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干CT扫描中Hypodepse暗带的成因与排除方法

耿中保

关键词:Hypodepse暗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CT扫描中,由于X线的硬化效应,同一层面上X线通过相邻的两密度相对较高的物质时,会在这两个高密度物质的连线上出现条带状伪影,即Hypodepse暗带(H暗带)[1].通过对H暗带形成的原理进行模拟研究,采用错层扫描方法,可减低甚至消除H暗带,从而提高脑干CT扫描的清晰度,降低伪影,提高脑干疾病的检出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对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收集20例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对其中17例行球囊扩张术(PTA)和(或)支架植入术,3例行切开取栓联合PTA、支架植入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共植入裸支架26枚,覆膜支架1枚.20例患者病变段血管均获得有效开通,技术成功率为100% (20/20).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1例为动脉夹层,另1例为动脉破裂.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12个月,1例因多发器官衰竭死亡,1例发生再狭窄,其余均未出现症状持续或加重.结论 介入治疗是治疗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有效手段.

    作者:陈帅;范海伦;贺能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锁骨下动脉瘤1例

    患者女,59岁,甲状腺癌术后1年余,高血压病史15年,头晕、头痛10年.颈部超声:于横切面见左锁骨下动脉前壁瘤样结构向外突起,约8 mm×6 mm,距椎动脉开口约13 mm(图1).CDFI于瘤体内见丰富血流信号(图2).超声诊断:左锁骨下动脉瘤.CTA:左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起始段局限性隆起,约0.7 cm×0.5 cm,边界清晰,距离椎动脉开口约14 mm(图3);锁骨下动脉其余部分及其分支未见明显异常.CTA诊断与超声一致.

    作者:王贤明;张文君;刘建新;吴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成人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1例

    患者女,46岁,以“右上腹部不适1月余”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伴有轻度腹胀,查体未见异常.B超:肝内6.3 cm×5.5 cm实性肿物,边界模糊,内呈不均质中低混合回声.CT:肝右叶有一不规则低密度肿块,约6.2 cm×5.4 cm,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呈囊状,边缘有包膜,内有多分隔,包膜及分隔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图1).

    作者:高伟民;刘静;吴云军;关倬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脐尿管癌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

    目的 探讨脐尿管癌的超声及CEUS表现.方法 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脐尿管癌的超声表现,对其中3例的CEUS表现进行探讨.结果 9例中8例(88.89%,8/9)肿瘤侵犯膀胱或者与膀胱壁关系密切;7例病灶内为低回声或以低回声为主,部分回声不均.3例CEUS显示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同步增强,瘤内造影剂退去早于周围正常组织(膀胱壁、宫颈),强化程度弱于正常组织.结论 脐尿管癌的超声和CEUS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并可显示病灶部位、大小及侵犯程度.

    作者:丁炎;周锋盛;陈俊;项霞青;唐永健;吴鹏西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时间-空间关联成像联合高分辨力血流显像对胎儿动静脉循环整体显示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技术联合高分辨率血流显像(HDF)技术整体显示胎儿动静脉循环的可行性.方法 联合应用STIC及HDF对20胎正常胎儿的动静脉循环系统进行扫查,并行任意角度旋转.结果 在18胎得到满意结果,2胎因为孕妇及胎儿原因获取图像失败.对胎儿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脐静脉的显示率均为90.00%(18/20),髂动脉和脐动脉显示率为80.00%(16/20),静脉导管显示率为75.00%(15/20),下腔静脉显示率为50.00%(10/20).2名医师的图像采集时间及后处理时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STIC联合HDF技术能够整体显示胎儿心脏及大血管的血流形态及各血管空间位置关系,对观察及理解正常胎儿血液循环有较大帮助,对今后进一步研究胎儿大血管先天变异、畸形等意义重大.

    作者:何怡华;刘鲲;刘琳;王俊兰;谷孝艳;张烨;韩建成;王林林;孙琳;李治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胃肠道气钡造影中肝胆系统显影诊断胆总管十二指肠瘘

    胆总管十二指肠瘘(choledochoduodenal fistula,CDF)临床较少见,多数为胃肠气钡造影时偶然发现肝胆系统显影而被检出.本文报告胃肠气钡造影检查发现的5例CDF.

