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舸;闵海燕;张航
目的:观察85例III期乳腺癌患者治疗的疗效,寻找提高疗效的策略.方法: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85例III 期乳腺癌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分为手术组(41例)和新辅助化疗组(44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性质及治疗结果.结果:新辅助化疗组的无病生存期为59.1个月,明显高于手术组的43.1个月(P<0.05),新辅助化疗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36.16%,手术组为34.14%( P>0.05).结论: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可提高无病生存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邱献华;胡建民;贾海全;魏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Spl在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RCCC)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PV-6000法,检测59例RCCC和11例正常肾脏组织中Spl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分级和分期的关系.结果:Spl在RC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1.2%(42/59),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的18.2%(2/11).Sp1蛋白阳性表达与RCCC的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正相关.结论:转录因子Spl可作为一个新的与RCC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任选义;王磊;张树言;张高磊;程振;窦建卫;朱彦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胃镜与腹腔镜联合应用微创外科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9年12月-201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胃肠外科进行经腹腔镜行包括肿瘤在内的胃部分切除术治疗的 37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37例病人行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25min-60min(平均 35.5±10.3min),术中出血量 20ml-50ml(平均 30.0±17.1ml),术后平均住院日(6.5±1.8)d.无并发症出现,平均住院时间6.5d.病理结果:极低风险 12例,低度风险22例,中度风险 3例,高度风险 0例.随访 1-12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对于直径小于2cm的胃间质瘤,胃镜和腹腔镜联合应用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宋国庆;王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EGCG对胃癌血管生成抑制作用及其信号通路.方法:建立裸鼠异位胃癌模型,经腹腔注射EGCG,检测肿瘤生长及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不同浓度EGCG处理胃癌细胞24 h,检测胃癌VEGF蛋白和 mRNA表达及VEGF分泌;同时不同浓度EGCG处理脐静脉内皮细胞,检测内皮细胞生长、迁移和体外小管形成.结果:EGCG显著抑制胃癌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平均肿瘤抑制率60.4%;EGCG显著抑制胃癌VEGF蛋白、mRNA表达和VEGF分泌;EGCG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地抑制VEGF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同时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VEGF诱导的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小管生成.结论:EGCG多靶点作用于VEGF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生长和血管生成.
作者:朱宝和;王成友;张敏杰;倪勇;韩庆;詹勇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亚砷酸(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GD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有效率.方法:23例难治性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给予吉西他滨1000mg/m2,第1和第8天,顺铂25mg/m2 第1-3天,地塞米松 20mg/m2,第1-5天,As2O310mg/d,第1-14天.21天为1个周期.结果: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6例,总有效率65.22%.肿瘤中位进展时间6个月,1年生存率39.13%.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结论:亚砷酸联合GDP方案是治疗难治性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较为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
作者:丁富强;乔红梅;李晓霞;李恩孝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对中晚期乳腺癌化疗中两种止吐方案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对100例所用化疗方案剂量以及辅助用药完全相同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按昂丹司琼+地塞米松、格拉司琼+地塞米松两种止吐方案分成两组,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2种方案止吐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方案的C/E分别为8.03和5.36,(P<0.01).结论:两种方案中,格拉司琼+地塞米松治疗方案的效果较好.
作者:李英姿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儿童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儿童颅咽管瘤手术病例56例.分别采用经翼点入路28例(50%)、经额下入路14例(25%)、经前额纵裂入路6例(10.7%),经胼胝体-透明隔间腔-穹隆间入路5例(8.9%),皮层造瘘入路3例(5.3%).结果:全切除+次全切除38例(67.9%)、大部切除17例(30.4%),围手术期死亡1例(1.7%).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血电解质紊乱及癫痫.结论:恰当地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操作、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是影响颅咽管瘤复发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作者:曲圣涛;魏翔泰;陈铎;关俊宏;刘云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Fascin-1和MMP-1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喉鳞状细胞癌及其癌旁0.5cm、1.0cm、2.0cm组织中Fascin-1和MMP-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Fascin-1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癌旁0.5cm、1.0cm及2.0cm的黏膜中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80.0%、27.5%、22.5%、4.0%,除了癌旁0.5组与癌旁1.0组,癌旁1.0组与癌旁2.0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之外(P>0.008),其余各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MMP-1在喉癌癌旁0.5cm、1.0cm及2.0cm的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85.0%、35.0%、17.5%、5.0%,除了癌旁0.5组与癌旁1.0组,癌旁1.0与癌旁2.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之外(P>0.008),其余各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喉鳞癌中Fascin-1蛋白的表达与癌的外科切缘,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与性别和年龄无关.MMP-1蛋白表达同样与癌的外科切缘,临床分期,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与性别和年龄无关.二者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Fascin-1和MMP-1在喉鳞癌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联合检测可能成为预测喉鳞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并为以Fascin-1和MMP-1为靶点的癌症治疗提供了思路.
