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彭陵;吴正参;王中秋

关键词:血管肌脂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患者男,4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腹胀,自觉恶心,伴腹泻,无肿瘤病史.腹部CT:肝左叶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小约15 cm×10 cm,密度均匀,CT值约40 HU,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条片状不均匀强化,其边缘可见粗大血管影绕行,门脉期肿块持续强化,且范围扩大,延迟期肿块密度较正常肝实质略低,边界显示不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MRI评价兔VX2肝癌射频消融后改变:与病理对照

    目的 观察兔VX2肝癌射频消融(RFA)后的MRI动态变化,并与病理所见相对照,探讨MRI评价肝癌RFA疗效的价值.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与VX2瘤块混悬液注射法复制肝肿瘤动物模型24只.开腹直视下对24只兔肝癌进行RFA,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1周、2周和4周进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之后处死实验兔,进行大体病理和光镜检查.结果 MRI表现为病灶T1WI中央低信号,外周高信号,T2WI中央高信号,外周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外周环形强化,中央无强化.光镜下消融灶呈凝固性坏死,术后即刻组外周见少许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肝窦扩张充血;术后1周组外周见炎性细胞浸润及少许纤维肉芽组织增生;MRI表现为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周边呈环状强化,中央无强化.术后2周组外周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及梭形纤维组织增生;MRI表现为病灶T1WI稍低信号,T2WI混杂信号影,向外为等低信号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周边环状强化,中央无强化.术后4周组外周见大量纤维肉芽组织增生;MRI表现为病灶T1WI低信号,T2WI由内向外呈低信号-稍高信号-线状高信号环,增强扫描病灶周边环状强化,中央无强化.本组实验中17只实验兔病理学发现有肿瘤残留,MRI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或厚度不均的环状强化.结论 MRI可全面评价RFA后病灶的变化,及时发现肝癌残存与复发.

    作者:杜端明;邹英华;刘鹏程;陈俊辉;邹立秋;余宏建;江锦赵;阮继银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肿瘤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与PET成像初步对比

    目的 通过与PET成像比较,探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1.5T MR对22例临床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并已完成PET检查的患者行WB-DWI扫描,比较两种成像方法对病变显示的差异以及病变的ADC值与SUV值相关性. 结果 WB-DWI所见病灶数目多于PET检查,两种方法检出的肺、纵隔及腹部病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DWI检出骨的病灶数多于PE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出病灶的部位大多数一致.病变的ADC值与SUV值无相关性. 结论 与PET成像相比较,WB-DWI显示的肿瘤病灶数量较多,对成人转移性骨肿瘤的显示敏感性高于PET,可作为肿瘤全身筛查的一种补充方法.

    作者:康厚艺;张伟国;金榕兵;王毅;陈金华;张乐天;汪黎黎;邹博;马长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犬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肌应变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精确评价犬不同形式心肌收缩运动的意义及价值.方法 分离结扎11只健康杂种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犬急性心肌梗死,于梗死前后分别行超声心动图STI检查,应用观察实验犬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左心室短轴径向应变(RS)、圆周应变(CS)及心尖长轴纵向应变(LS)的变化.结果 正常状态下左心室心肌各节段RS、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CS高于LS(P<0.05),心尖位左心室心肌LS在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依次递增,基底段小,心尖段大(P<0.05),心肌梗死后左心室中间段前壁、前间隔及心尖段前壁、前间壁和后间隔RS、CS及LS均明显低于梗死前(P<0.05).结论 STI可精确评价犬心肌不同形式的运动产生的应变.

    作者:徐霞;王金锐;刘志跃;杨敬英;王淑敏;贺秀红;李汇文;凌金钰;张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高频超声检查肘部桡神经

    桡神经在肘部的行程复杂,临床医师不易掌握其解剖定位.高频超声简单、易行,可多平面及动态检查,能显示肘部桡神经的纤细结构.本文对肘部桡神经检查方法及测值进行描述.

    作者:赵新宇;鄂占森;徐文中;陈敏;张颖;柳展梅;吕海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产前超声诊断先天性消化道梗阻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诊断先天性消化道梗阻的价值.方法 对46例先天性消化道梗阻的产前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中,食道闭锁1例,幽门狭窄或闭锁7例,十二指肠狭窄或闭锁18例,小肠狭窄或闭锁6例,结肠闭锁3例,肛门闭锁9例,先天性巨结肠2例,均经引产解剖或产后手术证实.结论 产前超声检查可直接显示消化道扩张的部位和程度,并由此作出消化道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是先天性消化道梗阻重要的诊断方法.

