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珊珊;方裕森;陈炯玉;翁雪芬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生存情况.43例患者经过D-二聚体筛查、血管加压超声和/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确诊.全部患者接受了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改善循环治疗.结果:经治疗1月后,37(86%)例患者栓塞症状缓解.随访1年,31例死亡.1年生存率28%.结论:深静脉血栓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肿瘤进展及各种抗肿瘤措施有一定的相关性.具有潜在的致死性,治疗复杂,预后不良.抗凝治疗为此类患者的基础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宁;杨杰;裴圆丽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85例III期乳腺癌患者治疗的疗效,寻找提高疗效的策略.方法: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85例III 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分为手术组(41例)和新辅助化疗组(44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性质及治疗结果.结果:新辅助化疗组的无病生存期为59.1个月,明显高于手术组的43.1个月(P<0.05),新辅助化疗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36.16%,手术组为34.14%( P>0.05).结论: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可提高无病生存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邱献华;胡建民;贾海全;魏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药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分化、逆转多药耐药,并能够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等途径直接杀伤或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特别是中药单体既能提高放化疗的敏感性,又能减轻放化疗后的不良反应.而新近临床应用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具有高效的抗肿瘤作用,在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的联合应用是值得临床探讨的问题.
作者:储晶;葛信国;蒋敬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 Gemcitabine) 联合卡培他滨(Capecitabine) 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耐药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0例患者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化疗:吉西他滨 1000mg/m2静脉滴注,第1 、8天;卡培他滨1000mg/m2口服,每日两次,第1-14天;21天为1周期.每2周期评价疗效,每周期进行毒性和安全性评估.结果:40例患者共接受156周期化疗,中位化疗周期4个(2-6个周期),总有效率(overall remission rate,RR)为35.00%(14/40),其中临床完全缓解率(clinical complete remission,cCR)为7.50% (3/40),部分缓解率(partial remission,PR)为 27.50% (11/40),稳定率(stable disease,SD)为 30.00% (12/40),进展率(progressive disease,PD)为 35.00%(14/40).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是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耐药的转移性乳腺癌的有效方案,其血液学和非血液学毒性耐受性良好.
作者:王峥;康华峰;王西京;董济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Spl在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RCCC)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检测59例RCCC和11例正常肾脏组织中Spl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分级和分期的关系.结果:Spl在RC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1.2%(42/59),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的18.2%(2/11).Sp1蛋白阳性表达与RCCC的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正相关.结论:转录因子Spl可作为一个新的与RCC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任选义;王磊;张树言;张高磊;程振;窦建卫;朱彦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中、术后不同处理方法对患者术后皮下引流量及皮下积液发生率的影响,探讨预防皮下积液发生的有效方法.方法:将7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4例,分对照组、单纯加压包扎组、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皮下引流量、平均拔管时间以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及单纯加压包扎组相比,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的术后皮下引流量更少(P<0.05)、术后带管时间更短(P<0.05)、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术后胸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是一种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有效方法.
作者:夏秀林;刘瑞丽;韩晨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儿童颅咽管瘤手术病例56例.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8例(50%)、经额下入路14例(25%)、经前额纵裂入路6例(10.7%),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5例(8.9%),皮层造瘘入路3例(5.3%).结果:全切除+次全切除38例(67.9%)、大部切除17例(30.4%),围手术期死亡1例(1.7%).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血电解质紊乱及癫痫.结论:恰当地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操作、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影响颅咽管瘤复发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作者:曲圣涛;魏翔泰;陈铎;关俊宏;刘云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细胞可以向其周围释放含有受体的蛋白与其它细胞联系,但是细胞也可以分泌更复杂的结构:镶嵌跨膜蛋白的脂质双分子的囊泡结构.外来体(exosomes)是由多种真核细胞内多泡体(Microvesicular body,MVB)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的一种膜性囊泡,是20年前人们在研究网织红细胞时发现的,近人们把注意力转向其特殊的免疫功能.外来体具有独特的蛋白质和脂质成分,可能参与了免疫细胞间物质传递,可以将肿瘤抗原递呈给T细胞,引发肿瘤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在体内外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外来体为非细胞成分,而且可以有效的发挥免疫刺激作用和抗肿瘤免疫[1],在本文中我们外来体的免疫性能的研究和近潜在的免疫治疗价值,特别是外来体在肿瘤免疫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曲新国;范月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microRNA的表达在两种人肾癌细胞侵袭能力中的差异,为研究肾癌转移机制提供线索.方法:Transwell小室法检测两种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786-0、Caki-1侵袭能力差异.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方法检测两种细胞中mir-27a、mir-200c、mir-145表达水平.建立786-0及Caki-1细胞的裸鼠移植瘤模型,检测裸鼠786-0及Caki-1细胞移植瘤中mir-27a、mir-200c、mir-145可能调控的相应下游细胞黏附分子CD44、E-cadherin、β-catenin表达水平.结果:786-0细胞穿过Transwell小室的微孔膜的细胞数(196.8±4.9)明显高于Caki-1细胞(166.8±7.1).786-0细胞中mir-27a、mir-200c、mir-145表达较Caki-1细胞明显升高.观察8周,786-0及Caki-1细胞在5×106/只的细胞数量下成瘤率为100%.CD44在裸鼠786-0细胞移植瘤中表达明显高于裸鼠Caki-1细胞移植瘤,β-catenin、E-cadherin在两种细胞裸鼠移植瘤中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mir-27a可能通过影响下游细胞黏附分子CD44的表达,影响肾癌细胞的侵袭能力,而mir-200c和mir-145影响肾癌侵袭能力的途径尚有待研究.
