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TEN、p53和EGF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汤永峰;谢莉莉;冯晓敏;李惠

关键词:乳腺癌, 免疫组化, PTEN, P53, EGFR
摘要:目的:检测PTEN、p53和EGF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三者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EN、p53和EGFR在68例乳腺浸润性癌和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PTEN、p53和EGF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5.6%、51.5%和58.8%,PTE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纤维腺瘤组织,p53和EGF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纤维腺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p53和EGFR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雌激素受体(ER)状态均有关(P<0.05).PTEN和p53阳性率在死亡组与生存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阳性率在死亡组中高于生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表达的缺失和p53、EGFR的过度表达共同参与了乳腺癌的转移和进展,它们与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有关.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病理诊断、恶性程度的判断及预后的评估.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桥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Meta分析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骨桥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收集自2003年至2012年公开发表的有关骨桥蛋白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文献资料,按照文献入选标准,有18项实验纳入本次研究,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桥蛋白在胃癌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非转移组,OR=3.94,95%CI:3.09-5.02.结论:骨桥蛋白高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可能在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雷海鸣;王爱坤;王立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所致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指标的研究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心肌做功指数、心电图以及心肌钙蛋白)的变化,评价其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1例,患者接受TAC(多西紫杉醇+吡喃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加右丙亚胺(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比值为10∶1);化疗组21例,常规接受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化疗前、化疗后每周期以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的心脏毒性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周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 肌做功(Tei)指数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其测量结果存在统计学差 异(P<0.05),且干预组患者Tei指数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改变,均未出现明显特异性改变;在未达到吡喃阿霉素大累积量前,血清中心肌钙蛋白(cTnI)与体内吡喃阿霉素累积量呈现零相关性(P>0.05).结论:蒽环类药物从第一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使用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对两组患者心脏彩超、LVEF、心电图、cTnI等检查研究发现,上述指标对评价蒽环类药物所造成的亚临床左室结构与功能异常方面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差,在临床上并不能及早有效评估化疗后患者早期心脏毒性,而Tei指数较之传统心脏超声、心电图、cTnI等能够更早、更敏感地评价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化疗患者心脏早期毒性.

    作者:周庆;权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癌患者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丙泊酚麻醉的影响

    目的:探讨丙泊酚麻醉对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ASAⅠ-Ⅱ级,男63例,女17例,年龄35-78岁,体重49-72kg,随机分为异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40例择期行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肝癌射频消融术.S组麻醉诱导时给予3%异氟醚、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2-3μg/kg、维库溴铵0.1mg/kg,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麻醉维持采用异氟醚使BIS于40-60,BP、HR高于基础值20%以上时,追加0.05-0.1mg芬太尼,适时追加维库溴铵;P组诱导时给予丙泊酚2mg/kg,其余同S组诱导用药,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使BIS于40-60,其他同S组麻醉维持用药.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 、手术开始时(T1) 、手术结束时(T2)及术后24h(T3),采集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 方法测定血清IL-4、IL-10、HMGB1及VEGF-1浓度.结果:T0、T1、T2及T3时间点,P组与S组血浆中细胞因子IL-4、IL-10、HMGB1和VEGF-1的浓度分别随时间升高,T3时间点血浆中细胞因子浓度达到释放高峰.在T2及T3时间点,与 S组比较,P组 IL-4及IL-10升高,HMGB1和VEGF-1的浓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0及T1时间点,两组血浆中IL-4、IL-10、HMGB1和VEGF-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比异氟醚吸入能够更好地调节肝癌患者围术期血浆炎症因子IL-4、IL-10、HMGB1、VEGF-1的生成,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抗炎能力.

    作者:陈军;白小鋆;陈红光;谢克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中DEC1与cyclin D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differentiated embryonic chondrocyte expressed gene 1(DEC1)和cyclin D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EC1和cyclin D1在134例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134例非小细胞肺癌中,DEC1细胞核的平均 阳性表达率为(27.6±9.26)%,明显低于DEC1癌旁正常组织中细胞核的平均阳性表达率(84.3±19.70)%.DEC1表达下调或缺失与肺癌的低分化(P=0.008)以及高p-TNM分期(P=0.001)相关.而cyclin D1表达与肺癌低分化(P=0.003),肿瘤大小(P=0.038),高p-TNM分期(P=0.017)及淋巴结转移(P=0.037)正相关.并且DEC1在肺癌中的细胞质表达与cyclin D1的表达显著负相关(P=0.003).结论:DEC1表达与cyclin D1表达负相关,并与肿瘤分化,肺癌患者高p-TNM分期负相关.

