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硅胶囊假体隆乳围手术期的护理

徐萍;雷岳崇

关键词:硅胶囊假体, 假体隆乳, 女性, 整形美容中心, 隆乳术, 术后的护理, 专业医院, 心理健康, 效果满意, 填充, 市场经济, 生活质量, 曲线美, 隆乳手术, 护理体会, 自信, 医学, 塌陷, 乳房, 哺乳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拥有苗条的身材、挺拔的胸脯、优美的曲线是爱美女性梦寐以求的愿望.而大部分女性哺乳后,或因其他原因造成乳房塌陷、萎缩,严重影响了女性的曲线美,甚至影响了女性的心理健康.不少现代女性为了展现自我魅力、重塑自信,到专业医院做隆乳手术的人越来越多.我院自医学整形美容中心成立以来,共行硅胶囊假体填充隆乳术108例,隆乳者术后效果满意.而硅胶囊假体填充隆乳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西环素联合维胺酯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口服维胺酯胶囊和多西环素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口服维胺酯胶囊和多西环素;对照组:单纯口服多西环素.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对照组46%.两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尤其重度痤疮治疗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口服维胺酯胶囊与多西环素联合治疗痤疮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华黎;王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自制矫正器治疗乳头内陷的疗效分析

    乳头内陷是一种常见的女性乳房发育畸形,其发病率为2%[1],严重影响着女性乳房的形态美、哺乳功能和身心健康.其治疗方法较多,但均难获得持久满意的效果.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笔者应用自制矫正器治疗乳头内陷26例患者45只内陷乳头,经3~9个月随诊,取得了满意持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保锴;王立荣;张艳清;王春梅;许秋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皮肤扩张术37例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利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一期埋置61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对37例患者进行修复重建,总结预防扩张术并发症的部分经验.结果:37例61只扩张器1只发生外露,1只发生血肿.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并发症的发生与术者对局部解剖熟悉程度、操作技巧、切口选择、注水时间以及患者的一般情况等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曾学文;赵亚南;王继华;李文平;张景波;谢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皮肤小切口一针埋线法重睑术治疗体会

    由于种族不同,眼睑又有其各自的解剖特点,东方民族的眼睑上睑多肥厚,富有脂肪组织,约50%以上的人缺少上睑皱褶[1].将臃肿的单睑变成菲薄的双睑,可以起到增大睑裂、提高眼睑灵活性及使睫毛上翘等作用,因此,重睑术在美容医学手术中应用广.由于其术式繁多,不同的术式又具有不同的适应证,而且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效果.如何寻找一种简便实用、效果持久、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以提高重睑术的质量是摆在我们医学美容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急需探究的课题.自2000年以来我们学习王业江主任的经结膜下一针埋线法重睑成形术在临床中应用11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洪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光子嫩肤细胞安全性评价

    目的:研究强脉冲光对成纤维细胞的安全性.方法:以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V79)为受试细胞,按常规方法进行传代培养,收获细胞后将1×105cell/ml的细胞接种于12孔培养板,每孔接种1ml,分8个组,以不同剂量光子照射(波长560nm,高、中、低三个剂量组;波长640nm,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并设一个阴性对照组和一个阳性对照组,立即进行DNA梯度电泳.同时分别检测三个时间点的MTT值(24h、48h、72h)及进行丫啶橙染色.结果:DNA梯度电泳法(DNA Ladder)显示各剂量强光照射组均无DNA损伤条带,仅在近电泳点样处出现条带,阳性对照组呈现典型的有一定间隔的细胞凋亡梯状条带(Ladder's band);MTT值测定表明各照射剂量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丫啶橙染色结果各剂量组未发现明显的凋亡小体形成.结论:强脉冲光照射对V79细胞DNA无损伤.

