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陈葳;谢小娟;赵乐;李旭
目的:探讨 NDRG2对热疗诱发的热应激抗肝癌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分别给予肝癌HepG-2和Huh-7细胞37℃、39℃、41℃、43℃、45℃水浴30min的热刺激后,采用细胞划痕、Transwell和Western blot方法对各组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和NDRG2、MMP-2/9蛋白表达量进行检测,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肿瘤细胞的坏死和凋亡情况.结果:与37℃(对照组)相比,45℃组HepG2和Huh-7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有显著降低 (P<0.05),细胞内MMP-2及MMP-9分泌量明显下降,同时伴随NDRG2表达量明显上升.通过比对NDRG2联合热作用对肝癌细胞的治疗效果,发现在正常表达NDRG2的对照组细胞 (Cherry-HepG-2)的凋亡率会随着加热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坏死率显著增高 (P<0.05).然而,给予NDRG2过表达组细胞(NDRG2-HepG2)43℃热处理后,细胞凋亡率和抗细胞侵袭能力可高达45℃热作用于对照组细胞的水平,而细胞坏死率却没有增加.结论:45℃的热应激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NDRG2联合热作用可对肝癌细胞产生较好的促凋亡和抗侵袭效果.
作者:郭燕;刘文超;马骥;王倩荣;张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序贯放化疗方案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广泛期小细胞肺癌20例,随机分为放化疗组和夹心组2组,每组10例,化放疗组为4周期EP (Etoposide +Cisplatin)方案化疗后序贯放疗,夹心组为2周期EP方案化疗,序贯放疗,再序贯2周期EP方案化疗后比较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1年和2年生存率、胸内复发率及治疗毒副反应.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3.0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15%,其中化放疗组分别为14.0个月、60%和20%,夹心组分别为12.0个月、40%和10%.两组1年和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化放疗组胸内复发率为30%(3/10),夹心组胸内复发率为40%(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两组治疗的毒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先化疗后放疗与夹心治疗对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年和2年生存率、胸内复发率相似.
作者:王仲;袁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干扰乙醛脱氢酶1A1(ALDH1A1)基因表达后对鼻咽癌5-8F和CNE2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ALDH1A1 siRNA 表达质粒稳定转染鼻咽癌5-8F和CNE2细胞,Western blot 检测干扰ALDH1A1基因蛋白表达水平.MTT、平板克隆、裸鼠成瘤实验检测干扰ALDH1A1基因前后鼻咽癌5-8F和CNE2细胞的增殖、克隆及成瘤能力.结果: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干扰ALDH1A1表达后5-8F和CNE2细胞增殖、克隆及肿瘤形成能力明显受到抑制.结论:干扰ALDH1A1基因表达,可抑制鼻咽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克隆及成瘤能力.
作者:吴爱兵;邓旭斌;杨志雄;沈湘;李姝君;黎明春;吴昆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吡柔比星,THP)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将接受吡柔比星化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各15例,右丙亚胺组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静滴.在化疗第1疗程(T1)开始前、第3疗程(T3)及第6疗程(T6)结束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记录EF、E/A及TDI技术测量E'/A'、PW/PW法测量Tei指数,观察化疗前后吡柔比星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以及右丙亚胺对其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结果:组间比较,T3结束后,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EF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及Te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T6结束后,单纯化疗组及右丙亚胺组EF及E/A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E'/A'及Tei指数亦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1比较,单纯化疗组在T3结束后EF及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A'及Tei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6结束后,单纯化疗组与T1比较,其EF、E/A、E'/A'及Tei指数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右丙亚胺组在T3、T6结束后,与T1比较,其EF、E/A、E'/A'及Tei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丙亚胺对吡柔比星化疗所致的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TDI及Tei指数能够较EF及E/A更早、更敏感评估患者心脏功能的变化.
作者:庞缨;陈锐;邱少东;谢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线粒体蛋白PINK1在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及15例正常卵巢石蜡标本中PINK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在恶性及交界性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PINK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43%,62.5%,有统计学差异.且均明显高于良性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14.29%)和正常卵巢组(13.33%).采用Kruskal-Wallis H Test比较四组间PINK1表达强度,P<0.0001,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INK1的表达强度在不同分期、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43、0.483、0.144.结论:PINK1与恶性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的发生相关,与分期、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
作者:刘川;王华芹;王慧敏;胡珍华;英焕春;林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小板增多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0年我院收治的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33例合并血小板增多.结果:高血小板症与NSCLC的分期有关,Ⅰb期、Ⅱ期和Ⅲa期的发生率分别为21.05%、46.67%和71.43%(P<0.05).高血小板症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小板症预后差(P=0.000),TNM分期增加预后越差(P=0.0029).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小板症和TNM分期具有独立预后价值(P<0.05).结论:高血小板症与NSCLC的TNM分期有关,是影响NSCL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李承慧;段爱雄;汪志求;江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单用XELIRI方案与联合贝伐单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2例经组织或细胞病理学证实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配到单用XELIRI组(27例)或联合贝伐单抗组(25例)进行治疗.XELIRI方案为伊立替康+希罗达,3周一疗程.贝伐单抗在第一天化疗后输注.每2 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记录毒副反应.结果:25例联合治疗患者总有效率32%,疾病控制率60%,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7.9 个月.27例XELIRI方案患者总有效率18.5%,疾病控制率40.7%,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6.8个月.二个化疗方案的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没有统计学差异.常见的毒副反应是腹泻和呕吐.贝伐单抗+XELIRI和XELIRI方案中分别有2例和3例患者由于毒副反应而终止治疗.毒副反应比较二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二种治疗方案在控制结直肠癌进展方面都有效而且毒副反应患者能够耐受.