    作者:唐娜;范倩岩;马骥;刘洋;邱雪杉;王恩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009-2011年淮安市大肠癌发病死亡情况分析

    目的:对淮安市2009-2011年大肠癌发病及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为大肠癌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淮安市肿瘤登记处收集的2009-2011年大肠癌发病及死亡数据,计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析大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淮安地区2009-2011年大肠癌粗发病率为10.77/10万,标化率为8.80/10万,居淮安市恶性肿瘤发病第4位.粗发病率和标化率在城市和农村不同性别之间均处于较高水平,粗发病率在35岁以后逐渐升高,在85岁以后达到高峰.大肠癌粗死亡率为5.77/10万,标化率为4.62/10万,居淮安市恶性肿瘤死亡第5位.在40岁以前,大肠癌的死亡率处于较低水平,45岁以后逐渐上升,在80-85岁达到高峰.结论:淮安地区大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均处于较高水平,男女之间差别较大,在大肠癌高发地区应进一步加大人群防治力度.

    作者:桑旭;林浩;张甲;朱婧妮;杨青梅;沙晓锋;周后龙;韦淑贞;张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378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期转移特征及性别差异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期转移特征及性别差异.方法:采用Statistical 18.0统计软件对378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肿瘤位置及转移部位进行分析和性别间比 较.结果:378例患者男∶女=2.67∶1,年龄分布以40-70岁多见,发病高峰为50-60岁,男女间无差异(P=0.972).吸烟率男性为88.7%,女性为23.3%,男女间差异显著(P=0.000).城市人口是农村人口的2.41倍,男女间城乡分布无明显差异.就诊时以局限期(77.2%)及中心型(87.3%)多见,男女间无差异.首发症状中心型以咳嗽和咳痰带血常见,周边型以咳嗽和体检发现常见,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女性以气短为首发症状且高于男性(P=0.038).肿瘤位于右肺上叶多(82例),其次是左肺上叶(75例),男性多见于右肺上叶,女性多见于右肺下叶,肿瘤部位分布在男女间略有差异(P=0.049).结论:小细胞肺癌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吸烟率高,局限期及右肺上叶肿瘤多见,女性以气短为首发症状者多见.

    作者:刘丹;赵玉霞;白露;苏红新;王鹤潼;高雅;陈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相关血液学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发生骨髓侵犯与相关血液学因素的关系.方法:对55例初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和骨髓活体组织检查,并检测其血常规及其他外周血相关参数的情况,分析这些参数与骨髓侵犯的相关性.结果:淋巴瘤侵犯骨髓发生率为29.09%.淋巴瘤侵犯骨髓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分别为(109.67±20.90)g/L和(148.93±96.79)×109/L,均低于无骨髓侵犯的患者[(120.31±15.21)g/L和(293.38±138.91)×109/L](P<0.05);前者D-二聚体和β2-MG分别为(2671.73±2443.12)ng/ml和(5.76±3.62)mg/L,均高于后者[(1224.29±1063.10)ng/ml和(3.28±1.59)mg/L )](P<0.05).而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为(11.42±9.29)×109 /L,FIB和LDH分别为(5.90±2.61)g/L和(818.33±1011.36)U/L,均高于淋巴瘤侵犯骨髓患者的水平[(5.73±2.07)×109/L,(3.64±1.29)g/L,(307.64±274.08)U/L](P<0.05).结论:初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象的异常、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高水平的血清D-二聚体、LDH、β2-MG,与发生骨髓侵犯相关,及时诊断淋巴瘤侵犯骨髓和淋巴瘤细胞白血病,为NHL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

    作者:张还珠;李莹;刘芯;谭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NDRG2在热疗抗肝癌细胞作用中的影响

    目的:探讨 NDRG2对热疗诱发的热应激抗肝癌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分别给予肝癌HepG-2和Huh-7细胞37℃、39℃、41℃、43℃、45℃水浴30min的热刺激后,采用细胞划痕、Transwell和Western blot方法对各组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和NDRG2、MMP-2/9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肿瘤细胞的坏死和凋亡情况.结果:与37℃(对照组)相比,45℃组HepG2和Huh-7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有显著降低 (P<0.05),细胞内MMP-2及MMP-9分泌量明显下降,同时伴随NDRG2表达量明显上升.通过比对NDRG2联合热作用对肝癌细胞的治疗效果,发现在正常表达NDRG2的对照组细胞 (Cherry-HepG-2)的凋亡率会随着加热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坏死率显著增高 (P<0.05).然而,给予NDRG2过表达组细胞(NDRG2-HepG2)43℃热处理后,细胞凋亡率和抗细胞侵袭能力可高达45℃热作用于对照组细胞的水平,而细胞坏死率却没有增加.结论:45℃的热应激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NDRG2联合热作用可对肝癌细胞产生较好的促凋亡和抗侵袭效果.

