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兵;邓旭斌;杨志雄;沈湘;李姝君;黎明春;吴昆鹏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期转移特征及性别差异.方法:采用Statistical 18.0统计软件对378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肿瘤位置及转移部位进行分析和性别间比 较.结果:378例患者男∶女=2.67∶1,年龄分布以40-70岁多见,发病高峰为50-60岁,男女间无差异(P=0.972).吸烟率男性为88.7%,女性为23.3%,男女间差异显著(P=0.000).城市人口是农村人口的2.41倍,男女间城乡分布无明显差异.就诊时以局限期(77.2%)及中心型(87.3%)多见,男女间无差异.首发症状中心型以咳嗽和咳痰带血常见,周边型以咳嗽和体检发现常见,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女性以气短为首发症状且高于男性(P=0.038).肿瘤位于右肺上叶多(82例),其次是左肺上叶(75例),男性多见于右肺上叶,女性多见于右肺下叶,肿瘤部位分布在男女间略有差异(P=0.049).结论:小细胞肺癌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吸烟率高,局限期及右肺上叶肿瘤多见,女性以气短为首发症状者多见.
作者:刘丹;赵玉霞;白露;苏红新;王鹤潼;高雅;陈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腺苷脱氨酶(ADA)在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血清ADA活性是反映肝损伤的敏感指标,浆膜腔积液中ADA的测定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脑脊液ADA检测还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近年研究表明ADA在结核病、糖尿病、恶性血液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中也有重要价值.
作者:方倩;李兴武;梅传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紫草素(Shikonin)对Burkitt's淋巴瘤细胞凋亡及坏死的影响及Necrostatin-1 (Nec-1)对紫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对体外培养的Raji细胞进行荧光显微镜观察,Alarma Blue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及坏死,免疫印迹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紫草素对Raji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紫草素可诱导Raji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及凋亡.小分子化合物Nec-1不仅可以抑制紫草素诱导的程序性坏死,同时对细胞凋亡也有抑制作用.结论:紫草素可以抑制Raji细胞生长增殖,而小分子Nec-1可以抑制这一过程.
作者:翟月;刘燕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以裸鼠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移植瘤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黄芩苷对移植瘤生长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黄芩苷对Cyclin D1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BALB/c裸鼠右前腋部皮下接种人肝癌SMMC-7721细胞5×106个,建立人肝癌实体瘤模型.将20只成瘤裸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黄芩苷组,每组10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黄芩苷组腹腔注射黄芩苷注射液100mg/kg,每2d 给药1次,间断给药8次后称体重、处死,瘤块离体称重,计算抑瘤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瘤中CyclinD1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黄芩苷组100mg/kg对裸鼠肝癌SMMC-7721实体瘤的抑制率为30.8%,两组间肝脏与肾脏指数比较,P均大于0.05.黄芩苷处理组凋亡指数为(13.6±1.1)%,高于对照组的(2.2±1.9)%,(P<0.01).黄芩苷能够抑制CyclinD1表达及上调Caspase-3表达,(均P<0.05).结论:黄芩苷对人肝癌 SMMC-7721的裸鼠皮下移植瘤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其抑瘤作用可能通过下调CyclinD1表达和上调Caspase-3表达来达到抑制瘤体增殖并有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在保护免疫器官功能方面,黄芩苷无明显优势.黄芩苷可能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其在保护免疫器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董明;侯俊明;高美花;魏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PKM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特性及其在PTC中的作用.方法:用抗PKM2的小干扰RNA转染PTC细胞.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分析细胞中PKM2的表达.MTT法和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评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采用乳酸、ATP和葡萄糖试剂盒分别测定细胞代谢产生的乳酸、ATP及消耗的葡萄糖.结果:PKM2在PTC中异常高表达.在PTC细胞系中应用特异性抗PKM2 siRNA可延缓细胞生长并降低其克隆形成能力.PKM2 siRNA可降低PTC细胞乳酸、ATP的产生,减少葡萄糖的消耗.结论:PKM2高表达可通过激活糖酵解的方式使PTC细胞具有选择性生长优势.PKM2异常高表达可能作为新的生物标记物,并成为PTC的潜在治疗靶点.
