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联合放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T细胞亚群和IL-2表达的影响

苏丽;夏黎明;李平;张梅

关键词:中药, 放疗, 中晚期食管癌, T细胞亚群, IL-2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联合放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T细胞亚群和IL-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放疗)20例、治疗组(中药复方守宫散联合放疗)20例.分别采用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法、ELISA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两组患者的T细胞亚群和IL-2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CD8+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CD8+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改细胞亚群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IL-2表达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IL-2表达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IL-2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守宫散不仅可调节、提高中晚期食管癌放疗患者的免疫功能,亦可减轻放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生化特点和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30例长期生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生化特点,比较是否合并骨折患者的生化检测指标、生活质量、预后和生存状态.结果: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骨折患者的ECOG评分均为3-4分,不合并骨折的患者ECOG评分为0-1分,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髓原始浆细胞比例、β-2微球蛋白、白蛋白、肾功能、骨折、贫血、年龄、性别、诱导治疗效果等多因素分析,骨折不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常见血液生化指标,不能反映和预测骨髓瘤骨病骨折发生;预防骨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周芳;程传耀;杨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EGFR基因突变指导厄洛替尼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探讨厄洛替尼(Erlotinib)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从110例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提取DNA,用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EGFR基因19、21外显子突变情况,31例EGFR基因突变患者中,30例患者口服厄洛替尼150mg/d,持续至疾病进展或发生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评价客观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OS),无疾病进展时间(PFS),一年生存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10例NSCLC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31(28%)例,其中19外显子缺失18(58%)例,21外显子点突变13 (42%)例.EGFR基因突变率女性40%、肺腺癌33%、不吸烟者46%,高于男性、非腺癌、吸烟的病人.30例口服厄洛替尼患者,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21例,疾病稳定(SD)5例和疾病进展(PD)1例,客观有效率为80%,疾病控制率为97%,截止随访结束,仍有20例患者生存,故中位总生存未获得结果,无疾病进展时间为11.4个月,1年生存率为78%,厄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泻和皮疹,多为I-II级.结论:DNA直接测序检测晚期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具有高度敏感性,以EGFR基因突变结果为依据,一线应用厄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患者,疗效明显,耐受性好,是治疗晚期NSCLC的佳选择之一.

    作者:车德海;田强;曹京燕;张华;于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胃肠间质瘤所面临的问题

    保证切缘无癌的切除手术是局限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术后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很低.传统的放疗及化疗对GIST几乎无效;伊马替尼治疗不可切除/转移/复发GIST疗效显著,使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目前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应用尚存在很多疑问.本文就其应用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马良;钟鉴宏;黎乐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4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生存情况.43例患者经过D-二聚体筛查、血管加压超声和/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确诊.全部患者接受了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改善循环治疗.结果:经治疗1月后,37(86%)例患者栓塞症状缓解.随访1年,31例死亡.1年生存率28%.结论:深静脉血栓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肿瘤进展及各种抗肿瘤措施有一定的相关性.具有潜在的致死性,治疗复杂,预后不良.抗凝治疗为此类患者的基础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宁;杨杰;裴圆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CEA与CA15-3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 antigen,CEA)与肿瘤相关糖类抗原15-3(carbohydrate antigen15-3,CA15-3)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116例乳腺癌患者与94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血清中CEA与CA15-3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EA与CA15-3水平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对照组(P<0.01);二者联合检测诊断敏感性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CEA与CA15-3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EA与CA15-3联合检测可提高乳腺癌诊断敏感性,对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庄珊珊;方裕森;陈炯玉;翁雪芬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亚砷酸联合GDP方案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亚砷酸(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GD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有效率.方法:23例难治性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给予吉西他滨1000mg/m2,第1和第8天,顺铂25mg/m2 第1-3天,地塞米松 20mg/m2,第1-5天,As2O310mg/d,第1-14天.21天为1个周期.结果: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6例,总有效率65.22%.肿瘤中位进展时间6个月,1年生存率39.13%.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结论:亚砷酸联合GDP方案是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较为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

    作者:丁富强;乔红梅;李晓霞;李恩孝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 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比分析63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后行手术治疗患者的细胞病理学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结果:细针穿刺细胞学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诊断总符合率为90.48% (57/63),kappa=0.883(P<0.05)FNAC 判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性质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8.95%、95.45%和90.48%.结论:FNAC对甲状腺癌诊断价值较高,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总体诊断符合率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前确诊手段.