    作者:涂长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帕金森病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锥体外系和部分功能区的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变化及其与PD的关系.方法 PD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按Hoehn-Yahr分级量表将20例双侧症状患者作为中晚期PD组,10例单侧症状PD患者作为早期PD组.选取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MR头部平扫和DTI检查.在FA图和ADC图上测量各兴趣区(双侧黑质、红核、苍白球、壳核、尾状核、丘脑、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扣带回、额叶白质和中央前回)的FA值和ADC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D组的黑质、尾状核、丘脑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中晚期PD组的中央前回的FA值较对照组和早期PD组明显减低(P<0.05),中晚期PD组的扣带回的FA值低于对照组(P<0.05);中晚期PD组、早期PD组与对照组其余兴趣区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病变的严重程度与黑质FA值呈负相关(r=0.039,P=0.025).3组之间各兴趣区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病情级别的增加,ADC值呈增高趋势.结论 黑质、尾状核、丘脑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有助于PD的早期诊断;DTI可为PD的在体研究提供更多与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有关的有价值信息.

    作者:舒红格;漆剑频;朱文珍;王承缘;胡军武;冯定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64排螺旋CT对伴有钙化的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的多中心研究

    评价64排螺旋CT在不同情况下对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所致狭窄的诊断准确性. 方法 收集165例经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发现冠状动脉钙化并至少1个主要分支狭窄>50%的患者,分别以个体、冠状动脉主支、节段、病变狭窄程度及钙化斑块形态为分析对象,测量Agatston积分(ACS)和狭窄率.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作为标准,通过绘制ROC曲线来判定不同情况下CTCA的诊断价值并确定佳的诊断切点. 结果 以个体为分析对象,ROC曲线下面积为0.791,以ACS值113.5为切点时诊断准确性高.以冠状动脉主支为分析对象,对右冠状动脉及其属支狭窄的诊断效果佳,ROC曲线下面积为0.897.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分析对象,对RCA1段狭窄诊断准确性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以钙化斑块形态为研究对象,ROC曲线下面积仅在0.601~0.667之间,诊断价值较低.CTCA对狭窄程度<50%的狭窄诊断价值较大,曲线下面积为0.856. 结论 CTCA中,钙化对不同主支、不同节段及不同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影响不同;钙化斑块的形态不是影响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作者:吕飙;周旭辉;王翔;张滨;赵蕾;杨琳;王淼;张同;张蕴;张兆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磁共振仪故障检修

    我院于2002年12月安装Philips Intra 1.5 T磁共振扫描仪后,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多次故障造成停机,现将故障分析与检修的过程报告如下.

    作者:罗虹;王权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乳腺单纯性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X线、超声特征

    目的 观察乳腺单纯性浸润性小叶癌(ILC)的临床、X线和超声检查特征,评价联合应用三种方法的价值.方法 回顾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单纯性ILC的详细检查结果,分析得出假阴性结果的原因.结果 主要临床检查结果为肿块(96.15%)和腺体增厚(3.85%).主要X线检查结果为边缘不规则肿块(65.38%)和结构扭曲(23.08%).主要超声检查结果为肿块(98.00%)和结构紊乱(2.00%).临床、X线、超声对病灶的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55%、83.87%、98.04%,联合应用的准确率为100%.结论 超声检测ILC病灶的准确性高于X线检查.联合应用临床、X线、超声可提高ILC的术前诊断准确率.

    作者:赖兴建;朱庆莉;姜玉新;戴晴;蔡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MR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肝硬化不典型癌变结节

    目的 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肝硬化不典型癌变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4例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肝硬化不典型癌变结节患者行常规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DWI(b值分别取0、500、1000 s/mm~2),比较常规扫描及DWI对肝硬化癌变结节的检出率.结果 常规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共发现21例肝癌28个癌结节,弥散加权成像发现27例共37个癌结节,弥散加权成像发现的病例数及结节数均多于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两种检查方法对癌变结节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 DWI诊断肝硬化不典型癌变结节较MR常规及动态增强扫描更为敏感.

    作者:黄泽光;谢长浓;吴永峻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血友病性假肿瘤1例

    患者男,5岁5个月,发现右前臂肿物1个月,起初拇指大小,后渐弥漫性增大,达15 cm×9 cm,无红肿、痛,皮温不高,质软.既往史:确诊血友病5年,无家族史.实验室检查:凝血因子Ⅸ为15%(参考值:>45%),凝血因子Ⅷ为165%(参考值>45%),纤维蛋白原9.86 g/L(参考值:2.00~4.00 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2.5 s(参考值:26~38 s).

