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曾朝荣
骨髓干细胞移植是心肌再生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该类干细胞能够改善左室功能,防止心室重构,但其效率仍有待提高.许多研究尝试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其它方法有效增强心肌再生治疗的效果,成为心肌再生治疗的研究热点,一些联合治疗方法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现综述骨髓干细胞联合治疗在心肌再生领域的进展.
作者:郭睿;黄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通过运用以组织多普勒为基础的超声技术,合理评价心脏机械不同步收缩,选择合适的患者,并指导选择左室电极理想的起搏位置、设置佳房室间期及室间间期,是目前实现提高CRT疗效的主要方法.但还需要更多的以临床事件为终点的数据以证实这些观点.应用新的超声方法,以心脏电标测方法指导电极放置,以腔内电图的方法优化参数设置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CRT的疗效.
作者:袁沃亮;王景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对Tangier病病因的研究,发现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 protein A1,ABCA1)在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中起重要作用.ABCA1主要通过核受体PPARs途径发挥作用.ABCA1基因变异影响其功能.
作者:苟连平;吕湛;秦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淀粉样变性是以不可溶性的淀粉样物质沉积于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外区,导致相应的器官或组织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心脏是淀粉样变性常累及的器官.心脏淀粉样变性临床上通常按其病因分为原发性、家族性、老年性、继发性及透析相关性五种类型.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限制性心肌病和顽固性心力衰竭,有时伴有传导阻滞.心肌活检可以确定诊断,近年来随着心外组织取样和显像技术的发展已大大减少了心内膜心肌活检的必要.尽管治疗上有所改进,但心脏淀粉样变性患者预后仍然较差,主要取决于原有疾病类型.
作者:刘紫燕;邱原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血管紧张素Ⅱ的大部分心血管效应(如收缩血管、升血压、刺激醛固酮分泌、促进心肌和血管细胞增殖等)是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介导,但是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显示: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具有拮抗AT1的功能,起着对抗细胞生长和心肌肥厚及促细胞分化、凋亡,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作用,并认为其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心脏、血管保护性受体.现就近年来对AT2在心脏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孟永;李芳;张敏;肖践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急性心肌梗死再通治疗时,无再流现象是经常发生的事件,这严重影响了再通治疗的成功率.无再流的机制尚不明确,并且不同患者的发病机制也可能不同.现对无再流现象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现亮;赵希军;何国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除了一般人群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家族史、年龄、性别)外,目前认为慢性肾脏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如贫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磷血症、低蛋白血症、微炎症状态、氧化应激等与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
作者:王静;刘兆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越来越多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很大程度上和其抑制小G蛋白的活性有关.现主要从他汀类药物影响小G蛋白信号通路方面,阐述其抑制心肌细胞肥大的主要机制.
作者:黄纪卫;覃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是一种内源性NO合酶的抑制物,它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现就ADMA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和机制以及相关的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廖清池;李向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房颤动(Af)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常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Af常常需要触发机制诱发及有利的电生理或解剖底物维持,近年对触发Af底物发展这一新的治疗策略产生了兴趣,基础和临床试验资料提示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或许可减少心脏重塑和Af,现对RAAS抑制剂治疗和预防Af的机制、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以及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等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周健;曾朝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男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雄激素水平较正常人明显降低,生理剂量的雄激素补充治疗可以保护心脏的收缩功能、舒张血管、增加运动耐量、抑制炎症细胞因子激活以及改善神经内分泌的紊乱,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韩颖;富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一些炎症标记物被用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在此基础上的大量研究发现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这类炎症标记物的水平能够降低其发生冠脉事件的危险度,这就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张韶辉;高东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为了减轻二尖瓣关闭不全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所带来的创伤和风险,基于外科边对边缝合和瓣环成形的手术方式,近年来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介入治疗得到了快速发展,包括经二尖瓣边对边修补术和瓣环成形术,前者经穿房间隔途径送入钳夹装置或负压抽吸缝合装置,钳夹或缝合前后瓣边缘,形成双孔二尖瓣,后者经右颈内静脉途径把缩环装置植入冠状静脉窦内,缩短瓣环前后径,以减轻二尖瓣反流.两种方法均已从动物实验过渡到临床试验,均显示了良好的治疗作用,但还需技术上的进一步改进和长期大规模的临床评价.
作者:王铀;张灏;胡建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雷诺嗪是哌嗪类衍生物,多个临床试验证实其有确切的抗心绞痛作用和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而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2006年已被批准与其它抗心绞痛药物联合治疗慢性心绞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部分抑制脂肪酸氧化、抑制晚钠电流从而减轻细胞内钙超载有关.现综述了雷诺嗪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能的作用机制及治疗心绞痛的相关临床试验.
作者:冯达应;马业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虽然长期应用抗疟药物诱发心脏毒性者罕见,但后果严重.临床主要表现为心脏传导阻滞、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肌病.确诊需行心肌心内膜活检.光学显微镜下组织病理学改变为心肌细胞内大量空泡形成,电子显微镜下见髓样体及特征性的曲线体.抗疟药物被溶酶体选择性摄取后使溶酶体pH值升高,从而干扰溶酶体中酶类活性,导致糖原及磷脂积聚.
作者:苗丽;邓万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晚期表现,并有殊途同归的趋向,心衰的恶劣预后,以及高比例的致残、致死率已激起临床医生极大的关注及攻关的热望.近年来,随着各种心血管疾病治疗新技术、新方法、预防新理念的不断涌现,使更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得以生存.相应之下,心衰的发生率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作用机制涉及损伤血管功能、活化炎症细胞和血小板、促进凝血及心肌肥大等方面.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是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一种亚型,传统现点认为其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元回路的形成及学习、记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NMDA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得到人们的关注.现就NMDA受体在Hcy致心血管细胞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莉;陆国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理应激促发的心律失常涉及交感神经张力骤增、心率变异性降低、QT间期延长、QT离散度增加和跨膜复极离散度增大等机制,现介绍进行早期干预的必要和措施.
作者:杨菊贤;史春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干细胞能够自我增生和进一步分化,具有重建组织及功能的潜质.但是老化的干细胞会发生一些变化:在形态上过早和过多的出现衰老的变化,增生速度逐渐变慢和增殖能力的逐渐减低;分化潜能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多项分化潜能.用衰老的干细胞进行移植,似需更长的恢复时间,部分的移植效果亦受影响.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既有遗传的背景,同时还有环境的作用.现就国内外关于老龄化机体中成体干细胞的一些研究发现进行回顾和综述,同时对可能的影响作一些推测和展望.
作者:王宇玫;佟万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干细胞的种类众多,在治疗心肌梗死上有其各自的特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短期疗效安全且肯定,而对中长期疗效的观察正在进行中,现拟对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中长期疗效作一概述.
作者:蔡菁菁;黄志军;袁洪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