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及防治现状

彭昌兵;庄文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 吻合口漏, 预防, 治疗
摘要:目的 分析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常见原因,以探索更好的预防及治疗策略.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吻合口漏的定义、常见原因、防治现状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低位直肠癌约占2/3.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已成为首选的术式,但保肛术后吻合口漏仍是严重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过改善患者一般状况,提高手术技巧,规范化治疗等可有效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结论 术前合理评估患者基本状况,规范化并个体化治疗,有助于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以及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目的 了解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概况,并总结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检索有关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Roux-en-Y胃旁路术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初步得到证实,但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尚不明确,Roux袢及胆胰袢旷置长度没有统一的标准,术后远期效果不明确,其是否适用于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复杂,相信随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手术技术的改进、手术机制的阐明、远期效果的肯定,将有更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受益.

    作者:周玉龙;韩晓东;狄建忠;张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治疗cNO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32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5.89% (117/326).年龄在<45岁、肿瘤直径>1 cm及原发灶浸润包膜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及原发灶未浸润包膜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年龄:46.56%比28.72%,P=0.001;肿瘤直径:44.44%比26.45%,P=0.001;包膜浸润:50.00%比33.09%,P=0.020).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和肿瘤直径>1 cm是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6例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8例并发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4例出现暂时性喉上神经损伤,1例并发急性喉头水肿,无永久性喉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66例(81.60%)获得随访,随访7~67个月(平均31.2个月),有3例发生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建议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规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特别是年龄<45岁和肿瘤直径>1 cm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作者:张平;董文武;崔俊帅;田鑫帅;张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浸润和转移性强,预后差.据全球2008年的数据估计,每年肝癌新发病例超过70万,其男性相关肿瘤发病率居第5位,在肿瘤相关死亡率中位居第2位,在女性相关肿瘤发病率居第7位,肿瘤相关死亡率居第6位[1].我国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2位,在某些农村高发地区甚至跃居第1位[2].

    作者:戴朝六;赵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腹膜前间隙的创建体会

    目的 总结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中腹膜前间隙的创建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实施的38例腹腔镜下TAP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共施行腹腔镜下TAPP 38例(48侧),单侧手术时间为45~90 min,平均65.4 min.术中未发生大出血、腹腔脏器损伤等情况.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均为腹股沟区血清肿,经穿刺引流后均治愈.术后第3d复发1例.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16.2个月),未发生补片感染、补片侵蚀、肠梗阻、肠瘘、慢性疼痛、睾丸萎缩等并发症.结论 腹膜前间隙的创建是腹腔镜下TAPP手术成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作者:周松阳;钱涛;李明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目的 探讨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3例行胃转流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33例患者治愈率为54.55%(18/33),总有效率为90.91% (30/33),无效3例.分析治愈及未治愈患者术前的临床资料发现,与未治愈患者比较,治愈患者的年龄更小、病程更短、2 hBG更低、BMI更大及空腹C肽更高(P<0.05).结论 从本组有限资料的初步结果看,胃转流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确切,而对于低龄、病程短、BMI及空腹C肽较高和2hBG较低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沈宏;赵冬雨;张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手术误治甲状腺炎性疾病的经验教训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容易误诊为甲状腺肿瘤的甲状腺炎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2012年期间19例误诊为甲状腺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全部经历手术,术后8例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0例确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1例为化脓性甲状腺炎.手术术式根据术中病理及病情而有不同,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多予以活检术,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多予以峡部切开或楔形切除术.结论 非典型甲状腺炎与甲状腺肿瘤的鉴别有时相当困难,但只要其具有非肿瘤特点时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综合判断,可降低误诊率.

    作者:李虹;马福伟;石胜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早中期乳腺癌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术后离断背阔肌止点扩大肌皮瓣Ⅰ期乳房再造术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早中期乳腺癌行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术后使用扩大背阔肌肌皮瓣Ⅰ期乳房再造治疗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经临床穿刺活检病理明确诊断为早中期的乳腺癌患者按术式分为2组:乳房再造组(30例),即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离断背阔肌止点扩大肌皮瓣Ⅰ期乳房再造术;对照组(30例),即行传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近远期疗效,生活质量,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①对照组完全患侧乳房缺失;乳房再造组乳房再造术均获得成功,再造乳房美容效果评价优22例,良7例,一般1例.②2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及患肢活动受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拆线时间、术区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化疗开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乳房再造组心理压力出现率及对第二性征不满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乳房再造组社会交往适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④2组患者随访12~38个月(平均25个月),其中对照组有1例死亡,其余59例患者均未发现有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看,乳腺癌根治术后离断背阔肌止点扩大肌皮瓣Ⅰ期乳房再造术,可在根治肿瘤的基础上获得满意的乳房美容效果,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该术式术后并发症较少,不影响乳腺癌的术后辅助放化疗和近远期疗效.

