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侵袭面部年轻化技术进展

郭树忠;张辉

关键词:微侵袭, 面部年轻化, 注射技术, 延缓皮肤衰老, 医学技术, 皮肤剥脱, 充填技术, 手术结, 软组织, 肉毒素, 应用, 容貌, 临床, 方法
摘要:虽然医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缺乏能明显延缓皮肤衰老的方法.微侵袭面部年轻化技术则可在临床上帮助掩饰皮肤衰老,改善面部容貌.如再能将其与手术结合起来应用,常常可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此,对目前常用的微侵袭面部年轻化技术分:皮肤剥脱技术;软组织充填技术;肉毒素注射技术三讲介绍.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扩张后大张全厚皮片移植的应用体会

    自1998年以来,我们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将扩张后的皮肤软组织制备成大张全厚皮片,用以修复面颈、四肢等部位组织缺损21例,收到明显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向云;梁丽红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三种方法治疗扁平疣180例疗效观察

    扁平疣是一种乳头瘤病毒所致的常见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表现为颜面、手背等处多发的淡褐色扁平丘疹,影响容颜.治疗扁平疣的方法虽多,但至今无定论.我们于1996年~1999年用液氮冷冻、注射转移因子加外擦5-Fu软膏、转移因子注射结合倒模,三种方法治疗扁平疣患者180例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金萍;胡晓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骨牵引成骨与颅面骨延长术研究进展

    本文回顾及复习有关骨牵引成骨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类文献,旨在明确其发展主流及方向,为颌骨正畸应用此技术寻求理论支持.

    作者:常晓峰;顾晓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经络减肥仪瘦脸220例临床观察

    目前对于全身减肥以及头颈部以下的各部位的减肥,方法较多,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有关面部减肥尚少见正式文献报道.我科自1995年起,研制出了一种专业的面部中医经络减肥仪,经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资料完整的220例治疗汇报如下.

    作者:杨萍;谢红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CO2激光切除睑缘病变的技巧

    眼睑是保护眼球避免受损伤,维护眼正常功能与外形的重要结构.该部位皮肤的微小病变都会显著影响外观,甚至功能.1992年以来,我科收治睑缘病变154例,经采用JZ-30型CO2型激光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就治疗中的一些技巧介绍如下.

    作者:刘曼华;刘毅;黄小段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微侵袭面部年轻化技术进展

    虽然医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缺乏能明显延缓皮肤衰老的方法.微侵袭面部年轻化技术则可在临床上帮助掩饰皮肤衰老,改善面部容貌.如再能将其与手术结合起来应用,常常可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此,对目前常用的微侵袭面部年轻化技术分:皮肤剥脱技术;软组织充填技术;肉毒素注射技术三讲介绍.

    作者:郭树忠;张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手术修复文眉失败临床体会

    临床上文刺术后出现眉型不理想,颜色过深或发兰者极为常见,笔者对42例文眉失败的病例采用外科手术方法进行修复,随访观察3个月至3年,疗效满意.

    作者:熊邦林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牵拉性撕脱伤对动脉闭塞率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牵拉性撕脱损伤时动脉内膜的变化及其闭塞率. 方法:建立大白鼠动脉牵拉性撕脱伤模型,给予60~140g牵拉力,观察其内膜形态变化. 结果:随牵拉力的增加,闭塞率逐渐增大,至140g时达到100%.形态观察可分为:①内膜断裂型;②内膜瓣状型二个类型.牵拉损伤的动脉切断后原位显微吻合的成功率为83.33%. 结论:损伤动脉有特征性的内膜变化,瓣状型内膜损伤可导致血栓形成,影响显微外科的成功率.

    作者:潘宝华;李荟元;鲁开化;郭树忠;矶贝典孝;上石弘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58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顽固的病毒性疣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顽固的病毒性疣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用585nm的脉冲染料激光(PDL)照射患区及其周围5mm内的区域连续三个脉冲,能量范围6~9J/cm2,照射前先用小能量连续脉冲的CO2激光除去疣表面的角质层,以使PDL光进入更深层. 结果:治疗38例病人163个顽固性疣和30个单纯性疣,根治率分别为95%及90%,经过3~26个月(平均8个月)的随访,未再复发. 结论:利用疣内血管中的血红蛋白吸收585nm波长的激光后凝固,使血管闭锁的原理,可有效地治疗病毒性疣,且不遣留瘢痕.尤其适合于面、手等对美容影响较大的部位.

    作者:郭丹凤;马继任;宫昔愿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皮肤瘢痕硬度的定量测定

    目的:测定各级瘢痕和正常皮肤的硬度.为瘢痕演变的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客观定量的参考指标. 方法:按Leung临床瘢痕分级方法将瘢痕分为Ⅰ-Ⅴ级,用A型邵氏硬度计测量每块瘢痕及临近皮肤的硬度. 结果:Ⅰ级瘢痕的邵氏硬度略大于正常皮肤,各级瘢痕的邵氏硬度随瘢痕级别的增加而明显增大,并在很宽的范围内变化. 结论:采用A型邵氏硬度计能够较准确地测定各种瘢痕和正常皮肤的邵氏硬度及其随时间的微小变化.