    作者:梁昌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超声联合造影剂对正常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的生物学作用

    目的 观察诊断超声联合不同剂量超声造影剂对正常关节滑膜组织的生物学作用. 方法 20只正常清洁级Wister大鼠,分5组(每组4只,8个膝关节):超声+100 μl造影剂、超声+200 μl造影剂、超声+300 μl造影剂、超声+500 μl造影剂、单纯超声照射(对照组).各组均使用诊断超声持续照射10 min.1周后处死大鼠,取关节滑膜组织行HE染色,观察大鼠关节滑膜组织有无损伤及损伤情况. 结果 超声+100 μl造影剂、超声+200 μl造影剂及超声+300 μl造影剂、单纯超声照射各组未发现关节滑膜组织有明显损伤.在超声+500 μl造影剂组发现滑膜细胞肿胀,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滑膜组织增生明显,层次明显增多,排列紊乱,周围组织中毛细血管增生明显,部分肌纤维结构溶解断裂,炎性细胞浸润. 结论 超声联合造影剂能明显增强对滑膜组织的生物学效应,且造影剂剂量越大,滑膜组织损伤越严重.

    作者:景香香;刘洁;杨炳昂;符少清;吴汤娜;王东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低剂量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兔肝后的病理转归

    目的 观察兔肝组织经低剂量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后的病理转归,探讨低剂量HIFU辐照改变兔肝组织声环境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对1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别于低剂量HIFU辐照其肝脏后即刻(第1天)、2、3、5及7天取材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 结果 光镜下组织学变化:辐照后即刻,可见肝细胞水肿;第2、3天可见淤血,水肿加重;随后肝细胞逐渐恢复正常.电镜下超微结构变化:辐照后即刻,可见肝血窦内皮细胞脱落,肝细胞胞浆内细胞器肿胀;第2、3天可见肝血窦内红细胞聚集,肝细胞胞浆内出现空泡;随后细胞器肿胀逐渐减轻,直至恢复正常. 结论 低剂量HIFU辐照可使兔肝组织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改变组织声环境.

    作者:张奕;邹建中;欧霞;邹海蓉;王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三维超声观察正常胎儿颅缝及囟门结构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在观察胎儿颅缝及囟门结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三维超声对100名孕妇(孕龄为16~19~+周、20~24~+周、25~29~+周、30~34~+周各25名)进行产前检查,观察胎儿颅缝和囟门结构.结果 ①矢状缝显示率低,为53.00%,其他颅缝和囟门的显示率为70.00%~98.00%.②不同孕周胎儿额缝、冠状缝、颞缝、蝶囟、乳突囟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矢状缝、人字缝、前囟、后囟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维超声是观察胎儿颅缝及囟门结构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张剑;夏炳兰;夏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卵巢肿块性质的超声指标Fisher判别分析

    目的 建立超声指标诊断卵巢肿块性质的Fisher判别函数. 方法 共纳入卵巢非赘生性肿块48个、良性肿瘤137个、恶性肿瘤120个,以超声参数和多普勒血流信号为鉴别诊断变量,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Fisher判别函数,绘制投影图和领域图,回代法和刀切法验证. 结果 ①单因素分析显示3类肿块在体积、内部舒张期血流速度(V_(ED))、平均血流速度(V_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物理性质、回声、形态、边界、腹水和血流信号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逐步判别分析法显示肿块体积、RI、物理性质、形态和边界是鉴别诊断肿块性质的显著指标.两个非标化Fisher判别函数是:方程1=0.002体积-4.793RI+0.468物理性质+0.862形态+0.901边界-4.076;方程2=0.005体积-1.480RI+0.851物理性质-0.291形态+0.443边界+0.524;③3类卵巢肿块的二维坐标投影散点基本清晰;④回代法验证函数诊断非赘生性肿块、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分别是91.67%、88.32%和93.33%;刀切法分别是91.67%、86.13%和93.33%. 结论 超声肿块体积、RI、物理性质、形态和边界是鉴别卵巢肿块性质的显著指标,Fisher判别分析法可为卵巢肿块性质提供较好的鉴别诊断模型.