作者:刘睿;王晓楠;张薇;关海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小板增多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0年我院收治的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33例合并血小板增多.结果:高血小板症与NSCLC的分期有关,Ⅰb期、Ⅱ期和Ⅲa期的发生率分别为21.05%、46.67%和71.43%(P<0.05).高血小板症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小板症预后差(P=0.000),TNM分期增加预后越差(P=0.0029).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小板症和TNM分期具有独立预后价值(P<0.05).结论:高血小板症与NSCLC的TNM分期有关,是影响NSCL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李承慧;段爱雄;汪志求;江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Notch1在肾透明细胞癌株中的表达,采用短片段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干扰技术沉默肾透明细胞癌中Notch1的表达,并观察其对Caki-1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及人肾癌细胞786-O和Caki-1.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Notch1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Notch1蛋白的含量.特异性Notch1 siRNA干扰肾癌Caki-1细胞,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48h后,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其中Notch1 mRNA、蛋白的表达变化,CCK-8与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其增殖情况.结果:Notch1在肾癌细胞株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NA-Notch1干扰以后可以明显降低Caki-1细胞中Notch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检测Caki-1细胞增殖能力也随之下降(P<0.05).结论:Notch1在肾癌透明细胞癌中高表达,下调Notch1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肾细胞癌Caki-1的增殖,调节肾癌的生长.
作者:张振;王凯;曹振龙;邵志强;郭丰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构建长链非编码RNA-UCA1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UCA1,探讨UCA1对膀胱癌细胞BLS-211耐药及转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UCA1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UCA1,用脂质体2000将pcDNA/UCA1表达载体及空载体pcDNA3.1转染入膀胱癌细胞BLS-211细胞,用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UCA1 RNA的BLS-211/UCA1细胞及转染空载体的BLS-211/pcDNA3.1细胞,用RT-PCR方法检测两株细胞中UCA1及neo基因的表达,鉴定阳性细胞株,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 比色法检测两株细胞对顺铂及丝裂霉素耐药的变化,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两株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pcDNA/UCA1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起稳定表达UCA1的BLS-211/UCA1细胞,表达UCA1 RNA后,BLS-211/UCA1细胞对顺铂及丝裂霉素C的耐药性增加,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增强.结论:UCA1 RNA增强了膀胱癌细胞BLS-211的耐药能力及转化能力,可能在膀胱癌复发及进展中发挥作用.
作者:王帆;陈葳;谢小娟;赵乐;李旭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根治性全盆脏器切除术治疗局部晚期/复发性直肠癌的效果.方法:对44例局部晚期/复发性直肠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治性全盆腔脏器切除术30例、姑息性切除术14例.结肠造瘘术39例,回肠代膀胱术21例,输尿管腹壁造瘘术23例.盆底腔隙采用膀胱脏层腹膜修复39例、双侧腹膜修复3例、带蒂大网膜填充1例、回肠末段填充1例.围手术期死亡率2.3%,总体并发症发生率50.0%.根治性和姑息性全盆脏器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3.3%和0%.结论:根治性全盆腔器官切除术是提高局部晚期/复发性直肠癌病灶整块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延长生存期的理想术式.
作者:李加生;房修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次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30个病灶进行分次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病灶大直径2.1-9.5cm(中位直径5.17cm);病灶边缘剂量22.8-30Gy,平均27.5Gy,单次剂量3-4Gy,分6-10次完成.治疗后6个月开始评估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6-6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4.5个月),治疗后6个月病灶<4cm者CR 84.6%(11/13),PR 15.4%(2/13);病灶4-9.5cm者CR 41.2%(7/17),PR 52.9%(9/17),SD 5.9%(1/17).临床症状消失17例(85%),减轻2例(10%),无效1例(5%).病灶位于肝左叶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恶心、食欲下降等消化道反应,无需特殊处理,治疗结束后消化道症状逐渐好转.其余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分次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小,患者耐受良好.
