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角质形成细胞源促成纤维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研究

厉孟;张琳西;夏炜;郭树忠

关键词:角质形成细胞, 成纤维细胞, 增殖, TGF-β1, IL-1α
摘要:目的:研究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角质形成细胞所合成分泌的TGF-β 1,IL-1 α,分别单独及联合应用TGF-β 1抗体、IL-1α抗体中和角质形成细胞条件培养基,以Cellcountingkit-8测定中和前后其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可合成分泌大量TGF-β 1,IL-1α,抗体中和前后角质形成细胞条件培养基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作用有明显差异.结论: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分泌TGF-β 1,IL-1 α及一些未知的活性因子,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波治疗面部化脓性肉芽肿疗效观察

    化脓性肉芽肿是在皮肤穿通性损伤后,于该处的水肿性基质内新生毛细血管所形成的息肉状损害[1],发生于面部者不但有碍美容,同时搔抓触碰易出血,影响健康,患者求治心切.为了探讨面部化脓性肉芽肿的治疗方法,2003年10月~2005年10月,笔者应用微波治疗了68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志翔;钟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项部发际带毛囊全厚皮移植胡须再造

    上唇胡须是成熟男性的性特征,体现着男性美.面部深度烧伤常造成口周瘢痕畸形、胡须缺如.以往的整形只注重切除瘢痕、矫正畸形,并移植自体全厚、中厚皮或用皮瓣来修复[1],而往往忽视了胡须的修复或再造,影响外观.利用项部发际带毛囊全厚皮胡须修复或再造国内也未见报道.1998~2001年,笔者采用色泽、质地与上唇近似的项部发际带毛囊全厚皮行上唇瘢痕切除、胡须再造,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作者:雷晋;郝文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对中波紫外线辐射的应激能力比较研究

    目的:观察两种皮肤细胞即原代黑素细胞(MC)与角质形成细胞(KC)对中波紫外线(UVB)辐射的反应差异.方法:采用不同剂量(0、30、60、90、120mJ/cm2)UVB照射上述两种细胞,评估UVB对细胞作用的时间及剂量效应,以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受损程度,细胞记数法记录生长曲线,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UVB照射后,KC的形态学改变、生长曲线及细胞活性的损伤程度随照射剂量加大而加重;MC在较低剂量时无明显受损,但达到一定剂量后其损伤程度亦随照射剂量加大而加重.另经30mJ/cm2照射孵育24h、48h及72h后,分别对两种细胞进行不同时间段的细胞活性比值比较(72h/48h,72h/24h),发现KC活性比依次递减(分别为1.81和1.2 3);MC的活性比则相反(分别为0.94和1.01).结论:低剂量UVB照射后,MC无形态学受损,其细胞突起增多,活性增强;较高剂量UVB照射后,MC和KC均有不同程度受损,KC的损伤程度随孵育时间延长而加重,而MC仍可在48h得到恢复.

    作者:朱健伟;骆丹;朱洁;徐丽贤;吉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消炎痛对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

    目的:评价消炎痛对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不同剂量的消炎痛作用于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后,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并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和流式细胞仪FITC AnnexinV-PI染色法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Libr细胞在消炎痛作用下,细胞生长形态改变,电镜下可见典型凋亡细胞特征;细胞活力降低,呈药物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显著比例的凋亡细胞.结论:消炎痛能抑制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谢杨新;廖文俊;孙林潮;殷河慧;高天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青海藏族青少年错(牙合)畸形调查

    本文就青海藏族青少年错(牙合)畸形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就错(牙合)的一些分类、统计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改进的联合术原位肛门整形重建的直肠肛管功能测试

    目的:测试低位直肠癌行Miles术后Ⅰ期改进的联合术原位肛门整形重建术的直肠肛管功能.方法:38例低位直肠癌Miles术后行Ⅰ期改进的4项联合术原位肛门重建术.测试其直肠内液体存留时间、肛管静息压、缩窄压、直肠静息压和大直肠内压等.结果:各项测试结果皆与正常人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位直肠癌切除后即用改进的Ⅰ期联合术原位肛门重建术,直肠肛管功能的测试结果说明其功能已接近正常人水平,说明此术式的改进在结构和功能重建上已达正常人要求.