作者:戴夕超;张西志;汪步海;袁一枫;王朝敏;张先稳;陈丽;蒋亚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沙培林(OK-432)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岩舒)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及其对胸水中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80例恶性胸水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沙培林;试验组胸腔内注入沙培林和岩舒,观察胸水量及其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改变.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2.5%,试验组有效率为8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胸水中树突状细胞、CD4+T淋巴细胞、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5).结论:沙培林联合岩舒胸腔内用药可增强局部抗肿瘤免疫功能,有效控制胸水.
作者:魏崴;蓝玉宏;李勇生;钟标;黎佩建;白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次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30个病灶进行分次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病灶大直径2.1-9.5cm(中位直径5.17cm);病灶边缘剂量22.8-30Gy,平均27.5Gy,单次剂量3-4Gy,分6-10次完成.治疗后6个月开始评估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6-6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5个月),治疗后6个月病灶<4cm者CR 84.6%(11/13),PR 15.4%(2/13);病灶4-9.5cm者CR 41.2%(7/17),PR 52.9%(9/17),SD 5.9%(1/17).临床症状消失17例(85%),减轻2例(10%),无效1例(5%).病灶位于肝左叶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恶心、食欲下降等消化道反应,无需特殊处理,治疗结束后消化道症状逐渐好转.其余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分次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小,患者耐受良好.
作者:周燕华;徐子海;农艳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53的突变情况及Ki67的表达水平,明确p53与Ki67联合作用在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上的体现.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65例乳腺癌组织中p53、Ki67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p53的突变率为55.8%(92/165),Ki67的阳性表达率为69.1% (114/165).p53的突变情况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ER和PR的表达水平无关,但与HER-2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在总人群中Ki67的表达水平与肿块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无关.亚组分析显示在p53突变的患者中,Ki67的表达水平与肿块的大小呈正相关 (r=0.311,P=0.003),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342,P=0.001).结论:在p53突变型乳腺癌中Ki67的表达与T分期及N分期均呈正相关,在p53突变人群中Ki67对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的预后可能有更高的预测价值,二者联合检测与解读可能更有助于判断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闫顺朝;焦昕;李悦;邹华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乳腺大汗腺癌临床非常少见,合并原发性多汗症更少见,国内外还没有报道.本文就1例乳腺大汗腺癌并原发性手足多汗症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作一简述,认为原发性手足多汗症患者合并乳腺癌以大汗腺癌为主,且GCDFP-15蛋白表达上调.
作者:姚成才;刘丽华;张义;彭阿静;罗春华;常建东;王玉霞;杜好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报告1例发生在全身的多发性皮下节结伴发热的SPTCL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组织学特点、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SPTCL主要表现为皮下节结,全身表现多种多样,可伴致死性噬血细胞综合征(PHS),临床病程反复.组织病变呈脂膜炎样改变,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皮下脂肪组织,肿瘤T 细胞免疫表型.结论:SPTCL是一种以累及皮下脂肪组织为主的特殊类型的淋巴瘤,预后较好.
作者:孙玉书;温珍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骨桥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收集自2003年至2012年公开发表的有关骨桥蛋白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文献资料,按照文献入选标准,有18项实验纳入本次研究,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桥蛋白在胃癌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非转移组,OR=3.94,95%CI:3.09-5.02.结论:骨桥蛋白高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可能在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雷海鸣;王爱坤;王立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6例子宫内膜癌(Ⅰ型114例,Ⅱ型12例)和50例癌旁组织中STAT3、ER、PR的表达.结果: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子宫内膜组织(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STAT3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T3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和浸润的新靶点.ER、PR水平的高低对于评估预后和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陶淑芳;蔡静;李刚强;陶雯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PKM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特性及其在PTC中的作用.方法:用抗PKM2的小干扰RNA转染PTC细胞.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分析细胞中PKM2的表达.MTT法和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评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采用乳酸、ATP和葡萄糖试剂盒分别测定细胞代谢产生的乳酸、ATP及消耗的葡萄糖.结果:PKM2在PTC中异常高表达.在PTC细胞系中应用特异性抗PKM2 siRNA可延缓细胞生长并降低其克隆形成能力.PKM2 siRNA可降低PTC细胞乳酸、ATP的产生,减少葡萄糖的消耗.结论:PKM2高表达可通过激活糖酵解的方式使PTC细胞具有选择性生长优势.PKM2异常高表达可能作为新的生物标记物,并成为PTC的潜在治疗靶点.
