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青年眼睑松弛症的整复治疗

李斌;王为农;姜如蓉;张臻

关键词:眼睑松弛症, 整复术
摘要:目的:探讨中青年眼睑松弛症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方法:对16例患者量出须切除的上睑皮肤量.根据不同患者局部解剖结构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整复. 结果:16例术后既恢复了视野和视力,也获得了满意的美容效果.随访1年~3年疗效稳定. 结论:所用方法治疗眼睑松弛症效果确切可靠,合乎美容要求.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蛋白激酶A在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A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增生性瘢痕和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B和NS-FB)增殖中的信号转导作用. 方法:利用32P掺入底物法测定HS-FB和NS-FB的PKA活性;使用直接计数法和MTT法测定TGF-β1和cAMP、H7等刺激两种细胞后增殖能力的变化. 结果:NS-FB被TGF-β1刺激后PKA的活性短暂升高后很快恢复(30min内,但P>0.05),HS-FB则在30~60min降低(P<0.05),1h后恢复;HS-FB的PKA活性比NS-FB低(但P>0.05).TGF-β1能强烈刺激两种细胞增殖(30min后P<0.05),对HS-FB的刺激作用更强(刺激60min后P<0.05).cAMP可抑制两种细胞增殖(60min后P<0.05),H7有拟TGF-β1作用(30min后P<0.05),H7还可增强TGF-β1的刺激作用(30~60min后P<0.05). 结论:TGF-β1刺激后PKA的活性在两种细胞有不同的变化,提示两种细胞的cAMP/PKA信号通道存在一定的差异;TGF-β1刺激作用部分经PKA活性变化介导,但活化PKA通道可以逆转TGF-β1的作用.

    作者:张选奋;鲁开化;李荟元;郭树忠;李向东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文眼线致下睑皮肤洇色21例分析

    文眼线是常见的美容项目,本科1995年8月~1999年12月文下眼线共21例,有发生下睑皮肤洇色,报导如下.

    作者:赵东瑞;刘文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高频电刀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120例

    采用超高频电刀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120例,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收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作者:王文;高政慧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全颜面烧伤后瘢痕畸形的美学整复探讨

    目的:介绍全颜面烧伤后瘢痕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 方法:全颜面瘢痕切除后,充分利用面部美学理论实施组织器官复位与畸形矫正,大张厚中厚皮片分区移植. 结果:治疗此类患者9例,移植皮片均100%成活,受累器官畸形与缺损整复效果良好,容貌和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面部美学理论对于全颜面烧伤后瘢痕畸形的整复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毅;张鲜英;朱云;肖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带蒂皮瓣修复鼻部基底细胞癌术后缺损

    目的:介绍带蒂皮瓣在修复鼻部基底细胞癌术后缺损的临床经验. 方法:位于鼻尖或鼻根部术后缺损用前额皮瓣修复7例,鼻翼部缺损用鼻唇沟皮瓣修复11例. 结果:皮瓣转移后出现静脉回流不畅现象,将皮瓣远端修薄后作打包缝合2例,术后皮瓣边缘有部分坏死1例,其余皮瓣均存活.术后外形满意、肿瘤无复发. 结论:带蒂皮瓣具有血供可靠,操作简便,供区隐蔽,特别适用于一期修复鼻部基底细胞癌术后的缺损畸形.

    作者:黄燮青;沈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耳后筋膜瓣修复耳廓洞穿性缺损

    耳廓洞穿性缺损修复方法常见报道[1].由于其特殊的组织解剖学特点,较大的耳廓洞穿性缺损难以直接缝合或应用邻近皮瓣修复,采用耳后皮瓣修复时又受无发区限制,同时形成皮瓣较大时供区难以直接缝合或缝合后易引起耳廓移位.

    作者:高小青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易位皮瓣在修复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圆形及椭圆形创面临床常见,修复较其他创面显得困难.我们自1993年以来利用在缺损边缘切线上的易位皮瓣修复创面共63例病人.予以交流.

    作者:吕建萍;王少华;王燕华;王维晶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微侵袭面部年轻化技术进展(续)

    对于更明显的、中等深度的面部皱纹,再上皮化技术或单纯外用药物已不能奏效,目前可选用软组织充填方法.

    作者:郭树忠;张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痤疮的综合皮肤护理

    临床上痤疮患者较多,采用单种美容治疗及护理方法疗效常不满意,我院采用美容护理综合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彭建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唇裂患儿术前呼吸道感染的时间分布及对策

    目的:探索待手术唇裂患儿呼吸道感染的时间分布规律,减少因呼吸道感染对手术治疗安排的影响. 方法:对近五年时间内134例两岁以下待手术患儿进行调查. 结果:唇裂患儿易患呼吸道感染,时间主要分布在住院后的第4~6天,采取有效措施后,呼吸道感染率大幅下降. 结论:呼吸道感染对唇裂手术的影响可以避免.