    作者:刘淑霞;陈荣川;刘艳丽;常辉;许春晓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在肝移植术后4~102天接受肝脏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经血管造影证实为HVO患者的MSCT增强特征. 结果 5例患者中,肝左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肝中静脉吻合口狭窄(闭塞)2例,肝右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合并肝中静脉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5例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为典型的肝脏淤血征象.CT平扫见梗阻的肝静脉引流区肝实质密度降低(1例因有出血而呈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区均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病变区可见轻中度强化,并可见病变区内门静脉分支显影,延迟期病变区强化程度进一步增强.静脉期或延迟期可见梗阻的肝静脉显影,显示肝静脉吻合口狭窄.5例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2例CT复查显示肝淤血缓解、肝静脉血流通畅. 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肝移植术后HVO的部位及肝脏淤血范围.

    作者:沈敏;朱康顺;孟晓春;陈秀珍;陈俊伟;刘凌云;单鸿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CT血管成像在颅底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降低颅底脑膜瘤手术创伤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32例颅底脑膜瘤患者术前行MSCTA检查,观察瘤体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颅底骨质的三维关系;利用三维重建图像模拟手术操作,以术中所见为标准对照.同时随机抽取未接受MSCTA检查的22例颅底脑膜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中输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32例患者MSCTA皆清晰显示瘤体的形态及其与邻近大血管、颅底骨质的三维关系,与术中观察一致,通过模拟操作皆合理地设计了骨瓣的大小及形状,有效避免了瘤周重要血管的损伤,准确地评估了包裹动脉剥离的危险度,其中9例改变了常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4例术前早期制定了次全切手术方案及放疗计划.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术中输血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降低. 结论 MSCTA可以从多角度模拟手术操作,为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信息,从而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

    作者:陈建强;韩向君;史克珊;李刚;李香营;鲁宏;关莹;尤晓光;战跃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兔急性肾衰竭时肾皮质血流灌注变化的超声造影与生化指标对照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检测兔急性肾衰竭(ARF)肾皮质血流灌注变化及其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的关系.方法 家兔后腿肌注50%甘油建立急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分别于造模前(T_0)、造模后1、4、8、12天(T_1、T_4、T_8、T_(12))共5个时间点行肾灰阶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肾皮质回声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包括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变化(A)、曲线上升支斜率(β),同时测各时间点SCr及BUN,分析其与超声造影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造模后曲线TTP、A和β在T_1、T_4、T_8与造模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T_4、T_8时间点各参数两两比较,差异不同.AT、TTP、A、β与血肌酐、尿素氮间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P>0.05).结论 灰阶超声造影可较早反映ARF时肾皮质血流灌注的改变,但曲线各参数变化与SCr、BUN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作者:蒋智;黄晓玲;杨红;涂波;刘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诊断转移性肝癌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转移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转移性肝癌患者首先行常规超声检查,然后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连续成像技术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病灶大小、位置、数目、增强时相的表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常规超声检查发现病灶67个,超声造影后发现病灶106个.转移性肝癌的动脉相增强模式有四种类型:①37个病灶(37/106,34.91%)动脉相呈快速整体高增强,退出迅速,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增强;②56个病灶(56/106,52.83%)动脉相周边呈环状快速高增强,推出迅速,延迟相呈低增强;③12个病灶(12/106,11.32%)动脉相、门脉相病灶均匀等增强,延迟期呈低增强;④1个病灶(1/106,0.94%)动脉相、门脉相、延迟相病灶均呈低增强.肿瘤的大小为决定其增强模式的重要因素.结论 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时间与转移灶的血供密切相关,在转移性肝癌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重;邓旦;廖明松;赖小今;吴晓波;陶杰;梁燕;常明;赵恒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睫状突形态与青光眼的关系

    目的 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定性、定量研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睫状突形态,探索其与青光眼的关系. 方法 浅前房组为80例>40岁前房深度浅患者,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患者2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患者26例,可疑房角关闭(PACS)者26例.对照组为80例相同年龄段前房深度正常患者.对双眼进行UBM检查,记录上、鼻、下、颞4个象限睫状突矢状和冠状切面扫查图像,测量睫状突高度(CPH)、睫状突厚度(CPT)、睫状突间距(CPI)、睫状突数量(CPN)、A角以及α角.进一步比较上述生物学参数在浅前房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AACG、CACG以及PACS亚组间的差异、PACS亚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别,并对A角与α角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浅前房组较对照组CPH、CPT测值增加,CPI、CPN、A角以及α角测值减小(P<0.05).CACG与PACS亚组的CPH、CP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S亚组较对照组CPH测值增加,CPI、CPN、A角以及α角测值减小(P<0.05),α角与A角呈正相关. 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睫状突形态有明显变化,超声检测其参数可能成为早期筛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较敏感指标之一.

    作者:宫琳;王金锐;傅培;陈芸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