    作者:郭燕;刘文超;马骥;王倩荣;张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胆管癌合并多房囊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胆管癌合并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胆管癌合并多房囊性肾细胞癌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光镜、免疫组化(SP法)观察.结果:胆管为中分化腺癌;右肾上极肿物呈多房、囊性,内衬透明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囊壁间可见透明细胞巢.免疫组化示:胆管肿物:CK19(+++)、CK35(+++);右肾上极肿物:肾细胞癌(+)、Vimentin(++)、CD10(+).结论:胆管癌合并多房囊性肾细胞癌极少见,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作者:王凤华;李宁;薛国福;解放军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乳腺癌中bcl-2与nm23-h1基因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bcl-2与nm23-h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并探讨其潜在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85例乳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及正常乳腺组织石蜡切片中bcl-2和nm23-h1的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63.53%(54/85)肿瘤呈bcl-2阳性表达,bcl-2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值均<0.05).40.00%(34/85)肿瘤呈nm23-h1阴性表达,nm23-h1阴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值分别为0.032、0.001和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bcl-2与nm23-h1表达为影响癌细胞淋巴转移的主要因素(OR值分别为6.985、0.014,P<0.001).结论:bcl-2基因高表达与nm23-h1基因的低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转移密切相关,其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乳癌患者预后及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的手段之一.

    作者:李刚;任宏;张靖;杜宁;李晓军;张云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皮下脂膜炎样 T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报告1例发生在全身的多发性皮下节结伴发热的SPTCL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组织学特点、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SPTCL主要表现为皮下节结,全身表现多种多样,可伴致死性噬血细胞综合征(PHS),临床病程反复.组织病变呈脂膜炎样改变,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皮下脂肪组织,肿瘤T 细胞免疫表型.结论:SPTCL是一种以累及皮下脂肪组织为主的特殊类型的淋巴瘤,预后较好.

    作者:孙玉书;温珍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宫颈微偏腺癌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D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198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3例MD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宫颈腺癌治疗患者的2.64%.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阴道排大量稀薄黏液及不规则阴道流血.妇科检查通常发现宫颈肥大,典型者呈桶状.病理特征为肿瘤组织学分化良好,腺体浸润深达宫颈间质深层,易侵犯脉管且伴有特殊的间质反应.确诊时Ⅱa期及以后患者占69.23%,30.76%的患者手术时已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13例患者全部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Ⅱa期及以后患者行放化疗.9例有随访资料的患者5例死亡,4例健在.结论:MDA早期诊断困难,预后不良.MDA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腺体浸润较深、易侵犯脉管伴特殊间质反应等病理学特征.早期患者应尽量采用根治性手术,对晚期患者实施放化疗效果差.及时确诊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郑璐;马晓欣;李彤;孟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癌症患者化疗期间舌苔厚度变化规律的观察研究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舌苔厚度的变化,以便从中医的角度了解患者化疗期间脏腑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确诊恶性肿瘤患者89例,以中医诊断标准及目前量化方法,根据舌苔厚度的不同分为三组: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观察每组癌症患者化疗前后舌苔厚度的变化,找出其规律.结果:化疗后大部分患者出现舌苔增厚.化疗期间患者的消化道反应与舌苔增厚呈正相关.原本舌苔表现为中度厚或重度厚患者化疗后更容易出现舌苔的进一步增厚,而薄白苔患者化疗期间舌苔变化不明显.结论:患者化疗期间多出现舌苔厚度增厚.因化疗药物多为杀伤癌细胞药物,同时对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细胞亦有一定损害,类似中药中的有毒之品.用之,伤人正气,脾胃更伤,失和降,脾胃功能受损,多出现舌苔的增厚.故临床上在患者化疗期间使用中药时应健脾顾护胃气为主.辨证施治,可服用以四君子汤为主方的汤剂调理脾胃,也可使用香砂仁养胃丸、附子理中丸等中成药.

    作者:熊襄波;郭红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小分子RNA干扰Notch1基因对肾癌Caki-1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Notch1在肾透明细胞癌株中的表达,采用短片段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干扰技术沉默肾透明细胞癌中Notch1的表达,并观察其对Caki-1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及人肾癌细胞786-O和Caki-1.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Notch1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Notch1蛋白的含量.特异性Notch1 siRNA干扰肾癌Caki-1细胞,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48h后,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其中Notch1 mRNA、蛋白的表达变化,CCK-8与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其增殖情况.结果:Notch1在肾癌细胞株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NA-Notch1干扰以后可以明显降低Caki-1细胞中Notch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检测Caki-1细胞增殖能力也随之下降(P<0.05).结论:Notch1在肾癌透明细胞癌中高表达,下调Notch1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肾细胞癌Caki-1的增殖,调节肾癌的生长.

