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庆华;周世琼;胡艳;刘珍;张文涛;苏小岩;杨继元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PNS)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增殖抑制的作用;并观察三七总皂甙与阿霉素(adriamycin,ADM)联合,是否具有协同效应,为三七总皂甙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MTT法检测三七总皂甙对RPMI8226细胞增殖的影响;运用金氏公式分析三七总皂甙与ADM联合的协同效应;RT-PCR法检测Bcl-2、Bax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三七总皂甙可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24h IC50值为213.42±2.21μg/ml;三七总皂甙与ADM联合,表现出协同效应;三七总皂甙与ADM联合处理MM细胞24h后,Bcl-2 mRNA表达较单独应用三七总皂甙或ADM前明显下调,而Bax表达则明显上调.结论:三七总皂甙可以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联合阿霉素,具有协同效应;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Bcl-2,上调Bax在转录水平的表达而实现的.
作者:王琦侠;宋艳萍;倪庆仁;杜明珠;李罡灿;王浩;谢佳;任婧婧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周剂量多西他赛联合顺铂、5-FU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7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应用多西他赛30mg/m2 静脉滴注第1、8、15天,顺铂20mg/m2 静脉滴注第1-5天,5-FU 500mg/m2 静脉滴注第1-5天,每28天重复.治疗2个周期评价疗效,每周期评价毒性.结果:47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获CR 3例,PR 21例,总有效率(CR+PR)为51.06%.所有患者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149天,中位生存时间274天.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出现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13例(27.7%),Ⅲ度血小板减少3例(6.4%),Ⅲ度贫血5例(10.6%),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周剂量多西他赛联合顺铂、5-FU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较好,毒性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陆向东;张汀荣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53、FHIT、K-RAS基因突变异常表达与吸烟相关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资讯网)、美国国立图书馆PubMed数据库,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论文集,辅以手工检索;检索时间段为1990年-2010年.检索出p53、FHIT、K-RAS基因突变与吸烟关系研究的文献197篇,终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6篇.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Meta分析专用软件Review Manager 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6个研究,分别对有相同统计内容且可以合并统计的p53、FHIT、K-RAS基因突变与吸烟关系合并OR值并计算95%CI.分别为:吸烟人群p53基因突变率较高,表现为低表达,[OR=3.50,95%CI(2.45-5.00),总体效应检验 Z=6.88,P<0.0001];吸烟人群K-RAS基因突变率明显偏高,表现为高表达,[OR=4.50,95%CI(3.00-6.75),总体效应检验 Z=7.26,P<0.0001];吸烟人群FHIT基因突变率较高,表现为低表达,[OR=2.99,95%CI(1.01-8.88),总体效应检验 Z=1.98,P=0.005].结论:吸烟与p53、FHIT、K-RAS基因突变率呈正相关,其中p53、FHIT基因高表达为保护性因素,K-RAS基因高表达为危险因素.
作者:马列;赵明静;王群;李秀林;王笑歌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在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混合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半相合异体骨髓移植(Mixed-HSCT)后,继予供体淋巴细胞输注+白介素2(DLI+IL-2)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3例AML患者在完全缓解期采用TBI+VEMAC预处理方案,实施Mixed-HSCT.造血恢复后给予DLI+IL-2治疗1-8次.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ANC)≧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4(12-17)天,白细胞(WBC)≧4.0×108/L的中位时间为17(16-21)天.血小板(PLT)≧20×108/L的中位时间为21(19-23)天,PLT≧50×108/L的中位时间为25(24-27)天.+16至+21天时骨髓检查示恢复期骨髓象,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发生,有6例形成混合嵌合体(46XX/46XY).经过3年以上随访,存活15例,长期无病存活率( DFS)为65.2%.结论:Mixed-HSCT后应用DLI+IL-2治疗对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长期无病生存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存邦;白海;葸瑞;潘耀柱;张茜;周进茂;吴涛;徐淑芬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总结迄今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以及我院2000年至2010年诊治的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cotyledonoid dissecting leiomyoma of the uterus)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以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子宫绒毛叶状平滑肌瘤、cotyledonoid dissecting leiomyoma of the uterus、cotyledonoid leiomyoma of the uterus、sternberg tumor、grape-like leiomyoma为检索词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并结合我院诊治的3例病例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发病年龄为23-73岁,平均年龄43.55岁.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大体标本宫壁外部分呈胎盘小叶样,宫壁内部分呈分割性改变,镜下细胞无异型.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随访1个月至41年不等,无复发病例.结论:子宫绒毛叶状分割性平滑肌瘤虽外观酷似恶性肿瘤,实为特殊类型的良性子宫平滑肌瘤,结合病理特别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可避免过度治疗.
