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次输血产生IgM、IgG抗-E引起配血不合1例

方春富;蒋燕

关键词:IgM IgG 抗-E 配血不合
摘要:1 病例简介患者,女,55岁,汉族,临床诊断:卵巢癌术后.手术前、后共输血9U,血浆830ml.为纠正贫血,申请输血.配血时连续与6份同型血主侧在盐水及促凝剂(OSPT)介质中配血不合.
中国输血杂志相关文献
  • 白细胞过滤器两类滤芯过滤血液的效果比较

    通过机械阻滞和较强的吸附作用去除血液中白细胞的过滤器,因滤芯材质和工艺设计不同,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无机超细玻璃纤维膜[1]为滤芯;另一种是以超细聚酯纤维无纺布[2]为滤芯.笔者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两种过滤器在血液通过时其流速差异较大,为此,对这两种过滤器进行了去除白细胞效果的比较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卫;王海林;李丹;郭颖;宋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流式细胞仪法用于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和血小板交叉试验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仪(FCM)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和血小板交叉试验.方法利用血小板抗体阳性、阴性血清探寻FCM法实验条件,血小板经血清致敏,洗涤后,加入荧光标记鼠抗人IgG反应,由FCM获取和分析.52人次正常人血清经FCM法检测后,统计界定正常值范围.1份阳性血清经9个稀释度倍比稀释,分别用FCM法和固相ELISA抗体筛选法检测.31名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分别用FCM法和抗原捕获酶免分析法(MACE)进行102人次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结果 FCM法检测正常值为荧光强度比值R<1.156,9个稀释度的阳性血清检测表明,FCM法高可检稀释度为86.67,固相ELISA法高可检稀释度为56.34(抗-HPA)和67.25(抗-HLA).102人次血小板交叉结果显示,FCM法和MACE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FCM法可用于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和血小板交叉配血,是一种快速、灵敏的新方法.

    作者:许先国;何吉;刘晋辉;洪小珍;金蕾;傅启华;严力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样本三维汇集在PCR检测献血者HCV中的应用

    由于ELISA检测方法学本身的局限性及试剂的质量水平的限制,为大限度减少输血后丙肝的发生,国外输血系统已逐渐采用核酸检测替代抗-HCV ELISA检测[1,2].

    作者:邓雪莲;于志军;薛萍;黄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不同保存期全血辐照后红细胞保存损伤的研究

    目的观察全血在不同保存期辐照的红细胞的活性及功能的变化,确定不同保存时期的红细胞制品辐照后可保存的时间.方法每袋CPDA-全血分成若干份,于采血后1、8、15、22d进行25Gy辐照, 并设不辐照对照组.于辐照后即刻及辐照后7、14、21、28、35d取样测定各项红细胞活性、功能指标.结果 CPDA-全血于采血后1、8、15、22d不同保存期进行辐照,在继续保存至36d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引起其红细胞ATP含量、2,3-DPG含量的明显降低及血浆游离Hb的明显升高,表明不论是新鲜血或是库存血,25Gy辐照对红细胞活性、功能均无明显影响;各辐照组保存至36d时,其红细胞ATP含量仍保持在76.6%以上,表明仍有良好的细胞活性;但所有辐照组血浆K+含量均于辐照后的一周内升高迅速,表明辐照对红细胞膜有一定的损伤,可引起红细胞内K+的渗漏.结论初步的体外研究表明,采集的血液无论何时进行辐照处理,与不辐照血比较,在35d有效期内,均未影响红细胞制品的活性和功能.建议25Gy辐照CPDA-全血保存期与不辐照CPDA-全血相同,也可保存35d;但由于血液在辐照后的一周内K+升高迅速,因此对于不能耐受较高K+的新生儿、早产儿、肾功能不全患者及快速大量输血的患者等,血液辐照后应立即输用.

    作者:吕秋霜;任芙蓉;李慧;刘长利;赵海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红细胞MNS血型系统卫星抗原MiⅢ相关抗体2例

    1 病例简介患者1,女,64岁.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曾于1998年9月住院进步诱导缓解治疗,且输注红细胞和单采血小板.1999年2月5日又住院予以强化巩固治疗,在第4次输血时,行常规输血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发现疑有MNS系统抗体;患者2,女,22岁,未婚.

