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牵引及手法治疗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57例

邓福鹏

关键词:牵引, 手法治疗, 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综合治疗, 体力劳动, 手法推拿, 脑力劳动, 点穴疗法, 患病率, 转变, 患者
摘要:随着人类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变,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近2年来,笔者对57例中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牵引、手法推拿、点穴疗法综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换药法治愈难愈性溃疡126例

    难愈性皮肤溃疡是外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研究发现,溃疡创面愈合包括连续而又相互重叠的3个阶段,即炎症期、肉芽组织形成期和瘢痕形成期[1].其中肉芽组织生长在创面修复、愈合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肉芽组织是由新生薄甓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2].肉芽组织质量直接影响着创面的修复、愈合程度及其预后[3].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通过观察辩证地应用中药换药法治疗难愈性溃疡,取得很好的疗效,治愈率达到100%,现报道如下.

    作者:霍春芬;霍慧兰;朱红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超细胃镜引导下置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28例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超细胃镜引导下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护理要点.方法:通过统计28例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来总结护理方法.结果:28例患者在超细胃镜引导下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100%,平均置管时间6.2±3.9min,经系统有效的护理,置管后无护理并发症.结论:超细胃镜引导下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技术难度低,成功率、安全性高,易于护理、患者耐受性好,护理并发症少.

    作者:宋海燕;杨玲玲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同病不同治,因人而异”为科学之道

    临床工作中,相同疾病往往有许多种治疗方案.哪种治疗方法佳需结合患者的心理需求、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遵循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才能确定.治疗疾病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精神痛苦,使其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氛围为终目的.

    作者:笪虎;穆云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小儿猩红热80例临床分析

    目的:加强对猩红热的认识做到早期治疗、防止并发症.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猩红热患儿临床特点总结分析.结果:我市猩红热呈散发分布,学龄前儿童发病比例高,男性多于女性,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加强对皮肤护理及并发症的治疗,预后均较好.结论:做好学龄期儿童防范,同时加强患病儿童的监管及治疗对控制疾病蔓延有一定帮助.

    作者:李春敬;左琳琳;陈大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与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2011年6月~ 2012年1月将6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传统护理服务,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针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与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并能对入院患者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处理,满足患者的需求,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评价数据明与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显著提高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加强基础护理,注重护患关系,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可以推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全面推动医院护理工作发展.

    作者:钱亚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黛力新联用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用黛力新联用西酞普兰与单用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5 ~ 2010年综合内科住院的抑郁症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喜普妙治疗,观察组在服用喜普妙的基础上加用黛力新.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1、2、4、8周末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减分率进行临床评分.结果:观察组的疗效在第1和2周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8周末观察组和对照组抑郁症状均改善明显.结论:黛力新和西酞普兰的作用机理不同,优势互补,是价廉物美的优化组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程京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急性应激状态下中国军人动态心电图变化的分析

    目的:观察某部军人在急性应激和非应激状态时动态心电图的变化,了解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及心率变异性等电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对某驻京部队在执行维和任务或进行集中军事演练的103名现役军人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作为应激组;同时对该部队在3个月内未参加重大集中军事训练的150名现役军人监测动态心电图,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应激组的总心搏数、高心率、低心率及平均心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②房早发生率对照组稍高,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但平均房早数应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应激组房速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③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但平均室性早搏数量应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应激组SDNN、SDANN、PNN50、HRVTI等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急性应激是我国军人心律失常产生或/和加重的原因之一.应激状态下,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失衡可能是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之一.

    作者:赵旭燕;刘惠亮;马东星;林琨;王玉堂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产程中母体血糖与新生儿低血糖的关系

    目的:研究产程中母体血糖水平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收集糖代谢异常且为单胎的孕妇96例,分成三组:GIGT组30例,GDMA1组34例,GDMA2组32例.产程中监测母体血糖水平及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比较三组孕妇产程中母体血糖与新生儿低血糖的关系.结果:三组孕妇所产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与产程中母体血糖水平不相关(P>0.05).结论:产程中母体血糖水平对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无明显影响,但加强孕期母体血糖的控制及新生儿出生后的血糖监测,对防治新生儿低血糖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早期观察及预见性护理干预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皮瓣及复合组织瓣的移植手术已广泛应用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血管危象指皮瓣移植术后因吻合的动静脉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动脉危象和静脉危象,好发于术后24~48h.我院自2009年1月以来,我院将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作为重点预防工作,开展一系列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其总结如下.

    作者:杜微蓝;王朝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B超引导下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40例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ENCOR旋切术在乳腺良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微创旋切术对40例乳腺肿瘤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结果:40例患者的75个乳腺肿块被准确、完全切除,术后病理学诊断均为良性,术后每3~6个月复查见切口小而隐蔽,瘢痕不明显,乳腺外形及皮肤感觉正常,超声未发现病灶残留、复发.结论:微创旋切术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安全、高效、符合美学观点的治疗方法.

