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毅;陈颜;吕鹤年;安娜
有机磷中毒患者,胆碱酯酶(CHE)活性下降[1],临床上常输注全血提高CHE活性[2]并除去有毒物质.笔者对经光照处理的血液与未处理血液各期CHE活性做了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刘芹;王利民;李翠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卫生部制定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并于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笔者将在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作者:张国珍;伍光明;黄尤奎;李青;詹廷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梅毒是以皮肤粘膜为主要损害,并波及全身各系统的慢性隐匿的性传播疾病.其经血传播为重要的感染途径之一,继1998年10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以来,医疗用血均为无偿献血者提供,为预防和控制梅毒传播,笔者对成都地区56719名无偿献血者进行了梅毒感染状况的监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宿兰;汪仲铭;扶平;万素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所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我国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规定,梅毒试验(RPR、TRUST法)应为阴性[1],由于RPR法和TRUST法为非特异性血清试验,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肉眼判断结果易受检测者主观影响,易出现漏判和错判.为提高血液质量,预防梅毒经输血传播,本院于2000年1月起,对无偿献血者血清标本用TRUST法初检,用ELISA法复检,阳性标本用TPPA法作确证试验.
作者:孙文利;张献清;穆士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输血前检查是为了选择适用受者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输入的各种成分能在受体内有效存活,并无不良反应[1].在临床上由于抗原减弱或缺失引起血型变异,进而导致血型鉴定的错误时有发生.因此,对于反复输血的患者,应在每次输血前提取新的标本,做输血前检查,以免发生输血错误.本文报道由于抗原减弱引起的血型变异2例.
作者:刘明霞;王玉芝;刘富然;游敏;浑守永;高新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前国内大多数血液中心仍然采用传统速度、时间、温度的离心方式,按照各种制品的佳离心条件对血液进行离心.由于血液离心时除本身因素外受离心机运行状态、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直接后果表现在血制品质量上.为使现有设备功能达到满意的离心效果.笔者对Sorvall-RC-3BP离心机使用1~2年内及5年后在不同运行方式下的血液离心效果进行了调查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健民;沈莉;张爱红;张义兵;沈荣;王丽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成分时,献血者需采用双上肢静脉穿刺,机采完毕拔出穿刺针后献血者用屈肘来压迫针眼止血.有时手臂弯曲力度不够或压迫针眼时间较短,往往在针眼处渗血造成血肿.
作者:刘金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巴盟地区无偿献血取得了较快发展,献血人数逐年增多,无偿献血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4.5%以上.为了确保血液质量,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本站严格按照<血站管理办法>和<血站基本标准>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对采集的血液进行初、复检.笔者对1997年9月~2000年9月11876名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五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贾勇;甄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对各类输血反应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建立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新技术,以预防和治疗免疫性输血反应.方法对上海地区13家医院的30776名输血病人进行调查,并应用改良Polybrene、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 (SEPSA)等新技术,进行同种特异性抗体的筛选、鉴定及交叉配型试验.结果发生各类输血反应508例(1.65%),其中检出引起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同种抗体64例(12.6%), 抗体特异性分别为血小板抗体(包括HLA)51例,红细胞不规则抗体13例;各项新技术的应用对预防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 (χ2>3.84,P<0.05).结论使用研究建立的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新技术能有效地诊断、预防和治疗免疫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刘达庄;朱俊;朱自严;沈伟;王健莲;向东;张雄民;陈和平;陆震宇;郭忠慧;李志强;金麒英;方勇;姚顶根;胡宁克;邹纬;鲍聿炜;马淑芬;刘宇宁;李海伦;孙伟文;马惠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无偿献血者,女,23岁,无输血史.在对其血型定型时,发现正反定型不符,逐作如下血清学检查.1 血型血清学检查1.1 血型鉴定正定其红细胞与抗-A和抗-A、B标准血清凝集(均为4+)与抗-B不凝集、红细胞血型为A型;反定其血清可凝集A、B、O型标准红细胞(分别为2+、4+、2+),自身不凝集;判断该血清中可能有ABO以外的抗体.
作者:王民权;陈月;邱淑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60Co辐射对血红细胞CR1分子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分布与分子数目的影响.方法应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测定红细胞CR1分子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分布以及应用酶联法定量测定红细胞CR1分子数目.结果经30GY60Co γ射线辐照血红细胞CR1分子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分布和分子数目与未照射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保存期延长红细胞CR1分子数目逐渐下降,直至21d为低.结论应用30GY60Co γ射线辐照不会导致红细胞CR1分子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分布与红细胞CR1分子数目的变化.