    作者:周韬;黄平;莫军扬;庄亚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与进展期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反应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107例接受术前放化疗后行根治性手术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对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治疗前CA19-9水平与直肠癌患者对术前放化疗反应无关(P>0.05),而肿瘤周径、肿瘤活动度、淋巴结转移、治疗前癌胚抗原(CEA)和血红蛋白水平与直肠癌患者对术前放化疗反应有关(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活动度(P=0.015)、治疗前CEA水平(P=0.012)和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P=0.007)是影响直肠癌患者对术前放化疗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即直肠癌同定、治疗前CEA水平>5.0 μg/L及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10 g/L的直肠癌患者对术前放化疗反应差.结论 通过对直肠癌术前放化疗影响因素的分析,可预测对放化疗的反应,指导临床进行个体化治疗及相关临床干预.

    作者:陈纲;李世拥;于波;崔伟;袁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胆囊癌CD133阳性细胞侵袭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胆囊癌CD133阳性细胞侵袭能力的产生机制.方法 Transwell法检测CD133阳性细胞和CD133阴性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蛋白免疫印迹法、细胞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CD133阳性细胞和CD133阴性细胞中CXCR4的表达.分别用SDF-1α、AMD3100作用GBC-SD细胞后,Transwell法检测CD133阳性细胞和CD133阴性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半定量RT-PCR法检测GBC-SD细胞中CD133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GBC-SD细胞中CD133蛋白表达.结果 ①CD133阳性细胞中穿膜细胞数明显多于CD133阴性细胞(23.78±8.74比6.56±3.09,P=0.000 7).②CD133阳性细胞中CXCR4mRNA相对灰度值明显高于CD133阴性细胞(0.642 4±0.020 4比0.335 9±0.043 2,P=0.004);CD133阳性细胞中CXCR4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明显高于CD133阴性细胞(0.765 0±0.106 6比0.409 4±0.019 5,P=0.013);CD133阳性细胞中CXCR4荧光蛋白表达明显强于CD133阴性细胞.③细胞侵袭能力:穿膜细胞数量在CD133阳性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23.78±8.74)相比,SDF-1α组(62.89±15.27)明显增加(P=0.000 6),AMD3100组(10.334±2.00)明显减少(P=0.000 2);在CD133阴性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6.59±3.09)相比,SDF-1α组(6.89±4.23)无明显变化(P=0.41),AMD3100组(6.11±2.67)亦无明显变化(P=0.38).④细胞迁移能力:迁移细胞数量,在CD133阳性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35.56± 10.97)相比,SDF-1α组(74.56± 15.80)明显增加(P=0.000 3),AMD3100组(12.67±2.40)明显减少(P=0.000 2);在CD133阴性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9.56± 1.74)相比,SDF-1α组(9.78±2.04)无明显变化(P=0.43),AMD3100组(9.54± 1.74)亦无明显变化(P=0.42).⑤在GBC-SD细胞中CD133 mRNA表达:与空白对照组(0.450 0±0.024 3)相比,SDF-1α组明显增加(0.626 5±0.048 7,P=0.004),AMD3100组(0.359 3±0.047 3)明显下降(P=0.011);CD133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0.440 9±0.013 0)相比,SDF-1α组(0.508 9±0.020 7)明显增加(P=0.016),而AMD3100组(0.317 7±0.叭3 7)明显下降(P=0.004).结论 胆囊癌CD133阳性细胞高侵袭能力可能由于高表达CXCR4.

