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毅明;赵春英
目的 总结胰腺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1月至201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例VIPom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均有周期性发作水样泻、低钾血症和低或无胃酸.有2例血浆血管活性肠肽值显著升高.B超及CT发现3例肿瘤均位于胰腺内,其中1例肝转移,1例怀疑肝转移.3例均行手术治疗.1例肿瘤位于胰头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随访3年无肿瘤复发;1例肿瘤位于胰头颈部及肝脏多发转移灶,行胰腺头颈部切除及肝脏转移结节摘除术,术后4个月腹泻症状复发,证实肝脏多发转移灶,又先后3次手术,于第1次手术后3.5年死于电解质紊乱;另1例术中发现肿瘤位于胰头部无法切除,肝脏多发转移灶,摘除1枚肝脏结节病理确认为转移癌,术后间断应用奥曲肽,术后2.5年仍在随访中.结论 VIPoma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恶性肿瘤即使无法根治手术,也应该姑息性切除和间断应用奥曲肽,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昱骥;王科伟;周建平;孔凡民;田雨霖;董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雌二醇(E2)对唑来膦酸预防骨转移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或小叶癌行改良根治术、术后常规化疗后给予唑来膦酸预防骨转移的患者216例,根据2011年St.Gallen乳腺癌专家共识分型,其中luminal A型55例,luminal B型63例,HER-2阳性型50例,三阴型48例.根据血清E2水平分为2组:①E2低水平组,39例,化疗后均行药物卵巢去势;②E2正常组,177例,未行卵巢去势.2组均给予唑来膦酸预防骨转移,临床总观察时间为化疗后3~5年或直至病情进展(包括出现复发、骨转移或远处其他脏器转移等病情进展视为观察终点).结果 发生骨转移情况:E2低水平组共发生7例(17.95%),E2正常组共发生105例(59.32%),E2低水平组发生骨转移率明显低于E2正常组(x2=21.91,P<0.05);其中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及三阴型患者中E2低水平组骨转移发生率亦均明显低于E2正常组[luminalA型:5.13% (2/39)比12.43% (22/177),x2=4.54,P<0.05; luminalB型:7.69% (3/39)比13.56% (24/177),x2=6.04,P<0.05;HER-2阳性型:2.56% (1/39)比15.25% (27/177),x2=3.95,P<0.05;三阴型:2.56% (1/39)比18.08% (32/177),P<0.05].E2低水平组各型乳腺癌患者骨转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5,P>0.05).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总结,绝经前年轻乳腺癌患者去势后应用唑来膦酸预防骨转移有明显临床获益,并且这种获益在各型乳腺癌中无明显差异;未行去势且雌激素水平正常或升高的患者应用唑来膦酸临床获益不明显.
作者:王永高;地力木拉提·艾斯木吐拉;栾梅香;阿迪力江·买买提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对局部区域的外科处理策略.方法 对近年来有关乳腺癌新辅助化疗降期后保乳治疗、同侧乳房复发的相关因素、原发肿瘤病理退缩模式以及前哨淋巴结活检等局部区域的外科处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①新辅助化疗可使乳腺原发肿瘤降期,提高保乳手术的比率,但通过新辅助化疗降期后保乳手术患者可能存在较高的同侧乳腺肿瘤复发风险.目前比较趋于一致的影响新辅助化疗降期后保乳治疗的同侧乳腺肿瘤复发率的相关因素为残余肿瘤呈多中心模式、残余肿瘤直径>2 cm.新辅助化疗后原发肿瘤病理退缩模式及相关因素尚不明确.②新辅助化疗前、后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均是可行的并获得指南与专家共识的认可,初始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更能从新辅助化疗后SLNB中获益,初始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新辅助化疗转阴性后行SLNB替代ALND的前景可期,但需要获得临床认可的成功率和假阴性率及与ALND相似的局部区域复发率及总生存率.结论 无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如何,外科处理仍然是目前降低局部区域复发风险的重要治疗手段.分子分型时代,我们可以依据乳腺癌初始分期及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对乳腺癌患者施行个体化的局部区域外科处理
作者:杨涛;王永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意义.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期间128例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颈淋巴结转移率为35.94% (46/128).年龄<45岁、原发病灶直径>1 cm、包膜或腺外侵犯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颈淋巴结转移率均明显高于年龄≥45岁、原发病灶直径≤l cm、无包膜或腺外侵犯者(P<0.05).术后22例(17.19%)患者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3例(2.34%)患者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及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术后随访14~32个月(平均23.4个月),2例患者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结论 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是一种必要、安全且有效的术式,且应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来实施.
