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浩;吴海英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扮演重要角色,一些炎症标记物被用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在此基础上的大量研究发现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这类炎症标记物的水平能够降低其发生冠脉事件的危险度,这就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张韶辉;高东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年龄、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瓣膜疾病和冠心病等是房颤发生的高危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分子遗传因素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房颤的分子遗传机制目前成为研究热点并已取得进展,现对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基因变异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进行综述.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将推进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作者:向娟;王娟;张代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降压幅度与心血管转归直接相关,在一定的范围内,降压治疗所能达到的血压水平越低,总的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减少越显著.但是,目前临床使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单独治疗所可能获得降压达标率不足50%.
作者:李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房颤动(Af)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常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Af常常需要触发机制诱发及有利的电生理或解剖底物维持,近年对触发Af底物发展这一新的治疗策略产生了兴趣,基础和临床试验资料提示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或许可减少心脏重塑和Af,现对RAAS抑制剂治疗和预防Af的机制、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以及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等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周健;曾朝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理应激促发的心律失常涉及交感神经张力骤增、心率变异性降低、QT间期延长、QT离散度增加和跨膜复极离散度增大等机制,现介绍进行早期干预的必要和措施.
作者:杨菊贤;史春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心脏生物起搏成为近来研究热点,目前研究主要基于细胞生物起搏;基因生物起搏;基因工程干细胞起搏.生物起搏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作者:王治;戴秋艳;孙宝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作用机制涉及损伤血管功能、活化炎症细胞和血小板、促进凝血及心肌肥大等方面.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是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一种亚型,传统现点认为其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元回路的形成及学习、记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NMDA受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得到人们的关注.现就NMDA受体在Hcy致心血管细胞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莉;陆国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调节障碍性疾患,具有潜在危险性.近年来研究证实OSAS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现阐述二者相关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治疗.
作者:曾利;覃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干细胞的种类众多,在治疗心肌梗死上有其各自的特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短期疗效安全且肯定,而对中长期疗效的观察正在进行中,现拟对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中长期疗效作一概述.
作者:蔡菁菁;黄志军;袁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虽然长期应用抗疟药物诱发心脏毒性者罕见,但后果严重.临床主要表现为心脏传导阻滞、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肌病.确诊需行心肌心内膜活检.光学显微镜下组织病理学改变为心肌细胞内大量空泡形成,电子显微镜下见髓样体及特征性的曲线体.抗疟药物被溶酶体选择性摄取后使溶酶体pH值升高,从而干扰溶酶体中酶类活性,导致糖原及磷脂积聚.
作者:苗丽;邓万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于2007年8月8日发布了新版的诊疗指南,新版指南结合本领域内5年来新的临床研究结果,对2002年版的指南做出了调整,现就新旧指南中关于治疗策略的变化进行探讨.
作者:何奔;金叔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介绍血管支架内皮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5年有关血管支架内皮化研究的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某些细胞因子、化学药物以及促进内皮细胞黏附材料的使用有利于血管支架的内皮化过程.结论:实现血管支架内皮化有望现有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恢复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少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和晚期血栓的发生.
作者:罗启剑;刘宗军;钟明康;金惠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骨髓干细胞移植是心肌再生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该类干细胞能够改善左室功能,防止心室重构,但其效率仍有待提高.许多研究尝试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其它方法有效增强心肌再生治疗的效果,成为心肌再生治疗的研究热点,一些联合治疗方法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现综述骨髓干细胞联合治疗在心肌再生领域的进展.
作者:郭睿;黄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冠状动脉搭桥术,作为重要的心肌血运重建方式,挽救了大量冠心病患者的生命;但是,针对弥漫性血管病变患者,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基于室腔-孔道-心肌窦状隙梯度灌注理论的心肌打孔术,已由初的机械针刺途径发展为目前的激光方式,为大量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曙光.现就二者促进血运重建、改善心肌灌注、缓解心绞痛症状的机制作一文献综述及比较.
作者:赵健;王颖;刘晓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为了减轻二尖瓣关闭不全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所带来的创伤和风险,基于外科边对边缝合和瓣环成形的手术方式,近年来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介入治疗得到了快速发展,包括经二尖瓣边对边修补术和瓣环成形术,前者经穿房间隔途径送入钳夹装置或负压抽吸缝合装置,钳夹或缝合前后瓣边缘,形成双孔二尖瓣,后者经右颈内静脉途径把缩环装置植入冠状静脉窦内,缩短瓣环前后径,以减轻二尖瓣反流.两种方法均已从动物实验过渡到临床试验,均显示了良好的治疗作用,但还需技术上的进一步改进和长期大规模的临床评价.
作者:王铀;张灏;胡建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晚期表现,并有殊途同归的趋向,心衰的恶劣预后,以及高比例的致残、致死率已激起临床医生极大的关注及攻关的热望.近年来,随着各种心血管疾病治疗新技术、新方法、预防新理念的不断涌现,使更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得以生存.相应之下,心衰的发生率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室内或心室间的不同步化运动,超声心动图尤其是各种新技术在准确评估心脏机械不同步运动的部位、范围及程度方面均具有重大作用.现详细介绍了二维、M型及脉冲多普勒三种传统超声心动图技术和组织多普勒、二维应变、三维全容积和速度向量成像等新技术如何评价房室同步性、室间同步性以及左室内同步性.超声心动图在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筛选合适的患者,预测和评价CRT疗效,CRT术后随访观察,AV和VV间期的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李治安;张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干细胞能够自我增生和进一步分化,具有重建组织及功能的潜质.但是老化的干细胞会发生一些变化:在形态上过早和过多的出现衰老的变化,增生速度逐渐变慢和增殖能力的逐渐减低;分化潜能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多项分化潜能.用衰老的干细胞进行移植,似需更长的恢复时间,部分的移植效果亦受影响.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既有遗传的背景,同时还有环境的作用.现就国内外关于老龄化机体中成体干细胞的一些研究发现进行回顾和综述,同时对可能的影响作一些推测和展望.
作者:王宇玫;佟万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是一种内源性NO合酶的抑制物,它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现就ADMA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和机制以及相关的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廖清池;李向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据2003年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74岁人群中,心衰的患病率为0.9%,据此,我国应有400~500万心衰患者[1].心衰的药物治疗已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对存在心脏失同步化的心衰患者抗心衰药物常难于取得疗效,而心脏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证实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运动耐量,而且能降低死亡率、住院率.
作者:沈法荣;王志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