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健勇;谢长春;邓晓芳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诊断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诊断方法、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2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男性13例,女性8例,男女之比为1.63:1,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50.6岁,40岁以上者17例,占81.0%.发生于胃和小肠分别为11例和8例,占85.7%,结肠2例,肠系膜1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腹部不适、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手术或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指标.
作者:张宪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一种经济并且纯化率高的人外周血NK细胞分离方法.方法:对用RosetteSepR法直接从全血分离NK细胞的方法进行改进,先从全血中获得单个核细胞(PBMC),与红细胞按比例混合后再进行分离,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纯度,并且用CCK-8法检测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改进后分离每毫升血所需RosetteSep抗体复合物用量仅为直接分离法的1/50;NK细胞的纯度由纯化前的(11.02±3.15)%提高到(96.52±2.42)%,细胞回收率为(70.24±10.51)%;纯化的NK对靶细胞K562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与直接分离法比较杀伤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NK细胞,该分离方法不影响NK的杀伤活性,同时极大的降低了分离成本.初步建立了一种经济高效,快速简便,并且纯化率高的人外周血NK细胞纯化方法.
作者:王新利;李卿;高婷;姜又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RhoC蛋白在喉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其与喉癌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间关系.方法:2004年2月-2006年6月期间在解放军463医院耳鼻喉科首次进行手术的原发喉癌,共51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hoC蛋白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喉癌内组织RhoC蛋白表达的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淋巴结转移组RhoC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结论:RhoC蛋白表达在喉癌的发生、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中起促进作用,发挥了癌基因的作用,可作为喉癌发生、浸润及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对预测喉癌的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侯艳鹏;王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发生在胃部的血管球瘤,对其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文献.结果:胃血管球瘤临床上多发于中年女性,好发于胃窦部,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其形态学特点表现为肿瘤组织呈结节状,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圆形,瘤细胞排列成实性或围绕血管周围排列;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SMA、actin、calponin均为(+),CK、CD117、Syn、S-100、EMA、desmin、CD99、CD34均(-).结论:胃血管球瘤罕见,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具有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需要和其他肿瘤如上皮样胃间质瘤、类癌等进行鉴别.
作者:张全武;肖艳景;赵驰;赵红梅;娄欣;张同全;乔思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对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CVC-RI)发生率的影响,寻找有效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的护理方法.方法:将446例中心静脉置管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通过采用不同的皮肤消毒剂、皮肤消毒方法、换药时间、肝素帽更换时间分组进行护理,对各组感染率作比较.结果:B组与A组相比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D组与A组相比感染率虽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D组感染率较低.结论:选用酒精、碘伏消毒剂、采用顺-逆-顺时针螺旋形皮肤消毒法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红芳;龚光明;陆雁;刘继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3岁,间断性头痛3个月,加重半天,于2008年10月13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每日1-2次,持续约1分钟,自感行走不稳,无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黑蒙及耳鸣等症状伴随.在当地医院就诊,经头颅CT及MRI检查诊断为左小脑半球血管母细胞瘤,未做其他治疗.为求进一步治疗收住我科.足月顺产,其哥哥曾患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手术治愈.
作者:张少华;李会文;牛海涛;李军鹏;谢文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经病理确诊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声像图资料,结合病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0例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边界模糊不清(39例)、形态不规则(37例)、边缘毛刺(20例)或成角(14例)、内部回声为低回声(35例)、后方回声衰减(33例).结论:超声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弥补钼靶X线不足.
作者:何英;季秀珍;吴云松;沈智勇;蒋晓娟;孙春娟;张福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蟾毒灵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MTT方法检测蟾毒灵单体对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抑制作用;FCM法检测蟾毒灵单体诱导HepG2细胞周期阻滞的作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蟾毒灵单体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作用.结果:蟾毒灵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该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蟾毒灵能够诱导HepG2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蟾毒灵对HepG2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可能与cyclinB1、CDK1的表达下调有关.结论:蟾毒灵能够通过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诱导HepG2细胞阻滞于G2/M期.
