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兰;徐玉乔;王映梅;杨守京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对 238例恶性肿瘤患者,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作出独立的测试,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其严重程度分级多为轻度.人际关系、偏执、精神病性三因子得分较全国常模低,而强迫、敌对、恐怖等因子与全国常模无显著差异.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情绪问题,有必要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
作者:耿熠;赵亚宁;邬德东;刘晓凤;汪华;闫晓红;周海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发生在胃部的血管球瘤,对其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胃血管球瘤临床上多发于中年女性,好发于胃窦部,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其形态学特点表现为肿瘤组织呈结节状,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圆形,瘤细胞排列成实性或围绕血管周围排列;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SMA、actin、calponin均为(+),CK、CD117、Syn、S-100、EMA、desmin、CD99、CD34均(-).结论:胃血管球瘤罕见,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需要和其他肿瘤如上皮样胃间质瘤、类癌等进行鉴别.
作者:张全武;肖艳景;赵驰;赵红梅;娄欣;张同全;乔思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楼复方(Chong Lou Fu Fang, CLFF)与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对胃癌细胞有无体外协同作用及CLFF对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 TS)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基于中位效应原则的联合指数法评估CLFF与5-FU对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BGC-823的相互作用;Annexin-Ⅴ-FITC和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TS和β-actin mRNA表达.结果:CLFF在两株细胞中与5-FU均产生较好的协同细胞毒性,两药合用亦以协同方式诱导肿瘤细胞凋亡;CLFF作用24 h后,SGC-7901和BGC-823细胞中TS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0.30±0.03)倍和(0.46±0.03)倍,用药前后两株细胞中TS mRNA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LFF与5-FU有较好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可能与二者协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以及CLFF可下调胸苷酸合成酶基因表达有关.
作者:刘永萍;凌扬;胡文静;谢丽;禹立霞;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31I-全身显像(131I-WBS)、甲状腺球蛋白(Tg)测定及颈部B超检查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随访中的意义.方法:31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中行甲状腺吸131I率、颈部B超、131I显像及甲状腺球蛋白测定.结果:治疗剂量131I-WBS较诊断剂量131I-WBS多发现3例转移灶;64人次Tg与131I-WBS检查结果:Tg与131I-WBS均阳性者19/64,均阴性者35/64,Tg阳性而131I-WBS阴性者5/64,Tg阴性而131I-WBS阳性者5/64;B超发现颈部淋巴结增大者为80.6%.结论: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效果突出,131I-WBS、Tg测定与颈部B超在其随访中联合应用可以相互补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爱民;薛建军;高蕊;邓惠兴;喻铭启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透射比浊法测定6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TSGF水平.结果: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血清TSGF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完全缓解期TSGF水平恢复正常,未缓解和复发患者TSGF水平与初诊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检测TSGF水平变化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病情判断,可作为疗效观察的辅助指标.
作者:章正华;张霞;杨华强;姜铧;夏云金;万楚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p16蛋白的异常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变的关系和早期诊断及评判预后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30例内膜腺癌组织中PTEN、p16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单纯型增生、复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PTEN 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子宫内膜腺癌与除不典型增生外的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与不典型增生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宫内膜腺癌与正常子宫内膜及单纯型增生子宫内膜p16 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子宫内膜与增生症子宫内膜差异无显著性(P>0.05) 增生症子宫内膜各组间p16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PTEN P16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有关(P<0.05).PTEN、p16蛋白表达存在正相关性(r=0.978,P<0.05).结论:PTEN、p16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的癌变过程相关.
作者:薛玲玲;何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外照射同期配合腔内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6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外照射加腔内放疗组(治疗组)80例、单纯外照射组(对照组)80例.治疗组:外照射开始同期腔内照射,每周先外照射4次,1.8-2Gy/次,后腔内照射1次,5Gy/次,共4-5次,腔内照射当天不做外照射;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割单纯外照射,1.8-2Gy/次,5次/周.结果:两组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8.8%、61.3%、30.0%和57.5%、45.0%、23.8%,1、2年生存率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3.8%(27/80)和18.8%(15/80)(P<0.05),但Ⅲ级及以上的食管炎发生率相当,晚期并发症无增加.结论:外照射同期加腔内照射治疗食管癌疗效优于单纯外照射.此方法对控制原发灶、减少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率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刘克分;张绪春;王忠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肿瘤干细胞是个令人激动的概念,其假说似乎回答了肿瘤起源的问题.然而从肿瘤中分离出的细胞是否为真正的肿瘤干细胞还存在理论、技术和数学方面的疑问.本文分析肿瘤干细胞不存在的可能性.