作者:彭喆;田文;姚京;张艳君;李晨;菅雁兵;史成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乳腺癌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切除活检在乳腺癌分期与辅助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03年5月至2014年1月期间305例(根据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分为新辅助化疗组和无新辅助化疗组)行乳腺癌各式改良根治术与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切除活检患者的相关临床与病理资料,包括患者年龄、腋窝淋巴结、内乳淋巴结转移状况等信息,分析内乳淋巴结对乳腺癌分期与治疗的影响.结果 新辅助化疗组共收集乳腺癌患者67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者45例(67.2%),内乳淋巴结转移者23例(34.3%);乳腺癌淋巴结病理(pN)分期改变者23例(34.3%),乳腺癌肿瘤病理(pTNM)分期改变者8例(11.9%).无新辅助化疗组共收集乳腺癌患者238例,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55例(65.1%),内乳淋巴结转移者30例(12.6%);乳腺癌pN分期改变者30例(12.6%),pTNM分期改变者23例(9.66%).新辅助化疗组的内乳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无新辅助化疗组(x2=15.7,P<0.05),pTNM分期改变率也明显高于无新辅助化疗组(x2=5.3,P<0.05).结论 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活检对乳腺癌pN分期、pTNM分期有一定的影响.新辅助化疗不能使所有内乳淋巴结转移癌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活检不仅可完善乳腺癌pN和pTNM分期,而且能够指导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减少内乳区局部过度治疗,有助于乳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
作者:贺青卿;侯蕾;范子义;庄大勇;郑鲁明;肖蕾;于芳;周鹏;朱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病例资料 患者,男,56岁,因“发现左腋窝及左胸壁包块3个月”入院.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明显肿大,左侧前胸部及腋窝见局部隆起,突出皮肤2 cm,扪及大小约12 cm×11 cm包块,质软,波动感明显,边界清,活动度佳,无明显压痛、触痛,未扪及血管波动感.人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输血全套: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e抗体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生化:肝肾功能、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凝血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未见明显异常;小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CT:扫及左上前胸壁胸大肌深面囊性占位性病变,性质?(图1).彩超:左侧前胸壁至左侧腋窝皮下液性占位,双侧腋窝查见淋巴结,左侧腋窝弱回声结节,淋巴结肿大?(图2).
作者:罗彪;黄韬;朱红;曹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Ki-67抗原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价其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及判断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检索近年来有关Ki-67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的文献并做综述.结果 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且Ki-67表达阳性率与乳腺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而Ki-67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不尽一致.结论 Ki-67抗原是与细胞增殖周期相关的细胞核抗原,其表达随细胞周期的变化而变化,是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较为可靠的标志物,其可能成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Ki-67表达水平的检测在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指导新辅助化疗、评估预后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立婷;郭丽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4种手术方法治疗藏毛窦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收治的43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藏毛窦切除+切口开放术4例(切口开放组)、藏毛窦切除+切口直接缝合术7例(直接缝合组)、藏毛窦切除+切口袋形缝合术19例(袋形缝合组)、藏毛窦菱形切除+ Limberg皮瓣转移术13例(皮瓣转移组).结果 ①4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切口开放组、直接缝合组、袋形缝合组和皮瓣转移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6.70±8.69)d、(16.43±10.68)d、(15.84± 11.29)d和(14.69±4.01)d,术后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64.75±6.50)d、(34.57±19.15)d、(35.16±15.49)d和(17.92±4.29)d.4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时间皮瓣转移组明显短于其他3组(P<0.05),直接缝合组和袋形缝合组均明显短于切口开放组(P<0.05),直接缝合组与袋形缝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4组的并发症:直接缝合组有2例患者切口部分裂开,2例患者因切口感染行部分拆开;皮瓣转移组l例患者术后切口渗血行部分拆开引流,l例患者出现张力性水泡;其余2组没有发生并发症.切口愈合后随访半年均无复发.结论 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得出,藏毛窦术后的闭合方式根据切口张力大小而定,张力小者可行直接缝合,张力大者可行袋形缝合;病变范围广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可行菱形切除+ Limberg皮瓣转移.
