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先国;何吉;刘晋辉;洪小珍;金蕾;傅启华;严力行
在制备冰冻血小板过程中,手工加二甲基亚砜(简称DMSO)速度、时间难以掌握,并出现凝集絮状物.为此笔者探索性应用微量注射泵加液,在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絮状物产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血小板得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洁;张伟强;丰炳亮;史爱峰;邬丽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献血者,男,39岁,2001年8月9日来本站献血.对该献血者进行常规RhD血型鉴定,初筛为Rh阴性,进一步做Rh阴性确证实验,确定为Du型,现报告如下.
作者:樊红;范宇;郑敏;刘兴;于敏;李保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 病例简介患者1,女,64岁.因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曾于1998年9月住院进步诱导缓解治疗,且输注红细胞和单采血小板.1999年2月5日又住院予以强化巩固治疗,在第4次输血时,行常规输血前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发现疑有MNS系统抗体;患者2,女,22岁,未婚.
作者:柯梅贞;徐文皓;李志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为减少异体血用量,节约血源,减少输血反应及输血性疾病传播,1998年9月~2001年7月,本院骨科对脊柱侧弯患者术中采用自体血回收后输注,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孙成良;张佐伦;郭静;袁泽农;颜廷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弱阳性质控血清对室内质控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澳大利亚国家血清参比实验室(NRL)发放的抗-HCV弱阳性血清HCVGA1(以下简称HCVGA1)和卫生部临检中心2ncu抗-HCV弱阳性血清(以下简称2ncu),用国内3家试剂,在常规实验中随机选取其中一块板同时分别设置检测2ncu和HCVGA1各一个孔位,分别检测20块板后分析其结果.结果 3家试剂对2ncu弱阳性血清所测结果s/c平均值分别为3.144±0.521、5.654±0.710、7.497±0.999;对NRL弱阳性血清所测结果s/c平均值分别为0.781±0.207、1.001±0.197、1.757±0.239.结论国产3家试剂之间质量存在差别,对2ncu及HCVGA1的检测结果比较,三组间均数差异显著,均P<0.01其中两家国产试剂对HCVGA1检测结果与进口试剂比较尚存在差距;2ncu与HCVGA1的非结构区蛋白抗体有差别,且靶值选择差别较大.认为2ncu弱阳性血清应含有结构区和较为全面的非结构区蛋白(NS3、NS4、NS5)抗体.弱阳性血清在实际使用中只是作为提示试验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志,同时控制室内精密度,不必采用过高的靶值,靶值的选择应在适宜的范围.
作者:孙立平;余俊平;周仙桃;柯小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为了确保医疗用血的质量,保证用血者的输血安全,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血站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医疗单位及血站分别对受血者、献血者用ELISA法进行HBsAg、抗-HCV、抗-HIV等项目检测.但ELISA试验存在很多影响因素,笔者就不同的月份(季节的变化)致实验室室温变化,对抗-HIV ELISA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连续6个月的试验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玲;杨茂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 病例简介患者,女,55岁,汉族,临床诊断:卵巢癌术后.手术前、后共输血9U,血浆830ml.为纠正贫血,申请输血.配血时连续与6份同型血主侧在盐水及促凝剂(OSPT)介质中配血不合.
作者:方春富;蒋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ABO血型的准确定型是输血安全的重要保证.血清学技术检测ABO血型简单快速,但有局限性:受生理、病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导致正反定型不符.ABO血型基因的检测可作为血清学检测的补充.笔者采用PCR-SSP方法对ABO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作基因分型,报告如下.
作者:郭如华;邢培清;张伯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是临床为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其发生主要是由于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产生HLA抗体,引起同种免疫反应,导致发热等临床不良症状,发生率在10.2%~41.0%[1~3 ],发生率的高低与输入的白细胞含量直接相关.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白细胞的方法因其去除率高、红细胞损伤小,成为预防FNHTR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多数医师仍习惯于输血前给予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预防输血反应[3],其疗效不肯定.为此笔者对354名贫血患者输血后FNHTR的发生情况作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洋;刘景汉;欧阳锡林;陈民才;黄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脐血造血干细胞库,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方法采集新生儿脐血,用6%HES离心法分离脐血有核细胞以缩小脐血体积,样本以10%DMSO保存,检测有核细胞数、CD34+、CFU-GM及HLA,并作病原学捡测.结果收集590份脐血,合格230份(合格率39%),平均脐血体积(89±20)ml,平均有核细胞数(1.48+0.36)×109,分离后有核细胞数(1.25±0.28)×109,有核细胞回收率(91+7)%,脐血CD34+细胞的百分率为(0.37±0.26)%,复苏后CFU-GM回收率为84%,平均每份脐血含CFU-GM (0.9±0.4)×106个集落,14%的样本CMV抗体阳性.73人查询,HLA 4个抗原以上相合率为95.7%.至2001年7月,提供3份脐血用于非亲缘脐血移植,1份用于亲缘脐血移植,3例植入,1例排斥.结论建立脐血库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仇志根;范华骅;陈亮;袁纪军;郑滨;唐瑞峰;马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海藻糖和蔗糖在人红细胞冰冻干燥保存过程中对细胞的保护效果.方法将浓缩红细胞、含有不同浓度海藻糖或蔗糖的30%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按照1∶3(V/V)的比例混合,-80℃冰箱中预冻1h,入冻干机内冻干处理后,用37℃等渗缓冲液快速水化洗涤样品,然后将其分为3个处理组:组1为30%PVP组(简称PVP组),组2、3为含有5%、10%和15%海藻糖或蔗糖的30%PVP组(简称海藻糖组或蔗糖组),测定各项指标.