作者:李志强;徐文皓;乐嘉宜;徐钧;罗丽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机制及脐血输注对其的影响.方法将化疗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0例分为脐血治疗组15例、非脐血治疗组15例,并设正常人对照组30例,采用MTT法、ELISA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的方法观察脐血输注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结果①患者外周血CD4+细胞含量低于正常人、CD8+细胞含量高于正常人(t均为2.56,P<0.05),CD4+/CD8+比例倒置;脐血治疗组30名脐血输注后患者CD3+细胞含量明显升高(t=3.01,P<0.01)、CD4+ 细胞含量明显升高(t=2.74,P<0.05),CD4/CD8比例恢复正常.②30名患者外周血IL-2活性较正常人降低,可溶性IL-2R(sIL-2R)含量明显增加(t分别为4.33、5.89,P<0.01);脐血输注后患者IL-2活性增加, sIL-2R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分别为2.32、2.42,P<0.05).而IL-6活性有一定程度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t=0.27,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于正常人,脐血输注后可以通过免疫活性细胞与淋巴因子水平的变化调节患者免疫功能.
作者:潘小玲;彭芝兰;何跃东;刘兴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HIV抗体检测对艾滋病/HIV感染的诊断目前仍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过去的经验证明,由于试剂的质量(包括敏感性与特异性等)问题,可以造成对艾滋病/HIV感染的漏诊或错判.虽然我国卫生部对市售HIV诊断试剂有严格要求,并必须批批检定合格[1,2],但由于多种原因,各厂家的试剂质量仍可能出现较大差异.因此,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艾滋病参比室近几年来一直要求对市售HIV抗体诊断试剂每年进行考核评估.1999年我室受卫生部艾滋病参比室委托,对8个指定的生产厂家艾滋病诊断试剂质量进行考核评估,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作者:季阳;贾桂芳;周琼秀;何智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对比研究体外采集洗涤对血小板功能与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血细胞分析仪、经典玻球法、经典比浊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制备的单个供者浓缩血小板和洗涤血小板,采集前后及相互间血小板的有关形态学指标、粘附聚集性、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外膜蛋白(GMP-140)及血小板膜GPⅡb/Ⅲa复合物的表达.结果两组制品的血小板PDW、PCT、MPV均比采集前显著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血小板的粘附聚集率、CD62p+及CD41a+CD62p+阳性表达率采集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制品的血小板CD41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采集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血小板在体外的采集过程中可能受到轻微激活损伤;采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和洗涤血小板质量可靠、临床适用性强;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CD41a+、CD62p+,评价体外血小板功能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江朝富;崔徐江;汪传喜;梁华钦;胡巧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Rh血型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D抗原与输血的关系仅次于 ABO血型,RhD阴性人接受阳性血后,至少20%要对D抗原发生过敏,在第2次体内接触该抗原则发生溶血反应,RhD阴性在亚洲人中的比例不足1%[1].为解决给临床输血带来的困难,笔者于1997年7月~2000年12月对本院5名RhD阴性围手术期患者进行了自身输血的尝试,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初瑞雪;孟卫东;吴晓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患者,45岁,因难产大出血送来本院,来前在乡卫生院已输入O型血400ml.鉴定血型:正定型,RBC经生理盐水洗涤抗-B管有细小颗粒,镜下有散在RBC,抗-A管无凝集.反定型,试剂A细胞凝集,B细胞呈混合外观.用B型血交配时主管凝集,次管不凝集;用O型血交配时,主管不凝集,次管凝集.因患者处于失血休克状态,急需输血,故又输O型血400ml,并将患者血液送往中心血站做血型鉴定.
作者:李效平;曹丹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14岁,因特发性脊柱侧凸一年半,渐重,于2001年2月1日入院.既往有哮喘史,对多种食物、青霉素过敏,无输血史.2月7日手术,术前Hb 132g/L,WBC 5.94×109/L,Plt 155×109 /L,肝肾功能正常,申请全血800ml.用BioVue卡(美国ORTHO)做交叉配血,主、次侧无凝集.患者术中出血1200ml,当输血约600ml时,患者表现出心率加快,高达147次/min,血压下降至9.3/6kPa,全身出现荨麻疹,气通压增高,血氧分压大于98%,体温36.6℃诊断为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琥珀酸氢化考的松(300mg入500ml液体输入)、多巴胺(2.5μg*kg-1min-1)治疗,并补充生理盐水3500ml.
作者:孙京林;白连钧;宗秋环;韩俊峰;白静;陈嘉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HLA-B27检测技术.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HLA-B27抗原,并将结果与基因定型法比较,74例临床样本分别用FCM法、PCR-ASP基因定型法检测HLA-B27抗原和基因.结果 FCM法有22例HLA-B27阳性,52例阴性,与PCR-ASP法结果比较,阳性符合率88%,阴性符合率100%,总观察一致率95.9%,二种检测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可以认为,FCM法检测HLA-B27具有快速灵敏、多参数检测等优点,针对不同的样本来源和临床要求,与PCR-ASP法配合使用,能在临床强直性脊椎炎等疾病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许先国;洪小珍;何吉;金蕾;傅启华;严力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尿毒症患者发生重度贫血后,有时需输血治疗.现报告不完全弱D型尿毒症患者输注上万毫升血液后产生Rh抗-D 1例.
作者:林园;祝英华;张丽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随着献血法的实施,有组织的大规模无偿献血在本市开展.1997年以来,市中心血站检出抗-HIV可疑2例,抗-HIV1阳性3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文萍;郑朝辉;王雪飞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