    作者:俞远林;姜波健;陆瑞祺;王守练;俞继卫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Roux-en-Y胃旁路术对GK大鼠骨骼肌组织胰岛素抵抗影响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Roux-en-Y胃旁路术(RYGB)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Goto-Kakizaki大鼠,GK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方法 30只GK大鼠随机分为GK-RYGB组、GK-假手术组、GK-对照组,另取10只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28 d时处死实验动物.ELISA法检测血浆ghrelin浓度,免疫印迹法检测骨骼肌组织的磷酸化(p)-/总(t)-PI3Kp85α、p-/t-Akt/PKB及细胞膜(m)-/t-GLUT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骨骼肌组织中PI3Kp85α、Akt/PKB及GLUT4 mRNA的表达.结果 ①血浆ghrelin浓度在正常对照组明显高于GK-对照组(P<0.01)和GK-假手术组(P<0.01);GK-RYGB组也明显高于GK-对照组(P<0.01)及GK-假手术组(P<0.01),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t-PI3Kp85α、p-/t-Akt/PKB及m-/t-GLUT4蛋白相对表达量在正常对照组均较GK-对照组(分别P<0.01、P<0.05、P<0.01)和GK-假手术组(分别P<0.01、P<0.05、P<0.01)明显上升;GK-RYGB组亦较GK-对照组(分别P<0.01、P<0.05、P<0.01)和GK-假手术组(分别P<0.01、P<0.05、P<0.01)均分别明显上升.③骨骼肌组织中PI3Kp85α、Akt/PKB及GLUT4 mRNA的表达在正常对照组均较GK-对照组(分别P<0.01、P<0.05、P<0.05)和GK-假手术组(分别P<0.01、P<0.05、P<0.05)明显上升;GK-RYGB组较GK-对照组(分别P<0.01、P<0.05、P<0.05)和GK-假手术组(分别P<0.01、P<0.05、P<0.05)也均分别明显上升.结论 ①RYGB术后GK大鼠血浆ghrelin水平显著升高.②RYGB术能够上调GK大鼠骨骼肌组织中PI3Kp85α、Akt/PKB mRNA和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并上调GLUT4的转录和翻译,促使更多的GLUT4在细胞膜表达,增加骨骼肌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改善骨骼肌组织的胰岛素抵抗.

    作者:王勇;白洁;匡立润;刘金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达芬奇外科系统肝脏肿瘤切除术临床总结

    目的 探讨达芬奇外科系统肝脏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瑞金医院普外科2010年3月30日至2013年8月15日期间进行的21例达芬奇外科系统肝脏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肝脏肿瘤患者中原发性肝癌13例,肝脏再生结节1例,转移性腺癌2例,肝脏平滑肌肉瘤2例,肝脏血管瘤3例.21例达芬奇外科系统肝脏肿瘤切除术的手术时间为(156.67±92.19) min (60~480 min);术中出血量为(585.71±1 076.12)mL(50~5000mL);术中输血4例(19.05%);中转手术共3例(14.29%),其中1例中转开腹(4.76%),2例中转为手助式腹腔镜(9.52%).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并发胆瘘、腹腔感染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进餐时间为(3.23±1.26)d(2~6 d);术后住院时间为(10.10±9.02)d(5~47 d).无二次手术及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 本研究入组的患者肿瘤类型多样,肿瘤位置复杂,操作难度较大,其结果提示达芬奇外科系统在肝脏肿瘤切除术中是安全、可靠的,且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腹腔镜下肝脏肿瘤切除术的适用范围.

    作者:刘学谦;张天;邓侠兴;彭承宏;沈柏用;王新景;顾磊;温晨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及防治现状

    目的 分析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常见原因,以探索更好的预防及治疗策略.方法 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吻合口漏的定义、常见原因、防治现状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低位直肠癌约占2/3.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已成为首选的术式,但保肛术后吻合口漏仍是严重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过改善患者一般状况,提高手术技巧,规范化治疗等可有效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结论 术前合理评估患者基本状况,规范化并个体化治疗,有助于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以及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作者:彭昌兵;庄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Cyclin D1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检测cyclin D1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75例乳腺癌组织标本中cyclin D1的表达情况,应用卡方检验分析cyclin D1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采用Spearman秩相关方法分析cyclin D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cyclin D1不同表达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①Cyclin D1阳性表达在Luminal A型所占比例高(P<0.05),而cyclin Dl阴性表达在Luminal B型所占比例高(P<0.05).②Cyclin D1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PR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数目(rs=0.197,P<0.01)、ER呈正相关(rs=0.139,P<0.05);cyclin D1阳性表达与Her-2呈负相关(rs=-0.131,P<0.05).③Cyclin Dl阳性表达越强,无瘤生存时间越长(P<0.05).结论 Cyclin D1阳性表达与ER、Her-2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有明显相关性,且其阳性表达提示相对良好的预后,可作为乳腺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作者:阿迪娜·贾库林;迪丽米娜·伊拉木;郭丽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miRNA-155/PU.1信号通路阻滞对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成熟及移植免疫的影响