作者:张晶;李全荣;武艳霞;林蓓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 对人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抗肿瘤机制.方法:采用荷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不同剂量(5μg/100μl、50μg/100μl) 的IL-18 进行腹腔内注射,对照组为磷酸盐缓冲液(PBS溶液),观察瘤细胞生长能力和裸鼠生存期,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形态学变化,TUNEL法观察肿瘤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L-18高剂量组和IL-18常规剂量组明显抑制了皮下移植瘤生长(P<0.05).IL-18常规剂量组生存期(63±8天)明显延长(P<0.05),IL-18高剂量组(44±5天)与空白对照组(42±6天)生存期无明显差异( P>0.05).IL-18常规剂量治疗组和IL-18高剂量治疗组肿瘤组织内见大量淋巴细胞及炎细胞浸润,可见肿瘤细胞点、片状坏死;IL-18高剂量组和IL-18常规剂量组的凋亡细胞数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IL-18 在裸鼠体内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刺激淋巴细胞、NK细胞和吞噬细胞等炎细胞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作者:黄虎;王志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合并骨折患者的临床生化特点和生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30例长期生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生化特点,比较是否合并骨折患者的生化检测指标、生活质量、预后和生存状态.结果: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骨折患者的ECOG评分均为3-4分,不合并骨折的患者ECOG评分为0-1分,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髓原始浆细胞比例、β-2微球蛋白、白蛋白、肾功能、骨折、贫血、年龄、性别、诱导治疗效果等多因素分析,骨折不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常见血液生化指标,不能反映和预测骨髓瘤骨病骨折发生;预防骨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周芳;程传耀;杨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CD117阴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s)的临床病理及超微结构特征.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及电镜技术观察16例CD117阴性GISTs.结果:16例患者中11例男性,5例女性,年龄32-67岁,平均54岁.随访9例,1例死亡.组织学形态可分为梭形细胞为主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以及梭形和上皮样细胞混合型三类.肿瘤细胞免疫组化阳性表达为DOG1 81.2%(13/16),CD117 0%(0/16),CD34 63%(10/16),Des 6%(1/16),α -SMA 31.3%(5/16),S-100 12.5%(2/16).电镜下GISTs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卡哈尔细胞相似.结论:CD117阴性GISTs可通过免疫标记DOG1及电镜检测做出诊断.
作者:冷冬妮;刘英娜;马恒辉;周航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Fascin-1和MMP-1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喉鳞状细胞癌及其癌旁0.5cm、1.0cm、2.0cm组织中Fascin-1和MMP-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Fascin-1在喉鳞癌中的表达及癌旁0.5cm、1.0cm及2.0cm的黏膜中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80.0%、27.5%、22.5%、4.0%,除了癌旁0.5组与癌旁1.0组,癌旁1.0组与癌旁2.0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之外(P>0.008),其余各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MMP-1在喉癌癌旁0.5cm、1.0cm及2.0cm的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85.0%、35.0%、17.5%、5.0%,除了癌旁0.5组与癌旁1.0组,癌旁1.0与癌旁2.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之外(P>0.008),其余各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喉鳞癌中Fascin-1蛋白的表达与癌的外科切缘,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与性别和年龄无关.MMP-1蛋白表达同样与癌的外科切缘,临床分期,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与性别和年龄无关.二者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Fascin-1和MMP-1在喉鳞癌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联合检测可能成为预测喉鳞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并为以Fascin-1和MMP-1为靶点的癌症治疗提供了思路.
