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李荟元
目的:寻求一种皮肤软组织扩张囊全新置入方法,以缩短扩张囊置入后的治疗周期. 方法:运用套管针穿刺原理及内窥镜技术,研制专用剥离器械和置入器械,采用微切口小隧道充注式置入法修复面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结果:10例面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人采用本法治疗,扩张囊置入后治疗周期为3周~4周,较常规扩张器手术置入法缩短3周~5周. 结论:微切口小隧道充注式皮肤软组织扩张囊置入法,因无需担心扩张囊置入后对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使首次扩张囊注液时间提前到了手术当日进行,同时缩短了两次注液的间隔时间,可显著地缩短扩张囊在体内的留置时间及患者的住院治疗周期,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
作者:袁好军;谢玉娥;李秀兰;刘永平;张素珍;张纯清;董留全;张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自1978年Kent首次应用羟基磷灰石(H.A)充填牙槽嵴以来,羟基磷灰石作为人体填充材料已有三十多年历史[1].由于它的无毒、无致癌性,组织相容性好,近十几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将其用于骨缺损的修复、口腔牙槽骨充填、眼窝畸形及眶骨缘填充、隆鼻、颞部及颏部充填术等[2,3].我科自1997年3月至2001年1月应用羟基磷灰石颗粒进行隆额联合隆鼻术16例,大程度地调整了额鼻角,使额面部整体更趋饱满、和谐,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杨连华;马越波;刘敏;顾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痤疮好发于发育期青年男女面部及胸背部位,与体内内分泌变化,如雄性激素分泌增多,皮脂腺分泌增多有关,这与中医理论中肝火论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以疏肝解郁,凉血祛瘀,调经平痤为治疗原则,研制的清肝平痤散对伴有月经不调的女性痤疮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金香淑;郎国荣;吴成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颌面部创伤发病率逐年上升,骨折已成为口腔颌面外科的主要病种之一,其治疗的理论与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很快,产生了一些新的观念.
作者:段劲;陈伟;杨壮群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下颌骨缺损后常用的植入材料有不锈钢板、塑料板及自体骨等.近年来,国外文献相继报道了头颈部肿瘤根治术后采用冷冻自体下颌骨作为下颌骨再造的移植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的好处是不增加病人新的手术创伤,使重建的下颌骨不但恢复了咀嚼功能,而且还达到了恢复自然美的目的.自1986年以来,笔者对6例分别患有下颌骨造釉细胞瘤和骨纤维化的病人,从美学角度大胆采用自体冷冻下颌骨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李清湘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面部多发骨折复位治疗的手术方法. 方法:对53例不同类型的面部多发骨折行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 结果:患者的面部外观及功能均有较大改善. 结论:面部多发骨折行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技术治疗能有效恢复面部的形态和功能.
作者:侯成群;齐岩;谭卫明;杨壮群;王永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0.1%阿达帕林凝胶与紫外负离子喷雾联合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每周3次给予紫外负离子喷雾治疗的同时,每晚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8周,并与单独外用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对照组1)及单独给予紫外负离子喷雾治疗(对照组2)进行对照. 结果:治疗组治愈率达42.0%,有效率达86.0%.对照组1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23.4%、68.1%;对照组2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2.5%、47.9%.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0.1%阿达帕林凝胶与紫外负离子喷雾联合治疗寻常痤疮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曹素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扩张器导管外置的安全性. 方法:选择429例皮肤扩张术病案,分成注射壶内置组和注射壶外置组,统计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注射壶外置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13.5%)、扩张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4%)和感染并发症发生率(2.4%)均低于注射壶内置组(P<0.05). 结论:导管外置皮肤扩张法可降低扩张术并发症,不增加感染机会.
作者:李江;王标;陈明福;贺忠文;刘本立;吴玉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Fas mRNA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原位杂交法检测42例增生性瘢痕和42例正常皮肤组织中Fas mRNA的表达;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42例增生性瘢痕中Fas mRNA的表达. 结果:原位杂交法检出42例增生性瘢痕和42例正常皮肤组织中Fas mRNA表达率分别为23%和64%,差异有显著性(P<0.01);RT-PCR法检出42例增生性瘢痕中Fas mRNA阳性表达25例,阳性率为59.5%,阳性表达组中无缺失突变. 结论:Fas mRNA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明显减少,可能是瘢痕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可国安;肖贵喜;龙道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背阔肌肌皮瓣在修补头颈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方法:我科采用带蒂或游离的背阔肌肌皮瓣修补治疗6例颈前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和3例因肿瘤切除或外伤而造成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者. 结果:6例颈前区烧伤患者术后背阔肌肌皮瓣存活,仅一例背阔肌肌皮瓣远端有部分坏死.患者的颈部活动和外形得到明显的改善.3例头面部软组织缺损采用游离的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后患者面部外形良好. 结论:可供面积较大、血管蒂位置恒定的背阔肌肌皮瓣适用于头颈部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作者:洪咏龙;封兴华;雷德林;魏建华;马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明确额颞皮瓣供养血管--颞浅动脉额支与眶上动脉的吻合情况,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解剖学资料. 方法:用红色乳胶灌注17具成人尸头,解剖观察颞浅动脉额支及眶上动脉的分支及其相互关系. 结果:显示颞浅动脉额支的终末支平均为3.4支;其中,22/34侧的颞浅动脉额支以一终末支与眶上动脉分支直接吻合,8/34侧以一交通支与眶上动脉分支相连,4/34侧两者之间则无明显的吻合或交通. 结论:颞浅动脉与眶上动脉之间的吻合方式主要是颞浅动脉的终末支与眶上动脉分支直接吻合,或以一交通支相连.