    作者:蒙喜永;王晋煌;雷瑊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乳晕下缘切口行盐水充注式假体隆乳术

    目的:探讨隆乳术中不损伤乳腺组织的相关问题. 方法:采用乳晕下缘切口,胸大肌下腔隙盐水充注式假体隆乳. 结果:20例小乳症手术顺利,病人及手术医师均感满意,随访一年以上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盐水充注式假体安全性高,乳晕下缘切口疤痕隐蔽,不损伤乳腺组织,手术操作简便.

    作者:孙炳伟;邰宁正;范志宏;杨群;钱云良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眉上缘切口矫正中老年上睑松垂28例

    上眼睑皮肤松弛垂于睑缘之前,使眼裂变小,严重者遮盖瞳孔,影响视野,由于患者长期举眉抬头视物,加重了额纹的形成甚至出现颈椎病症状.我们1997年~1999年采用眉上缘切口提眉术矫正中老年人上眼睑皮肤松垂28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肖文芝;段瑞平;陈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倍他米松病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疗效观察

    目的:寻求简单有效的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 方法:采用二丙酸倍他米松/倍他米松磷酸二钠病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60例. 结果:经1年随访,总有效率达88.33%. 结论:通过讨论二丙酸倍他米松/倍他米松磷酸二钠作用机理、优点、不良反应等,作者认为该方法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尤其适合于中小面积瘢痕疙瘩的治疗.

    作者:吴军;张国威;何威;闫国富;王儒鹏;黎智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先天性单侧唇裂50例修复体会

    笔者用皮瓣修补方法对50例先天性单侧唇裂进行修复,体会如下.

    作者:汪瑞良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清浊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索黄褐斑的确效疗法,包括近期与远期效果. 方法:一天两次口服清浊丸、维生素C,外用亮肤素观察临床上62例轻重不同的黄褐斑的治疗情况. 结果:治愈率达96.5%,复发率3.5%,与对照组相比,经卡方检验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 结论:清浊丸可做为黄褐斑的确效用药.

    作者:陈卫兵;龚蒲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小切口牵拉旋转法治疗面部皮脂腺囊肿

    面部皮脂腺囊肿影响其面部的美观.自1990年以来,我们采用小切口牵拉旋转法治疗127例,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赵步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伊曲康唑治疗脂溢性皮炎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治疗脂溢性皮炎临床疗效. 方法:观察组80例,口服伊曲康唑200mg/d,用药一周;观察组和对照组(76例)同时外用2%的采乐洗剂,每周二次,连续用药二周.所有病人用药后4周复查.分别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客观评分. 结果:伊曲康唑治疗脂溢性皮炎的治愈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 结论:伊曲康唑是治疗顽固性脂溢性皮炎的有效药物.

    作者:梁虹;徐刚;李玲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额颞上提矫正眉下垂

    目的:对已明确的眉部下垂为特征的病例,施行额颞上提矫正手术,观察临床效果. 方法:对27例确诊者行两侧颞顶部弧形切口的眉上提手术.使颞额部向外上方提拉. 结果:术后10天~14天的眉部平均高度:内眦部由18.4mm升至21.2mm,瞳孔中点由17.3mm升至23.7mm,外眦部由17.2mm升至29.4mm,所有病例经过顺利,效果满意. 结论:对以眉下垂为主要改变的睑皮肤松垂病例采用颞额上提矫正手术可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洪志坚;廖欣翔;林梅;姜涛;陈一飞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单侧唇裂患儿修复方法和手术年龄的选择

    目的:研究单侧唇裂患者治疗年龄的选定,比较下三角瓣法和旋转推进法的应用特点,以期指导临床术式的选择. 方法:用三角瓣法修补单侧唇裂131例;用旋转推进法修补37例,并进行临床比较. 结果:下三角瓣法设计简单,能使上唇保持动态的平衡;旋转推进法使上唇下部向前翘起较自然. 结论:旋转推进法的设计更符合对唇裂修复的生理性原则,而下三角瓣法设计简单,并认为这两种方法能长期并存却不能相互取代.

    作者:刘庆坤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缺损的术后护理

    游离皮瓣移植术是修复口腔颌面缺损的一种常用方法.皮瓣移植后能否成活,主要依赖于皮瓣是否具有良好的血运循环.因而,游离皮瓣移植术后,严密观察其血运状态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一环.我院在近五年来采用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缺损50例,术后通过严密观察,早期发现血循危象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成功抢救5例病员.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陶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