作者:王瑞;王斌全;高伟;张春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细胞与原发灶的肿瘤细胞是否具有一致的化疗药敏感谱.方法:比较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的肿瘤细胞对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氨甲喋呤,紫杉醇等五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患者对各化疗药的敏感性差异很大.但是同一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瘤细胞与原发灶瘤细胞的化疗药敏感谱相似,淋巴结转移瘤细胞与原发灶瘤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高度相关(r=0.73).结论:淋巴结转移瘤细胞可以替代原发灶瘤细胞进行药敏测试,这对于原发灶不明或者取样困难的病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玉珍;李军;袁勇;孙晓茹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 Gemcitabine) 联合卡培他滨(Capecitabine) 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耐药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40例患者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化疗:吉西他滨 1000mg/m2静脉滴注,第1 、8天;卡培他滨1000mg/m2口服,每日两次,第1-14天;21天为1周期.每2周期评价疗效,每周期进行毒性和安全性评估.结果:40例患者共接受156周期化疗,中位化疗周期4个(2-6个周期),总有效率(overall remission rate,RR)为35.00%(14/40),其中临床完全缓解率(clinical complete remission,cCR)为7.50% (3/40),部分缓解率(partial remission,PR)为 27.50% (11/40),稳定率(stable disease,SD)为 30.00% (12/40),进展率(progressive disease,PD)为 35.00%(14/40).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是治疗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耐药的转移性乳腺癌的有效方案,其血液学和非血液学毒性耐受性良好.
作者:王峥;康华峰;王西京;董济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比较DP与GP方案治疗国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至2011年4月30日;同时辅助其它检索,纳入DP与GP方案治疗国人晚期NSCLC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0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RCTs(685名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DP方案与GP方案治疗有效率(OR=1.00,95% CI:0.74-1.35,P=0.99)、1年生存率(OR=1.00,95% CI:0.74-1.37,P=0.99)和III-IV度白细胞减少率(OR=1.44,95% CI:1.00-2.08,P=0.05)无明显差异,但DP方案III-IV度血小板减少率(OR=0.21,95%CI:0.13-0.35,P<0.00001 )明显低于GP 方案.结论:对于国人晚期NSCLC患者,DP方案与GP方案疗效和1年生存率相当,GP方案III-IV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于DP方案,化疗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小板变化.
作者:杨波;高建飞;饶智国;谢丛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术前放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138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成2组,NCRT组予以放化疗联合手术,S组予以单纯手术组.分析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及手术后免疫功能变化.结果:NCRT组CD4+/CD8+及NK细胞,放化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7日,均较放化疗后显著提高(P<0.05),但总体较放化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术后7日CD4+/CD8+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低于放化疗/术前(P<0.05);术后7日NCRT组NK细胞显著高于S组(P<0.05).NCRT组中有效组在放化疗后,NK细胞均较前显著增高(P<0.05),CD4+/CD8+无明显改变(P>0.05).而无效组在放化疗后,NK细胞和CD4+/CD8+均较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NCRT联合手术对中晚期食管癌免疫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对NCRT敏感者免疫功能影响不大,却能显著降低不敏感者免疫功能.