作者:周燕华;徐子海;农艳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D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198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3例MD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宫颈腺癌治疗患者的2.64%.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阴道排大量稀薄黏液及不规则阴道流血.妇科检查通常发现宫颈肥大,典型者呈桶状.病理特征为肿瘤组织学分化良好,腺体浸润深达宫颈间质深层,易侵犯脉管且伴有特殊的间质反应.确诊时Ⅱa期及以后患者占69.23%,30.76%的患者手术时已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13例患者全部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Ⅱa期及以后患者行放化疗.9例有随访资料的患者5例死亡,4例健在.结论:MDA早期诊断困难,预后不良.MDA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腺体浸润较深、易侵犯脉管伴特殊间质反应等病理学特征.早期患者应尽量采用根治性手术,对晚期患者实施放化疗效果差.及时确诊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郑璐;马晓欣;李彤;孟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77例资料完整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接收化疗药物治疗且坚持4个周期以上分为规律化疗组及非规律化疗组.结果:规律化疗组患者的比例为54.55%(42/77),非规律化疗组的比例为45.45%(35/77).所有患者生存时间为9-62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44.16%(34/77),平均生存时间36.71±14.8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规律化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50.00%,21/42)显著高于非规律化疗组(37.14%,13/35)(Log Rank:χ2=8.27,P=0.004);COX多因素分析发现: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规律化疗是影响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规律化疗是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郭宏刚;周驱;宁安;杨延民;王正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1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并对21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嗜铬素A (Cg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年生存率60.0%,2年生存率25.0%,3年生存率15.0%.中位生存期16.9个月.21例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患者组织中NSE和CgA 染色呈阳性,其中2例小细胞癌病变中有鳞癌灶性病变.结论: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应采用以化疗占主要地位的综合治疗,局限期以手术联合化疗,广泛期以放疗联合化疗为宜.NSE和CgA在食管小细胞癌诊断中具有一定作用.
作者:孟令新;丁兆军;徐美玲;迟玉华;孟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骨桥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收集自2003年至2012年公开发表的有关骨桥蛋白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文献资料,按照文献入选标准,有18项实验纳入本次研究,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桥蛋白在胃癌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非转移组,OR=3.94,95%CI:3.09-5.02.结论:骨桥蛋白高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可能在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雷海鸣;王爱坤;王立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胸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2例行胸腔镜微创手术和20例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治愈出院,无手术死亡.胸腔镜微创手术组手术时间、术后胸管引流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比传统开胸组短(P<0.05),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比传统开胸组少(P<0.01),胸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开胸组,住院费用略高于传统开胸组,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年,无局部复发.结论: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纵隔肿瘤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及疗效与传统开胸手术无明显差别,是纵隔肿瘤的重要治疗方法.
作者:马跃峰;孔冉冉;周斌;张潍;李少民;张晋;乔哲;姜建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根治术中单肺通气(OLV)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全麻OLV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5组(n=12):对照组(R组),乌司他丁30万单位处理组(U1组),乌司他丁60万单位处理组(U2组),30万单位/4h乌司他丁持续泵入处理组(U3组),60万单位/4h乌司他丁持续泵入处理组(U4组).单肺通气后注入等容量生理盐水、单次或者持续泵入乌司他丁.各组于单肺通气后、给药前(T0)、给药后1小时(T1)、2小时(T2)、4小时(T3)及术后1天(T4) 抽取静脉血5ml,测定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在T1时间点,与R组比较,U1、U2、U3、U4组MPO、MDA、TNF-α含量下降(P<0.05),U2组较U1、U3、U4组下降更明显(P<0.05);在T2、T3时间点,U2、U3、U4组较U1、R组MPO、MDA、TNF-α含量下降明显(P<0.05),其中以U4组上述指标下降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4时间点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患者血清MPO、MDA和TNF-α含量,在食管癌根治术OLV中发挥肺保护作用.