    作者:张本寿;吴允飞;林子豪;查嘉华;李增男;水祥兵;许良标;黄洪;徐志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以聚羟基丁酸已酯为支架材料的组织工程隆鼻法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以聚羟基丁酸已酯(PHB)为支架材料形成的组织工程软骨作为隆鼻填充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组:取兔的耳软骨细胞,行体外培养扩增,达到一定数量后,再接种于PHB支架上,置于新西兰白兔的鼻背部骨膜下,从大体和组织学方面观察软骨形成情况;对照组:单纯以未接种软骨细胞的支架移植于兔的鼻背部骨膜下,于相同时间点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植入4周后该复合物在兔鼻背下支架表层有软骨层形成,并可见软骨细胞突入至支架材料中间.8周后支架材料继续降解,软骨细胞及细胞基质生成明显,伴有少量血管及胶原长入,对照组无相应变化.结论:以聚羟基丁酸已酯(PHB)为支架材料的组织工程软骨可用于隆鼻的填充材料.

    作者:田晋洪;艾玉峰;潘宝华;艾卫兵;伍锦华;张琳西;杨清芳;董兆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上颌骨缝牵张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缝牵张治疗面中部发育不全的新方法.方法:15周龄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一周实验组4只,一周对照组2只,4周实验组4只,4周对照组2只.分别在4组犬的前颌缝,腭横缝,颧颌缝,颧颞缝的两侧置入钛钉作为标志.实验组安置自制口外牵引支架,自鼻腭孔引出牵引钩,橡皮圈连接牵引支架和牵引钩,分别持续弹性牵引1周和4周,牵引力约0.6kg.牵引前后拍X线片测量骨缝两侧标志钉间距离及颅底角的大小.牵引结束时将4组犬处死,进行测量与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骨逐渐前移,咬合关系呈Ⅱ类错(牙合).骨缝两侧标志钉间距离测量结果提示,牵引1周时,腭横缝、颧颌缝首先对牵引力发生反应而扩增,牵引四周时,前颌缝、腭横缝标志钉间距离增加值大.各组间颅底角变化不明显,上颌骨未发生旋转.结论:缝牵张可以有效地前移上颌骨,并避免上颌在移动过程中发生旋转.

    作者:刘锐;商洪涛;孙建壮;赵晋龙;刘彦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维A酸霜联合酞丁安乳膏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维A酸霜联合酞丁安乳膏治疗扁平疣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疣体每晚外涂0.1%维A酸霜,联合涂酞丁安乳膏,2次/天;对照组外用酞丁安乳膏,3次/天,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维A酸霜联合酞丁安乳膏治疗扁平疣,有效率高、不留瘢痕、简便易行.

    作者:鲍海平;边二堂;武小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选取腹壁浅层颗粒脂肪注射移植20例应用体会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因具有操作简单,组织相容性好,术后不遗留瘢痕,可重复注射塑形等优点,在整形及美容外科的许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移植后脂肪细胞易于液化、坏死、吸收、远期成活率低,成为脂肪移植中的难题.取材时脂肪细胞的损伤程度是决定脂肪细胞远期是否能够成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自2003年4月至2005年2月间,我们采用腹壁浅层抽吸获取脂肪颗粒行双侧颞部凹陷充填移植20例,随访10个月~2年,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陈誉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硅胶囊假体隆乳围手术期的护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拥有苗条的身材、挺拔的胸脯、优美的曲线是爱美女性梦寐以求的愿望.而大部分女性哺乳后,或因其他原因造成乳房塌陷、萎缩,严重影响了女性的曲线美,甚至影响了女性的心理健康.不少现代女性为了展现自我魅力、重塑自信,到专业医院做隆乳手术的人越来越多.我院自医学整形美容中心成立以来,共行硅胶囊假体填充隆乳术108例,隆乳者术后效果满意.而硅胶囊假体填充隆乳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徐萍;雷岳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盐酸丁丙诺啡舌下含化用于V类洞制备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临床上牙齿颈部龋坏、楔形缺损等病例中常需要制备V类洞.但是由于牙颈部的特殊解剖结构和患者的敏感情况,常常在制备洞形的过程中患者酸痛难忍,有的患者需要采用局部麻醉,有的甚至拒绝继续治疗.本文报道了一种患者易于接受的盐酸丁丙诺啡舌下含片,观察其在V类洞制备过程中的临床镇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大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下颌骨单侧牵张成骨对下牙槽神经的影响

    目的:研究下颌骨单侧牵张成骨对下牙槽神经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5只,24只行单侧下颌牵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牵张速率为0.5mm×2次/天(1mm组);另一组为0.5mm×4次/天(2mm组),间歇期均为5天,牵张长度均为10mm.在牵张完成后0周、2周、4周、8周时每组各处死3只动物,后一只处死做对照.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牵张区含下牙槽神经组织块做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结果:牵张区神经大体观察均可见直径变细,组织学上可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表现为髓鞘肿胀、层状分离和断裂、轴索数目减少,但神经外膜、束膜仍完整,随着时间延长,发生修复性变化.结论:下颌骨牵张成骨后下牙槽神经发生退行性变,但在合适的牵张速率下是可逆的,随时间延长可以完全修复.