    作者:区烈良;易东生;李栋;许娟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VEGF、MMP-2、TGF-β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了解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及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38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正常内膜中的VEGF 、MMP-2、TGF-β的含量对比,并进行分析.结果:VEGF、MMP-2、TGF-β在异位内膜组及在位内膜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5);而在位内膜组和异位内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MMP-2、TGF-β共同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这些因子的协同表达可能在于口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郭丽娜;李芬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同麻醉方式下胆囊切除术后呕吐与动脉血气变化的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下胆囊切除术后呕吐与动脉血气变化的对比情况.方法: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按就诊顺序编号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麻醉维持用恩氟烷与瑞芬太尼麻醉,治疗组用丙泊酚靶控输注加瑞芬太尼维持麻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术后清醒时间与拔管时间比较小(P<0.05).两组在解除气腹后5min动脉血气各指标对比都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严重程度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输注加瑞芬太尼可较好控制对呕吐与动脉血气的影响,同时缩短清醒时间与拔管时间,可达到平衡麻醉的要求.

    作者:车炼生;张晓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对晚期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晚期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护理管理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采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对68例住院晚期肺癌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接受护理干预的晚期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较接受干预前有所提高(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作者:袁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留置尿管致膀胱痉挛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通过分析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膀胱痉挛的原因,寻找合理的护理措施,提高留置尿管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856例留置尿管患者,观察引起膀胱痉挛的原因及护理方法.结果:856例留置导尿的患者中共有107例出现膀胱痉挛,分析主要原因为心理因素(占30.84%),膀胱过度活动(18.69%),气囊内不同注水量(18.69%),膀胱冲洗液温度、速度(16.82%)等,寻找相应的解决膀胱痉挛的护理对策.结论:留置尿管前做好心理护理、留置尿管后做好管道的护理及病情观察是预防术后膀胱痉挛发生的关键.

    作者:屈晓英;刘晓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保洁员医院感染知识的调查分析和管理对策

    目的:调查分析保洁员医院感染知识并提出相应医院感染防范与管理对策.方法:通过对50名病区保洁员进行问卷调查及培训,比较分析培训前后的效果.结果:保洁员责任心不强;消毒液使用不规范;自我防护意识和卫生习惯差;违反操作流程等是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保洁员培训前后感染知识认知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强化管理制度对策实施及培训能有效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魏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腹腔置管在血液透析并大量腹腔积液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腹腔置管在血液透析并大量腹腔积液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长期血液透析的尿毒症伴有大量腹水(排除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分为观察组(腹腔置管)和对照组(常规腹穿抽液),观察腹胀缓解时间(天)、腹水消退时间(天)、腹水引流总量(L)、腹腔感染率.结果:两组腹胀缓解时间(7.9±2.3天 vs 16.2±3.7天,P=0.002)、腹水消退时间(9.4±1.8天vs 20.1±2.5天,P=0.014)、腹水引流总量(4.75±1.9L vs 8.9±2.1L,P=0.025)等差异有显著意义,腹腔感染率分别为0和5%.结论:血液透析并大量腹腔积液患者中应用腹腔置管可缩短腹胀缓解时间、腹水消退时间、减少腹水引流总量,而且无增加腹腔感染率和血容量不足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戢艳琼;陈芳;熊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角膜炎46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来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作用.方法:将90例病毒性角膜炎病人进行分组.治疗组46例55眼根据情况予以中药治疗,对照组46例49只眼予以病毒灵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服药一星期.均用无环鸟苷眼液、泰利必妥眼膏点眼,2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率为73.9%,对照组治愈率仅为37.0%,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病情好转、治愈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6.28±3.52)天、(26.05±1.50)天,对照组患者病情好转、治愈平均时间分别为(25.04±2.44)天、(45.45±3.56)天,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在治愈病毒性角膜炎过程中疗效显著,康复和治愈较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夏又春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不合格检验标本与分析前质量相关性及预防对策

    目的:从临床采集标本不规范,导致标本不合格的真实例子,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讨其对质量的影响,从中针对问题寻找相应对策,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对近年来检验科接收到的不合标本的个别例子,回顾性分析.从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运送、贮存等分析前各环节进行探讨.结果:不合格检验标本原因较多,而主要原因与临床护理工作相关,其中标本不正确采集是较突出的.并且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结论:针对各种不同隐患和差错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从源头控制标本质量,提高标本合格率,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检验结果.

    作者:洪敏;符惠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产科出院患者实施电话随访的护理体会

    现代护理模式将患者住院时的康复和出院后康复看作是一个整体[1].文献报道[2],院内护理报务需延伸至院外,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尽早回归社会.而电话随访是连接出院后患者与护士之间的桥梁,是一种护理走向社会的延伸形式.自2010年1月以来,我院产科对所有出院产妇进行了电话随访,在了解产妇病情康复的同时,有针对性的为产妇提供帮助,满足产妇对医学保健知识的需求,使每一位产妇得到延续性的护理.出院后电话随访服务,得到产妇及家属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夏彦茵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外治疗法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目的:讨论中西医结合外治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对280例带状疱疹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外治疗法,根据皮损及疼痛的情况,提供相应的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280例患者经过治疗及护理,全部皮肤疱疹消退,皮肤痊愈出院,仅有19例患者遗留神经痛,但疼痛有明显减轻.结论:中西医结合外治疗法及良好的护理治疗带状疱疹,可以达到增强疗效、缩短病程、减轻痛苦、防止继发感染和减少后遗神经痛的目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秋婷;刘丽华;万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