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不同途径应用rAdp53对大肠癌裸鼠模型生长抑制差异性的研究

王建华;张涛;贡桑明久;毛智军;李文生

关键词:重组人P53腺病毒, 大肠癌, 裸鼠模型, 生长抑制
摘要:目的:研究经不同途径使用rAdp53对小鼠大肠癌肿瘤模型生长抑制作用的差异性.方法:应用人大肠癌-174细胞株经体外培养传代后,接种到SPF级BALB/c-nu裸鼠皮下,建立大肠癌动物模型;分别经由腹腔、静脉以及瘤内注射rAdp53,动态测量不同使用途径下肿瘤体积及肿瘤重量的变化.结果:经三种不同途径应用rAdp53后,大肠癌动物模型的生长明显较对照组减缓,但腹腔注射组与静脉注射组、瘤内注射组的抑瘤作用有统计学的差异性;同样经三种不同途径给药后,肿瘤模型瘤重抑制率均达50%以上,其中静脉注射组及瘤内注射组高达70%以上,与腹腔注射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经不同途径应用rAdp53均可以抑制大肠癌肿瘤模型的生长,但静脉注射组及瘤内注射组的抑瘤效果较腹腔注射组明显增强.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微粒植入治疗盆腔转移瘤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立体种植在盆腔转移瘤中的疗效.方法:通过三维粒子TPS系统确定粒子数量、针距、层距,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永久性植入125I粒子在盆腔转移瘤内.结果:24例病人治疗后病灶不同程度缩小,疼痛程度明显缓解.结论:CT引导下永久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实体肿瘤具有微创、靶区剂量高、适形度好等优点,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倪蓉晖;张志敏;贾辉;王阁;马俊刚;王正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经不同途径应用rAdp53对大肠癌裸鼠模型生长抑制差异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经不同途径使用rAdp53对小鼠大肠癌肿瘤模型生长抑制作用的差异性.方法:应用人大肠癌-174细胞株经体外培养传代后,接种到SPF级BALB/c-nu裸鼠皮下,建立大肠癌动物模型;分别经由腹腔、静脉以及瘤内注射rAdp53,动态测量不同使用途径下肿瘤体积及肿瘤重量的变化.结果:经三种不同途径应用rAdp53后,大肠癌动物模型的生长明显较对照组减缓,但腹腔注射组与静脉注射组、瘤内注射组的抑瘤作用有统计学的差异性;同样经三种不同途径给药后,肿瘤模型瘤重抑制率均达50%以上,其中静脉注射组及瘤内注射组高达70%以上,与腹腔注射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经不同途径应用rAdp53均可以抑制大肠癌肿瘤模型的生长,但静脉注射组及瘤内注射组的抑瘤效果较腹腔注射组明显增强.

    作者:王建华;张涛;贡桑明久;毛智军;李文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道1例极少见的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等进行分析.结果:大体见4.5cm×3.5cm×2cm大小的灰白色结节,与周围界限较清.镜下见肿瘤主要为梭形细胞成分与腺样成分互相融合的双相分化表现.免疫表型Keratin、EMA和Vim阳性.结论: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肿瘤,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无功能改变,确诊需结合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鉴别诊断包括甲状腺未分化癌、滑膜肉瘤、间质高度增生呈结节状筋膜炎样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等.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作者:张宁兰;徐玉乔;王映梅;杨守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金属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癌狭窄的应用