作者:廖凯;洪艳;尹冰德;金振宇;刘勇超;周立斌;凡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ecombinant metant human tumor necrossis factor,rmhTNF)和顺铂(cisplatin,DDP)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恶性胸水患者随机分为rmhTNF组和DDP组,观察各组的疗效、起效时间和副反应.结果:TNF组总有效率86.7%,DDP组总有效率66.7%,TNF组效果好于DDP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rmhTNF治疗恶性胸水起效较快,疗效确切,较顺铂治疗副反应小,操作简便,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汪舸;闵海燕;张航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评估CT、MRI、PET-CT、超声术前预测舌癌范围的价值,并探讨影像上舌癌大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病理证实的舌癌的影像资料,测量影像上病变直径,与术后病理对比,得到影像与病理直径相符的检查,并判断病变直径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CT、MRI、PET-CT、超声均对舌癌部位显示良好,MRI、PET-C对显示舌癌侵犯范围具有一定优越性.与术后对比,MRI和PET-CT病灶范围均大于实体,MRI显示接近实体,而CT对病灶显示小于实体.超声显示范围较实体小,对于病灶边界显示不如前三者.但能较好的显示肿瘤血供,对提示病变良恶性有一定帮助,MRI显示病灶平均直径≥2cm者,淋巴结转移率85.0%,<2cm者淋巴结转移率仅为15.8%,P<0.005,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RI、PET-CT对于显示病灶范围优于CT和超声,并可预测淋巴结转移,但PET-CT费用昂贵,因此舌癌术前检查首选MRI.
作者:任国强;卢再鸣;潘师农;郭启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回顾性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R、PR、p53及Bcl-2表达变化在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中的意义,指导乳腺癌化疗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方法:术前采用空心针穿刺活检予以病理确诊并行ER、PR、p53及Bcl-2测定.化疗采用CEF方案[氟尿嘧啶(flurouracil,5-FU) 500mg/m2,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75mg/m2,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 500mg/m2],经3个疗程化疗,再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手术,免疫组化SP法检测98例Ⅱ/Ⅲ期乳腺癌病例在疗前后乳腺癌组织中ER、PR、p53及Bcl-2的表达,比较化疗前后上述各指标阳性表达率的变化.结果:98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经3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70例(71.4%)获得临床部分缓解.化疗前后ER、PR阳性表达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 ;p53及Bcl-2化疗前后表达阳性率显著变化(P<0.05),化疗有效组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下降(P<0.05)而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上升(P<0.05).结论:ER、PR表达在新辅助化疗前后无显著差异,新辅助化疗可能通过抑制p53的表达来抑制乳腺癌的增殖并通过上调Bcl-2表达来调整肿瘤细胞分化.
作者:赵迎春;李勇;朱永云;罗传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使用DA方案(多西他赛+阿霉素)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探讨DA方案新辅助化疗在使肿瘤缩小、降低病期及提高手术成功率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所有病例术前均经粗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后,按DA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注射用多西他赛75 mg/m2,第1天,阿霉素50mg/m2,第1天,静脉滴注.每3周为1个周期,共进行2-3个周期的治疗.2个及3个周期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6例中1例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CR),30例获得临床部分缓解(cPR),5例疾病稳定(SD),有效率为86.1%(31/36 );36例均不具备保乳手术条件的患者中,有13例(36.1%)经NAC后肿瘤缩小,病期降低,符合保乳手术条件.结论: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使用多西他赛+阿霉素案进行3周期新辅助化疗,可以获得良好的肿瘤缩小效果,并可降低临床分期、提高肿瘤切除率,效果良好.