    作者:牟韵竹;李利;魏大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选取腹壁浅层颗粒脂肪注射移植20例应用体会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因具有操作简单,组织相容性好,术后不遗留瘢痕,可重复注射塑形等优点,在整形及美容外科的许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移植后脂肪细胞易于液化、坏死、吸收、远期成活率低,成为脂肪移植中的难题.取材时脂肪细胞的损伤程度是决定脂肪细胞远期是否能够成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自2003年4月至2005年2月间,我们采用腹壁浅层抽吸获取脂肪颗粒行双侧颞部凹陷充填移植20例,随访10个月~2年,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陈誉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乳腺外Paget's病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如何手术治疗会阴部的乳腺外Paget's病,降低其复发率.方法:1997~2004年,我科采用病灶扩大切除术,治疗会阴部的乳腺外Paget's病患者7例.术中常规行快速冰冻切片,创面以直接缝合(1例)、皮瓣转移(5例)或游离植皮术(1例)进行修复;术后长期随诊.结果:皮瓣全部存活,游离植皮患者部分创面坏死.5例患者健康存活,无复发;2例复发,其中1例死亡.结论:在快速冰冻切片指导下行病灶扩大切除术,以带蒂皮瓣修复创面,是治疗乳腺外Paget's病的理想术式.术前进行系统检查,术后定期复查,长期随访,可帮助降低乳腺外Paget's病的复发率.

    作者:陈学杰;李爱林;赵月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3M光固化复合树脂用于牙颈部缺损的美容修复

    目的:比较3M光固化复合树脂,卡瑞斯玛光固化复合树脂和GC Fuji Ⅱ玻璃离子体三种材料在牙颈部缺损修复中的美学效果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条件相近的牙颈部缺损患牙分别以3M光固化复合树脂,卡瑞斯玛光固化复合树脂和GC Fu-ji Ⅱ玻璃离子体修复,共162例(463颗患牙).统计术后即时及1年后的美学效果,并比较术后1年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从美学效果看,光固化复合树脂明显优于玻璃离子体;3M光固化复合树脂较卡瑞斯玛光固化复合树脂的美学效果在术后即时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一年则明显高于后者(P<0.05).采用湿粘结和夹层技术修复患牙的3M光固化复合树脂在临床疗效上明显高于采用干粘结和夹层技术的卡瑞斯玛光固化复合树脂,而后者在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仅用玻璃离子体修复者.结论:3M光固化复合树脂具有较好的美观性和较高的临床疗效,是用于牙颈部缺损美容修复的良好材料.

    作者:徐闽;邹小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大鼠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骨向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骨髓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并进行骨向分化诱导,以证实其多向分化潜能,为骨髓MSCs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MSCs,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用诱导剂对骨髓MSCs向成骨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分离获得了高纯度的骨髓MSCs.经骨向诱导后,ALP和矿化结节染色阳性.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建立了大鼠骨髓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体系,并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

    作者:熊曦州;李晓红;姚天华;饶国洲;石建峰;李昂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青海藏族青少年错(牙合)畸形调查

    本文就青海藏族青少年错(牙合)畸形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就错(牙合)的一些分类、统计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下颌中切牙牙槽骨吸收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

    目的:研究下颌前牙正常牙周组织和两侧中切牙三种不同程度牙槽骨吸收后,轴向载荷和斜向载荷作用下,牙体组织的应力变化情况.方法:利用螺旋CT扫描的方法,采用图像处理和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321|123及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适当修改牙槽骨颈缘部位的形状,分别模拟中切牙牙槽骨2mm、4mm、6mm吸收,建立3种不同牙槽骨高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轴向载荷和斜向载荷下计算出牙体颈缘部位的Von Mises应力.结果:①在轴向载荷下:随着中切牙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加重,其唇侧、舌侧应力极值逐渐增大,唇侧应力差值在6.8Mpa,舌侧应力差值在1.8Mpa.②在斜向载荷下:随着中切牙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加重,其唇侧、舌侧应力值逐渐增大,唇侧应力差值在48Mpa,舌侧应力差值在19Mpa.结论:无论是轴向加载或是斜向加载,中切牙的应力值都随着牙槽骨高度的降低而增加,侧切牙的应力极值变化不明显,尖牙的应力极值较均匀.通过本实验给临床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并具有指导意义,为下一步联冠修复的优化选择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陈静;何惠明;凌伟;付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整形美容中心护理管理难点及对策

    目的:探讨医学整形美容中心的护理管理难点与对策.方法:总结近5年的医学整形美容中心的护理管理经验,分析难点并提出相对应的策略.结果:医学美容中心的护理管理难点主要有护理岗位点多面广,咨询多于治疗,护理人员技术单一,缺乏团结协作等.具体的对策包括依靠科室环境,合理布局;统筹兼顾,实行弹性制排班,加强协作和加强护理人员轮训等.结论:选取一定策略应对医学整形美容中心的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作者:朱玮;杨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雀斑148例