    食管支架放置方法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三种方法,即X线透视下放置、胃镜直视下放置和胃镜结合X线透视下放置,我院内镜室自2005年12月起至2008年12月三年中对食管癌狭窄患者实施胃镜直视下置入金属支架38例,疗效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作者:杨晓军;顾喜明;王征球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吉非替尼联合胸腔内化疗治疗伴有恶性胸水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联合胸腔内化疗治疗伴有恶性胸水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6例伴有中、大量恶性胸水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胸腔置管引流尽量放干胸水后,胸腔内注射化疗药物顺铂(DDP)40mg/m2、香菇多糖2mg、地塞米松10mg,从胸腔内化疗后的第3天口服吉非替尼250mg/d,直到病变进展或其他原因停药.每3个月对病灶进行1次CT检查.结果:第3个月CT复查结果显示:全组胸水控制有效率为69.2%(18/26),肿瘤病灶治疗有效率为34.6%(9/26),疾病控制率73.1%(19/26),临床受益反应为88.5%(23/26).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8.2个月(95%可信区间:1.8-14.2月),中位生存期(MST)为12.4个月(95%可信区间:3.1-37.4月),1年生存率为46.2%(12/26).主要不良反应是Ⅰ、Ⅱ度皮肤毒性.结论:吉非替尼联合胸腔内化疗治疗伴有恶性胸水的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潘德键;周锡建;王东林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基质溶解素2(MMP-10)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了解基质溶解素2(MMP-10)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病变的浸润程度、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等的关系,探讨MMP-10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病、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42例子宫内膜腺癌、12例非典型增生、12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MP-10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腺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MMP-1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2%(32/42)、33.3%(4/12)、0%(0/12).MMP-10的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每两组的统计学检验显示MMP-10在子宫内膜腺癌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癌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MMP-10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程度、临床分期均有关(P<0.01).结论:MMP-10有可能作为子宫内膜腺癌的肿瘤标志物之一.

    作者:冯骏;王丽娟;李旭;刘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胰腺癌组织中CD44s和ESA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CD44s和ESA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癌旁组织和50例胰腺癌组织中CD44s和ESA的表达.结果:CD44s和ESA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CD44s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级有关(P<0.05);而ESA的表达仅与病理分级有关(P<0.05);两者之间表达呈正相关(P=0.017,rs=5.747).结论:CD44s和ESA在胰腺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密切相关,发挥重要作用,两者可作为胰腺癌浸润、转移及评估预后的指标.

    作者:刘茗露;刘斌;陈一伟;郭峰;刘美荷;张鹏江;付藏红;朱宏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238例恶性肿瘤患者SCL-90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 238例恶性肿瘤患者,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作出独立的测试,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其严重程度分级多为轻度.人际关系、偏执、精神病性三因子得分较全国常模低,而强迫、敌对、恐怖等因子与全国常模无显著差异.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情绪问题,有必要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

    作者:耿熠;赵亚宁;邬德东;刘晓凤;汪华;闫晓红;周海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放疗研究现况

    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放疗目前仍有争议,尤其是对N2期的患者完全切除术后是否应放疗争议较多,本文就近年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放疗方面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作一综述.

    作者:谢晔明;张晓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药物预处理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药物预处理改善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病人的不良反应.方法:将113例乳腺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预处理组在化疗前给予口服及静脉止吐药物预防胃肠道反应;并口服升白药物和注射集落刺激因子预防骨髓抑制发生.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化疗每周期间隔为21天,2组均化疗三周期以上.结果:两组化疗后消化道不良反应有明显的差异,预处理组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P<0.05).两组化疗后,白细胞计数预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预处理组患者对化疗耐受性也明显增加.结论:化疗前药物预处理可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涛;李怡;何显力;包国强;乔庆;李金茂;鲁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肿瘤干细胞真的存在吗?

    肿瘤干细胞是个令人激动的概念,其假说似乎回答了肿瘤起源的问题.然而从肿瘤中分离出的细胞是否为真正的肿瘤干细胞还存在理论、技术和数学方面的疑问.本文分析肿瘤干细胞不存在的可能性.

    作者:张百红;王湘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前列腺纤维瘤样增生放射治疗1例

    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和地位早被临床肯定,在非恶性肿瘤治疗的应用亦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近年来,随着三维立体定向放疗的应用,前列腺瘤样增生的放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我院收治1例.

    作者:高宏;邵秋菊;周惠敏;吴淑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肿瘤化疗辅助中药研究进展

    中药可通过改善免疫功能、保护造血功能、协同增效、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起到化疗辅助作用,但其确切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柏茂树;伍治平;王熙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一种经济高效的人外周血NK细胞纯化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经济并且纯化率高的人外周血NK细胞分离方法.方法:对用RosetteSepR法直接从全血分离NK细胞的方法进行改进,先从全血中获得单个核细胞(PBMC),与红细胞按比例混合后再进行分离,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纯度,并且用CCK-8法检测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改进后分离每毫升血所需RosetteSep抗体复合物用量仅为直接分离法的1/50;NK细胞的纯度由纯化前的(11.02±3.15)%提高到(96.52±2.42)%,细胞回收率为(70.24±10.51)%;纯化的NK对靶细胞K562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与直接分离法比较杀伤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NK细胞,该分离方法不影响NK的杀伤活性,同时极大的降低了分离成本.初步建立了一种经济高效,快速简便,并且纯化率高的人外周血NK细胞纯化方法.