    作者:李雯;李伟;李明山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小儿功能部位烧伤的早晚期整复

    目的:防止小儿烧伤后瘢痕增生引起的畸形挛缩和功能丧失进行性加重. 方法::瘢痕切除及畸形复位,采用局部皮瓣,扩张后皮瓣,远位皮瓣,带真皮下血管网的皮肤移植及全厚、中厚大张皮肤移植. 结果:使创伤部位的组织缺损得以功能和外观恢复. 结论:小儿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不断加重时,治疗得当可避免发生发育障碍和功能丧失.

    作者:张绪生;朱云;刘毅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门诊隆乳术局部麻醉方法的改进

    自1998年1月至1999年4月,我们对48例在门诊隆乳者,采用局部组织浸润+鼻粘膜滴定复合麻醉法麻醉降乳,收到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赵宏武;邢新;张树功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多功能美容手术仪治疗脂溢性角化病68例

    脂溢性角化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故又称老年斑,是一种良性皮肤病.病因不明,可能和年龄增大皮肤衰老或遗传有关.本病多发生于面部、头皮等处,虽对健康造不成多大影响,又无特殊不适,但有碍美容、影响生活质量.我科于1997年1月至1998年6月,使用多功能美容手术治疗仪治疗脂溢性角化病6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樊曼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美容损害赔偿

    对受术者来讲,美容手术只能成功不容失败;而事实上,手术意外经常可能发生,美容手术的风险尤大.近年来因美容手术导致容颜损害继而诉诸法律的案件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本课题对美容损害索赔中若干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以求对相关的法律建设起一些推动作用.

    作者:李燕;张家钧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平肝中药口服治疗腋臭10例

    临床工作中,常可见到青少年腋臭病例,因尚不宜采用手术的方法,给治疗工作带来一定困难.1993年来,我们采用中药口报加鲜桔皮外擦的方法,治疗了10例青少年患者,效果较好,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念宇;贾世俊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老年性下睑痉挛性内翻手术的改进

    老年性睑内翻,又称痉挛性内翻[1],多发生在下睑.患者怕光、流泪、眼睑痉挛、有刺激角膜等症状,有多种手术方式矫治.因手术涉及眼睑部,也是美容整形外科常用手术之一.我科1998年4月至1999年4月改良下睑眼轮匝肌增强术医治16例,效果满意且手术操作简单易行,特介绍如下.

    作者:姚斌;汪凌梅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三七制剂导入治疗聚合性痤疮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三七制剂超声导入治疗聚合性座疮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两组各30例.治疗组用三七制剂注射液,对照组用肤特奇霜剂经超声波导入,2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不良反应率、安全性、病人耐受性等项,也较对照组为优. 结论:三七制剂治疗聚合性痤疮,疗效高、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病人耐受性好.

    作者:李卫红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颌面部外伤的美学修复体会

    颌面部是人体的暴露部位,容易遭受外伤,轻则留下瘢痕,重则可造成脸部器官的移位畸形和功能障碍,带来终身的生理和心理伤害.自1997年以来,我科对54例颌面外伤患者进行了美学修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清湘;邹美秀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增加美学效果的颜面部创口闭合临床体会

    位于颜面部的创口,需要采用细针细线精心分层缝合,这在整形美容外科已是普通常识.但我们发现在某些具体部位,如果仅套用常规的处理方法,则其结果可能是创伤愈合后的疤痕并不象预期的那样细小和不明显,或疤痕虽然非常细小,但外观却不美.造成这种遗憾结果的因素可能很多,但在闭合创口时未能根据局部特点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下面简单介绍我们在创口闭合处理时采取的一些技巧.

    作者:王晋煌;陈兵;雷瑊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颈胸前筋膜皮瓣修复颈前瘢痕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颈胸前筋膜皮瓣解剖学基础. 方法:30具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标本,解剖颈胸部皮肤的动脉来源与分布;3具动、静脉灌注后的成人新鲜尸体,在手术显微镜、光镜下解剖动、静脉在颈胸部的分支、吻合及皮肤各层的血管构筑情况. 结果:颈胸部皮肤的动脉来自肌皮动脉缘支、肌皮动脉穿支和直接皮动脉,沿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分布,并借助分支与筋膜、皮支等所形成的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真皮下动脉网供应皮肤的大部分结构,静脉回流是通过伴行静脉完成. 结论:颈胸前筋膜皮瓣具备科学的解剖形态学依据,是修复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优质材料.

    作者:李谆;原林;高岚;张耀坤;周黎安;查元坤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