结果冻干红细胞再水化后,海藻糖组的细胞回收率[(18.86±4.63)%、(21.73±7.32)%和(18.01±4.53)%]显著低于PVP组[(45.97±11.77)%](P<0.01);蔗糖组,蔗糖浓度为5%、10%时,细胞回收率分别为(37.40±2.90)%和(37.77±4.78)%,二者显著低于PVP组(P<0.05),但当蔗糖浓度升至15%时,细胞回收率[(42.54±10.25)%]和PVP组无显著差异;血红蛋白回收率,海藻糖组[(50.00±3.47)%、(40.91±9.09)%和(52.09±7.01)%]显著低于PVP组[(77.27±3.63)%](P<0.05),而蔗糖组和PVP组无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海藻糖组(P<0.05).洗涤后3组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均<1g/L,其余各项指标的对比关系类似于水化后指标.结论在冻干保护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海藻糖或蔗糖对于提高冰冻干燥保存后红细胞的回收率和血红蛋白浓度作用不明显;但蔗糖可以提高冻干保存后红细胞的大变形指数且对红细胞冻干燥保存的效果要好于海藻糖.
作者:权国波;韩颖;刘秀珍;刘安;靳鹏;祁坤;马恩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通过机械阻滞和较强的吸附作用去除血液中白细胞的过滤器,因滤芯材质和工艺设计不同,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无机超细玻璃纤维膜[1]为滤芯;另一种是以超细聚酯纤维无纺布[2]为滤芯.笔者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两种过滤器在血液通过时其流速差异较大,为此,对这两种过滤器进行了去除白细胞效果的比较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卫;王海林;李丹;郭颖;宋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差错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血站内部质量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而传统观念对差错管理的忽视,却阻碍了血站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有效运转.为了改善血站内部质量管理,笔者将差错管理融入质量体系中,调查分析了本中心2000年4月~2002年3月发生在采供血各环节的差错(在血液发往医院前均已得到纠正),在此基础上,本中心制订并实施了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莉华;葛红卫;彭慧花;孙晓红;杨凤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白细胞是人体自然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同血液制品异体输用时可产生许多副作用,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TR),血小板输注无效(PTR),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以及可能传播细胞相关病毒CMV、HTLV-Ⅰ/Ⅱ等[1,2].去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简单、易行、有效,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笔者对储存不同时间的浓缩红细胞滤除白细胞后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作了初步探讨,供同行参考.
作者:刘正敏;高新谱;韩雪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对不完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GVHD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预测 . 方法从诱导免疫排斥的HLA出发,分析供受体HLA三维结构差异大小与移植后排斥反应程度的关系.结果供受体HLA三维结构差异的大小与移植后GVHD程度成正相关,发生Ⅰ~Ⅱ度GVHD时供受体HLA三维结构差异远小于发生Ⅲ~Ⅳ度GVHD的供受体.结论该预测GVHD的方法具有简洁、快速、特异等优点,对不完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移植前预处理方案与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选用有一定意义.
作者:韩红星;孔繁华;奚永志;孙玉英;任素萍;金荔;胡志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血液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是影响血液质量的重要因素[1,2].为确保对患者有效的输血治疗、降低副作用、提高库血的利用率,对库存血的质量进行动态检测,了解库血不同保存期间的各种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本院常规保存的血液不同时间有关指标的变化进行了连续测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玲;陈方祥;胡波;杨沛;陈钧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血液安全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是公众健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问题将引发巨大社会反响.1985年法国使用污染的血液制品因子Ⅷ,造成1200名血友病病人感染了艾滋病,10年后死亡400余人,引起极大社会震荡.技术发展、相关法规和科学管理构成输血安全的支柱;不断发展的病原体检测技术提高了输血安全性,使输血传染病的风险降至低.
作者:吴卫星;金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笔者2000年12月~2001年12月,在德国汉堡大学医院输血和移植免疫中心(简称输血中心)学习一年,并访问参观了德国其他4个血站,系统了解了德国输血事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血液的相关技术.汉堡大学医院输血中心的质量保证体系模式在德国具有普遍代表性,详细介绍如下.
作者:马爱萍;刘宝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血小板输注是抢救因血小板减少所至的危重出血的重要手段,输血反应时有发生,但在首次输注血小板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河庆;肖大为;刘艳杰;刘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前国内血站普遍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或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筛查献血者梅毒.由于该试剂在方法学上与目前用于诊断梅毒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相比,其灵敏性和特异性较差,特别是当前我国梅毒流行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2],因此该法难以满足确保输血的安全的需要.
作者:郑优荣;马琳雅;梁华钦;张红霞;何珠;李仲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