    作者:庞恩文;许华莉;庞家懿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18F-FDG PET/CT在原发灶不明的淋巴结转移癌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18 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诊断原发灶不明的淋巴结转移癌(LCUP)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活检证实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34例LCUP患者资料,常规检查均未找到原发灶.对全部患者行18F-FDGPET/CT全身显像,与临床随访及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例淋巴瘤患者被排除,18F-FDG PET/CT检出可疑原发灶25例,正确检测出原发灶13例,检出率为41.94%(13/31);其中8例经病理证实,5例为临床诊断,阳性预测值为52.00%(13/25).未找到原发灶的6例患者中,3例经随访尚未明确诊断.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寻找LCUP的原发灶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张倩;李亚明;李雪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对比超声定位光散射断层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乳腺癌血供

    目的 比较超声定位光散射断层成像(DOT)与CDFI检测乳腺癌血供的敏感性.方法 111例乳腺癌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共118个瘤灶.术前CDFI将乳腺癌血供分为血流丰富、中等及无血流.常规超声检查明确病变后定位行DOT,测量病变血红蛋白总浓度(THC),以THC 140 μmol/L为阈值,比较DOT与CDFI检测不同大小乳腺癌血流的敏感性.结果 118个乳腺癌瘤灶中,57个(48.31%)CDFI表现为血流丰富,36个(30.51%)中等血流,25个(21.19%)无血流;DOT检出99个癌灶(83.90%)的THC>140μmol/L.对于≤1 cm、>1~2 cm、>2~3 cm、>3 cm的乳腺癌,CDFI血流显示率分别为28.57% (6/21)、90.20% (46/51)、86.21% (25/29)和94.12% (16/17),THC增高率分别为76.20%%、76.50%、93.10%和100%.结论 DOT可更敏感地检测乳腺癌血管,特别是对于诊断直径≤1 cm的早期乳腺癌,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庆莉;游珊珊;孝梦甦;张璟;姜玉新;戴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超声自动乳腺容积扫描在浅表组织中的拓展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自动乳腺容积扫描(ABVS)在乳腺以外浅表组织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2例98处浅表病变行常规灰阶超声(CGUS)和ABVS检查,以手术病理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为标准,评价所有病例的ABVS表层冠状面图像特征,并与CGUS图像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包括25例34处肢体动脉或静脉病变、32例39处浅表软组织肿块及25例25处腹外疝.ABVS表层冠状面图像对88处(88/98,89.80%)病变内部结构的显示优于CGUS(P=0.002),96处(96/98,97.96%)病变形态、范围与毗邻关系的显示优于CGUS(P<0.001).结论 ABVS表层冠状面图像在显示病变范围、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结构关系方面体现出良好价值,可弥补传统超声切面信息的不足,其临床应用范围将由此拓宽.

    作者:陈悦;陈林;朱隽;庞芸;裘之瑛;张林林;周建桥;詹维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定量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心衰组(41例)和正常对照组(30名),并行TDI和RT-3DE检查,应用Qlab软件分析TDI及三维全容积数据,对两种检查方法所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和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及QRS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评价方法的收缩非同步性指数(S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评价方法的SDI呈中度正相关,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RT-3DE可定量分析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前筛选心力衰竭患者提供一种简单、快捷的新方法.

    作者:曹睿;吴棘;郭盛兰;张棣;罗帅伟;邓燕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超声与SPECT/CT显像联合诊断乳头状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

    目的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超声表现特征,并评价超声联合SPECT/CT检查对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经病理证实的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表现,与相应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中18例先后接受超声和SPECT/CT检查.结果 超声探及53例淋巴结,正确诊断46例(46/64,71.88%),主要表现为淋巴门消失,短径≥5 mm,血供丰富,点状强回声聚集,部分液化或融合.18例联合检查中,超声正确诊断14例(14/18,77.78%),SPECT/CT正确诊断12例(12/18,66.67%),超声和SPECT/CT对于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无差别.结论 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SPECT/CT可发现超声较难检出的颈中央区及早期淋巴结转移.

    作者:王羽;薛恩生;林礼务;俞丽云;陈谦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CT诊断肝脏继发性淋巴瘤的价值

    目的 探讨肝脏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肝脏继发性淋巴瘤患者,其中20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为霍奇金病.所有病例均接受腹部CT扫描,并有16例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22例肝脏继发性淋巴瘤中,结节(肿块)型19例,弥漫型2例,混合型1例;其中多发性占位15例.CT平扫所有病变均为低密度影;增强后1例病变呈环状强化,3例中度强化,5例轻度强化,其中6例出现血管漂浮征;7例无明显强化.结论 多发占位、密度较均匀、少血供、不侵犯血管为肝脏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对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作者:王光宪;郭大静;赵建农;邹利光;杨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超声自动容积断层成像术前诊断腹壁切口疝