作者:王彬荣;田丽颖;王艳;张莲花;王高翔;孙绪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E,eIF4E)在食管癌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食管癌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eIF4E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eIF4E mRNA在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61±0.079,0.442±0.061(P<0.05);不同分化的食管鳞癌eIF4E表达量不同(P=0.012),多重比较显示低分化鳞癌的表达量高于高分化鳞癌的表达(P<0.05);不同浸润深度的eIF4E mRNA的表达量不同(P=0.003),多重比较显示在深肌层和纤维膜的表达量高于黏膜层的表达量(P<0.05).eIF4E蛋白在食管癌和正常食管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0%、30.80%(P=0.001);与病理学分级呈正相关(rs=0.228,P<0.05);不同浸润深度的eIF4E蛋白表达量不同(P<0.05).而两者均与食管癌的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学特征无关(P>0.05).eIF4E蛋白高表达组及低表达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1.8%、53.3%(P<0.05).Cox模型分析得出eIF4E蛋白不能作为判断食管鳞癌预后的独立指标(P=0.211).结论:eIF4E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可能参与了肿瘤的浸润和发展,并可以和其他指标共同判断预后.
作者:刘月平;温文娟;王续;杨会钗;王小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骨桥蛋白(OPN)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放射免疫分析技术(RIA)检测50例NSCLC患者、15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和15例健康正常志愿者外周血OPN和 CEA的浓度.结果:NSCLC患者外周血OPN和CEA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78.00%和 62.00%,特异性分别为86.67%和93.33%,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0.00%.OPN水平与NSCLC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组织学分型及远处转移无关.结论:OPN是NSCLC患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与CEA联合检测能提高NSCLC诊断的敏感性.
作者:李志英;朱应群;廖敏;官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卡培他滨单药治疗高龄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7例高龄(75-84岁,中位年龄79岁)初治恶性肿瘤患者(结直肠癌15例,胃癌13例,喉癌9例,口腔癌8例,卵巢癌9例,胰腺癌8例,肝细胞癌5例),每次给予卡培他滨700mg/m2,每天2次,连用14天,休息1周,每21天重复,直到疾病进展为止.结果:PR 8例(结肠癌2例,胃癌3例,喉癌1例,卵巢癌1例,胰腺癌1例),SD 42例,PD 17例,总有效率(ORR)11.9%,肿瘤控制率(DCR)74.6%,中位肿瘤进展时间(mTTP)5.9个月,中位生存期(mS)9.2个月.不良反应 有手-足综合征发生率9.0%,均为I-II度,I度/II度粒细胞减少9.0%,恶心 7.5%,I度腹泻10.4%.结论:小剂量卡培他滨单药治疗高龄恶性肿瘤患者有较高肿瘤控制率,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康马飞;卜庆;董翠梅;骆梅青;廖漓漓;石援援;涂江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D34、p53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及巨细胞胶质母细胞瘤(GCG)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两种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 断.方法:对13例PXA 及11例GCG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CD34、p53等免疫组化分析.结果:PXA患者组织学特征:肿瘤由巨怪瘤细胞、梭形细胞和泡沫样瘤细胞组成,有丰富的网状纤维及淋巴细胞浸润,坏死和核分裂象少见.GCG患者组织学特征:瘤细胞多形性,以巨怪形瘤巨细胞为主,核分裂象和出血坏死多见,网状纤维沿血管周围分布,有淋巴细胞浸润.CD34在11例PXA中呈弥漫阳性表达,而在GCG中无一例阳性表 达;p53在11例 GCG中的阳性表达率达到60%-90%以上,而在PXA中的阳性率小于5%.结论:PXA及GCG临床、病理组织形态相似而预后完全不同,两者鉴别诊断的要点在于瘤细胞的异型性、核分裂象、坏死等.CD34、p53的免疫组化染色在两种肿瘤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政操;李晓晗;李悦;杨向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