作者:贡钰霞;周在龙;邵万金;谷云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我院2003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9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本组男女比例为1:3.75,发病平均年龄56.7岁).患者首发症状:腹部疼痛不适12例,发现腹部包块2例,无特殊症状因体检发现5例.肿瘤部位:胰头及胰颈部8例,胰体部6例,胰尾部5例.肿瘤平均直径5.4 cm.CT及MRI术前诊断率分别为60.0% (9/15)、80.0% (8/10).19例患者均成功手术并行病理检查,其中浆液性微囊性腺瘤15例,浆液性寡囊性腺瘤4例.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胰漏,其中1例合并腹腔感染,经内科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4~124个月,平均5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及MRI术前诊断价值较高.手术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作者:丁伟超;张蓬波;张秀忠;张冲;任泽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大剂量5-氟尿嘧啶(5-FU)持续静脉滴注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我院普外科2009年5月至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6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给予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大剂量(2.5 g/m2) 5-FU持续静脉滴注治疗.依据RECIST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并观察该化疗方案的不良反应.结果 无一例患者因严重化疗毒性反应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63例患者中达到完全缓解5例(7.94%),部分缓解31例(49.2%),总体有效率为57.1% (36/63).血液学毒性反应中Ⅲ/Ⅳ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分别为8例(12.7%)和10例(15.9%),没有发生Ⅲ/Ⅳ级的贫血或血小板减少.非血液学毒性反应相对较轻,基本为Ⅰ/Ⅱ级反应.结论 紫杉醇脂质体具有安全性高、耐受性好、靶向性高和长时疗效的特点.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大剂量5-FU持续静脉滴注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刘骅;凌伟;曹晖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分子分型与表柔比星联合多西他赛(TE)方案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至少接受过3周期TE方案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共239例,其各项临床指标均完整.根据免疫组织化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及Ki-67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4种亚型,分别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和三阴型.分析不同亚型乳腺癌患者的各项相关指标,如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年龄、月经状态等.结果 239例患者中,luminalA型67例(28.03%),luminal B型84例(35.15%),HER-2阳性型21例(8.79%),三阴型67例(28.03%).4型乳腺癌患者的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等临床病理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型对TE方案的新辅助化疗的pCR率(14.93%)高,其次依次为luminal B型(7.14%)、HER-2阳性型(4.76%)及luminal A型(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 三阴型相对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和HER-2阳性型对TE方案的新辅助化疗治疗更敏感,pCR率高,治疗时需根据患者不同的分子亚型来选用特定的治疗方案.
作者:梁越洋;唐鹏;王姝姝;张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低位直肠癌采用柱状经腹会阴切除术(APR)的应用体会.方法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采用柱状APR治疗2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柱状APR组),并与同期行传统APR治疗的35例患者(传统APR组)进行对比,分析术中、术后和随访的各项指标.结果 与传统APR组比较,柱状APR组的环周切缘阳性率及术中穿孔率明显降低[4.55% (1/22)比34.29%(12/35)和4.55% (1/22)比31.43% (1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21个月),柱状APR组无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未见死亡病例;传统APR组出现盆底局部复发4例,远处转移3例,死亡2例.2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柱状APR可以切除更多的肿瘤周围组织,降低环周切缘阳性率,减少术中肠穿孔的发生,降低局部复发.