作者:刘贻运;罗少军;汤少明;廖进明;水庆付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科近七年来设计顺腋窝皱纹切开皮肤,剪除毛囊及脂肪球,既能根治腋臭,又能做到术后上肢活动基本不受限,愈后疤痕不明显,且能去除腋毛,既解除了腋臭的烦恼,又增加了美感,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我科共进行了43例86侧腋臭手术,均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燕萍;陈小强;王传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寻求海绵状血管瘤的合理治疗方法. 方法:根据海绵状血管瘤所在部位、瘤体大小、瘤腔内血流速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法.皮下较表浅又不累及神经、肌腱等重要功能组织的血管瘤采用高频电毁损.瘤腔内血流速度缓慢易于硬化剂停留者使用硬化剂注射.瘤腔交通支发达,血流速度较快不利于硬化剂停留者应用铜针留置.这三种方法再结合手术切除,畸形整复. 结果:治疗24例都取得较好效果,外形良好,血管瘤无复发. 结论:根据不同部位及血流速度,选择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是更为合理的方法.
作者:陈明福;王标;李江;曹京敏;吴玉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肘腘部作为经常外露的重要功能部位,也是四肢的美容标志之一,易被烧伤造成瘢痕畸形[1],影响其功能和美观,为纠正其功能和形态,笔者从1993年起将Poten提出的筋膜皮瓣[2]应用于肘腘部瘢痕的修复,选择随意逆行筋膜皮瓣,使被修复处不但功能恢复良好,形态也较为自然美观.
作者:茹战锋;陈长安;王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腹部因可供皮面积大,在整形美容手术中常做为供皮区[1].以往认为其部位隐蔽而未重视其审美问题,但随着人们对腹部供皮区愈合形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手术效果和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术后腹部供皮区愈合质量的高低不但与术中伤口的处理有关,而且与术后的观察及护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现将我科近几年来对149例腹部供皮区的观察及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吴红娟;张维利;刘晓梅;王询莉;黄亚川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烧伤、创伤愈合后都会不同程度地留下瘢痕.临床上将瘢痕生长分为增生期、稳定期和萎缩期,其治疗的关键在增生期.
作者:李卫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为评价盐酸多西环素胶囊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对60例寻常痤疮随机分为二组治疗,A组(30例)用盐酸多西环素胶囊治疗,B组(30例)用二甲胺四环素胶囊治疗,治疗时间均为21天; 结果:治疗前后,A组和B组的炎性皮损数减少明显(P<0.05);盐酸多西环素胶囊组无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盐酸多西环素胶囊治疗寻常痤疮有效,副作用少.
作者:万苗坚;赖维;陆春;黄怀球;朱国兴;苏向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微波对血管瘤的治疗效果. 方法:用微波治疗35例血管瘤病人,观察治疗前后皮损的变化. 结果:治愈31例(88.6%),有效4例(11.4%),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微波是治疗皮肤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金哲虎;王鹏;李莲花;郑振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自1993年始,我们结合临床,自配瘢痕软化液行瘢痕内注射治疗.1998年~2000年治疗86例,增生性瘢痕70例,瘢痕体质、瘢痕疙瘩6例,外伤及术后缝线瘢痕10例;年龄大60岁,小1.5岁.
作者:陈长安;张曼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一个对多种细胞具有刺激或抑制作用的多功能分子.活性TGF-β是调节细胞分化的TGF-β超家族成员之一,在调节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粘附,细胞外基质形成,胚胎发育,创伤修复、骨的重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GF-β及其主要受体的结构、功能目前已基本阐明.近几年来,TGF-β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由于Smad蛋白家族的发现而获得了迅速进展.本文主要对SMAD及TGF-β/SMAD信号转导研究进展作一简介.
作者:杨力;李荟元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