作者:陈文有;邹耀祥;周松;李冉冉;张文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世界上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病因.目前,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是针对NSCLC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大多预后不良.在过去20年里,在治疗NSCLC的新方法中,免疫治疗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重新受到重视,免疫治疗以及与标准治疗方法结合扩大了临床收益.本文结合新出现的先进的免疫治疗方法,对NSCLC免疫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赵晓;焦顺昌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术前放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138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成2组,NCRT组予以放化疗联合手术,S组予以单纯手术组.分析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及手术后免疫功能变化.结果:NCRT组CD4+/CD8+及NK细胞,放化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7日,均较放化疗后显著提高(P<0.05),但总体较放化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7日CD4+/CD8+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低于放化疗/术前(P<0.05);术后7日NCRT组NK细胞显著高于S组(P<0.05).NCRT组中有效组在放化疗后,NK细胞均较前显著增高(P<0.05),CD4+/CD8+无明显改变(P>0.05).而无效组在放化疗后,NK细胞和CD4+/CD8+均较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NCRT联合手术对中晚期食管癌免疫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对NCRT敏感者免疫功能影响不大,却能显著降低不敏感者免疫功能.
作者:左传田;刘德森;茅乃权;黄鼎铭;潘泓;谢彤;黄耀元;潘琪;杨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 对人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抗肿瘤机制.方法:采用荷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不同剂量(5μg/100μl、50μg/100μl) 的IL-18 进行腹腔内注射,对照组为磷酸盐缓冲液(PBS溶液),观察瘤细胞生长能力和裸鼠生存期,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变化,TUNEL法观察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L-18高剂量组和IL-18常规剂量组明显抑制了皮下移植瘤生长(P<0.05).IL-18常规剂量组生存期(63±8天)明显延长(P<0.05),IL-18高剂量组(44±5天)与空白对照组(42±6天)生存期无明显差异( P>0.05).IL-18常规剂量治疗组和IL-18高剂量治疗组肿瘤组织内见大量淋巴细胞及炎细胞浸润,可见肿瘤细胞点、片状坏死;IL-18高剂量组和IL-18常规剂量组的凋亡细胞数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IL-18 在裸鼠体内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刺激淋巴细胞、NK细胞和吞噬细胞等炎细胞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作者:黄虎;王志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在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混合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Mixed-HSCT)后,继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白介素2(DLI+IL-2)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3例AML患者在完全缓解期采用TBI+VEMAC预处理方案,实施Mixed-HSCT.造血恢复后给予DLI+IL-2治疗1-8次.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ANC)≧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4(12-17)天,白细胞(WBC)≧4.0×108/L的中位时间为17(16-21)天.血小板(PLT)≧20×108/L的中位时间为21(19-23)天,PLT≧50×108/L的中位时间为25(24-27)天.+16至+21天时骨髓检查示恢复期骨髓象,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发生,有6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经过3年以上随访,存活15例,长期无病存活率( DFS)为65.2%.结论:Mixed-HSCT后应用DLI+IL-2治疗对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长期无病生存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存邦;白海;葸瑞;潘耀柱;张茜;周进茂;吴涛;徐淑芬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乳腺癌是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随着乳腺癌发病率及检出率的增高,其预后更为众人所关注.除传统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如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外,其它一些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中,本文就目前已经确立的乳腺癌预后指标如ER、PR、HER-2 p53、Ki67等及一部分未来可能有实用价值的预后因子如nm23、MCM7、CD44、端粒酶等作一综述.
作者:陈亚民;宋蔚青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放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T细胞亚群和IL-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放疗)20例、治疗组(中药复方守宫散联合放疗)20例.分别采用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法、ELISA放射免疫分析法对两组患者的T细胞亚群和IL-2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CD8+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而CD8+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改细胞亚群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IL-2表达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IL-2表达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IL-2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守宫散不仅可调节、提高中晚期食管癌放疗患者的免疫功能,亦可减轻放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
作者:苏丽;夏黎明;李平;张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 antigen,CEA)与肿瘤相关糖类抗原15-3(carbohydrate antigen15-3,CA15-3)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116例乳腺癌患者与94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血清中CEA与CA15-3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中CEA与CA15-3水平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对照组(P<0.01);二者联合检测诊断敏感性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CEA与CA15-3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EA与CA15-3联合检测可提高乳腺癌诊断敏感性,对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庄珊珊;方裕森;陈炯玉;翁雪芬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