    目的 探讨miRNA-155/PU.1信号通路阻滞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及其对应用于大鼠小肠移植中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贴壁法培养诱导DCs,针对miRNA-155/PU.1信号通路中关键转录因子PU.1基因设计并合成3对PU.1 siRNA (PU.1沉默组、阴性对照组及对照组),用脂质体法转染细胞,并筛选一对高沉默效率PU.1 siRNA.流式细胞术分析PU.1沉默组、阴性对照组及对照组细胞表面CD80、CD86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10及IL-12p70的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在大鼠小肠移植前7d经受体尾静脉等量注射3组细胞,移植后观察各组受体存活情况及移植物病理情况.结果 ①DCs表面分子CD80、CD86和MHC-Ⅱ表达率在PU.1沉默组分别为(27.0±5.6)%、(23.6±4.8)%及(36.8±6.8)%,阴性对照组分别为(74.0±9.4)%、(76.5±8.7)%及(87.8±11.3)%,PU.1沉默组均分别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②PU.1沉默组IL-10水平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IL-12p70则明显降低(P<0.05).③PU.1沉默组DCs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也较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④将PU.1沉默组DCs术前注入受体行大鼠小肠移植后,受体平均存活时间为(14.3±3.3)d,明显长于阴性对照组的(7.8±1.5)d (P<0.05)和对照组的(8.0±2.5)d(P<0.05),且术后5d时移植物病理显示移植肠组织轻度淋巴细胞浸润和绒毛水肿.结论 体内外实验表明,miRNA-155/PU.1信号通路阻滞的DCs成熟度明显受到抑制,并能稳定发挥诱导受体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作用.

    作者:徐兴伟;丁博文;朱传荣;郑鹏;冯涛;嵇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单孔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单孔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分别接受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单孔腹腔镜组,45例)和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传统腹腔镜组,48例),分别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 h和24 h)疼痛评分、止疼药物的应用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术前的一般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传统腹腔镜组[(59.11±14.15) min比(40.21±11.11) min,P=0.00],术后6h疼痛评分及止痛药物应用率均明显低于传统腹腔镜组[6h疼痛评分:(3.33±1.41)分比(4.60±1.30)分,P=0.00;止痛药物应用率:6.67% (3/45)比31.25% (15/48),P=0.04],术后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传统腹腔镜组[(4.76±6.00)分比(2.60±0.76)分,P=0.02].单孔腹腔镜组和传统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疼痛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14.67±4.80) mL比(13.85±3.85)mL,P=0.36;24 h疼痛评分:(1.60±0.65)分比(1.80±0.70)分,P=0.14;术后住院时间:(3.11±0.77)d比(3.06±0.67)d,P=0.75].2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孔腹腔镜较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减轻术后疼痛,美容效果好,且并不增加手术风险.

    作者:陈英;林琳;付庆辉;姜晓峰;梁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分型与处理(附12例报道)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胆管损伤的分型与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12例LC并发胆管损伤患者的首次手术过程及对胆管损伤的处理.结果 12例胆管损伤患者中手术中转开腹修补6例,术中未及时发现于术后3周内发现而再次手术6例.3例单纯胆管修补,6例行胆管修复T管支撑引流术,3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术后吻合口狭窄.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熟悉胆囊三角(Calot三角)脉管变异及病理结构空间改变,熟练的手术操作,必要的中转开腹可减少胆管损伤的发生.损伤发生后及时合理的处理可获良好疗效,普外科医师在操作中应注意.

    作者:周志军;姜卫生;陈勇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胆囊扭转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女,42岁,因“上腹部持续性隐痛6h”来我院内科诊治.查体:T36℃,P 70次/min,R19次/min,BP 120/80 mm Hg(1 mm Hg=0.133 kPa),体型瘦长,神志清楚,痛苦面容,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肝脾肋下未触及,莫非氏征(+),右上腹压痛(+),肠鸣音3次/min.B超示:胆囊10 cm×5 cm大,壁毛糙,厚0.5 cm,胆囊颈见一横径1 cm的强回声光斑后伴声影.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检查均正常.入院诊断: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予以抗炎、对症等治疗,入院11 h腹痛进行性加重转入普外科,行急诊手术准备.