    作者:柯梅贞;徐文皓;李志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细胞分离机不同全血流速对血小板收集的影响

    过去许多实验对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的效率和影响因素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1~3],但多集中在对机器本身的性能和献血者血液因素的分析上,而这些都是操作人员无法改变和克服的客观因素.笔者则通过改变机器的界面探测值(IDO)和全血流速(V)来获得不同的收集效果.虽然IDO越大,血小板回收率越高,但混入的白细胞数量也相应增加,因此IDO设定不能超过10[4],在此条件下通过改变全血流速,观察对血小板收集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津;李翠平;傅强;仲伟云;周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室温对抗-HIV ELISA试验结果的影响

    为了确保医疗用血的质量,保证用血者的输血安全,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血站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医疗单位及血站分别对受血者、献血者用ELISA法进行HBsAg、抗-HCV、抗-HIV等项目检测.但ELISA试验存在很多影响因素,笔者就不同的月份(季节的变化)致实验室室温变化,对抗-HIV ELISA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连续6个月的试验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玲;杨茂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O型人血清抗-A、抗-B效价分析

    O型人血清中除了IgM的抗-A、抗-B外,还有IgG的抗-A、抗-B,笔者对50名O型人血清的IgM 及IgG类抗-A、抗-B效价进行测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关亮;郑朝晖;林云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重大灾难救援和反恐怖袭击时的输血安全对策

    血液安全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是公众健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问题将引发巨大社会反响.1985年法国使用污染的血液制品因子Ⅷ,造成1200名血友病病人感染了艾滋病,10年后死亡400余人,引起极大社会震荡.技术发展、相关法规和科学管理构成输血安全的支柱;不断发展的病原体检测技术提高了输血安全性,使输血传染病的风险降至低.

    作者:吴卫星;金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库存血血液流变学及生化指标变化分析

    血液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是影响血液质量的重要因素[1,2].为确保对患者有效的输血治疗、降低副作用、提高库血的利用率,对库存血的质量进行动态检测,了解库血不同保存期间的各种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本院常规保存的血液不同时间有关指标的变化进行了连续测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玲;陈方祥;胡波;杨沛;陈钧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输血小板发生过敏性休克1例

    血小板输注是抢救因血小板减少所至的危重出血的重要手段,输血反应时有发生,但在首次输注血小板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河庆;肖大为;刘艳杰;刘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利用供受体HLA三维结构差异快速预测GVHD

    目的对不完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GVHD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预测 . 方法从诱导免疫排斥的HLA出发,分析供受体HLA三维结构差异大小与移植后排斥反应程度的关系.结果供受体HLA三维结构差异的大小与移植后GVHD程度成正相关,发生Ⅰ~Ⅱ度GVHD时供受体HLA三维结构差异远小于发生Ⅲ~Ⅳ度GVHD的供受体.结论该预测GVHD的方法具有简洁、快速、特异等优点,对不完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移植前预处理方案与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选用有一定意义.

    作者:韩红星;孔繁华;奚永志;孙玉英;任素萍;金荔;胡志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密度仪检测法用于人血白蛋白含量测定

    蛋白含量是人血白蛋白等血液制品的关键性生化指标.<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规定成品的蛋白含量检测必须使用定氮法[1~3].定氮法虽然精确度高,但操作极其烦琐,且检测时间长,不适合血液制品生产的半成品蛋白含量检测.故现在血液制品生产厂家对人血白蛋白半成品蛋白含量检测,建立了多种蛋白浓度的快速检测方法,如双缩脲法[1~4]、折射仪检测法[5]、紫外分光法、染料法[6,7]等.下面,笔者介绍利用溶液密度的差异检测蛋白浓度的快速检测方法,并对可能影响此方法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探讨.

    作者:张凌燕;王焰;邓洋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HLA-B27检测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长期以来被临床上划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亚型.随着免疫学、遗传学的发展,目前认为AS是一种不同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独立疾病[1].

    作者:王勤友;张世训;黄宗清;徐群;宋永红;吕红娟;聂向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采用TP-ELISA试剂筛查献血者梅毒的效果评估

    目前国内血站普遍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或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筛查献血者梅毒.由于该试剂在方法学上与目前用于诊断梅毒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相比,其灵敏性和特异性较差,特别是当前我国梅毒流行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2],因此该法难以满足确保输血的安全的需要.