作者:许腾;张迎东;付海啸;符炜;宋军;徐为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中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大便失禁的发生率、影响其发生和转归的因素、症状与肛门直肠功能的关系及治疗现状.方法 对中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大便失禁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大便失禁是中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常见的一种排便功能障碍,发生率约为35.3%.评估大便失禁严重程度的方法以Wexner大便失禁评分的临床有效性和实用性较高,Wexner评分与大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得分相关,当Wexner评分≥9分时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与大便失禁发生和恢复显著相关,吻合口距肛缘越近,术后越易出现大便失禁且程度越重.当肿瘤位置极低时,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基础上,可考虑通过手术方式来弥补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下降.放化疗对大便失禁的影响的结论不一.年龄本身是发生大便失禁的危险因素,对超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性保肛手术仍需慎重.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是否出现大便失禁及其发展、转归与肛门直肠功能间的关系尚不完全明确.术中肛门内括约肌神经功能测定可预测术后是否出现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直肠冲洗能改善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小样本研究证实骶神经电刺激治疗大便失禁有效,但仍需大样本研究来证实.生物反馈可显著改善直肠癌根治术后大便失禁的评分.结论 需进一步规范评估大便失禁严重程度的客观标准,需更多前瞻性研究来分析影响大便失禁发生的因素并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防治.
作者:皮艳娜;肖毅;方秀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乳腺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的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征象与其WHO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期间92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的DCEMRI征象,并分析其与WHO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92例乳腺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肿瘤长径≤2 cm者29例(31.52%),2~5 cm者53例(57.61%),≥5 cm者10例(10.87%);病灶形态为圆形者3例(3.26%),卵圆形者7例(7.61%),分叶形者33例(35.87%),不规则形者49例(53.26%).病灶边缘光整者11例(11.96%),不规则者47例(51.09%),毛刺状者34例(36.96%).病灶早期均匀强化者15例(16.30%),不均匀强化者40例(43.48%),环形强化者37例(40.22%).WHO病理分级:1级者5例(5.43%),2级者30例(32.61%),3级者57例(61.96%).经统计分析,肿瘤大小、病灶形态及病灶早期强化特点与WHO病理分级有关(P=0.012,P=0.004,P=0.000),即病灶长径越大,WHO病理分级越高;圆形和卵圆形肿块的WHO病理分级相对较低,分叶状和不规则形肿块的WHO病理分级高;不均匀强化及环状强化的WHO病理分级高,均匀强化的WHO病理分级较低.病灶边缘形态与WHO病理分级无关(P>0.05).结论 乳腺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DCEMRI特征与WHO分级有一定关系,可根据MRI征象对病灶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进行评估.
作者:黄娟;余建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 (MMP-3)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体征.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112例确诊为TNBC患者的乳腺癌组织进行MMP-3和VEGF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与同期收治的112例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进行对比.结果 ①TNBC和luminal型乳腺癌组织中MMP-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18%(101/112)和49.11% (55/112),VEGF在其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82% (95/112)和48.21% (54/112),二者在TNBC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均高于其在luminal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P<0.05).②TNBC组织中MMP-3和VEGF阳性表达均与患者发病年龄、绝经情况、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③TNBC组织中MMP-3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11,P<0.01).④获得随访的100例TNBC患者3年内复发转移率为73.21%,5年生存率(含带瘤生存)为36.61%.结论 MMP-3和VEGF与TNBC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可作为评估TNBC浸润和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指标.TNBC 3年内复发转移率高,5年生存率极低.干预MMP-3、VEGF等因子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降解基质及脉管形成,从而阻断癌细胞转移,对降低TNBC 3年内复发转移率和提高5年生存率有重要作用.
