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采供血机构质量体系中可预防差错的来源分析及应对处理

赵莉华;葛红卫;彭慧花;孙晓红;杨凤霞

关键词:血站/质量体系, 质量管理/差错管理
摘要:差错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血站内部质量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而传统观念对差错管理的忽视,却阻碍了血站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有效运转.为了改善血站内部质量管理,笔者将差错管理融入质量体系中,调查分析了本中心2000年4月~2002年3月发生在采供血各环节的差错(在血液发往医院前均已得到纠正),在此基础上,本中心制订并实施了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中国输血杂志相关文献
  • B型人血清中缺乏抗-A家系分析1例

    1名硬脑膜下积液致昏迷患者,入住某医院治疗,术前血型鉴定困难,标本送至本院检验科鉴定:血型为B型,但血清中缺乏抗-A、存在自身冷抗体.与B型血交叉配血相合,家系调查发现,抗-A缺乏,有遗传倾向,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祥胜;孟庆宝;张彦;兰炯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HBsAg ELISA试剂的振动态孵育观察

    目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SIA)是采供血机构筛查血液应用广的一种方法.在我国,随着ELISA试剂的更新换代和不断发展,其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振动态孵育可提高ELISA试剂的灵敏度、增加其稳定性、克服边缘效应等特性.笔者以HBsAg ELISA试剂为例,比较了其分别处于静止态孵育和振动态孵育(抗原-抗体结合)的实验结果.

    作者:王欣;王学刚;唐银海;张九栋;赵有良;李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金标试纸法检测HBsAg效果观察报告

    为考察金标试纸法在本地粗筛HBsAg的效果,笔者对街头和站内献血者血标本检测结果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顾益民;史小武;杨旭;范乃权;郭萍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脐血造血干细胞库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建立脐血造血干细胞库,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方法采集新生儿脐血,用6%HES离心法分离脐血有核细胞以缩小脐血体积,样本以10%DMSO保存,检测有核细胞数、CD34+、CFU-GM及HLA,并作病原学捡测.结果收集590份脐血,合格230份(合格率39%),平均脐血体积(89±20)ml,平均有核细胞数(1.48+0.36)×109,分离后有核细胞数(1.25±0.28)×109,有核细胞回收率(91+7)%,脐血CD34+细胞的百分率为(0.37±0.26)%,复苏后CFU-GM回收率为84%,平均每份脐血含CFU-GM (0.9±0.4)×106个集落,14%的样本CMV抗体阳性.73人查询,HLA 4个抗原以上相合率为95.7%.至2001年7月,提供3份脐血用于非亲缘脐血移植,1份用于亲缘脐血移植,3例植入,1例排斥.结论建立脐血库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仇志根;范华骅;陈亮;袁纪军;郑滨;唐瑞峰;马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利用供受体HLA三维结构差异快速预测GVHD

    目的对不完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GVHD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预测 . 方法从诱导免疫排斥的HLA出发,分析供受体HLA三维结构差异大小与移植后排斥反应程度的关系.结果供受体HLA三维结构差异的大小与移植后GVHD程度成正相关,发生Ⅰ~Ⅱ度GVHD时供受体HLA三维结构差异远小于发生Ⅲ~Ⅳ度GVHD的供受体.结论该预测GVHD的方法具有简洁、快速、特异等优点,对不完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移植前预处理方案与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选用有一定意义.

    作者:韩红星;孔繁华;奚永志;孙玉英;任素萍;金荔;胡志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采血过程中血流量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分析

    在采血过程中血流量过快、过慢都会给献血者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而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笔者旨在通过分析血流量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寻找佳缓解献血者生理和心理负担的护理途径与方法,从而给献血者提供安全、轻松、愉快的献血经历.

