、2年生存率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3.8%(27/80)和18.8%(15/80)(P<0.05),但Ⅲ级及以上的食管炎发生率相当,晚期并发症无增加.结论:外照射同期加腔内照射治疗食管癌疗效优于单纯外照射.此方法对控制原发灶、减少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率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刘克分;张绪春;王忠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3岁,间断性头痛3个月,加重半天,于2008年10月13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每日1-2次,持续约1分钟,自感行走不稳,无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黑蒙及耳鸣等症状伴随.在当地医院就诊,经头颅CT及MRI检查诊断为左小脑半球血管母细胞瘤,未做其他治疗.为求进一步治疗收住我科.足月顺产,其哥哥曾患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手术治愈.
作者:张少华;李会文;牛海涛;李军鹏;谢文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转移灶同时加量调强放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39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纵隔转移患者,设定原发灶和预防照射区进行SIB-IMRT(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计划设计.定义2个靶区:PTV1为需要加量照射的淋巴结靶区,给予69Gy(2.3×30次);PTV2为预防照射区,给予54Gy(1.8×30次)的剂量,设计等角度5野调强计划.结果:5野调强获得了满意的剂量分布,患者可在6周内完成治疗计划,所有患者完成了放疗,治疗后3个月复查CT,病灶达CR(complete response)占66.7%(36/54),PR(partial response)占 33.3%(18/54),总有效率(CR+PR)达到100.0%.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转移患者进行同时加量调强放射治疗物理学优势明显,可以明显提高局部控制率,急性放射治疗反应可耐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于长华;朱振亚;韩济华;朱卫国;潘鹏;李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影响患者总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AFP水平、有无包膜、TNM分期、肿瘤分布、血管侵犯和围手术期输血;影响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性别、AFP水平、有无包膜、TNM分期、肿瘤数目、肿瘤分布和围手术期输血.结论:肝癌手术切除患者预后与肿瘤进展程度以及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有关.术前积极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术中有效控制出血,减少输血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可能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王建民;吕铁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肌上皮细胞断裂是乳腺癌微浸润的早期事件.以前的研究在肌上皮细胞缺口处发现了一些形态独特的细胞,这些细胞完全缺乏ER的表达.本试验对这些形态独特的ER阴性细胞群的免疫组化性质进一步进行研究,目的是寻找肿瘤微浸润的早期生物学标志,并探讨微浸润癌细胞免疫性质的改变对乳腺导管癌早期浸润的潜在影响.方法:选择30例微浸润乳腺导管癌蜡块,分别用ER、PR、细胞增殖和肿瘤侵袭等相关的指标进行标记.结果:微浸润癌细胞群除失表达ER外,还缺乏细胞增殖及肿瘤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但是,它们却高表达c-erb-B2.结论:ER阴性细胞群可能是许多病理改变的目靶,微浸润癌细胞免疫组化性质的改变可能又进一步促进了早期浸润的发生.
作者:李会平;邢鲁奇;陈登庭;胡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TAC(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Ⅱb-Ⅲa乳腺癌患者术前应用TAC方案进行2-4周期新辅助化疗,观察其有效率,并中位随访2年观察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结果:新辅助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CR)8例,部分缓解(PR)20例,稳定(SD)3例,总有效率88.57%.其2年无病生存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总生存率两组无差别(P>0.05).结论:应用TAC方案行新辅助化疗可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临床缓解率,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
作者:李怡;吴涛;尹国武;杨华光;杨艳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肿瘤的生成、转移、复发和预后均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随着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发,大量研究证实部分中药有效成分可能具有较强的肿瘤新生血管抑制作用,很可能会为肿瘤的防治,特别是为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开发提供新的策略和方向.
作者:季秀海;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