作者:张宁;汪晨;顾伟;凌昌全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道1例极少见的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等进行分析.结果:大体见4.5cm×3.5cm×2cm大小的灰白色结节,与周围界限较清.镜下见肿瘤主要为梭形细胞成分与腺样成分互相融合的双相分化表现.免疫表型Keratin、EMA和Vim阳性.结论: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肿瘤,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无功能改变,确诊需结合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鉴别诊断包括甲状腺未分化癌、滑膜肉瘤、间质高度增生呈结节状筋膜炎样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等.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作者:张宁兰;徐玉乔;王映梅;杨守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肿瘤型丙酮酸激酶(tumor M2 pyruvate kinase,TU M2-PK)在结直肠癌血浆中的浓度变化,及其作为肿瘤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Elisa方法测定16例健康对照组人群血浆TU M2-PK浓度,以及40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血浆TU M2-PK浓度(其中22例追踪测定术后血样浓度,7例追踪肿瘤复发转移后进行XELOX方案化疗1次后血样浓度).同时期测定血清癌胚抗原(CEA)浓度.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TU M2-PK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血浆TU M2-PK值与Dukes分期较晚(P<0.01)以及复发远处转移(P<0.01)明显相关.在接受手术的患者中血浆TU M2-PK在原发肿瘤的病理分级不良(P=0.047)、淋巴转移阳性(P=0.030)、有远处转移(P=0.022)、Dukes D期(P=0.048)情况下明显升高.在特异性相同的情况下,血浆TU M2-PK敏感性比血清CEA高(80% vs 52.5%),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明显上升.追踪术后及化疗后患者血浆TU M2-PK浓度变化,发现其浓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血浆TU M2-PK水平在罹患结直肠癌,尤其是发生浸润转移的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且在术后及化疗后下降明显,有望成为筛选和提示进展的诊断指标,并在检测疾病动态变化方面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叶维洁;金冶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PXA)的病理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1例PXA患者进行临床病理观察与预后分析.结果:Ki-67增殖指数(PI)为3.87%,偶见病理核分裂像,本例于手术确诊后半年死于复发.结论:PXA的Ki-67增殖指数的增高(一般<1%)及病理核分裂像对评估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高平;宗阳如;车东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Kikuchi淋巴结炎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提高对Kikuchi淋巴结炎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31例病理确诊为Kikuchi淋巴结炎的病例,结合临床特点和免疫组化进行分析观察.结果:31例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临床表现均为发热和浅表淋巴结肿大.所有的病例可见核碎片及淋巴细胞凋亡;淋巴结内出现片状或灶状形态多样的组织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标记CD45、CD68及CD3均为阳性表达.结论:本病病理形态以组织细胞增生为特征,主要是与组织细胞来源的淋巴瘤进行鉴别,免疫组化标记CD68及CD3阳性表达,对本病诊断有很重要的价值.该病属自限性疾病,预后多良好.
作者:董兵卫;何会女;张粉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20例卵巢良性肿瘤、20例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以及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B和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CB和MMP-2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卵巢交界性肿瘤、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CB和MMP-2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组织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无关.二者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B和MMP-2表达升高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分化、进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CB和MMP-2基因有可能成为治疗卵巢癌的新靶点
作者:戴宇;王永来;焦伊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p16蛋白的异常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变的关系和早期诊断及评判预后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0例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30例内膜腺癌组织中PTEN、p16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单纯型增生、复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PTEN 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子宫内膜腺癌与除不典型增生外的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与不典型增生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宫内膜腺癌与正常子宫内膜及单纯型增生子宫内膜p16 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子宫内膜与增生症子宫内膜差异无显著性(P>0.05) 增生症子宫内膜各组间p16蛋白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PTEN P16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有关(P<0.05).PTEN、p16蛋白表达存在正相关性(r=0.978,P<0.05).结论:PTEN、p16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的癌变过程相关.
作者:薛玲玲;何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外照射同期配合腔内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6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外照射加腔内放疗组(治疗组)80例、单纯外照射组(对照组)80例.治疗组:外照射开始同期腔内照射,每周先外照射4次,1.8-2Gy/次,后腔内照射1次,5Gy/次,共4-5次,腔内照射当天不做外照射;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割单纯外照射,1.8-2Gy/次,5次/周.结果:两组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8.8%、61.3%、30.0%和57.5%、45.0%、23.8%,1、2年生存率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3.8%(27/80)和18.8%(15/80)(P<0.05),但Ⅲ级及以上的食管炎发生率相当,晚期并发症无增加.结论:外照射同期加腔内照射治疗食管癌疗效优于单纯外照射.此方法对控制原发灶、减少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率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刘克分;张绪春;王忠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绝大多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对EGFR及其信号转导的研究较多,对其相应药物的开发已成为抗癌药的研究热点之一,已有相关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综述了近年来EGFR及相关抗瘤药物的研究,为寻找新的抗瘤药研究提供资料.
作者:罗文娟;郭远文;许雪梅;李小颖;贺浪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药可通过改善免疫功能、保护造血功能、协同增效、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起到化疗辅助作用,但其确切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柏茂树;伍治平;王熙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mFOLFOX6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27例经内镜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且有可测量的、可评价的晚期胃癌,HCPT 10mg静滴3小时,第1-2天,奥沙利铂(L-OHP),85mg/m2(2小时静脉滴入),亚叶酸钙(CF)400mg/m2(2小时静脉滴入,第2天),5-FU 400mg/m2(静脉推注第2天),5-FU 2400mg/m2持续泵入48小时,第2天,14天重复,至少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27例可评价疗效,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9例,总有效率40.7%,12例肝转移患者中,肝转移灶有效率50%.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神经毒性,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HCPT联合mFOLFOX6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好且相对安全.
作者:黄卫兵;朱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肿瘤的生成、转移、复发和预后均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随着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和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发,大量研究证实部分中药有效成分可能具有较强的肿瘤新生血管抑制作用,很可能会为肿瘤的防治,特别是为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开发提供新的策略和方向.
作者:季秀海;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伴有复杂核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TSH),多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结果: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发现2例具有复杂核型,间期FISH证实2例均含有PML/RARA融合基因,多重FISH明确复杂核型性质.2例预后均较差.结论:联合常规细胞遗传学,间期FISH,多重FISH可以准确明确复杂核型的性质.具有复杂核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马力;李建勇;潘金兰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