    作者:刘素勤;杜菊仙;刘朋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几种主要的酵母表达系统研究进展

    酵母,一般是指以芽殖为主,形态结构简单的一类真菌.主要分布于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微生物表达系统生产外源基因产物已成为可能.酵母作为单细胞真核生物,具有操作简单,可表达真核基因产物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作者:宋丽雅;于群;卜凤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从汉堡大学医院输血中心看德国采供血机构的质量保证体系

    笔者2000年12月~2001年12月,在德国汉堡大学医院输血和移植免疫中心(简称输血中心)学习一年,并访问参观了德国其他4个血站,系统了解了德国输血事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血液的相关技术.汉堡大学医院输血中心的质量保证体系模式在德国具有普遍代表性,详细介绍如下.

    作者:马爱萍;刘宝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重大灾难救援和反恐怖袭击时的输血安全对策

    血液安全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是公众健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问题将引发巨大社会反响.1985年法国使用污染的血液制品因子Ⅷ,造成1200名血友病病人感染了艾滋病,10年后死亡400余人,引起极大社会震荡.技术发展、相关法规和科学管理构成输血安全的支柱;不断发展的病原体检测技术提高了输血安全性,使输血传染病的风险降至低.

    作者:吴卫星;金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库存血血液流变学及生化指标变化分析

    血液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是影响血液质量的重要因素[1,2].为确保对患者有效的输血治疗、降低副作用、提高库血的利用率,对库存血的质量进行动态检测,了解库血不同保存期间的各种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本院常规保存的血液不同时间有关指标的变化进行了连续测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玲;陈方祥;胡波;杨沛;陈钧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不同保存期全血辐照后红细胞保存损伤的研究

    目的观察全血在不同保存期辐照的红细胞的活性及功能的变化,确定不同保存时期的红细胞制品辐照后可保存的时间.方法每袋CPDA-全血分成若干份,于采血后1、8、15、22d进行25Gy辐照, 并设不辐照对照组.于辐照后即刻及辐照后7、14、21、28、35d取样测定各项红细胞活性、功能指标.结果 CPDA-全血于采血后1、8、15、22d不同保存期进行辐照,在继续保存至36d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引起其红细胞ATP含量、2,3-DPG含量的明显降低及血浆游离Hb的明显升高,表明不论是新鲜血或是库存血,25Gy辐照对红细胞活性、功能均无明显影响;各辐照组保存至36d时,其红细胞ATP含量仍保持在76.6%以上,表明仍有良好的细胞活性;但所有辐照组血浆K+含量均于辐照后的一周内升高迅速,表明辐照对红细胞膜有一定的损伤,可引起红细胞内K+的渗漏.结论初步的体外研究表明,采集的血液无论何时进行辐照处理,与不辐照血比较,在35d有效期内,均未影响红细胞制品的活性和功能.建议25Gy辐照CPDA-全血保存期与不辐照CPDA-全血相同,也可保存35d;但由于血液在辐照后的一周内K+升高迅速,因此对于不能耐受较高K+的新生儿、早产儿、肾功能不全患者及快速大量输血的患者等,血液辐照后应立即输用.

    作者:吕秋霜;任芙蓉;李慧;刘长利;赵海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流式细胞仪法用于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和血小板交叉试验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仪(FCM)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和血小板交叉试验.方法利用血小板抗体阳性、阴性血清探寻FCM法实验条件,血小板经血清致敏,洗涤后,加入荧光标记鼠抗人IgG反应,由FCM获取和分析.52人次正常人血清经FCM法检测后,统计界定正常值范围.1份阳性血清经9个稀释度倍比稀释,分别用FCM法和固相ELISA抗体筛选法检测.31名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分别用FCM法和抗原捕获酶免分析法(MACE)进行102人次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结果 FCM法检测正常值为荧光强度比值R<1.156,9个稀释度的阳性血清检测表明,FCM法高可检稀释度为86.67,固相ELISA法高可检稀释度为56.34(抗-HPA)和67.25(抗-HLA).102人次血小板交叉结果显示,FCM法和MACE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FCM法可用于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和血小板交叉配血,是一种快速、灵敏的新方法.