    作者:熊春波;邹本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肥颈综合征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男,59岁,主因“全身多发包块进行性生长8年”入院.患者于8年前开始出现全身多发软组织包块,始发约蚕豆大小,后进行性生长,以颈部明显,活动度差,无压痛,不能低头和后仰,生活明显受限.查体:颈部绕颈形包块,无边界,颈前区约20 cm×8 cm大小,枕后区约20 cm×7 cm大小(图1、2).入院行CT提示:双侧颈部及面颊部改变多考虑为脂肪堆积.完善相关检查后分2次(间隔半年)进行颈后区和颈前区脂肪组织切除+皮肤整形术.术后病检示:颈后区肿物为纤维脂肪瘤;2期手术病检示:颈前区为脂肪瘤,肿瘤局部紧邻涎腺并压迫涎腺.术后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患者自主活动明显改善,追问病史既往长期大量饮用低度白酒病史(30余年).

    作者:吴红伟;王飞;沈丰;孙少华;胡洪生;周文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活体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征成功处理1例报道

    病例资料 患者,男,37岁,因“皮肤、巩膜黄染1+年,纳差、腹胀20+d”入院.入我院考虑诊断为乙型重型肝炎,后完善相关手续后行不带肝中静脉的活体右半肝移植.患者Child评分12分,MELD评分16分.供体为受体父亲,59岁,供体术中切取右半肝质量579 g,移植物体质量比为1.1.受体术中见腹腔内淡黄色清亮腹水约10 000 mL,肝脏体积明显萎缩变性,脾脏明显增大,供肝右肝管分为3支,有2支距离较近,直径约0.2 cm、0.3 cm,经修整缝合成一支后与患者空肠行胆肠吻合,剩余一支胆管直径约0.4 cm,与受体胆总管行端端吻合,供肝Ⅴ、Ⅷ段存在两支直径约0.6 cm右后下静脉,用受体大隐静脉整形成一共干与受体下腔静脉行吻合.受体术后早期恢复可,免疫抑制剂方案为他克莫司(2 mg,2次/d)联合骁悉(500 mg,2次/d)的治疗方案,黄疸于术后第6d降至正常(30.1μmol/L),后于术后第10 d复查提示总胆红素升至123.6 μmol/L,MRI提示胆管未见明显狭窄,考虑排斥可能性大,遂适当加大免疫抑制剂量,并给予200 mg激素连续冲击治疗5d,后逐渐减量,至20 mg口服维持至术后第25 d,黄疸水平稍有下降,术后第24 d因右侧胸腔中量积液及腹腔中量腹水,影响呼吸,给予行胸腔穿刺引流及腹腔穿刺引流,操作顺利,当晚出现呕血,黑便,给予积极止血,考虑门静脉高压可能,上腹CT血管成像及超声提示动脉及门静脉未见明显狭窄,血流速度正常,给予行腔静脉及肝静脉造影,未发现明显梗阻、狭窄或扭转,考虑门静脉高压升高,给予行脾脏上极栓塞,术后患者安全返回病房,当晚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给予气管插管,胸腔、腹腔穿刺引流后患者状态逐渐恢复,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正常,于术后第33 d患者顺利出院.

    作者:雷建勇;王文涛;严律南;徐明清;杨家印;冯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在精准肝切除手术规划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在精准肝切除手术规划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期间完成的95例精准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进行三维定量分析及模拟手术设计.结果 95例患者经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重建,得到了清晰的肝脏、肿瘤和肝内脉管系统的三维图像并可任意角度旋转观看,可以显示距肿瘤2 mm、5 mm、10 mm、20 mm等不同肿瘤切缘时可能累及并需切除的主要血管及该血管支配的肝脏区域体积.全肝体积为(1 776.4±998.5)cm3,拟切除肝体积为(1 026.2±811.5) cm3,肿瘤体积为(589.3±496.8) cm3,功能性残余肝脏体积为(795.3±522.6)cm3.功能性残余肝脏体积与标准化全肝体积的比值为(58.2±25.1)%,其中无肝硬变患者其比值均>30%,肝硬变患者其比值均>40%.本组95例均实施精准肝脏切除手术操作,根据残余肝体积量、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手术方案,其中9例缩小了切除范围,4例扩大了切除范围,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肝脏影像解读分析系统可精确定位肝脏肿瘤,计算残余的功能性肝脏体积,明确肿瘤邻近的血管解剖关系,终辅助设计优化的手术方案.

    作者:侯建存;张雅敏;王连江;史瑞;李阳;吴迪;崔子林;沈中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