    目的 探讨超声自动容积成像系统(AVSS)在切口疝修补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二维灰阶及自动容积扫描对59例76个腹壁切口疝病灶进行检查.结果 AVSS检出76个病灶,明显高于二维灰阶超声(63个,P<0.05).AVSS及二维灰阶超声测量疝囊的长径范围分别为17.1~149.3 mm及19.4~136.8 mm,宽径范围分别为21.5~153.5mm及26.3~142.6 mm.59例中,小切口疝28例;中切口疝24例;大切口疝7例;孤立性切口疝53例,多发性切口疝6例.AVSS对多发性切口疝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二维灰阶超声(P<0.05).AVSS可显示疝气冠状切面疝囊大小、疝环大小以及两者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超声AVSS能够为临床医师术前确定手术方案和选择补片提供真实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方靓;陈悦;陈林;庞芸;裘之瑛;朱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CT仿真结肠镜与腹部增强CT对炎症性肠病的对照研究

    目的 对比观察CT仿真结肠镜(CTC)与腹部增强CT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价值,探讨IBD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IBD患者36例及非IBD患者36例,IBD患者中17例接受增强CT检查,另19例接受CTC检查;非IBD患者中接受增强CT及CTC检查者各18例.对图像进行盲法阅片,对IBD检出的可信度分5级进行评价,采用ROC曲线进行分析,并以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筛选能预测IBD的相关影像学征象.结果 ROC曲线显示CTC的曲线下面积(Az)为0.9354,明显高于增强CT (Az=0.6841,P=0.0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3项影像学改变可预测IBD,包括:①结肠黏膜不光滑、呈颗粒状;②肠壁增厚及强化;③结肠袋消失.以肠壁增厚及强化诊断IBD的敏感度高,达80.62%;结肠黏膜不光滑、呈颗粒状十结肠袋消失相结合的特异度高,达97.20%.结论 与腹部增强CT相比,CTC对IBD具有更高的检出率.结肠肠壁增厚伴强化是诊断IBD具敏感性的征象,IBD特异性的征象是同时具备结肠黏膜不光滑、呈颗粒状和结肠袋消失.

    作者:朱雪娥;王继琛;汪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肝纤维化ADC值减低机制及与选取b值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ADC值随肝纤维化程度增加而减低的机制及b值取值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建立不同时期的家兔肝纤维化模型30只,对其行DWI.对每只动物在第1次扫描后结扎肝脏左外叶动脉及门静脉肝左外叶支,再次行相同序列MR扫描.分别在肝左外叶和肝右前叶及结扎血管后的肝左外叶选取ROI,测量ADC值.MR检查后取家兔肝脏行病理检查,并按病理结果分期、分组.结果 随肝纤维化分期进展,ADC值逐渐降低,肝左外叶血管结扎后测量ADC值明显降低,但并未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变化.随着b值增大,图像质量下降,且ADC值亦逐渐减低.b=300、500、700、1000 s/mm2时,S0期、S1期与S2期、S3期、S4期之间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300 s/mm2时,S2期与S3、S4期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 500 s/mm2时,S2期与S4期比较,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导致ADC值减低的主要原因为肝内微循环障碍导致的血流灌注减少,较小b值对于判定肝纤维化严重程度更有价值.在有效范围内,b值越小,测量结果受血流灌注因素的影响越大,且判定肝纤维化程度越准确.

    作者:郭秋;任克;徐克;孙文阁;吕卓;李兆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高频超声诊断下唇鳞状细胞癌1例

    患者男,60岁,因“发现右下唇新生物6个月、破溃1个月”就诊.体检发现右下唇红缘2.5 cm×1.5 cm肿物,质硬,界清,表面破溃,有血痂沉着,活动度差,基底部偏硬,无明显压痛;颏下、双颌下及颈部未及肿大淋巴结.超声:右下唇红部外1/3皮下可见1.8 cm×1.0 cm低回声包块,形态尚规则,边界欠清,内部回声欠均匀(图1 A);CDFI示树枝样分布的丰富血流信号(图1B),病灶根部见粗大主干血管呈树枝样分支伸入,PWD提示高速低阻动脉血流;颏下及双颌下区未见肿大淋巴结,右颈部可见大1.0 cm×0.5 cm淋巴结回声,淋巴门显示清晰.