    作者:王新利;李卿;高婷;姜又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周剂量D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周剂量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氟尿嘧啶(D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近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1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多西他赛 60mg/m2分两次静脉滴入,d1、d8;顺铂25mg/m2 静脉滴入,d1-3;亚叶酸钙150-200mg/ m2静滴d1-5,静滴2小时后,氟尿嘧啶750mg/ m2持续静滴6小时以上或口服卡培他滨1000mg/m2,d1-14.21d为1个周期,至少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全组21例可评价疗效,结果PR 5例,SD 9例,总有效率 66.7%.患者KPS及QOL评分改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脱发,III/IV度骨髓抑制28.8%,消化道反应多为III度,均为可逆性.结论:周剂量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赵亚宁;耿熠;刘晓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PR与UP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孕激素受体(PR)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ABC法,检测70例乳腺癌组织中PR及UPA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中PR的阳性率为61.43%(43/70),UPA的阳性率为64.29%(45/70),二者的表达成低度相关,r=0.083.PR在无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5),UPA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浸润型乳癌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非浸润组(P<0.05).结论:PR和UPA在乳腺癌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检测PR和UPA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有指导意义.

    作者:冯丹;薄爱华;张彦;吉艳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肿瘤型丙酮酸激酶在结直肠癌血浆中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型丙酮酸激酶(tumor M2 pyruvate kinase,TU M2-PK)在结直肠癌血浆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作为肿瘤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Elisa方法测定16例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浆TU M2-PK浓度,以及40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血浆TU M2-PK浓度(其中22例追踪测定术后血样浓度,7例追踪肿瘤复发转移后进行XELOX方案化疗1次后血样浓度).同时期测定血清癌胚抗原(CEA)浓度.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TU M2-PK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血浆TU M2-PK值与Dukes分期较晚(P<0.01)以及复发远处转移(P<0.01)明显相关.在接受手术的患者中血浆TU M2-PK在原发肿瘤的病理分级不良(P=0.047)、淋巴转移阳性(P=0.030)、有远处转移(P=0.022)、Dukes D期(P=0.048)情况下明显升高.在特异性相同的情况下,血浆TU M2-PK敏感性比血清CEA高(80% vs 52.5%),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明显上升.追踪术后及化疗后患者血浆TU M2-PK浓度变化,发现其浓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血浆TU M2-PK水平在罹患结直肠癌,尤其是发生浸润转移的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且在术后及化疗后下降明显,有望成为筛选和提示进展的诊断指标,并在检测疾病动态变化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叶维洁;金冶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65例老年乳腺癌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老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病人中,根治性切除51例,姑息性切除14例.结论:高龄乳腺癌不是手术禁忌症,通过对有合并症的高龄乳腺癌病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和积极行手术治疗,可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获得较满意的长期疗效.

    作者:邱献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肿瘤细胞疫苗研究进展

    随着对肿瘤逃避免疫监视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胞免疫已成为一种有希望治疗肿瘤的新方法.其中肿瘤疫苗作为肿瘤的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近年来的研究取得可喜进展.本文介绍目前应用的细胞全瘤苗的处理方法、效果、优点、局限性及相应的改进方法,讨论该法作为肿瘤辅助治疗的研究前景及价值.

    作者:李帅;王小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胸腺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

    目的:观察胸腺瘤组织及瘤旁组织端粒酶的活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改良的TRAP法检测18例侵袭性胸腺瘤、39例非侵袭性胸腺瘤和瘤旁组织以及20例正常胸腺组织端粒酶活性,用Tecan酶免分析仪连续测定其450-630nm的OD值.结果:18例侵袭性胸腺瘤及其瘤旁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及活性强度OD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胸腺瘤.结论:端粒酶的检测有可能作为判别胸腺瘤良、恶性的新指标.

    作者:杨胜生;曾志勇;程先进;庄聪文;张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