    作者:吴骥;管小青;顾书成;刘从兵;侍孝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HPV与头颈部肿瘤的关系

    头颈部肿瘤是第六大常见的肿瘤,约占全部肿瘤的6%.早在1983年Syrianen就提出 HPV参与头颈部肿瘤的形成.近二十多年来,人们更加认识到了头颈肿瘤尤其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与HPV的关系,本文就HPV与头颈部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吴俊福;周佳青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多中心的Ⅱ级胶质细胞瘤治疗疗效

    多中心的Ⅱ级胶质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病例,它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还存在着争议.本科收治一名56岁男性患者,有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四肢肌力正常,略有头晕,无恶心及呕吐.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两个独立病灶,需要手术在不同阶段治疗.左颞部占位行导航下手术切除,术后复查头MRI未出现复发;左侧脑室三角区旁占位行三维适型放疗,未见明显好转,术后9个月死亡.治疗应像单发胶质瘤一样,以积极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治疗多中心Ⅱ级胶质细胞瘤.

    作者:吕中华;张学新;张锐;常亮;谭春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药抗肺癌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抗肺癌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中药直接杀伤肺癌细胞,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凋亡,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等实验研究作了综述.

    作者:房娟;柏茂树;申静;伍治平;王熙才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术前放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分析术前放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138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成2组,NCRT组予以放化疗联合手术,S组予以单纯手术组.分析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及手术后免疫功能变化.结果:NCRT组CD4+/CD8+及NK细胞,放化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7日,均较放化疗后显著提高(P<0.05),但总体较放化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7日CD4+/CD8+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低于放化疗/术前(P<0.05);术后7日NCRT组NK细胞显著高于S组(P<0.05).NCRT组中有效组在放化疗后,NK细胞均较前显著增高(P<0.05),CD4+/CD8+无明显改变(P>0.05).而无效组在放化疗后,NK细胞和CD4+/CD8+均较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NCRT联合手术对中晚期食管癌免疫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对NCRT敏感者免疫功能影响不大,却能显著降低不敏感者免疫功能.

    作者:左传田;刘德森;茅乃权;黄鼎铭;潘泓;谢彤;黄耀元;潘琪;杨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结肠癌耐药细胞株LoVo/L-OHP的建立及其耐药机制

    目的:建立获得性奥沙利铂(L-OHP)耐药的结肠癌细胞模型LoVo/L-OHP,并初步研究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L-OHP浓度递增法建立人结肠癌细胞耐药模型LoVo/L-OHP,观察其生长规律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MTT法鉴定耐药细胞株耐药性并计算耐药指数(RI);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部分耐药相关基因在耐药细胞及其亲本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耐药的结肠癌细胞模型LoVo/L-OHP,LoVo/L-OHP细胞与LoVo细胞相比,生长缓慢,触角增多.通过RT-PCR半定量分析,P-gp、bcl-2、ERCC-1在LoVo/L-OHP中的表达上调,而p53基因表达下调.结论:LoVo/L-OHP细胞株耐药性稳定,耐药机制可能与P-gp、bcl-2、ERCC-1基因上调、p53基因下调多因素有关.

    作者:李敏;方明治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微波热疗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配合微波热疗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性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5例来源于鼻咽癌、喉癌、食管癌及肺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性癌,分为微波热疗+三维适形放疗组30例及单纯三维适形放疗组25例,放疗总量60-70Gy/30-35次;6次/周;微波热疗3次/周,随访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全部完成治疗计划.微波热疗+三维适形放疗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颈部肿块完全消退23例(76.7%),单纯三维适形放疗组患者为7例(3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微波热疗+三维适形放疗组患者颈部肿块完全消退25例(83.3%),单纯三维适形放疗组为15例(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微波热疗对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性癌疗效良好.