    雀斑是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见于女性.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鼻梁部及眶下,皮肤损害为浅褐色或暗褐色斑点,呈针尖至米粒大小,圆形或不规则形,深浅不一,边缘不规则,不融合,与日晒关系明显[1].2002年2月~2005年6月,笔者应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雀斑患者14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变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下颌骨单侧牵张成骨对下牙槽神经的影响

    目的:研究下颌骨单侧牵张成骨对下牙槽神经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5只,24只行单侧下颌牵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牵张速率为0.5mm×2次/天(1mm组);另一组为0.5mm×4次/天(2mm组),间歇期均为5天,牵张长度均为10mm.在牵张完成后0周、2周、4周、8周时每组各处死3只动物,后一只处死做对照.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牵张区含下牙槽神经组织块做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结果:牵张区神经大体观察均可见直径变细,组织学上可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表现为髓鞘肿胀、层状分离和断裂、轴索数目减少,但神经外膜、束膜仍完整,随着时间延长,发生修复性变化.结论:下颌骨牵张成骨后下牙槽神经发生退行性变,但在合适的牵张速率下是可逆的,随时间延长可以完全修复.

    作者:孙建壮;刘彦普;刘锐;赵晋龙;商洪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自体脂肪颗粒充填改善面部轮廓和衰老面容

    目的:通过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恢复面部容积,改善面部轮廓和衰老.方法:用针筒抽吸脂肪,经过清洗,超量30%注入颞部、颊部、鼻唇沟、眶周、皮下皱纹等面部受区.结果:多数一次成形,无一例出现感染、团块、液化,与组织相容性好,面部衰老得到明显改善,疗效确切.结论: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可以作为独立术式或辅助术式,有效恢复面部容积,使病人重返青春.

    作者:唐良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改进的联合术原位肛门整形重建的直肠肛管功能测试

    目的:测试低位直肠癌行Miles术后Ⅰ期改进的联合术原位肛门整形重建术的直肠肛管功能.方法:38例低位直肠癌Miles术后行Ⅰ期改进的4项联合术原位肛门重建术.测试其直肠内液体存留时间、肛管静息压、缩窄压、直肠静息压和大直肠内压等.结果:各项测试结果皆与正常人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位直肠癌切除后即用改进的Ⅰ期联合术原位肛门重建术,直肠肛管功能的测试结果说明其功能已接近正常人水平,说明此术式的改进在结构和功能重建上已达正常人要求.

    作者:张本寿;吴允飞;林子豪;查嘉华;李增男;水祥兵;许良标;黄洪;徐志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大小机械牵张力对MC3T3-E1成骨样细胞MMP-13/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大小的机械牵张力对成骨细胞MMP~13/TIMP-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自制的多通道细胞牵张应力加载系统对小鼠成骨样细胞MC3T3-E1同时施加6%、12%和18%的机械牵张力,作用24h后,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受力后MMP-13/TIMP-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细胞受力后,其MMP-13/TIMP-1 mRNA表达随牵张力值的增大明显增加.结论:不同大小的机械牵张力可以影响成骨细胞的MMP-13/TIMP-1 mRNA表达,进而影响骨改建.

    作者:唐林;林珠;李永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外侧上蒂式旋转乳房缩小成形术

    目的:对女性巨乳症患者,采用一种矫正新术式,以达到乳房外形更加谐调完美的效果.方法:从1989年至2004年对26例52只女性巨乳症者,应用外侧上蒂式旋转乳房缩小成形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26例患者6月至2年,乳房肥大下垂得到理想矫正,乳头勃起功能正常,未出现乳头乳晕感觉异常,切口瘢痕隐蔽不明显,整体外形美观.结论:通过该术式治疗实践,该法简单灵活、安全可靠、术后功能和形态满意.

    作者:叶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白芨胶载EGF对伤口愈合的影响

    如何促进创伤后伤口愈合、缩短愈合过程是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科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其中EGF和白芨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做了深入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现将EGF和白芨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王晓;仇树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国美容医学知名专家--系列报道

    高天文国家重点皮肤性病学科、全军皮肤性病中心、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2年在第三军医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年在美国完成博士后训练回国.自1997年起至今担任西京医院皮肤科主任.现兼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医学美与学美容学分会常委及皮肤美容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整形美容分会常委及皮肤美容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色素病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病理学组副组长、陕西省四个学会的副主任委员等职,兼任《中国美容医学》、《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等七个专业杂志的常务编委或编委.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