    作者:许先国;何吉;刘晋辉;洪小珍;金蕾;傅启华;严力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白细胞过滤器两类滤芯过滤血液的效果比较

    通过机械阻滞和较强的吸附作用去除血液中白细胞的过滤器,因滤芯材质和工艺设计不同,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无机超细玻璃纤维膜[1]为滤芯;另一种是以超细聚酯纤维无纺布[2]为滤芯.笔者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两种过滤器在血液通过时其流速差异较大,为此,对这两种过滤器进行了去除白细胞效果的比较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卫;王海林;李丹;郭颖;宋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多次输血产生IgM、IgG抗-E引起配血不合1例

    1 病例简介患者,女,55岁,汉族,临床诊断:卵巢癌术后.手术前、后共输血9U,血浆830ml.为纠正贫血,申请输血.配血时连续与6份同型血主侧在盐水及促凝剂(OSPT)介质中配血不合.

    作者:方春富;蒋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不同储存时间后过滤白细胞对浓缩红细胞临床疗效的影响

    白细胞是人体自然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同血液制品异体输用时可产生许多副作用,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FTR),血小板输注无效(PTR),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以及可能传播细胞相关病毒CMV、HTLV-Ⅰ/Ⅱ等[1,2].去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简单、易行、有效,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笔者对储存不同时间的浓缩红细胞滤除白细胞后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作了初步探讨,供同行参考.

    作者:刘正敏;高新谱;韩雪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PCR-SSP方法用于ABO疑难血型检定

    ABO血型的准确定型是输血安全的重要保证.血清学技术检测ABO血型简单快速,但有局限性:受生理、病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导致正反定型不符.ABO血型基因的检测可作为血清学检测的补充.笔者采用PCR-SSP方法对ABO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作基因分型,报告如下.

    作者:郭如华;邢培清;张伯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采用TP-ELISA试剂筛查献血者梅毒的效果评估

    目前国内血站普遍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或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筛查献血者梅毒.由于该试剂在方法学上与目前用于诊断梅毒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相比,其灵敏性和特异性较差,特别是当前我国梅毒流行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2],因此该法难以满足确保输血的安全的需要.

    作者:郑优荣;马琳雅;梁华钦;张红霞;何珠;李仲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微量注射泵在制备冰冻血小板中的应用

    在制备冰冻血小板过程中,手工加二甲基亚砜(简称DMSO)速度、时间难以掌握,并出现凝集絮状物.为此笔者探索性应用微量注射泵加液,在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絮状物产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血小板得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洁;张伟强;丰炳亮;史爱峰;邬丽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两种抗-HCV弱阳性血清室内质控的对比分析

    目的:了解弱阳性质控血清对室内质控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澳大利亚国家血清参比实验室(NRL)发放的抗-HCV弱阳性血清HCVGA1(以下简称HCVGA1)和卫生部临检中心2ncu抗-HCV弱阳性血清(以下简称2ncu),用国内3家试剂,在常规实验中随机选取其中一块板同时分别设置检测2ncu和HCVGA1各一个孔位,分别检测20块板后分析其结果.结果 3家试剂对2ncu弱阳性血清所测结果s/c平均值分别为3.144±0.521、5.654±0.710、7.497±0.999;对NRL弱阳性血清所测结果s/c平均值分别为0.781±0.207、1.001±0.197、1.757±0.239.结论国产3家试剂之间质量存在差别,对2ncu及HCVGA1的检测结果比较,三组间均数差异显著,均P<0.01其中两家国产试剂对HCVGA1检测结果与进口试剂比较尚存在差距;2ncu与HCVGA1的非结构区蛋白抗体有差别,且靶值选择差别较大.认为2ncu弱阳性血清应含有结构区和较为全面的非结构区蛋白(NS3、NS4、NS5)抗体.弱阳性血清在实际使用中只是作为提示试验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志,同时控制室内精密度,不必采用过高的靶值,靶值的选择应在适宜的范围.

    作者:孙立平;余俊平;周仙桃;柯小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HLA-B27检测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长期以来被临床上划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亚型.随着免疫学、遗传学的发展,目前认为AS是一种不同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独立疾病[1].

    作者:王勤友;张世训;黄宗清;徐群;宋永红;吕红娟;聂向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输血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