作者:管小青;郑向欣;吴骥;顾书成;袁牧;张旭旭;邱兴;陆柏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以腋窝淋巴结转移癌为首发症状的乳腺癌被称为隐匿性乳腺癌.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让乳腺中微小的原发病灶愈加难以遁形.但为何这小小病灶可以发挥巨大能量,在腋窝淋巴结处蓬勃发展,让我们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一探究竟.1 隐匿性乳腺癌的历史演变1907年,Halsted[1]首次报道了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表现的一组奇怪的恶性肿瘤——隐匿性乳腺癌,他报道了经外科处理的3例腋窝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经过仔细检查也未能在同侧乳腺找到任何可疑的病灶,其中1例患者在术后2年半腋窝病灶再次复发,此次依然未能在乳腺中找到任何病灶,此后经过随访,这3例患者均出现了乳腺病灶.
作者:马宏民;胡玲玉;王树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R-497的表达差异,寻找其下游作用靶点.方法 选取2010~2013年期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手术切除的94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用RT-PCR法定量检测miR-497在其中的表达;在线软件预测miR-497靶基因,用阴性对照及miR-497-mimics转染SGC-7901细胞系,RT-PCR及Western检测胃癌细胞miR-497过表达后靶点基因mRNA及蛋白水平的改变;MTT法检测miR-497-mimics组(miR-497过表达)细胞株与阴性对照组间对5-氟尿嘧啶(5-FU)化疗的敏感性.结果 ①miR-497表达量在胃癌组织中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BCL2L2被预测为miR-497的靶基因,miR-497在胃癌SGC-7901细胞中过表达后BCL2L2蛋白表达在miR-497-mimics组细胞中明显弱于阴性对照组细胞,BCL2L2 mRNA在2组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497-mimics组细胞对5-FU的IC50值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细胞(P=0.004 6).结论 miR-497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BCL2L2为miR-497的靶基因,miR-497过表达可提高胃癌细胞对5-FU的敏感性,这为进一步研究miR-497与BCL2L2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作者:孙叶飞;周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miR-338-5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以及miR-338-5p过表达对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和SW620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使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miR-338-5p在40例临床诊断为结直肠癌患者配对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随后使用miR-338-5p-mimics转染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和SW620,确认过表达成功后,分别使用CCK-8法、FITC-Annexin V-PI法及Propidium iodide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 ①miR-338-5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其在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P<0.01).②与转染阴性对照比较,转染miR-338-5p-mimics后,HCT116和SW620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1),凋亡率明显增加[HCT116细胞:(11.43±0.67)%比(7.98±0.36)%,P<0.01;SW620细胞:(10.5±0.2)%比(7.93±0.5)%,P<0.01],诱导HCT116和SW620细胞G1期阻滞[HCT116细胞:(80.41±1.34)%比(64.87± 1.83)%,P<0.01;SW620细胞:(68.76±0.41)%比(54.89±0.78)%,P<0.0l].结论 miR-338-5p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在结直肠癌中发挥作用,并对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有显著影响.
作者:熊光冰;张冠南;肖毅;邱辉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分子分型是否影响腋窝淋巴结的术式选择.方法 检索有关乳腺癌分子分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三阴型乳腺癌患者的前哨淋巴结与非前哨淋巴结阳性率均较低,luminal B型和HER-2过表达型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尤其是luminal B型乳腺癌患者,其前哨淋巴结阳性率、非前哨淋巴结阳性率均较其他分子分型高,对于行保乳手术的老年患者,当仅有l~2枚前哨淋巴结转移时,可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对于肿瘤体积较大的年轻患者,即使前哨淋巴结阴性,非前哨淋巴结阳性的可能性仍然较大,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可能会使这部分患者受益.结论 对于腋窝淋巴结的术式选择,乳腺癌分子分型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作者:李赛男;耿翠芝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microRNA (miRNA)与乳腺癌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并筛选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miRNA与乳腺癌浸润、转移关系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结果 许多miRNA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与浸润、转移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按其作用可分为促癌miRNA (miR-21、miR-10b等)和抑癌miRNA (miR-31、let-7等)两类.结论 miRNA调控乳腺癌浸润及转移的具体过程还需要更多、更详细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丹;郭丽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