    作者:郑优荣;马琳雅;梁华钦;张红霞;何珠;李仲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抗-HCV ELISA诊断试剂质量评价

    由于抗-HCV ELISA诊断试剂盒的固相抗原HCV RNA (C和NS)片断的配比和组成不全一致,因而出现检测抗-HCV灵敏度和特异性上有差异.笔者采用抗-HCV定值血清和抗-HCV诊断试剂国家参比品[1,2],对部分批批检合格的市销的抗-HCV EIA试剂进行了考核,现将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石玉华;汤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脐血造血干细胞库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建立脐血造血干细胞库,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方法采集新生儿脐血,用6%HES离心法分离脐血有核细胞以缩小脐血体积,样本以10%DMSO保存,检测有核细胞数、CD34+、CFU-GM及HLA,并作病原学捡测.结果收集590份脐血,合格230份(合格率39%),平均脐血体积(89±20)ml,平均有核细胞数(1.48+0.36)×109,分离后有核细胞数(1.25±0.28)×109,有核细胞回收率(91+7)%,脐血CD34+细胞的百分率为(0.37±0.26)%,复苏后CFU-GM回收率为84%,平均每份脐血含CFU-GM (0.9±0.4)×106个集落,14%的样本CMV抗体阳性.73人查询,HLA 4个抗原以上相合率为95.7%.至2001年7月,提供3份脐血用于非亲缘脐血移植,1份用于亲缘脐血移植,3例植入,1例排斥.结论建立脐血库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仇志根;范华骅;陈亮;袁纪军;郑滨;唐瑞峰;马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海藻糖和蔗糖在人红细胞冰冻干燥保存中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海藻糖和蔗糖在人红细胞冰冻干燥保存过程中对细胞的保护效果.方法将浓缩红细胞、含有不同浓度海藻糖或蔗糖的30%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按照1∶3(V/V)的比例混合,-80℃冰箱中预冻1h,入冻干机内冻干处理后,用37℃等渗缓冲液快速水化洗涤样品,然后将其分为3个处理组:组1为30%PVP组(简称PVP组),组2、3为含有5%、10%和15%海藻糖或蔗糖的30%PVP组(简称海藻糖组或蔗糖组),测定各项指标.结果冻干红细胞再水化后,海藻糖组的细胞回收率[(18.86±4.63)%、(21.73±7.32)%和(18.01±4.53)%]显著低于PVP组[(45.97±11.77)%](P<0.01);蔗糖组,蔗糖浓度为5%、10%时,细胞回收率分别为(37.40±2.90)%和(37.77±4.78)%,二者显著低于PVP组(P<0.05),但当蔗糖浓度升至15%时,细胞回收率[(42.54±10.25)%]和PVP组无显著差异;血红蛋白回收率,海藻糖组[(50.00±3.47)%、(40.91±9.09)%和(52.09±7.01)%]显著低于PVP组[(77.27±3.63)%](P<0.05),而蔗糖组和PVP组无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海藻糖组(P<0.05).洗涤后3组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均<1g/L,其余各项指标的对比关系类似于水化后指标.结论在冻干保护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海藻糖或蔗糖对于提高冰冻干燥保存后红细胞的回收率和血红蛋白浓度作用不明显;但蔗糖可以提高冻干保存后红细胞的大变形指数且对红细胞冻干燥保存的效果要好于海藻糖.

    作者:权国波;韩颖;刘秀珍;刘安;靳鹏;祁坤;马恩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自体输血在脊柱侧弯术中的应用

    为减少异体血用量,节约血源,减少输血反应及输血性疾病传播,1998年9月~2001年7月,本院骨科对脊柱侧弯患者术中采用自体血回收后输注,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孙成良;张佐伦;郭静;袁泽农;颜廷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含抗-D、抗-C持续发热伴重度贫血1例

    1 病例简介患者,女,26岁,因反复发热伴重度贫血入院.病史:患者为Rh(D)阴性,1998年人工流产2次,1999年1月自然分娩一健康小孩;1999年6月受凉后开始持续发热,2000年3月因发热伴面色苍白在某大医院输AB型Rh(D)阴性红细胞悬液1200ml,无不良反应.2000年9月因发热伴面色苍白在本市另一医院输Rh(D)阳性血200ml,反应重,发烧40℃,后持续低烧,2000年12月入本院.

    作者:何静;陈方祥;罗梅;马贵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