    作者:张振;王凯;曹振龙;邵志强;郭丰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黄芩苷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以裸鼠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移植瘤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黄芩苷对移植瘤生长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黄芩苷对Cyclin D1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BALB/c裸鼠右前腋部皮下接种人肝癌SMMC-7721细胞5×106个,建立人肝癌实体瘤模型.将20只成瘤裸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黄芩苷组,每组10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黄芩苷组腹腔注射黄芩苷注射液100mg/kg,每2d 给药1次,间断给药8次后称体重、处死,瘤块离体称重,计算抑瘤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瘤中CyclinD1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黄芩苷组100mg/kg对裸鼠肝癌SMMC-7721实体瘤的抑制率为30.8%,两组间肝脏与肾脏指数比较,P均大于0.05.黄芩苷处理组凋亡指数为(13.6±1.1)%,高于对照组的(2.2±1.9)%,(P<0.01).黄芩苷能够抑制CyclinD1表达及上调Caspase-3表达,(均P<0.05).结论:黄芩苷对人肝癌 SMMC-7721的裸鼠皮下移植瘤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其抑瘤作用可能通过下调CyclinD1表达和上调Caspase-3表达来达到抑制瘤体增殖并有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在保护免疫器官功能方面,黄芩苷无明显优势.黄芩苷可能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其在保护免疫器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董明;侯俊明;高美花;魏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柴胡皂甙D对肺癌A549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探讨柴胡皂甙D对肺癌A549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细胞克隆技术进行剂量-存活曲线分析,MTT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对细胞周期进行分析.结果:柴胡皂甙D组D0值为2.7Gy,空白对照组D0值为3.6Gy(P<0.05).随着柴胡皂甙D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肺癌A549细胞抑制率增加(P<0.05),且经柴胡皂甙D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S期细胞比例降低,G2/M期细胞比例增高.结论:柴胡皂甙D可以明显提高肺癌A549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机制可能与其引起瘤细胞周期阻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吴文安;赵金;雎岩;梁静;廖娟;杨怡萍;李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6例子宫内膜癌(Ⅰ型114例,Ⅱ型12例)和50例癌旁组织中STAT3、ER、PR的表达.结果: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子宫内膜组织(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STAT3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T3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和浸润的新靶点.ER、PR水平的高低对于评估预后和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陶淑芳;蔡静;李刚强;陶雯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β-catenin与wisp-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β-catenin与wisp-1 在原发性结肠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β-catenin、wisp-1 蛋白和基因在53例结肠癌及53例配对正常结肠中的表达.分析两因子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β-catenin、wisp-1蛋白在结肠癌的异常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结肠中异常表达率(P<0.05).结肠癌中β-catenin蛋白异常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分期和部位有关(P<0.05).wisp-1蛋白异常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分期有关.β-catenin基因在结肠癌中平均表达是其在正常结肠中的3.237倍(P<0.05),其异常表达与肿瘤部位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wisp-1基因在结肠癌中平均表达是其在正常结肠中的2.908倍(P<0.05),其异常表达与肿瘤类型有关(P<0.05).结论:β-catenin与wisp-1异常表达特点提示两者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木尔扯尔;文彬;黄一凡;刘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地诺单抗用于骨转移癌治疗的研究

    癌症转移是致死的主要原因,骨是排第三的好发转移部位.OPG/RANKL-RANK骨调节轴是影响破骨细胞发育及功能的唯一途径.地诺单抗(denosumab)是全人源化结合RANKL的中和抗体,由FDA于2010年11月批准用于实体瘤骨转移的治疗.本文就地诺单抗用于骨转移癌治疗的机制及临床实验研究作一综述,为临床医生更合理的选择骨改构药物用于骨转移癌的治疗做指导.

    作者:马宁强;张贺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333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33例恶性黑色素瘤术前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对其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Kaplan-Meier 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 回归对生存情况进行多因素分 析.结果:333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男性166例,女性167例,中位年龄55岁,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44.4%、18.0%.皮肤型及黏膜型为主要的发病类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部位(P<0.001)、就诊时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1)、LDH水平是否正常(P<0.001)及是否接受含DTIC方案化疗(P=0.015)对患者的生存期产生影响.而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与预后无关.结论: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2年生存率不足20%,不同的原发部位、就诊时有无淋巴结转移、LDH水平是否正常、是否接受含DTIC方案化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早期判断患者的预后,有助于选取适当的治疗方案以进一步延长生存期.

    作者:王亚丽;石光跃;龚海燕;吴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