作者:刘睿;王晓楠;张薇;关海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晚期不可手术的IV期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恶性肠梗阻(MBO)的预后因素.方法:选取70例随访资料完整的合并MBO的晚期肿瘤患者,并记录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ECOG评分等特征.随访结束至2012年12月.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是否伴有腹膜转移和腹水、梗阻部位、ECOG评分、白蛋白水平、MBO诊断后治疗模式(后续治疗vs支持治疗)均可影响MBO患者的预后,但仅ECOG评分、MBO诊断后治疗模式可作为影响MBO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BO受各种因素影响.
作者:王阿曼;宁振;周涛;蔡欣;刘基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干扰HIF-1α表达,建立乳腺癌血行转移的动物模型,检验HIF-1α表达在血行肺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慢病毒转染干扰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HIF-1α的表达,得到HIF-1α表达正常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NC和HIF-1α表达受干扰的细胞系MCF-7-HIF.分别将两组细胞系进行裸鼠鼠尾静脉注射建立乳腺癌血行转移模型,检测两组细胞在小鼠肺部形成转移瘤的能力.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组肺转移灶中E-钙黏素和Notch-1受体胞内结构域(Notch-1 intracellular domain,NICD)的表达情况.结果:注射MCF-7-NC组裸鼠肺部转移瘤数量、大小均高MCF-7-HIF组,MCF-7-NC组平均成瘤数22.4±4.1个,MCF-7-HIF组13.8±3.2个.肺大转移瘤平均直径MCF-7-NC组3.2mm,MCF-7-HIF组 2.5mm.胸水的出现,MCF-7-NC组显著高于MCF-7-HIF组.免疫组化结果提示MCF-7-NC组E-钙黏素低表达,NICD高表达,而MCF-7-HIF组恰好与其相反.结论:干扰HIF-1α的表达,可以显著减低乳腺癌细胞系MFC-7的血行肺转移能力.转移灶中E-钙黏素和NICD的表达与HIF-1α表达是否受干扰密切相关.
作者:赵婷婷;刘群;金锋;李继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期转移特征及性别差异.方法:采用Statistical 18.0统计软件对378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肿瘤位置及转移部位进行分析和性别间比 较.结果:378例患者男∶女=2.67∶1,年龄分布以40-70岁多见,发病高峰为50-60岁,男女间无差异(P=0.972).吸烟率男性为88.7%,女性为23.3%,男女间差异显著(P=0.000).城市人口是农村人口的2.41倍,男女间城乡分布无明显差异.就诊时以局限期(77.2%)及中心型(87.3%)多见,男女间无差异.首发症状中心型以咳嗽和咳痰带血常见,周边型以咳嗽和体检发现常见,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女性以气短为首发症状且高于男性(P=0.038).肿瘤位于右肺上叶多(82例),其次是左肺上叶(75例),男性多见于右肺上叶,女性多见于右肺下叶,肿瘤部位分布在男女间略有差异(P=0.049).结论:小细胞肺癌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吸烟率高,局限期及右肺上叶肿瘤多见,女性以气短为首发症状者多见.
作者:刘丹;赵玉霞;白露;苏红新;王鹤潼;高雅;陈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体内外药理实验显示: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抗肿瘤作用明显,而且二者在抗肿瘤方剂中常以药对形式出现.本文分析二者抗肿瘤的 机制,并探讨二者抗肿瘤的协同作用,为组方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罗金强;刘宏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EPOCH方案和CHOP方案一线治疗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U)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A组: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24例经病理确诊的PTCL-U患者,采用EPOCH方案化疗:足叶已甙50mg/(m2·d),长春新碱0.4mg/(m2·d),表阿霉素15mg/(m2·d),上述三种药物持续静脉滴注96h,环磷酰胺750mg/m2,静脉滴注,d5;强的松60mg/(m2·d),口服,d1-5.每3周为1周期.B组:2005年1月至2007年4月PTCL-U患者35例,采用CHO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750mg/m2,静脉滴注,d1,表阿霉素75mg/m2,静脉滴注,d1,长春新碱1.4mg/m2,静脉滴注,d1,强的松60mg/(m2·d),口服,d1-5,每3周为1周期.对两组的近期疗效、疾病进展时间、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和B组的完全缓解效率分别为66.7%(16/24)和40.0%(14/35),有显著性差异(P=0.0441),有效率分别为79.2%(19/24)和65.7%(23/35),无显著差异(P=0.2624).A组和B组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12.0月(1-27月)、10月(1-28月) (P=0.2045).主要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神经毒性、脱发、心脏毒性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口腔炎的发生率A组高于B组:24.8%∶13%(P<0.05).结论:一线治疗PTCL-U,EPOCH方案近期疗效较CHOP方案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良反应相近,耐受性好.
作者:王轶楠;刘卫东;马守东;肖建波;李海丽;王志武;岳海淑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