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律失常

曾利;覃数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心律失常
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调节障碍性疾患,具有潜在危险性.近年来研究证实OSAS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现阐述二者相关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治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2007 ACC/AHA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指南解读——治疗策略选择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于2007年8月8日发布了新版的诊疗指南,新版指南结合本领域内5年来新的临床研究结果,对2002年版的指南做出了调整,现就新旧指南中关于治疗策略的变化进行探讨.

    作者:何奔;金叔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心脏淀粉样变性

    淀粉样变性是以不可溶性的淀粉样物质沉积于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外区,导致相应的器官或组织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心脏是淀粉样变性常累及的器官.心脏淀粉样变性临床上通常按其病因分为原发性、家族性、老年性、继发性及透析相关性五种类型.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限制性心肌病和顽固性心力衰竭,有时伴有传导阻滞.心肌活检可以确定诊断,近年来随着心外组织取样和显像技术的发展已大大减少了心内膜心肌活检的必要.尽管治疗上有所改进,但心脏淀粉样变性患者预后仍然较差,主要取决于原有疾病类型.

    作者:刘紫燕;邱原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缺血性卒中的药物预防治疗研究进展

    目前脑血管疾病占我国死因的第一位,卒中是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第三位死因,也是常见的致死、长期致残和住院的原因之一.卒中有诸多的危险因素,但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是导致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因而重视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对卒中的原发和继发性预防至关重要.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对具有诸多危险因素的高危病人,予以降压、降脂和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对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明显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李毓萍;刘颖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小板活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病理性血小板活化与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在心血管疾病中,这一病理生理过程不仅与冠心痛的发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而且对于该病的治疗策略的优化和近、远期预后等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

    作者:肖滨;惠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中长期试验研究现状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干细胞的种类众多,在治疗心肌梗死上有其各自的特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短期疗效安全且肯定,而对中长期疗效的观察正在进行中,现拟对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中长期疗效作一概述.

    作者:蔡菁菁;黄志军;袁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抗疟药物的心脏毒性

    虽然长期应用抗疟药物诱发心脏毒性者罕见,但后果严重.临床主要表现为心脏传导阻滞、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肌病.确诊需行心肌心内膜活检.光学显微镜下组织病理学改变为心肌细胞内大量空泡形成,电子显微镜下见髓样体及特征性的曲线体.抗疟药物被溶酶体选择性摄取后使溶酶体pH值升高,从而干扰溶酶体中酶类活性,导致糖原及磷脂积聚.

    作者:苗丽;邓万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为了减轻二尖瓣关闭不全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所带来的创伤和风险,基于外科边对边缝合和瓣环成形的手术方式,近年来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介入治疗得到了快速发展,包括经二尖瓣边对边修补术和瓣环成形术,前者经穿房间隔途径送入钳夹装置或负压抽吸缝合装置,钳夹或缝合前后瓣边缘,形成双孔二尖瓣,后者经右颈内静脉途径把缩环装置植入冠状静脉窦内,缩短瓣环前后径,以减轻二尖瓣反流.两种方法均已从动物实验过渡到临床试验,均显示了良好的治疗作用,但还需技术上的进一步改进和长期大规模的临床评价.

    作者:王铀;张灏;胡建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脂联素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脂联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脂肪因子,血浆中脂联素含量丰富.在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如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病人中,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因具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脂联素近来成为研究的热点,脂联素浓度与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进程密切相关,脂联素浓度测定有可能成为冠心病危险性的评估因素.通过药物干预提高血浆脂联素浓度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冠心痛治疗方法.

    作者:梁晓正;张代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新欧洲高血压指南解读

    20007欧洲高血压新版指南是在2003年指南的基础上就高血压的分类、诊断、危险因素的评估与分层以及治疗策略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指南同时强调了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尽早降压达标的重要意义.在治疗方面,提出了几个新的不同点:

    作者:薛浩;吴海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在心脏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

    血管紧张素Ⅱ的大部分心血管效应(如收缩血管、升血压、刺激醛固酮分泌、促进心肌和血管细胞增殖等)是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介导,但是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显示: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具有拮抗AT1的功能,起着对抗细胞生长和心肌肥厚及促细胞分化、凋亡,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作用,并认为其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心脏、血管保护性受体.现就近年来对AT2在心脏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孟永;李芳;张敏;肖践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年龄、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瓣膜疾病和冠心病等是房颤发生的高危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分子遗传因素在该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房颤的分子遗传机制目前成为研究热点并已取得进展,现对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基因变异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进行综述.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将推进我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作者:向娟;王娟;张代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CRT操作技巧与并发症的防治

    据2003年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在35~74岁人群中,心衰的患病率为0.9%,据此,我国应有400~500万心衰患者[1].心衰的药物治疗已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对存在心脏失同步化的心衰患者抗心衰药物常难于取得疗效,而心脏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证实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运动耐量,而且能降低死亡率、住院率.

    作者:沈法荣;王志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管支架再内皮化研究进展

    目的:介绍血管支架内皮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5年有关血管支架内皮化研究的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某些细胞因子、化学药物以及促进内皮细胞黏附材料的使用有利于血管支架的内皮化过程.结论:实现血管支架内皮化有望现有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恢复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少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和晚期血栓的发生.

    作者:罗启剑;刘宗军;钟明康;金惠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胺碘酮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对心房颤动治疗方法的探讨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胺碘酮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地位也有所改变.目前胺碘酮在心房颤动中的地位如何,怎样合理地应用胺碘酮?现就这些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何华;马长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与内皮功能障碍

    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是一种内源性NO合酶的抑制物,它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现就ADMA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和机制以及相关的治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廖清池;李向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存在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已成为目前使用广泛的心脏辅助装置之一.现就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临床的应用要点、适应证、禁忌证等作一综述.

    作者:叶璐;宋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冠状动脉无再流现象机制与诊断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再通治疗时,无再流现象是经常发生的事件,这严重影响了再通治疗的成功率.无再流的机制尚不明确,并且不同患者的发病机制也可能不同.现对无再流现象的发病机制及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现亮;赵希军;何国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衰老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能够自我增生和进一步分化,具有重建组织及功能的潜质.但是老化的干细胞会发生一些变化:在形态上过早和过多的出现衰老的变化,增生速度逐渐变慢和增殖能力的逐渐减低;分化潜能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多项分化潜能.用衰老的干细胞进行移植,似需更长的恢复时间,部分的移植效果亦受影响.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既有遗传的背景,同时还有环境的作用.现就国内外关于老龄化机体中成体干细胞的一些研究发现进行回顾和综述,同时对可能的影响作一些推测和展望.

    作者:王宇玫;佟万仁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从循证医学看CRT治疗适应证的进展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晚期表现,并有殊途同归的趋向,心衰的恶劣预后,以及高比例的致残、致死率已激起临床医生极大的关注及攻关的热望.近年来,随着各种心血管疾病治疗新技术、新方法、预防新理念的不断涌现,使更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得以生存.相应之下,心衰的发生率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相关心肌损伤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相关的心肌损害发生率在10%~40%之间,通常只表现为术后轻微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增高,不伴有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或心功能异常,但心肌损害可能与患者远期死亡率增高相关.因此,关于PCI术相关的心肌损害研究现状和进展值得我们探讨.

    作者:刘剑雄;燕纯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