作者:左传田;刘德森;茅乃权;黄鼎铭;潘泓;谢彤;黄耀元;潘琪;杨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敲减MMP-10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系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人MMP-10的siRNA及阴性对照siRNA,分别注射至裸鼠皮下膀胱癌T24细胞系移植瘤,每周两次监测并比较各组裸鼠体重、瘤体大小,于接种后第5周处死裸鼠,取出皮下移植瘤,并比较各组瘤体重量的差异,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MP-10表达水平.结果:皮下注射膀胱癌T24细胞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成瘤率达100%.瘤体内注射MMP-10 siRNA可以显著抑制膀胱癌T24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P<0.05);观察结束时MMP-10 siRNA组所剥离的瘤体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裸鼠的平均体重并没有明显改变(P>0.05),提示瘤体内注射MMP-10 siRNA对裸鼠的一般情况影响不大,并没有明显的毒性或副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MMP-10 siRNA组MMP-10的染色强度及阳性细胞数均明显低于普通成瘤组和阴性对照组,提示瘤体内注射siRNA可以在体内有效敲低MMP-10的表达.结论:MMP-10在人膀胱癌T24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瘤体内注射MMP-10 siRNA可以有效且安全地抑制膀胱癌T24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作者:屈卫星;惠荣;陈伟;丁上书;程永毅;贺大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同步放疗对中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将48例中晚期(Ⅱb-Ⅳa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放疗组(RT组)24例,恩度联合放疗组(RT+E组)24例.两组放疗方法相同.RT+E组在放疗开始每天一次恩度7.5mg/m2 iv drop,共4周.结果:近期临床疗效:RT+E组CR 18例(75.0%),PR 5例(20.8%),NC 1例(4.2%),有效率(CR+PR)95.8%;RT组 CR 8例(33.3%),PR 10例(41.7%),NC 6例(25.0%),有效率(CR+PR)75.0%,RT+E组的CR及有效率均高于RT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同步放疗可提高中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毒性反应没有增加.
作者:柯庆华;周世琼;胡艳;刘珍;张文涛;苏小岩;杨继元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保证切缘无癌的切除手术是局限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术后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很低.传统的放疗及化疗对GIST几乎无效;伊马替尼治疗不可切除/转移/复发GIST疗效显著,使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目前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的应用尚存在很多疑问.本文就其应用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马良;钟鉴宏;黎乐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 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比分析63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后行手术治疗患者的细胞病理学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结果:细针穿刺细胞学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诊断总符合率为90.48% (57/63),kappa=0.883(P<0.05)FNAC 判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性质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8.95%、95.45%和90.48%.结论:FNAC对甲状腺癌诊断价值较高,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总体诊断符合率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前确诊手段.
作者:吴骥;管小青;顾书成;刘从兵;侍孝红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中、术后不同处理方法对患者术后皮下引流量及皮下积液发生率的影响,探讨预防皮下积液发生的有效方法.方法:将7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4例,分对照组、单纯加压包扎组、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皮下引流量、平均拔管时间以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及单纯加压包扎组相比,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组的术后皮下引流量更少(P<0.05)、术后带管时间更短(P<0.05)、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术后胸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联合术中应用医用生物蛋白胶是一种降低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有效方法.
作者:夏秀林;刘瑞丽;韩晨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阿霉素(ADM)加热化疗对人肝癌细胞HHCC及HepG2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HCC和HepG2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浴加温法,观察单纯热疗,ADM化疗和热化疗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MTT法确定阿霉素的工作浓度并检测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热化疗组细胞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纯热疗、单纯化疗组[HHCC细胞:(65.77±2.54)% vs (23.18±0.81)%、(38.35±2.23)%,P<0.05.HepG2细胞:(74.25±1.53 )% vs (17.12±2.86)%、( 30.35±5.90)%,P<0.05].热化疗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单纯热疗组、单纯化疗组[HHCC细胞:(76.1±2.33)% vs (23.83±1.76)%、(45.57±2.81 )%,P<0.05.HepG2细胞:(76.9±2.79)%vs (19.7±7.63 )%、(37.43±1.88)%,P<0.05].结论:加热能增强ADM对HHCC及HepG2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
作者:王倩荣;史正华;马骥;刘文超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配合微波热疗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性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55例来源于鼻咽癌、喉癌、食管癌及肺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性癌,分为微波热疗+三维适形放疗组30例及单纯三维适形放疗组25例,放疗总量60-70Gy/30-35次;6次/周;微波热疗3次/周,随访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全部完成治疗计划.微波热疗+三维适形放疗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颈部肿块完全消退23例(76.7%),单纯三维适形放疗组患者为7例(3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微波热疗+三维适形放疗组患者颈部肿块完全消退25例(83.3%),单纯三维适形放疗组为15例(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微波热疗对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性癌疗效良好.
作者:曾莉敏;赵瑞;李莎;岳养军;田种泽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