作者:王瑞;王斌全;高伟;张春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中、术后不同处理方法对患者术后皮下引流量及皮下积液发生率的影响,探讨预防皮下积液发生的有效方法.方法:将7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4例,分对照组、单纯加压包扎组、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皮下引流量、平均拔管时间以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及单纯加压包扎组相比,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的术后皮下引流量更少(P<0.05)、术后带管时间更短(P<0.05)、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术后胸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是一种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有效方法.
作者:夏秀林;刘瑞丽;韩晨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同步放疗对中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8例中晚期(Ⅱb-Ⅳa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放疗组(RT组)24例,恩度联合放疗组(RT+E组)24例.两组放疗方法相同.RT+E组在放疗开始每天一次恩度7.5mg/m2 iv drop,共4周.结果:近期临床疗效:RT+E组CR 18例(75.0%),PR 5例(20.8%),NC 1例(4.2%),有效率(CR+PR)95.8%;RT组 CR 8例(33.3%),PR 10例(41.7%),NC 6例(25.0%),有效率(CR+PR)75.0%,RT+E组的CR及有效率均高于RT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同步放疗可提高中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毒性反应没有增加.
作者:柯庆华;周世琼;胡艳;刘珍;张文涛;苏小岩;杨继元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原发性肺浆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通过对1例左下肺外周孤立型病灶患者的完整诊治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有关文献,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表现、诊治方法及相关预后进行论述.结果: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胸闷,其症状和严重程度与病变所在部位密切相关;病理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浸润的浆细胞聚集,免疫组化提示浆细胞的增生为单克隆性.结论:原发性肺浆细胞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肺部肿瘤,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可确诊.
作者:李昆霖;康军;廖邦宏;刘祎;崔社怀;梁先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microRNA的表达在两种人肾癌细胞侵袭能力中的差异,为研究肾癌转移机制提供线索.方法:Transwell小室法检测两种人肾透明细胞癌细胞786-0、Caki-1侵袭能力差异.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方法检测两种细胞中mir-27a、mir-200c、mir-145表达水平.建立786-0及Caki-1细胞的裸鼠移植瘤模型,检测裸鼠786-0及Caki-1细胞移植瘤中mir-27a、mir-200c、mir-145可能调控的相应下游细胞黏附分子CD44、E-cadherin、β-catenin表达水平.结果:786-0细胞穿过Transwell小室的微孔膜的细胞数(196.8±4.9)明显高于Caki-1细胞(166.8±7.1).786-0细胞中mir-27a、mir-200c、mir-145表达较Caki-1细胞明显升高.观察8周,786-0及Caki-1细胞在5×106/只的细胞数量下成瘤率为100%.CD44在裸鼠786-0细胞移植瘤中表达明显高于裸鼠Caki-1细胞移植瘤,β-catenin、E-cadherin在两种细胞裸鼠移植瘤中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mir-27a可能通过影响下游细胞黏附分子CD44的表达,影响肾癌细胞的侵袭能力,而mir-200c和mir-145影响肾癌侵袭能力的途径尚有待研究.
作者:廖凯;洪艳;尹冰德;金振宇;刘勇超;周立斌;凡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药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分化、逆转多药耐药,并能够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等途径直接杀伤或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特别是中药单体既能提高放化疗的敏感性,又能减轻放化疗后的不良反应.而新近临床应用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具有高效的抗肿瘤作用,在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的联合应用是值得临床探讨的问题.
作者:储晶;葛信国;蒋敬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鉴定LRP16与ART-27的相互作用,推测LRP16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涉及到的信号途径.方法: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出ART-27可与LRP16相互作用,采用酵母双杂交回复验证、免疫共沉淀及GST pull-down等体内、体外方法对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验证.结果:LRP16与ART-27在体内、体外均可形成复合物.结论:ART-27是LRP16的特异性结合蛋白,二者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LRP16在胚胎发育及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及信号传导途径奠定了基础.