    作者:薛勤;陶江丰;邹大中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MR弥散加权成像评估兔肝VX2肿瘤放疗后再增殖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估兔肝VX2肿瘤放疗后肿瘤细胞再增殖的可行性.方法 以经腹腔瘤块种植法建立32只兔肝VX2肿瘤模型,瘤体直径≥1 cm时行单次三维立体适形放疗,放疗剂量15 Gy.将兔平均分为4组,于术后第1、5、10、15天进行MR检查,取b值300、500、600 s/mm2分别进行DWI,测量VX2肿瘤、肝脏ROI的ADC值,计算两者比值,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DWI图上VX2肿瘤信号高于肝实质.放疗后VX2肿瘤T2WI信号不均,DWI图上肿瘤实性部分信号不均匀减低,坏死液化部分呈明显低信号,ADC图则相反;放疗后不同b值下不同时间组ADC均值及比值均有显著差异,不同时间组的ADC均值及比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肿瘤ADC值及比值放疗后第5天组高于第1天组,第10天组低于第5天组,第15天组低于第10天组.VX2肿瘤ADC值及比值的变化与病理所示肿瘤细胞变化相符.结论 DWI能反映肿瘤组织内微观改变,可用于监测兔肝VX2肿瘤放疗后不同时间点肿瘤细胞的再增殖变化.

    作者:古杰洪;黄云海;江新青;丁汉军;吴红珍;吴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18F-FDG PET/CT显像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18F-FDG PET/CT的显像特点及NSCLC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18F-FDG摄取间的关系.方法 对40例 NSCLC患者(NSCLC组)和15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组)于术前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全身PET/CT显像检查,术后取肿瘤组织行VEGF免疫组化检测.采用Mattern半定量分析方法,对肿瘤组织的VEGF表达进行总评分.测定标准化摄取值(SUV),分别对肺部良恶性病变和不同病理类型NSCLC的SUV进行比较;并对肺部良恶性病变的VEGF表达进行评分,分析NSCLC组织VEGF表达评分与SUV的相关性.结果 NSCLC组肿瘤SUV(5.03±2.89)明显高于良性组(2.05±0.63,P<0.05);不同病理类型NSCLC的SU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cm与≥4 cm肿瘤间SU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瘤与鳞癌、腺癌VEGF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SCLC组织VEGF表达与SUV相关(r=0.478,P<0.01).术后6个月内18例患者接受PET/CT复查,7例NSCLC复发,其VEGF评分明显高于11例肿瘤未复发者(P<0.05).结论 测定SUV对于预测NSCLC肿瘤血管增生状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周晓亮;邓豪余;李新辉;莫逸;谢爱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默认网络改变:基于后扣带回的脑连接研究

    目的 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后扣带回(PCC)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 选取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18例aMCI患者(aMCI组)和20名健康老年人(健康老年组)进行GRE-EPI序列的静息状态fMRI检查,以PCC作为种子点,与全脑其他区域进行基于体素的时间序列相关分析.结果 aMCI组与PCC有显著连接的脑区包括双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左侧内侧前额叶(MPFC)及左侧前扣带回(ACC)、双侧顶下小叶(IPL)、双侧颞中回和双侧楔前叶.健康老年组与PCC有显著连接的脑区包括双侧DLPFC、右侧MPFC及ACC、双侧IPL、双侧颞中回、双侧颞下回和双侧楔前叶.健康老年组较aMCI组在右侧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的盖部及三角部、MPFC及ACC、颞中回及左侧楔前叶连接增强;aMCI组多个脑区功能连接较健康老年组增强,主要包括左侧半球的扣带回中部、顶上小叶(SPL)、IPL、颞中回及右侧IPL.结论 PCC是aMCI患者脑代谢先降低的区域,aMCI的PCC与多个功能区的连接破坏是其情节记忆功能减退的生物学基础,而其连接增强提示功能代偿可能.

    作者:齐志刚;王晓怡;邬霞;王星;李坤成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自动乳腺容积扫描诊断原发性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患者女,63岁,因“发现右乳肿块3周”入院.查体:右乳外上象限扪及5 cm肿块,质硬,活动度尚可.钼靶X线摄影:右乳肿块,BI-RADS 4A级.超声检查:右乳外上象限低回声团块,约60 mm×30 mm× 55 mm,形态欠规则,边界尚清,内部回声较均匀;CDFI:团块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自动乳腺容积扫描(automated breast volumescanner,ABVS):冠状切面连续多层(层厚0.5 mm)显示低回声团块,呈分叶状,未见“火山口”征及高回声边界(图1).

    作者:钟春燕;陈悦;庞芸;詹嘉;刁雪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