    作者:曾莉敏;赵瑞;李莎;岳养军;田种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急性髓性白血病混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DLI+IL-2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在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混合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Mixed-HSCT)后,继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白介素2(DLI+IL-2)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3例AML患者在完全缓解期采用TBI+VEMAC预处理方案,实施Mixed-HSCT.造血恢复后给予DLI+IL-2治疗1-8次.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ANC)≧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4(12-17)天,白细胞(WBC)≧4.0×108/L的中位时间为17(16-21)天.血小板(PLT)≧20×108/L的中位时间为21(19-23)天,PLT≧50×108/L的中位时间为25(24-27)天.+16至+21天时骨髓检查示恢复期骨髓象,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发生,有6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经过3年以上随访,存活15例,长期无病存活率( DFS)为65.2%.结论:Mixed-HSCT后应用DLI+IL-2治疗对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长期无病生存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存邦;白海;葸瑞;潘耀柱;张茜;周进茂;吴涛;徐淑芬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阿霉素热化疗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霉素(ADM)加热化疗对人肝癌细胞HHCC及HepG2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HCC和HepG2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浴加温法,观察单纯热疗,ADM化疗和热化疗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MTT法确定阿霉素的工作浓度并检测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热化疗组细胞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纯热疗、单纯化疗组[HHCC细胞:(65.77±2.54)% vs (23.18±0.81)%、(38.35±2.23)%,P<0.05.HepG2细胞:(74.25±1.53 )% vs (17.12±2.86)%、( 30.35±5.90)%,P<0.05].热化疗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单纯热疗组、单纯化疗组[HHCC细胞:(76.1±2.33)% vs (23.83±1.76)%、(45.57±2.81 )%,P<0.05.HepG2细胞:(76.9±2.79)%vs (19.7±7.63 )%、(37.43±1.88)%,P<0.05].结论:加热能增强ADM对HHCC及HepG2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

    作者:王倩荣;史正华;马骥;刘文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39例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的荟萃分析

    目的:总结迄今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以及我院2000年至2010年诊治的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cotyledonoid dissecting leiomyoma of the uterus)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以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子宫绒毛叶状平滑肌瘤、cotyledonoid dissecting leiomyoma of the uterus、cotyledonoid leiomyoma of the uterus、sternberg tumor、grape-like leiomyoma为检索词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并结合我院诊治的3例病例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发病年龄为23-73岁,平均年龄43.55岁.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大体标本宫壁外部分呈胎盘小叶样,宫壁内部分呈分割性改变,镜下细胞无异型.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随访1个月至41年不等,无复发病例.结论: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虽外观酷似恶性肿瘤,实为特殊类型的良性子宫平滑肌瘤,结合病理特别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可避免过度治疗.

    作者:张晶;李全荣;武艳霞;林蓓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外来体与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细胞可以向其周围释放含有受体的蛋白与其它细胞联系,但是细胞也可以分泌更复杂的结构:镶嵌跨膜蛋白的脂质双分子的囊泡结构.外来体(exosomes)是由多种真核细胞内多泡体(Microvesicular body,MVB)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的一种膜性囊泡,是20年前人们在研究网织红细胞时发现的,近人们把注意力转向其特殊的免疫功能.外来体具有独特的蛋白质和脂质成分,可能参与了免疫细胞间物质传递,可以将肿瘤抗原递呈给T细胞,引发肿瘤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在体内外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外来体为非细胞成分,而且可以有效的发挥免疫刺激作用和抗肿瘤免疫[1],在本文中我们外来体的免疫性能的研究和近潜在的免疫治疗价值,特别是外来体在肿瘤免疫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曲新国;范月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Survivin与结直肠癌的研究现状

    目的:Survivin是一种凋亡抑制基因,是凋亡抑制基因家族中分子量小而抗凋亡作用强的成员.其表达具有特异性,即在几乎所有恶性肿瘤组织都存在高表达,而在正常成人组织中不表达.Survivin具有抑制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分化以及增强血管发生的多重作用,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并与其诊断、治疗和预后相关.Survivin已成为具有潜在价值的肿瘤标志物和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在大肠癌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作者:施朕善;康马飞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晚期卵巢癌术后早期顺铂腹腔热灌注化疗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卵巢癌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疗效.方法:将2002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收治晚期上皮性卵巢癌减瘤术后患者80例,随机单盲分成实验组40例(紫三醇联合卡铂方案静脉全身化疗联合腹腔热灌注顺铂化疗组)与对照组40例(紫三醇联合卡铂方案静脉全身化疗组).分析两组生存率、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80例病人均完成全部6周期静脉全身化疗,实验组静脉全身化疗期间同期完成腹腔热灌注化疗6次.实验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70%,55%,高于静脉全身化疗组42.5%,32.5%,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是晚期卵巢癌减瘤术后的有效辅助化疗,不良反应可耐受,可提高晚期卵巢癌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王秀清;方献英;柏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PTBD及PTIBS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和经皮经肝胆管内支架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insertion of biliary stent,PTIBS)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技术,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72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在影像监视下行PTBD或PTIBS,术后10天复查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结果:172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外引流者123例,行内外引流者34例,行胆道支架置入者15例.技术操作成功率100%.所有患者术后第10天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明显下降,肝功能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PTBD和PTIBS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的优点.

    作者:余国政;邱发凯;李超伟;张文娟;徐鲜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