作者:杨洁;韩为东;赵亚力;伍志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 对人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抗肿瘤机制.方法:采用荷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不同剂量(5μg/100μl、50μg/100μl) 的IL-18 进行腹腔内注射,对照组为磷酸盐缓冲液(PBS溶液),观察瘤细胞生长能力和裸鼠生存期,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变化,TUNEL法观察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L-18高剂量组和IL-18常规剂量组明显抑制了皮下移植瘤生长(P<0.05).IL-18常规剂量组生存期(63±8天)明显延长(P<0.05),IL-18高剂量组(44±5天)与空白对照组(42±6天)生存期无明显差异( P>0.05).IL-18常规剂量治疗组和IL-18高剂量治疗组肿瘤组织内见大量淋巴细胞及炎细胞浸润,可见肿瘤细胞点、片状坏死;IL-18高剂量组和IL-18常规剂量组的凋亡细胞数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IL-18 在裸鼠体内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刺激淋巴细胞、NK细胞和吞噬细胞等炎细胞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作者:黄虎;王志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探讨厄洛替尼(Erlotinib)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从110例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提取DNA,用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EGFR基因19、21外显子突变情况,31例EGFR基因突变患者中,30例患者口服厄洛替尼150mg/d,持续至疾病进展或发生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评价客观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OS),无疾病进展时间(PFS),一年生存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10例NSCLC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31(28%)例,其中19外显子缺失18(58%)例,21外显子点突变13 (42%)例.EGFR基因突变率女性40%、肺腺癌33%、不吸烟者46%,高于男性、非腺癌、吸烟的病人.30例口服厄洛替尼患者,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21例,疾病稳定(SD)5例和疾病进展(PD)1例,客观有效率为80%,疾病控制率为97%,截止随访结束,仍有20例患者生存,故中位总生存未获得结果,无疾病进展时间为11.4个月,1年生存率为78%,厄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泻和皮疹,多为I-II级.结论:DNA直接测序检测晚期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具有高度敏感性,以EGFR基因突变结果为依据,一线应用厄洛替尼治疗晚期NSCLC患者,疗效明显,耐受性好,是治疗晚期NSCLC的佳选择之一.
作者:车德海;田强;曹京燕;张华;于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头颈部肿瘤是第六大常见的肿瘤,约占全部肿瘤的6%.早在1983年Syrianen就提出 HPV参与头颈部肿瘤的形成.近二十多年来,人们更加认识到了头颈肿瘤尤其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与HPV的关系,本文就HPV与头颈部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吴俊福;周佳青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直肠癌不同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对18例直肠癌患者分别设计三维适形(3DCRT)和调强放射治疗计划(IMRT),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来比较2种计划中靶区、危机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IMRT与3DCRT相比,靶区适合度指数(CI)、靶区剂量不均匀性指数(HI)均更接近1,Dmean也更接近处方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3 DCRT相比,IMRT中小肠的D30%、Dmean、Dmax,膀胱的D30%、D50%、Dmean更低;IMRT中小肠的D50%,股骨头的D5%、Dmean比3DCRT高,但仍远低于剂量限值.结论:IMRT技术对直肠癌进行治疗时,靶区适合度和靶区剂量均匀性更好,危及器官受量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
作者:陈婷婷;花威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周剂量多西他赛联合顺铂、5-FU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7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应用多西他赛30mg/m2 静脉滴注第1、8、15天,顺铂20mg/m2 静脉滴注第1-5天,5-FU 500mg/m2 静脉滴注第1-5天,每28天重复.治疗2个周期评价疗效,每周期评价毒性.结果:47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获CR 3例,PR 21例,总有效率(CR+PR)为51.06%.所有患者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149天,中位生存时间274天.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出现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13例(27.7%),Ⅲ度血小板减少3例(6.4%),Ⅲ度贫血5例(10.6%),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周剂量多西他赛联合顺铂、5-FU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较好,毒性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陆向东;张汀荣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替吉奥胶囊对PS=2-3老年晚期胃癌的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替吉奥治疗30例PS=2-3老年晚期进展期胃癌患者,对比16例佳支持治疗患者,化疗2周期后评定疗效,并随访两组患者1年生存状况.结果:治疗组30例中28例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60.7% 和43.8% (P<0.05),1年生存率分别为57.1%和50.0%(P>0.05).两组PS评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能耐受.结论:单药替吉奥方案是疗效较好的治疗PS=2-3老年晚期胃癌的化疗方案,不良反应轻,患者易于耐受.
作者:文世民;何朗;郭翠华;别俊;胡欣;潘荣强;付曦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