    作者:孙建壮;刘彦普;刘锐;赵晋龙;商洪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UVB辐射后HaCaT细胞光产物的产生和清除及EGCG的干预作用

    目的: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s)是细胞受紫外线损伤后产生的特征性光产物之一.本文观察UVB辐射后HaCaT细胞光产物CPDs的产生和清除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的干预作用.方法:以一定剂量UVB照射HaCaT细胞并用EGCG干预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在照光后不同时间点检测CPDs的产生和清除.结果:细胞损伤程度随UVB辐射剂量加大而增大.30mJ/cm2 UVB辐射后HaCaT细胞开始产生CPDs,0.5h左右达到高峰.同时细胞也开始清除CPDs,辐射后4h内清除速率较快,4h后清除速率逐渐降低,至24h基本清除CPDs.EGCG处理UVB辐射的细胞CPDs少于单纯照光组(P<0.05).结论:细胞损伤程度随UVB辐射剂量增大而加重,UVB辐射后HaCaT细胞对CPDs的清除存在快速期和慢速期;EGCG可以降低UVB辐射所致的光产物水平.

    作者:林向飞;骆丹;闵玮;吉玺;缪旭;朱洁;徐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光子嫩肤细胞安全性评价

    目的:研究强脉冲光对成纤维细胞的安全性.方法:以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V79)为受试细胞,按常规方法进行传代培养,收获细胞后将1×105cell/ml的细胞接种于12孔培养板,每孔接种1ml,分8个组,以不同剂量光子照射(波长560nm,高、中、低三个剂量组;波长640nm,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并设一个阴性对照组和一个阳性对照组,立即进行DNA梯度电泳.同时分别检测三个时间点的MTT值(24h、48h、72h)及进行丫啶橙染色.结果:DNA梯度电泳法(DNA Ladder)显示各剂量强光照射组均无DNA损伤条带,仅在近电泳点样处出现条带,阳性对照组呈现典型的有一定间隔的细胞凋亡梯状条带(Ladder's band);MTT值测定表明各照射剂量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丫啶橙染色结果各剂量组未发现明显的凋亡小体形成.结论:强脉冲光照射对V79细胞DNA无损伤.

    作者:牟韵竹;李利;魏大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类型的睑袋整复术

    目的:总结睑袋矫正的经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56例睑袋依其局部病理解剖变化分为4种类型,各类型采用不同术式以切除、提吊、固定整复.结果:56例患者术后效果皆满意,未出现下睑外翻等并发症.结论:在睑袋整复术中应根据其不同的成因、局部病理变化而采用不同术式.

    作者:黄星;黄玲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源性表皮高色素纯黑素细胞的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

    目的:探讨如何获得人源性表皮高色素性纯黑素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以包皮组织作为细胞来源,消化法获得表皮细胞悬液,用两种不同的培养基培养细胞,参照文献并结合本实验室设计的方法对细胞进行纯化,Dopa染色和S-100染色鉴定细胞来源,酪氨酸酶活性、生长曲线及MTT法观察细胞生长状态.结果:获得的黑素细胞色素颗粒较多,未见成纤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污染,生物学特性观察显示:高色素性黑素细胞具有贴壁时间长、高酪氨酸酶活性和生长增殖慢的特点.结论:获得了大量人源性表皮高色素性纯黑素细胞.

    作者:于晓云;李强;孙林潮;高天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脂肪干细胞及其在脂肪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发展,脂肪干细胞因其来源丰富,扩增量大(具有向骨、软骨、脂肪、神经等组织分化的潜能),不易衰老等特点,成为继骨髓干细胞后又一研究的热点[1-2].本文就脂肪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脂肪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李春明;刘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人源Dickkopf1原核表达产物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人源Dickkopf1原核表达产物(DKK1蛋白)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氢氧化钠裂解法测定黑素合成;多巴氧化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结果:DKK1蛋白对黑素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能使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到DKK1蛋白作用的黑素细胞胞体较大,形态略呈多角形,树突较粗短;并能使黑素合成显著下降(P<0.05);使酪氨酸酶活性显著减弱(P<0.05).结论:DKK1蛋白能抑制黑素细胞增殖、黑素合成、酪氨酸酶活性,为DKK1蛋白应用于治疗色素增多性疾病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牛军州;孙林潮;高天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自制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20例

    2004年1月~2005年3月,笔者应用自制的中药按摩膏和面膜治疗黄褐斑患者20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桂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