作者:张百红;王湘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分析抑癌候选基因NDRG2在人类甲状腺癌组织、甲状腺正常组织及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小鼠抗NDRG2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研究NDRG2在不同甲状腺组织的表达,并分析NDRG2在不同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甲状腺癌组织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DNRG2的表达相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甲状腺癌组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中DNRG2的表达相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中DNRG2的表达相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DRG2在甲状腺癌组织中呈低表达,提示其可能对甲状腺癌的发生或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不仅为研究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进一步提供了线索,而且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华栋;付强;张健;鲁建国;何显力;王青;南菁;杨媛;药立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区域淋巴结及外周血Lunx mRNA表达对肺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43例初治NSCLC患者、2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的外周血和术前经TBNA所获得的区域淋巴结,及10例健康人外周血的Lunx mRNA表达.结果:NSCLC患者外周血Lunx mRNA表达阳性率为51.16%(22/43);术前获得的64枚区域淋巴结Lunx mRNA阳性率为93.75% (60/64),与病理阳性率70.31%(45/64)比较有显著差异;区域淋巴结Lunx的检出率要比常规病理和外周血Lunx的检出率高(P<0.01).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与细胞分化程度、术前临床分期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而对照组的所有标本只有1枚淋巴结检出Lunx mRNA.结论:检测外周血和术前区域淋巴结Lunx mRNA表达可作为诊断早期NSCLC患者微转移的参考指标,有助于完善病理C-TNM分期并指导临床综合治疗.
作者:刘静;荣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睾丸原发不典型类癌非常罕见,2009年4月13日我科收治1例,现结合相关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邹传涛;刘光贤;王志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蟾毒灵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MTT方法检测蟾毒灵单体对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抑制作用;FCM法检测蟾毒灵单体诱导HepG2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蟾毒灵单体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作用.结果:蟾毒灵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该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蟾毒灵能够诱导HepG2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蟾毒灵对HepG2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可能与cyclinB1、CDK1的表达下调有关.结论:蟾毒灵能够通过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诱导HepG2细胞阻滞于G2/M期.
作者:张宁;汪晨;顾伟;凌昌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指标的变化预示不同的预后.将这些变量分为4类并用于肝癌分子分期:发生期、早期、进展期和转移复发期.寻找各期敏感、特异、客观、实用的变量,构建肝癌分子分期系统将是肝癌分期的未来.
作者:张百红;王湘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对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CVC-RI)发生率的影响,寻找有效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的护理方法.方法:将446例中心静脉置管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通过采用不同的皮肤消毒剂、皮肤消毒方法、换药时间、肝素帽更换时间分组进行护理,对各组感染率作比较.结果:B组与A组相比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D组与A组相比感染率虽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D组感染率较低.结论:选用酒精、碘伏消毒剂、采用顺-逆-顺时针螺旋形皮肤消毒法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红芳;龚光明;陆雁;刘继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诊断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诊断方法、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2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男性13例,女性8例,男女之比为1.63:1,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50.6岁,40岁以上者17例,占81.0%.发生于胃和小肠分别为11例和8例,占85.7%,结肠2例,肠系膜1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腹部不适、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手术或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指标.
作者:张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是细胞角蛋白18片段上的M3抗原决定簇,血清中TPS含量的高低是衡量肿瘤细胞分裂和增殖活性的一个较为特异的指标.研究表明TPS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告复发和转移、评价预后方面有独特的价值.本文将从TPS的结构特性、影响因素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高洪波;巩平;李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立体种植在盆腔转移瘤中的疗效.方法:通过三维粒子TPS系统确定粒子数量、针距、层距,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永久性植入125I粒子在盆腔转移瘤内.结果:24例病人治疗后病灶不同程度缩小,疼痛程度明显缓解.结论:CT引导下永久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实体肿瘤具有微创、靶区剂量高、适形度好等优点,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倪蓉晖;张志敏;贾辉;王阁;马俊刚;王正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药物预处理改善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病人的不良反应.方法:将113例乳腺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预处理组在化疗前给予口服及静脉止吐药物预防胃肠道反应;并口服升白药物和注射集落刺激因子预防骨髓抑制发生.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化疗每周期间隔为21天,2组均化疗三周期以上.结果:两组化疗后消化道不良反应有明显的差异,预处理组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P<0.05).两组化疗后,白细胞计数预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预处理组患者对化疗耐受性也明显增加.结论:化疗前药物预处理可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涛;李怡;何显力;包国强;乔庆;李金茂;鲁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吗啡持续静脉微泵注射用于恶液质合并重度癌性疼痛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49例晚期肿瘤患者,均呈恶液质状态,合并重度癌性疼痛,经口服吗啡或外贴芬太尼治疗效果欠佳.使用微量注射泵给予吗啡持续静脉注射,治疗起始给予吗啡滴定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数字疼痛强度分级法(NR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生活质量评分(QOL)评价生活质量,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在吗啡持续静脉注射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所有患者疼痛显著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吗啡持续静脉微泵注射治疗可以安全应用于恶液质合并重度癌性疼痛的患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起效迅速,疗效确切.
作者:秦健勇;谢长春;邓晓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食管支架放置方法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三种方法,即X线透视下放置、胃镜直视下放置和胃镜结合X线透视下放置,我院内镜室自2005年12月起至2008年12月三年中对食管癌狭窄患者实施胃镜直视下置入金属支架38例,疗效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作者:杨晓军;顾喜明;王征球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